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仨@1963
内容
编辑推荐

杨照、马家辉、胡洪侠编写的这本《我们仨@1963》,依然是三位六零后、两岸三地的时空、三十个关键词,书写第二部“对照记”。

对照:和自己比时,过去是美好的食物、亲情、爱情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和他人比时,过去是愚钝、鲁莽、梦想和逃也逃不掉的时代印记。

对照,是所有人的痴狂理想和冰冷现实的打斗,撕缠过后,重新定位自己,继续前行。

内容推荐

第二季对照——杨照、马家辉、胡洪侠编写的《我们仨@1963》,新鲜出炉!话题涵盖:手机、股票、喇叭裤、孙中山、书店、选举、填表、看电影、童年美食、新年、小学同学、第一次照相、拜年、普通话、算命、金庸等。

《我们仨@1963》由董桥、张大春、毛尖联袂推荐!

目录

推荐序一 戏题《对照记@1963》 董桥

推荐序二 三个 张大春

推荐序三 停不下来了 毛尖

一 手机

 杨 照 那一条羁绊着的线路

 马家辉 她选择了相信

 胡洪侠 遥想“大哥大”时代

二 股票

 杨 照 爸爸的股票账户

 马家辉 股市输钱的理由

 胡洪侠 李同学和股票和我

三 喇叭裤

 杨 照 订做的喇叭裤制服

 马家辉 如何秒杀女同学?

 胡洪侠 “这、是、我、的、宣、言”

四 孙中山

 杨 照 孙中山与浪漫梦想

 马家辉 外公口中的孙中山

 胡洪侠 三洲田的起义,孙中山的手稿

五 书店

 杨 照 人生经济学的第一课

 马家辉 书店尽头的暗房密室

 胡洪侠 远去的书店远去的人

六 选举

 杨 照 那“美好的一仗”

 马家辉 “姐妹会”的拉票饭局

 胡洪侠 冬天里的那一场春梦

七 填表

 杨 照 我是认真的:我不填表!

 马家辉 填表之喜怒哀乐

 胡洪侠 忽然,一张表格横空出世了

八 看电影

 杨 照 奢侈的电影时光

 马家辉 邻座男子伸过来的怪手

 胡洪侠 跟着电影去战斗

九 梦

 杨 照 那只书架底下伸出的手

 马家辉 中年废物的ABc噩梦

 胡洪侠 不写旧梦了,写新的

十 童年美食

 杨 照 “甜不辣”和摇滚乐团

 马家辉 初吻献给了咖喱鱼蛋

 胡洪侠 我的童年没有美食

十一 新年

 杨 照 得到了新绰号的那个新年

 马家辉 最温柔的稿子

 胡洪侠 我要离开,我要去远方

十二 小学同学

 杨 照 小小的生活奇迹

 马家辉 活在手机里

 胡洪侠 尘封在心底的那些名字

十三 第一次照相

 杨 照 没拍成的照片

 马家辉 照片里的泪

 胡洪侠 那个连口罩都是奢侈品和装饰品的年代

十四 拜年

 杨 照 变成花莲人的那个新年

 马家辉 阿姨的眼睛

 胡洪侠 “革命化春节”中的拜年队伍

十五 普通话

 杨 照 那块写着“爱用国语”的小木牌

 马家辉 我去年去了强奸

 胡洪侠 “近来寒暑不常,希自珍慰”

十六 算命

 杨 照 我是天生有财库的

 马家辉 我曾是一个倒霉的算命师

 胡洪侠 想起另一个1963年出生的人

十七 金庸

 杨 照 《小白龙》不是《小白龙》

 马家辉 我对金庸仍未死心

 胡洪侠 有一场春梦是盗版的

十八 住院

 杨 照 都是为了那两只大狗

 马家辉 在楼梯间发现必须住院的理由

 胡洪侠 病房不是怡红院

十九 姐妹

 杨 照 那年二姊突然下了决心……

 马家辉 我妹妹,一个选择了快乐的女子

 胡洪侠 有一趟车,你可能永远搭不上

二十 作文

 杨 照 作文,有什么难的?

 马家辉 之乎者也,不知所云!

 胡洪侠 “谁知道你要告诉别人什么事呢?”

二十一 录音机

 杨 照 你的歌

 马家辉 我的天堂曾是一部小小的机器

 胡洪侠 谁家的大雁在飞

二十二 麻将

 杨 照 中国男人与犹太女人

 马家辉 放心,妈,我会给你烧一副纸麻将!

