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图书 | 君主论/了如指掌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内容推荐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编著的《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第一部政治禁书而为世人瞩目。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方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方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在西方,《君主论》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剖析,作者本人也因此被视为第一位将政治和伦理学分家的政治思想家。 目录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献洛伦佐·梅第奇殿下书 第一章 君主国有几种?它们是用什么方式获得的 第二章 论世袭君主国 第三章 论混合式君主国 第四章 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他死后没有背叛其后 继者 第五章 应该如何治理被占领前生活在各自法律下的城邦和君主国 第六章 论以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 第七章 论以他人的武力和运气而获得的新君主国 第八章 论以邪恶之道获取君权的人 第九章 论公民君主国 第十章 如何衡量所有君主国的实力 第十一章 论教会君主国 第十二章 军队的种类及雇佣军 第十三章 论外国援军、混合军及本国军队 第十四章 君主关于军事方面的责任 第十五章 论人们—尤其是君主—为何受人褒贬 第十六章 论慷慨和吝啬 第十七章 论残暴与仁慈,受人爱戴是否好于令人畏惧,抑或相反 第十八章 君主应当如何守信 第十九章 论免遭蔑视与憎恨 第二十章 堡垒与君主的许多日常作为是否有用 第二十一章 君主怎样做才能赢得人们尊敬 第二十二章 论君主选拔的大臣 第二十三章 论如何避开谄媚者 第二十四章 意大利的君主们何以失国 第二十五章 人类事务中命运的分量以及如何抗争 第二十六章 奉劝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论混合式君主国 不过,新成立的君主国就会面临种种困难了。首先,如果它并非全部是新的,而像是一个附属国(那么从整体来看,可以称之为混合式的),其变故产生于一个所有新君主国都存在的固有困难。这就是,人们怀着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自愿更换他们的君主,这一愿望进而使他们拿起武器反对他们的君主。但是此后的经验证明他们被骗了,因为他们的处境更加糟糕。这种状况是由另一个自然的、通常也是必然的原因造成的。新君主总是让新属民来承受那些由士兵们和占领之初所造成的其他无数损害。所以,你在夺取那片领地时所侵犯的人们都变成了你的敌人;你又不能与那些帮助你取得那片领地的人维持朋友关系,因为你无法满足他们所设想的期望,由于你对他们心怀感激,你也不能以强硬手段对付他们;因为一个人即使拥有最为强大的军队,在进入一个地方时,他仍然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由于这些原因,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在迅速占领米兰之后旋即又失去它,并且第一次只要洛多维科(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的次子,1494年起成为米兰公爵。1499年9月法军进攻米兰,他逃亡德国。1500年2月他夺回米兰,由于瑞士雇佣军叛变,同年4月米兰又被法国占领,洛多维科兵败身死。两年之后,教皇朱立奥二世率军击败法国,米兰失而复得。)的军队就足以把他赶走了。因为那些给法国国王打开城门的老百姓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他们的主张以及他们自己所期待的前途利益只是一场梦幻,他们不能忍受新君主的暴戾了。 实际上,那些出现叛乱的国家被再度征服之后就很难失去了。这是因为统治者会抓住叛乱所提供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惩罚罪犯,肃清嫌疑人等,并在最薄弱的地方做好准备。因此,第一次使法国国王失去米兰,只要一个洛多维科公爵在边境发动起义就够了,而如果让他再一次失去米兰,则全世界人们都必须反对他才行,必须把他的军队歼灭或驱逐出意大利,其原因如上所述。但是,米兰还是被两次从法国国王手中夺了回来。 第一次丧失的大体原因已经讨论过了,现在来谈谈第二次丧失的原因是什么,并且看看法国国王有什么补救措施以及处于他的位置上着想的人,会有什么比法国更好的办法来保有所得的领土。现在我说,那些被合并到占领者自己的古老国家的被占国,或者与占领国处于同一地区,有着同样的语言,或者情形相反。如果情况属于前者,尤其是当被占国的人们并不习惯自由生活时,那么拥有这些国家就大为容易。只要将原统治者的家族斩除干净,就可以稳固地占有这些国家了。由于在其他事情上保持着他们原先的状态,风俗习惯也别无二致,所以人们能够平静地生活下去,就像大家在布列塔尼、布尔戈尼、加斯科涅和诺曼底所看到的,这些地区已经并入法国太长时间,尽管存在一些语言上的差异,不过因其风俗相似,所以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和平共处。任何占有这些地方的人如果想掌控它们,必须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要把它们的旧君的血统斩草除根;其二,不要变更它们的法律和赋税。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它们就会与古老的王国浑然合一了。 不过,如果征服国在语言、风俗与规章制度等方面与被征服国存在差异,那么就会有许多困难了,征服国要有十足的幸运和巨大的努力才能掌控被征服国。最显著最有效的补救方法之一或许是,征服者亲赴被征服国的领地,与那里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就像土耳其人在希腊所做的那样,这会使属地的统治更加持久稳固。如果他没有驻扎彼处,那么即便他设立了种种规章去掌控属国,他还是不可能保有它。因为如果你待在那里,那么即使出了乱子也会立刻发现,你可以迅速地加以清除。如果你不在那里,只有出了大乱你才能获知,到那时已经无法补救了。除此之外,王国不会受你的官吏侵夺,臣民们会对迅速地接近君主表示满意,因此,如果他们愿做良民,他们会更加拥戴君主,如果他们别有用心,他们亦会对君主更加惧怕。任何企图攻击这个国家的外来者,在那样做时更会犹豫再三,因此,当君主进驻属地时,他最不容易让它失去。 另一个更好的策略是向那个国家的一两处命脉之地派遣殖民,因为这样做非常必要,否则就要用大量重骑兵和步兵来操控它们。