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尔特的破折号--刘荒田记人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华尔特的破折号--刘荒田记人散文》编著者刘荒田。

立足美国,看复杂的人。对生活在新大陆的“龙的传人”,不能凭表面草率地贴上“中国人”的标签。比如,在美国出生、长大及幼年来美一类,就是虽有中国的皮肤和相貌,但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彻底西化的“真洋鬼子”。除了这个黄皮白心的“香蕉”群体,长大后才移居美国的同胞,有相当部分经历了蜕变,言行和思维明显洋化的,也可归入“亦中亦西”人一类。

本书所收,是作者历年所写记人散文的一部分。一来看得不完全,不深入,不准确;二来表达力不足,读者看了也许失望。若然,请予原谅。毕竟,在先天和后天的制约下,怎么“看”,都难免“瞎子摸象”的遗憾。此所以洋谚说:“世人看表象,上帝看心灵。”

内容推荐

《华尔特的破折号--刘荒田记人散文》编著者刘荒田。

《华尔特的破折号--刘荒田记人散文》内容提要:1980年我移居美国旧金山,32年过去,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包括白发、白内障、退休金、孙儿女。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无数人。当然,不出国也能看人,差别在两处:视野和观察力。对此,木心先生说:“我自己也承认,我是到了纽约才一步一步成熟起来,如果今天我还在上海,如果终生不出来,我永远是一锅夹生饭。”(引自《文学回忆录》)我连给木心先生提鞋也不配,但认为,这一自省对多数海外“新移民作者”而言,也打中要害。在国内生活,基本上,只能“看”中国人。而况,那时移民海外,是井蛙向着蓝天奋力一跃。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在美国的中国人

 密西西比小镇怪人三记

 不期而遇的诗意

 背影

 凉风起天末——怀诗人老南 

 书卷故人

 朱老板这辈子——唐人街世俗叙事 

 四嫂子的脸

 又见“芸娘” 

第二辑 在美国的非中国人

 华尔特的“破折号” 

 死亡假面——我的顶头上司为什么自杀 

 回头浪子朗尼

 登徒子奥兰多

 “田德隆”区人物志

 

第三辑 在美国的“亦中亦西”人

 唯钱是问的詹姆斯

 性向成谜的约翰

 26和52

第四辑 在中国的中国人

 渭城朝雨渑轻尘

 “鸡婆凤”

 贵叔·他的和我的家族

试读章节

待我因了偶然的缘故,将笔名定为“刘荒田”时,老南在旧金山中文诗坛已经驰骋有年。两人的友情如故,但诗观的差异愈来愈大,他坚守着从大陆“文革”前承袭的“现实丰义”,对无法“一看就懂”的现代诗嗤之以鼻。我和他常起争论,后来,都知道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各走各的路。不过,手法陈旧不意味着失败,20世纪90年代初期,老南将家乡端芬镇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写成了长篇叙事诗《梅菊姐》。动笔之际,不改的是贾岛式的苦吟,二三千行的诗稿贴在书房四壁,活像“文革”中的大字报专栏。如果说老南笔耕一生,尚称没有枉抛心力,那该是指这一部千锤百炼的集子,驾轻就熟的“现实主义”用在凄美缠绵的悲欢离合之中,可算恰如其分。全诗的语言,干净畅达,在节奏上的探索,著名诗评家邹建军教授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诗刊》上撰文作了评析。“南飞雁”名下的作品,已随着政治舞台上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黯淡,被社会和作者本人遗忘,“文革”后以“黄英晃”的本名所写,包括和我合写的作品,命运也类似。可是,“老南”这个名字,老南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诗的贡献,至低限度将在台山文学史、华侨新诗史上留下记载,多则一章,少则一两页。

20世纪90年代后期,老南鉴于诗坛群雄并起,吵吵闹闹,各执旗号的小团体无不以晦涩为时尚,海外报刊给新诗的版面越来越少,心灰意懒,转行写小说。仍旧是苦吟,不写则已,一写就是通宵。后来,他写不出,怪罪于戒烟,他说灵感是烟熏出来的,从前构思时抽,写时抽,清淡型“万保路”须臾不可缺,如今没了尼古丁的刺激,手空空的,什么也抓不住。可是,不戒不行,他的心血管毛病愈来愈严重,1995年作了搭桥手术,四根主血管都换上从小腿上截来的静脉。在生命和作品二者中,他选了生命。这时期的成果是短篇小说集《豪宅奇缘》,统观各篇,虽然不再有昔年“主题先行”、“三突出”一类余毒,但基本上是硬凑的,写熟悉的餐馆生活还胜任愉快,写佛写禅写音乐,就显得积累和体悟不足,破绽屡现。总体水准勉强算得中乘。他和另两位旧金山作家的短篇小说合集《旧金山的故事》中,他的《新寡》,技巧已见圆融,叙述从容不迫,进入了状态。遗憾的是,气度偏弱,视野不阔,以男女私情和性为招徕,不免一股化。

四盖棺未可论定:作为诗人和小说家的老南

老南已在忘川的彼岸。文人的纠葛,再多的争名夺利,党同伐异,钻营和炒作,为一篇稿子登不登,登在哪个版面,和官员照相时是站在后排还是紧靠着某某书记一类让寂寞文人在乎得失眠的事体,原来这般微末和无聊。老南从奈何桥那边回眸,看到“文无第一”的小圈子,一定只有苦笑吧?文学史只记载作品,而不留下唾沫。可是我能忘记青春的情分吗?

