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林编著的《教育的使命》从教育观念的重塑、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灾后课程设置、灾区儿童成长环境的社会重建、国外学校灾难教育的经验与借鉴等五个方面反思和总结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探讨灾后学校重建的理念、方法和途径等,研究如何积极发挥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关怀个体生命价值,服务于民族振兴等方面的作用,谋求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的普适价值与服务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的结合。
图书 | 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
内容 | 编辑推荐 傅林编著的《教育的使命》从教育观念的重塑、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灾后课程设置、灾区儿童成长环境的社会重建、国外学校灾难教育的经验与借鉴等五个方面反思和总结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探讨灾后学校重建的理念、方法和途径等,研究如何积极发挥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关怀个体生命价值,服务于民族振兴等方面的作用,谋求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的普适价值与服务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的结合。 内容推荐 汶川地震给我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傅林编著的《教育的使命》作者通过对地震重灾区若干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教育观念的重塑、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灾后学校课程教学的反思与重建、灾后儿童成长环境的重建、国外学校应急教育的经验与借鉴这五个方面反思和总结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探求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的普适价值与服务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的结合之路。 《教育的使命》对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大专院校、中小学的师生,以及一切关心和支持灾后教育重建的社会人士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写在前面——大地震与教育之殇 第一章 汶川地震后教育观念重塑之思 第一节 大地震后教育观念重塑的逻辑原点——天地之大德日生 第二节 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生态伦理教育 一、生态危机凸显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二、生态伦理教育:内涵与困境 三、震后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策略 第三节 塑造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能力教育 一、灾难后的反思:生存教育缺位 二、生存教育理解 三、生存教育缺位与乏力的原因分析 四、震后学校生存教育构想 第四节 理解师德核心——为学生生存负责 一、师德——一个并非不言自明的概念 二、地震中的师德楷模 三、师德的核心价值——为学生的生存负责 四、提升震后师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第五节 找准心理重建的着力点——心灵家园重塑建设 一、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形势严峻 二、灾后心理援助过程中的不足 三、重建师生心理家园 第二章 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灾后临时学校及其组建 一、灾后临时学校 二、灾后临时学校的组建方式及演变 第二节 灾后临时学校的模式比较 一、临时学校组建形式 二、临时学校特点 三、临时学校的文化生态比较 第三节 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发展与教育重建 一、临时学校的建设:一个并非“临时”的课题 二、临时学校的发展:临时学校的教育意蕴 三、临时学校与灾后教育重建 第三章 汶川地震灾后学校课程教学的反思与重建 第一节 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面临的任务、困难与问题 一、灾后学校教育重建面临的需求与任务:基于普遍的调查 二、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基于区域调查 三、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面临的问题:基于个案分析 第二节 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教育与生命: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的价值定位 二、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校外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与整合 三、学校与社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对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的支持 四、学校与文化:基于自我的文化重建 五、课程与知识: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的知识观基础 六、学习与教学:灾后课堂教学重建的方法论 第三节 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的国内外经验及其启示 一、中国台湾:大灾之后的创造性重建 二、美国:大灾之后的大幸 三、日本:多方救助的灾后重建模式 四、启示:废墟中浴火重生 第四节 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的实践方法论与基本思路 一、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的实践方法论 二、灾后学校课程教学重建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汶川地震灾后儿童成长环境重建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成长环境、社会化与儿童的成长 一、儿童成长:从心理因素到成长环境 二、儿童的成长、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三、成长环境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节 灾后儿童成长环境问题分析 一、调查情况的基本说明 二、灾后儿童成长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重构灾后儿童成长环境的生态化学校社会工作体系 一、何谓儿童成长环境的生态化学校社会工作体系 二、建立生态化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的必要与可能 三、建立生态化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的依据 四、生态化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Ⅰ):组织结构 五、生态化学校社会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Ⅱ):运行原则 本章附录 第五章 国外学校应急教育的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对学校应急教育的认识 一、应急教育的内涵 二、学校应急教育的缘起与意义 三、学校应急教育的目标定位 第二节 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学校应急教育 一、日本学校应急教育 二、美国学校应急教育 三、澳大利亚学校应急教育 四、英国学校应急教育 第三节 国外学校应急教育的方式 一、专题研习 二、学科教学 三、情景体验 四、野外训练 第四节 国外学校应急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明确应急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建立学校应急管理体系 三、多样化的应急教育方式 四、家庭与社区的配合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来自地震灾区学校的调研报告 Ⅰ 绵阳市灾后学校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一、北川中学灾后学校课程设置初探 二、汶川地震前后平武中学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 三、关于桑枣中学灾后课程设置情况的思考 Ⅱ 绵阳安县灾后学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用安全教育为学生筑起一道生命的防护墙 一、安县基本情况 二、调研成果及分析 三、调查后的建议 Ⅲ 德阳绵竹市学校地震前后安全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一、德阳绵竹市教育概况 二、地震前学校课程设置状况 三、地震后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与变化 四、思考与建议 Ⅳ 阿坝州茂县震后课程设置与思考 一、课程设置现状 二、震后课程设置思考 Ⅴ 阿坝州理县小学课程设置及演变调研报告 一、理县地震前小学课程设置的状况 二、理县小学地震前课程设置的调整与变化 三、营盘街小学卫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情况 四、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Ⅵ 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学校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一、震前学校课程设置的状况 二、地震后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与变化 三、思考与建议 Ⅶ 地震多发区会理县学校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以凉山州会理县为例 一、会理“8·30”地震发生前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 二、会理“8·30”地震发生后学校安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三、地震灾后学校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思路 Ⅷ 灾后迁址学校文化重建调查报告——以映秀漩口中学为例 一、导论 二、映秀漩口中学文化概况 三、映秀漩口中学迁址后文化重建成绩及问题 四、映秀漩口中学迁址后文化重建现状分析 五、问题与思考 六、小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傅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3233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6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527.71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