君主不必在殖民的问题上破费许多;他不必花费自己的钱财,或者用很少的钱财就可以派遣殖民并掌控他们。君主所触犯的只这个国家的一小部分人,这些人的田地房屋被霸占了,分给了新来的殖民。由于这些被触犯的人散居各地又十分穷困,所以对君主毫无威胁。一方面,由于其他人没有受到伤害,他们应该平静地过活;而另一方面,他们也由于惧怕那些被掠夺的人的遭遇降临到他们头上而战战兢兢,唯恐犯错。我的结论是这种殖民的代价并不昂贵,并且更为可靠,触犯的人也更少。那些被触犯的人由于上面所说的贫困而又散居各地的原因,也无力为害君主。对于这一点不得不提请注意的是:对人们应该要么爱抚,要么铲除,因为他们会对所受的轻微的侵犯进行报复,而对所受的重创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人们对他人的侵害应该是那种不用担心受到报复的侵害,但是如果以军队操控属国来代替殖民,由于君主不得不花费那个属国所有的收入来监护它,这样的花费就多得多了。因此得益变成了损失,更由于军队的迁移调动而损害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这样就触犯了更多的人。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困苦,每个人都成了他的敌人。尽管他们被镇压了,但由于他们仍然待在自己的家里,他们是能够为害君主的敌人。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用进驻军队的方式监护属地是徒劳的,而通过殖民的方式却大有裨益。 任何占有如上所说几个方面完全不同的属国的君主,都应当使自己成为那些较为弱小的邻邦的领袖和保护人,设法削弱属地中的强大者,并提防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外来者通过意外事件涉足此地。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些属地中由于野心十足或分外恐惧而心怀不满的人把外来者引了进来。就像埃托利亚人曾把罗马人引入了希腊;而且罗马人所侵入的任何地方,都是由当地人引入的。事情的规律是这个样子:当强大的外来者侵入某地的时候,该领地上所有相对弱小的势力,内心里反对凌驾于他们头上的任何势力,受这种怨恨心理的激发,他们会依附于这个强大的外来者。所以,对于这些弱小的势力,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据为己有,因为他们全都心甘情愿尽快与他所征服的国家并为一体。他所要担心的只是那些弱小的势力可能获得太大的力量和权威;有了他的力量和他们的支援,可以轻松地镇压下那些强大的势力,所以他能够担当那个地区所有事务的主宰。没能很好地实施这一政策的人会很快丧失所占有的领地,而且当他治理它时,也会生出绵绵不尽的困难与烦恼。 罗马人在他们占领的地方很好地贯彻了这些政策,他们派遣殖民,安抚弱小者却又不让他们扩张权力,镇压强大势力,不让外来力量在那里捞取声望。我认为只要希腊这个地方就足够作为例证了。罗马人与阿凯亚人和埃托利亚人交好,打倒了马其顿王国,驱逐了安蒂奥修斯,(指叙利亚国王安蒂奥修斯三世[前242一前187]。)但是罗马人并不因阿凯亚人和埃托利亚人的功绩而容许他们扩张势力,同时,也不因菲利普(指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前238-前179]。)苦口婆心劝诱他们成为朋友而不把他打倒。安蒂奥修斯的势力也不会让罗马人允许他在那个地方掌握任何领土。在这些事例中,罗马人所做的正是所有英明的君主应该做的:他们不仅需要注意当前的问题,还要注意未来的危机。他们必须尽其所能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因为对于老早就预见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疗救之道,但是如果等到灾患临头,病人膏盲时就无可救药了。这就像医生们论及的肺病一样,在患病初期容易治疗但却难以诊断,但是随着时光推移,初期没能检查出来也没有疗治的话,就会变得容易诊断而难以治疗了。国家事务亦是如此,因为如果人们能够及早地洞察到国家将会出现的灾患(这并不确定,唯有审慎之人方能做到),就能够迅速加以补救。但是如果没能察觉,而听任灾患的滋长,直至任何人都能知晓的时候,那就回天乏力了。P7-10 序言 永不落架的书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杰出的思想,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比大众对真理的形态看得更清楚的人物。他们超越同侪,且有深刻的见解和远大的眼光;他们看到人类问题的全体,免于繁琐、短视的思想。 美国思想家、诗人埃默森说:“从所有文明国度里精挑细选出那些最具智慧、最富机趣的人来陪伴你,然后再以最佳的秩序将这些选择好的伴侣一一排列起来。”这样的人都知道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面临一个不变的问题——关乎个人和其同侪、社会,乃至全人类、宇宙之间基本关系的性质的问题。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可以决定他会怎么做,甚至可以决定他成为怎样的人。 对于这类问题,人类把所能想出来的最好的答案流传下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塔西佗,到马克斯·韦伯、熊彼特,以资下一代和更下一代的人去考验、去辩论,而这些最好的答案又汇聚成一部部传世之作。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这些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高超成就的文字记录,能把我们在过去、现在、未来所面临的问题,能把人类所做过的、即将面对的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最正确而永久的记录。 例如,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不但写出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还在更早之前完成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概念,进而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每行都渗透着卢梭的苦苦求索,从各个角度清晰地阐释为什么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人类的堕落史。卢梭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严重后果的根源。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论。