 胡洪侠 我为什么不会玩麻将

二十三 可口可乐

 杨 照 冰凉的神奇黑水

 马家辉 可口可乐给我上的第一节心理学课

 胡洪侠 我不记得我和可口可乐的“第一次”

二十四 买房

 杨 照 以为一定买不到的房子

 马家辉 竟然没有一户是“正常”人家

 胡洪侠 村里的新房城里的新房

二十五 《红楼梦》

 杨 照 竟然至今未曾读完《红楼梦》

 马家辉 哥哥,以及他的红楼

 胡洪侠 “残红”身世已成谜

二十六 《重庆森林》

 杨 照 让人流连的模糊懵懂

 马家辉 两种重庆味道

 胡洪侠 没看懂的《重庆森林》 不敢忘的沙坪坝

二十七 邓丽君

 杨 照 藏着死人声音的唱片

 马家辉 那张圆得像月亮的脸,我爱

 胡洪侠 我们的心事她最懂

二十八 合唱时代

 杨 照 只有我一个人在意合唱比赛

 马家辉 张开嘴巴唱假歌

 胡洪侠 明天你是否依然合唱

二十九 禁书

 杨 照 在尘灰中遭逢马克思

 马家辉 此马克思不同彼马克思

 胡洪侠 街边盛开金瓶梅

三十 儿女

 杨 照 杨照的女儿为什么不会写作文?

 马家辉 小情人与大情人

 胡洪侠 儿子的理想在现实中穿越

后记

 杨 照 在路边的小摊上

 马家辉 他的沉着,他的笑声

 胡洪侠 今年的路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长

试读章节

那一条羁绊着的线路

◎杨 照

小时候,家里第一次装电话,记得那号码是583364,已经是六位号码,显然不算太早有电话的人家。爸妈说要装电话说了很久。家里开的服装店都是量身订制的,客人今天上门来定衣服,付上至少一半的订金,五天后来取做好的衣服。店开到第三年吧,生意愈来愈好,终于好到爸妈不眠不休赶工都会无法准时交货的程度了。客人兴冲冲地来了要看要试穿做好的衣服,妈妈只能赔笑脸说:“还没好呢!”客人当然不高兴,难免讲几句抱怨的话,如果抱怨得太凶或太长了,妈妈的笑脸消失了,很容易就起了冲突。

应该要有电话,那就可以请客人在出发来拿衣服前,先打个电话,确认衣服已经准备好了,也就可以免掉这种尴尬、紧张、冲突的场面了。很有道理,是该要有电话。

说了一次又一次,却都不见电话出现。爸妈对话的内容,不再是电话的好处,电话的必要性,而是申请一支电话的重重困难。要找时间自己去电信局,要填一堆看不懂的表格,好不容易填完了才被柜台小姐告知——要附户籍誊本。爸爸只好回来,再多牺牲半天赶工做衣服的时间,拿了户口簿去电信局。排了好久的队,到窗口,柜台小姐还是冷冷地摇摇头:“不是户口簿,是要户籍誊本,户籍誊本要去区公所申请,不懂吗?”去区公所又是一堆表格,好几排长龙,又是冷冷地摇头的柜台小姐,说:“当然不是今天就能领,后来再来领。”

来来回回费了好久的时间,终于把申请手续办好了,那就会有电话了?不,电信局的人员说:要排排看有没有线路,每一个区域情况不一样,有就会通知来缴费,没有也就没有。除了等没有别的办法。

等啊等,不晓得究竟等了多久,等到一封通知书,规定哪一天几点钟去电信局缴交保证金与电话机押金,以当时的标准蛮大一笔钱,缴好了……再回家等牵线。当然,没有人会告诉你什么时候牵线,“什么时候有空去就什么时候牵,问那么多干嘛?”

有一天放学,竟然真的看到店里多了一具黑色的电话机,简直像奇迹一样。得到爸妈的特许,颤巍巍地拿起话筒,拨了住在隔壁向同学家的电话号码(早就背好了),那头真的传来人声说:“喂?”我却无论如何没有勇气说出也早就背好的话:“请问黄御麟在吗?”晾慌地就将话筒丢了开来……

这段经验记忆鲜明。十几年后,到美国留学,办好了宿合人住手续,含监随手给了一张纸条,上面几个数字:“这是你房间的电话号码。”进了房间,等等,电话在哪里?我去敲了合监的门跟他说我找不到房间的电话,他笑了:“你讲的是电话机。那要自己去买,学校合作社就有得卖。”

买电话机?有这种事?我狐疑地走进合作社,真的在三楼看到了陈列的电话机,一大排,各式各样,都是我在台湾没看过的机型,翻看售价,最便宜的不到二十块美金!我挑了一只最便宜的话机,带回宿合,半信半疑地按照指示插接电话线,半信半疑地拨了台北家里的号码,那头真的就传来妈妈的声音!