P82-83

序言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对两位出生于20年代的中国大作家至为敬仰,他们都居住在国外——美国大都会纽约,名字是:王鼎钧先生和木心先生。

王鼎钧先生在散文名篇《给我更多的“人”看》中说:“人啊人,我要看人,给我更多的人看,给我标准化的人,给我异化的人,给我可爱的人,可恨的人,以及爱恨难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

1980年我移居美国旧金山,32年过去,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包括白发、白内障、退休金、孙儿女。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无数人。当然,不出国也能看人,差别在两处:视野和观察力。对此,木心先生说:“我自己也承认,我是到了纽约才一步一步成熟起来,如果今天我还在上海,如果终生不出来,我永远是一锅夹生饭。”(引自《文学回忆录》)我连给木心先生提鞋也不配,但认为,这一自省对多数海外“新移民作者”而言,也打中要害。在国内生活,基本上,只能“看”中国人。而况,那时移民海外,是井蛙向着蓝天奋力一跃。

立足美国,看复杂的人。对生活在新大陆的“龙的传人”,不能凭表面草率地贴上“中国人”的标签。比如,在美国出生、长大及幼年来美一类,就是虽有中国的皮肤和相貌,但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彻底西化的“真洋鬼子”。除了这个黄皮白心的“香蕉”群体,长大后才移居美国的同胞,有相当部分经历了蜕变,言行和思维明显洋化的,也可归入“亦中亦西”人一类。

说到“非中国人”,美国主流社会的组成,按族裔、国籍分,有土生土长的白种人、黑种人以及印第安人,来自地球各处的人;按签证分,有合法移民、非法移民、工作签证、游客。还可以按职业分,按母语分,按宗教信仰分,按性取向分,按爱好分,按财富分,按品行分……看他们,凭我念中学时掌握的“阶级分析”方法,结果只是:肤浅且荒谬。

立足美国,看简单的人。不管哪个种族,哪种背景,哪种信仰,极端分子除外,人性基本上是相似的,价值观大抵是近似的。对爱的追求,对弱小的悲悯,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维护,对快乐的向往,对痛苦的躲避,对权位的恋栈,同情心,虚荣心,妒忌心,食欲,性冲动,乡愁,如此种种,一如从O到9的10个阿拉伯数字,组装出“工具”的世界,有限的“人性”元素,合成出无数性格各异的生命个体,衍生出无数故事。

“出来以后”的视野较为广阔,是相对于闭关锁国时代而言。祖国改革开放之后,该当别论。而且,“阅人多矣”不等同于“知人论世”,观察力主要地,来自个人的修养及悟性,和是否“生活在别处”没有因果关系。可是,具体到我自己,在中国生活到32岁,“文革”中当愚鲁狂热的红卫兵。下乡时当穷酸拘谨的民办教师,回城后当狐假虎威的低级公务员,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政治环境中,心里负载的是压抑、偏激、浅薄、恐惧、愤怒、绝望,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加上沦肌浃髓的毒素,不多的正能量来自知青年代起在松明烛光下开读的禁书。那年代,我出不出去,不是做不做“夹生饭”的问题,而是等而下之:有没有“米”,能不能做“饭”。

最过瘾,奠如看人;最艰难,奠如看人。我的旧金山邻居中,有一对年轻恋人,买下房子才一年,便分手,房屋被法庭拍卖。我看他们,如剥一层又一层竹笋。末了慨叹:他们的恋爱,从诞生,发育,兴旺,衰落到死亡,一如人生。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感情的纠葛,兴许双方的密友晓得一些,如果友情足够浓郁,常常聚在一起喝“汉尼根”啤酒,喝了便吐真言的话。孩子所带来的烦恼,幼儿园老师、祖父母应知道一些。洋人最在乎的性生活,倘若出了问题,医生和性咨询专家掌握一些线索。至于更明显的财务困境,只有银行、贷款公司,信用卡公司才有发言权……

知人知面,如欲知心,在尊重隐私的国度,要破除语言的藩篱,族裔的隔阂,要开放心胸,撤掉心理防线,消除成见,要以坦诚换取信任,还要多方印证。对此,我的个人体验,有两种值得提及。一是,酒吧的调酒师较容易看到真实的人。1988年,全美民主党代表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名列“政坛最有力人物”的资深联邦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他当过总统和司法部长的两个哥哥,都死于暗杀)入住我受雇的酒店。一天晚上,我在他的套间当鸡尾酒会的调酒师。夜深时,客人告退,剩下他和20出头的外甥和侄儿(都是政坛新秀,已在州一级议会当选为议员)相对。我提供饮料的同时,零距离地看他与最亲近的后辈聊天,时而大笑,时而流泪,老谋深算的政客,喝了8杯“螺丝批”(伏特加加橙汁)以后,变回“性情中人”。二是,通过和同事的交谈,容易看到立体的人。我在一家大酒店工作了27年,和不同族裔、背景差异甚大的数十位同事长期相处。干活和休息时和他们闲谈,既是纾解精神压力所需,也是便当而有趣的消遣。这种“看”,比诸多亲密关系更加优越。和最亲密的配偶,不可能爆自家风流的料,哪怕仅仅是精神外遇;和长辈,不可能谈性;按理说,对两肋插刀的哥们,该可以推心置腹了吧?但不可能常常见面,见了面,也未必来得及和盘托出。由于我爱和同事聊天,有足够的耐心听他们诉说心事,且作引导和安抚,无形中,充当聊胜于狗仔队的私家侦探、心理咨询师、知心朋友这三重角色。

本书所收,是我历年所写记人散文的一部分。一来看得不完全,不深入,不准确;二来表达力不足,读者看了也许失望。若然,请予原谅。毕竟,在先天和后天的制约下,怎么“看”,都难免“瞎子摸象”的遗憾。此所以洋谚说:“世人看表象,上帝看心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尔特的破折号--刘荒田记人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刘荒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71035
开本 32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3251143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