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鲁旺堆,原名旺堆,1974年出生于日喀则市加错雄乡夏鲁村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从僧童到画师(夏鲁旺堆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位西藏青年唐卡画师夏鲁旺堆的成长故事,由他的三位朋友张琪、边巴、周玉平执笔完成。该稿文笔质朴,从夏鲁旺堆青少年时代进入夏鲁寺开始,讲述他在这里当僧童学习绘制唐卡和壁画展露绘画天赋,获得机会到扎什伦布寺给大画师当助手得到锻炼,再到面临抉择还俗来到拉萨在福利学校教授绘画,后在八廓街开设唐卡工作室,逐渐在唐卡绘画领域获得认可的人生经历。
图书 | 从僧童到画师(夏鲁旺堆的故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夏鲁旺堆,原名旺堆,1974年出生于日喀则市加错雄乡夏鲁村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从僧童到画师(夏鲁旺堆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位西藏青年唐卡画师夏鲁旺堆的成长故事,由他的三位朋友张琪、边巴、周玉平执笔完成。该稿文笔质朴,从夏鲁旺堆青少年时代进入夏鲁寺开始,讲述他在这里当僧童学习绘制唐卡和壁画展露绘画天赋,获得机会到扎什伦布寺给大画师当助手得到锻炼,再到面临抉择还俗来到拉萨在福利学校教授绘画,后在八廓街开设唐卡工作室,逐渐在唐卡绘画领域获得认可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从僧童到画师(夏鲁旺堆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位西藏青年唐卡画师夏鲁旺堆的成长故事,由他的三位朋友张琪、边巴、周玉平执笔完成。该稿文笔质朴,从夏鲁旺堆青少年时代进入夏鲁寺开始,讲述他在这里当僧童学习绘制唐卡和壁画展露绘画天赋,获得机会到扎什伦布寺给大画师当助手得到锻炼,再到面临抉择还俗来到拉萨在福利学校教授绘画,后在八廓街开设唐卡工作室,逐渐在唐卡绘画领域获得认可的人生经历。 《从僧童到画师(夏鲁旺堆的故事)》的整个叙述以夏鲁旺堆的成长为线索,以唐卡绘画为中心,展现了他在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绘画艺术上孜孜以求,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 目录 引子:一幅唐卡的悬案 一、从顽童到僧童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 三、一名唐卡画师的困惑 四、抉择 五、从僧童到教师 六、八廓街有了一个夏鲁旺堆 七、大开眼界 尾声:期待春天 试读章节 佛以自己的手指为量度,一百二十余指为身长。顶髻四指,肉髻根至发际四指;发际至颏下十二指余。将面部划作三分,各是口、额和鼻,相距四指多。前颈二指,横宽正四指。下唇长二指,下面为一指,中央呈瓶状纹。嘴角有一指之说。智者的口长正四指。无论何人之牙齿,满口为四十颗。上唇长一指半,厚亦与长同,它的上面也如此,指宽三分之一为佳。鼻子宽二指,高一指半;鼻孔半指,呈圆形…… ——《度量经》 吃过饭后,母亲和妹妹都去睡了,窗外的路灯被风的吹得有些晃晃悠悠,透入屋里的光也忽明忽暗地乱晃,八廓街的夜晚就是这样。搬到八廓街已经有几年了,夏鲁旺堆还是不习惯夜晚窗外的光亮,它老是让自己没有夜晚的感觉。感觉不出是夜晚,睡意就淡了许多,所以他睡得很晚,不管有事没事,累还是不累,总这样。 小时候在夏鲁寺可不这样,那时他总觉得自己睡不够,因为天一亮就得起床,不管自己再怎么想睡,都得起来做早课,背诵各种经书。还好下午是学画的时间,也是他每天最高兴的时候,他总觉得下午的时间比上午过得快,好像还没画多久天就又黑了,又该做晚课了。 夏鲁旺堆记不得当初进寺时的心情了,也忘了自己是高兴还是不情愿,总之进寺以后自己之前的童年生活记忆像消失了一样,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不过,摔伤他的那头犏牛却是深深地刻入了他的脑海之中,刚进寺时他就时刻想着要找机会好好教训教训那头敢摔自己这个“大将军”的犏牛,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寺里要干的活和要做的功课每天都安排得紧紧的,他哪里还有时间顾得上它,加上他在画画上面越学越有兴趣,便慢慢地把犏牛忘到脑后了。 其实与学习佛经和各种宗教仪轨相比,学画不见得轻松,可是旺堆就是喜欢。每天下午,他和两个师兄就拿出各自的炭笔和木板,坐在草垫上,用从房梁上悬下的牛毛绳系好木板后,就照着师父给的范画,在那块二尺见方、漆成白色的木板上打格子、描摹。炭笔很细,长一点的还弯弯曲曲的,是用每年换下的旧经幡柱烧成的,材质是本地的柳树。这种炭笔特别好用,画起来很顺畅,如果画错了,在白漆木板上掸一掸、抹一抹就掉了,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刚学时他经常把自己的脸抹得跟花猫一样。 没过多久,他就经常因为画得比别人好而得到师父的表扬。