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大萧条而作,它的核心主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正是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提出了国家调控思想,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该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该书的出版,称为经济学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并认为它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为经济学说史上非常伟大的著作。 那些对人类追寻真理有永久贡献的书,我们称之为“经典”。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更深情款款地指出:“‘经典’是那些永远占据着你的书架,又永远不会被你翻读完的书。”也就是永不落架的书。凡是能对重大的事情,给多数人的思想以久远而深刻影响的书,便是了不起的书。这样的书可以充实任何年纪的人,使之能以别的时代、别的人们为背景,从而能真正深刻地透视今日。 ——编者 后记 译者后记 马基雅维利(1469—1527),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祖辈乃佛罗伦萨的贵族,其父为一名律师,爱好研读古典著作,在家庭环境和文艺复兴伟大氛围的浸染下,马基雅维利受到了良好的人文学科教育。他熟习拉丁文,在意大利古典文学、史学方面造诣颇深,对古罗马——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钻研用力尤多,这为他以后的从政之路与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494年至1512年,是马基雅维利的从政时期,他从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助理员做起,1498年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秘书厅秘书长,很快又被提升为“自由与和平十人委员会”秘书,负责办理外交与军政事务,直至1512年佛罗伦萨覆灭。马基雅维利蒙受冤狱被罢黜为民,十余年间,历尽了宦海沉浮,却也为此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厚的材料。 据载,回家务农的马基雅维利生活极为拮据,但他以顽强意志,白天伐木卖柴,夜晚挑灯苦读,写出大量传世名著,如《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兵法》等,其中尤以《君主论》最为知名,也正因这本书,他被尊为西方“政治学之父”、“国家学说之父”、“马克思以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这本书的命运说来有些离奇,或许是在1515年,穷困交加的马基雅维利,怀着臣下的谦卑,向意大利君王小洛伦佐(1492—1519)敬献上了他悉心写成的这本小书,想借此官复原职,东山再起。这本小书凝结了马氏从政十余年的见识心得,对于此书可能具有的参考价值,马氏颇为自信。不过,马基雅维利的愿望落空了,至少从那位小洛伦佐君主殿下对待这本小书的态度上看,此人不是伯乐,并无慧眼,马基雅维利最终在贫病中死去,没有得到重用。 然而,历史总在其戏剧性的背后透射出带有荒诞意味的庄严。令马氏始料未及的是,这本小书让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未挽回他生前的富贵,却成就了他的身后之名。当然,这名,有美名,也有恶名,并且皆达极致。在他生前,他所希冀的那位读者对这本小书弃若敝屣,而在他死后,这本小书却获得了世界性的研读。五百年来,它一直受到青睐,从未失去过读者,并且随着代代读者的阐扬,更是衍生出较其最初意义远为深厚的价值。 可以说,在写作之初,由于这本小书的“读者”与“文体”所限,马氏在行文中既没有卖弄华丽的辞藻,亦不敢展示玄奥的理论,他只是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这就为我们的阅读与翻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据我的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君主论》的中译本至少有15个左右,其中最经典者,当属商务版潘汉典先生的译本。据该版“译后记”可知,译文从动笔至定稿前后历20余年,潘先生先依英文版译出,后又苦攻意文,遍参英、美、法、德、日诸国译本,力求信、达,并为译文做了大量注解,前辈译者对作品苦心经营的翻译态度令人敬佩不已!我所接触到的《君主论》的几个译本,均能见出对潘译本的参照,这充分证明了潘译的卓越之处。 在翻译领域,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的“三字箴言”几成翻译之标准,它似乎同样可以视为翻译工作所希求却不易达到的境界。以《君主论》这本小书而论,即令潘译本也存在些许句子稍嫌冗长甚或错译漏译之处,这里,指出此点绝非抑人扬己,而是说明翻译工作的艰辛,它总难尽善尽美。本人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依循着“忠实可信,流畅可读”的原则,至于其成效如何,则留待读者诸君的检验了。需要指出的是,本译本对潘汉典先生的译本同样有所参照,在此谨向前辈译者致以谢意。同时,对于译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应由译者承担。最后,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劳与努力的朋友。 李修建 2006年7月2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君主论/了如指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译者 | 李修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2727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6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 |
CIP核字 | 2013285569 |
中图分类号 | D033.2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28 |
宽 | 169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02-2013-407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