这比什么都更真确让我感觉自己到了美国。一个不用到电信局申请电话,可以自己选择话机,自己装设电话,马上就能打越洋电话的国度。

这段经验也让我记忆深刻。再过十多年,1999年年底,我拥有了第一支手机,在八德路上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店员拿出几款手机给我看,接着拿几个门号给我选,最后算出一个价钱给我,付完钱,手机里装进小卡片,开机,当下我就能够用手机打电话了。前后,不过就是十分钟的时间。

那一刻,我真确感觉到台湾是个很不一样的社会了。没有电信局,没有文件审查,没有漫长等待,而且不只可以自己选机型,还能自己选号码。这不是我原本认识的那个台湾,这是个紧张控制正在消失的社会,电话没有了电线羁绊,人也少了官僚管制的社会。  P3-5

序言

戏题《对照记@1963》

董 桥

梁羽生写《龙虎斗京华》出名。金庸写《书剑恩仇录》出名。百剑堂主陈凡写《风虎云龙传》出名。二十世纪一九五。年代的事了。一九五六年十月,香港《大公报》副刊辟《三剑楼随笔》,梁羽生、金庸、陈凡轮流执笔漫谈古今中外世间万象。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剑楼随笔》停刊,三个多月八十八篇随笔同年五月出版单行本。一九六一年九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辟《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轮流执笔漫谈古今中外世间万象,合署笔名“吴南星”:吴晗出“吴”字,邓拓笔名马南邮,出“南”字,廖沫沙笔名繁星,出“星”字。一九六六年五月《三家村札记》横遭批判,划为毒草,八方围攻,演成“文革”序幕。物换星移,时代翻新,深圳《晶报》辟《对照记》专栏,台湾杨照香港马家辉大陆胡洪侠轮流执笔漫谈古今中外世间万象,消磨三剑楼剑气,清玩三家村村烟。剑气,说的是宋代华岳诗里“笔锋带怒摇山岳,剑气衔冤射斗牛”。村烟,说的是孔尚任《桃花扇》中“日淡村烟起,江寒雨气来”。毕竟,三个男人抵不过一个张爱玲,三剑楼三家村都泛黄褪色了,灯下翻读仿佛张爱玲翻看祖父的照片:“你们现在多么享福,我们从前吃番薯签”。于是,剑芒摇寒之际,村情忘机之余,三个男人情愿躲进姑奶奶老相簿里消受微风中的藤椅品尝她吃剩的盐水花生:“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对照记》图四十九张爱玲自题旧照的诗句。图四十六写排班登记户口,老八路问她认识字吗?她笑着咕哝了一声“认识”,高兴可以冒充工农。“也并不是反知识分子,”她说,“我信仰知识,就只反对有些知识分子的望之俨然,不够举重若轻。”幸亏这三个男人望之并不俨然,举重确也若轻,可惜姑奶奶看不见了。真的,文章还是张爱玲好。小辈借她的书名用一用也好。加个“@1963”也许是赶时髦,无所谓。听说杨照马家辉胡洪侠同龄,一九六三年出世,风华正盛,不输龙虎,胜似书剑,好得很。

二○一二年壬辰夏至前夕

后记

在路边的小摊上

杨 照

那应该是在建国路上吧?重庆市中心,离解放碑不远,街角一个小小的户外摊子,我们三个人坐在那儿,桌上摆着几道小菜,几瓶啤酒。

他们两个,家辉和大侠,又再问了一次:“行李箱中到底有些什么?”他们问的,是我的行李箱,从成都到重庆,神秘失踪了。我回答:“发现车上没有我的行李箱,就马上快速想了一下,看看有什么是丢不起的。还好应该没有。就是内衣裤,一件衬衫,一本笔记本,一些药物,再张罗就好了。”重要的东西,台胞证、护照、手机,都在我随身的书包里,没问题;至于人民币和台币,以及信用卡,在我裤口袋的皮夹里。

停了一下,我诚实地补了一句:“稍微可惜一点的,只有一份小说手稿,万把字吧,没关系啦,大不了再写回来就是了。”我考虑过要不要说这件事,两个理由让我还是说了,第一是:家辉知道我这几年有严格每天写小说,一字一字手写的习惯,不管到哪里一定随身带着正在写的手稿;第二,我突然想,要是行李里真就只有我原本说的那些东西,那我们干嘛还在这里等着行李下落的消息?有手稿至少多一点理由继续坐在街边喝酒吧!