师父说他天生就是画画的料,这让他多少有些自得,而师父的画功,也让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师父的敬畏渐渐地化为崇敬,像父亲一样的崇敬,到后来这崇敬又转为爱戴,并陪伴他一生。 进寺后,旺堆与母亲和姐妹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在寺里,旺堆自然地将格桑师父当做自己最亲的人,而师父也像父亲那样陪伴着他成长。每每想起过世的师父,夏鲁旺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心里总是没着没落,他起身在屋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地进到自家的小经堂里为师父祈祷。 夜已经很深了,睡意渐渐袭来,夏鲁旺堆躺在卡垫上,慢慢地,任由梦境带着自己远行。 “旺堆师兄,师父叫你。”一位师弟对着旺堆说。 “什么事?”旺堆问。 “听说是为分组的事。” 旺堆刚进寺时,寺庙才恢复不久,除了格桑师父和原先几个还俗后又回来的师父外,再就是两个师兄、两个小师弟和旺堆,一共才九个人,由于人少,平常寺里的分工就不是那么明细,更别说什么分组。格桑师父是寺里的住持和画师,四个僧童既学佛事也学画画。后来由于格桑师父的名气,吸引周边许多喜欢画画的孩子和年轻人到寺里学习,寺里为这些学画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学画小组,另外还成立了学佛小组。学佛小组的人选关系到寺庙今后的发展和兴衰,也决定了将来能继承自己衣钵的人,因此格桑师父对此非常重视。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格桑师父决定根据两个小组的学僧表现出的天赋和意愿,对分组做出调整。出于慎重,他想出了用考试的办法来进行。几天前考试就进行了,成绩就在格桑老师和几个师父手里,说是这几天就公布分组情况。 “师父您找我?”旺堆站在一楼护法神殿右侧师父的办公室门前,有些怯生生地说。 办公室里寺里的几个老师父正和格桑师父埋头看着图样,并相互说着些什么,格桑师父听到旺堆的声音后,没有抬头,只是说了声,“你先在外等等”。说完他拿起桌上的一支笔,在图样上画了起来,时不时地问那几个老师父这样可好。最后他们似乎都对图样很满意,格桑师父说:“那就这样定了,后天日子不错,可以做法事,做完法事就开笔吧。”说完几个老师父就前后离开了办公室。P13-15 序言 作为宗教绘画的唐卡渐为世俗界所认知,应该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而在西藏,其历史渊源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了。据五世达赖《大昭寺目录》记载,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就曾以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班丹拉姆神像,虽然这幅血画已是了无踪迹,但可据此推断在布面上绘制神像的唐卡画于当时就已出现了。 “唐卡”是音译,即藏地卷轴佛画,受宗教启迪、为信仰服务是其自古至今不变的创作主旨。依表现内容,唐卡的绘制题材可分为四个范畴:一是佛、菩萨类;二是密宗本尊、护法、罗汉类;三是高僧上师造像类;四是曼陀罗、宇宙天体及藏医药类。而以唐卡制作的材质手法异同,唐卡又可大致分为手绘唐卡即“止唐”和刺绣或堆绣唐卡(称为“国唐”)。而刺绣品多为明清两朝皇帝赏赐西藏僧俗上层的缂丝唐卡,至于国唐作品,人们熟悉的拉萨雪顿节哲蚌寺展示的巨幅佛像应属“国唐”之最了。而手绘的“止唐”,则又因西藏多地区文化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众多流派和样式,缘起于喜马拉雅中段山脉和雅鲁藏布中游极地走廊的勉唐画派与青孜画派则是“止唐”的主要画派。勉唐画派作品多呈色调富丽整峻、笔法精微绝伦、通体辉灿而神秘莫测的鲜明特征,在东方绘画长河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韩书力:《漫谈西藏唐卡艺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僧童到画师(夏鲁旺堆的故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琪//边巴//周玉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3609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8 |
出版时间 | 2013-08-01 |
首版时间 | 2013-08-01 |
印刷时间 | 201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6 |
CIP核字 | 2013175016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0 |
高 | 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