因为那个时候,已经超过午夜了。先前在成都折腾了一天,又长途跋涉到重庆,我知道他们应该都累了,本来是车送我们到酒店,就要分头进房休息了。就是因为行李箱不见了,他们坚持陪着我等消息,也才会在酒店外五十公尺处,找了这么一个路边摊喝起酒来。

说老实话,那感觉还真不错。一点点风轻轻吹着,对街墙上有大字写着建设重庆的标语,三个人又聊起来。

奇怪,三个人怎么有那么多话说?光是从《对照记@1963》出版后,我们公开对谈不下二十场,接受记者联合访问也不下二十场,从台北到北京到香港到深圳到成都到重庆,还有更多的是一起跑码头过程中,车上路上饭桌上酒店里,三人东拉西扯说的话。

照理讲,三人活在三个不同的城市,没有太多现实上的共同话题。照理讲,三人的旧事回忆,在专栏里都写了那么多,读都读了,还谈什么?

然而事实是,三人见了面就聊,公开聊、私下也聊,甚至还聊到漫出到虚空间里。去成都,我的班机较晚,家辉、大侠先到了,家辉就刻意发了个短信给我,说:“我们在吃火锅了,快看微博!”原来他将火锅照片摆上微博要让还远在台北等登机的我羡慕。

在重庆,路上塞车,我随手拿起家辉带在身边的书,他写的《死在这里也不错》,翻开来读读打发时间。完全没意识到他用手机拍了照,立即发上微博,写着:“杨照专心在读世界名著——马家辉的《死在这里也不错》!”

大侠呢?也是在重庆,他拍了一张爆亮,画面完全失真的解放碑照片,发到微博上,写了和解放碑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文字:“深夜,距离杨照丢失行李,已经三个小时。”

什么跟什么啊!大侠的解放碑照片就是我们在街角坐下来之前拍的、发的。马家辉说我对丢掉行李“若无其事”,不对,我不是“若无其事”,我是真的没有放在心上当一回事。真正让我当一回事的,不是行李,是西西弗书店和北京三联的工作同仁,那一张张担心、沮丧的脸,他们比我还在意我的行李;还有就是这两位老友的耐心体贴,觉得在那个节骨眼上不能弃我而去。

丢掉行李换来这样的人情温暖,说老实话,太划算了。更何况,我早已放弃希望的行李,竟然第二天在西西弗同仁们锲而不舍的追查下,在成都找到了,又给送到重庆来。我白赚了大家一夜多出来的额外关心啊!

应该就在成都吧,三人继续讨论《对照记@1963》接下来的主题,大侠突然感慨地说:“想到明年‘对照记’就写完了,还真有点合不得啊!”我当时想:还有大半年文字活等着要干,哪那么早就合不得啦?然而经过重庆之夜,我也开始感到提早的合不得了。

第二本《对照记@1963》要出书了,我们除了不懈地往下写好第三本的最后三十个主题外,也该开始想想,明年以后,三人还能一起做什么?也许到电台还是电视上开创个有史以来第一个两岸三地联手主持的节目?反正我们见了面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不是吗?

家辉、大侠,你们说呢?

书评(媒体评论)

深圳《晶报》辟《对照记》专栏,台湾杨照香港马家辉大陆胡洪侠轮流执笔漫谈古今中外世间万象,消磨三剑楼剑气,清玩三家村村烟……听说杨照马家辉胡洪侠同龄,一九六三年出世,风华正盛,不输龙虎,胜似书剑,好得很。

——董桥

三之为数也大矣,君子有三畏,亦有三变。天地人得其三,算是满了……君不见佛号三世,缘订三生,桃园之义以三,风尘之侠以三,而胡洪侠、马家辉、杨照以文相聚,端的是三合一,无间道。

——张大春

《对照记》,就是两岸三地梦之队精华录……你们三个人啊,既然选择了一起飚,那就停不下来了,因为你们会发现,只有在一起,才能创造最好看的自己。

——毛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仨@196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2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