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落花寻僧去
内容
试读章节

壹 江湖无限意

谈江湖,饱读诗书的人总喜从庄子的“相忘于江湖”谈起,溯源流,这说法没错,但如果不掉书袋,提起江湖,许多人想到的恐怕是对民间社会稍带贬义的一种称呼,所谓走江湖、江湖把式、江湖大佬等等,当然,武侠小说的兴起,也使江湖成为武林一词的代称。

江湖,若对它来个说文解字,直可拆解为三江五湖,这种拆解最适合一般用法,把它如此直译地楔入文中,行气文义往往不会有什么改变,但话虽如此,江湖一词之所以被大量运用,其实还源于禅宗。

 禅宗在中国的出现始自菩提达磨,但真正将禅中国化的关键则在六祖慧能,他标举“定慧不二”,使宗门之禅有别于教下诸宗。然而,由六祖变换其体质的“祖师禅”在当时虽已不似初祖达磨、二祖慧可等前几代的命如悬丝,却依然僻处东南一隅,只能视为一个小而新兴的宗派。真正禅风的大盛,还得等到他两个弟子: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的法脉传布。

南岳顾名思义是湖南,青原则属江西,他们座下各出了一个影响后世深远的巨匠: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这两位是真正让南禅大盛的功臣。而尽管互换了地方弘法:南岳座下的马祖到了江西,青原门下的石头去了湖南,但依然是在“江、湖”,《景德传灯录》因此这样地描述着当时的禅风:

江西主大寂(马祖),湖南主石头,往来幢幢,井凑二大士之门矣。

唐时禅子的“不人于江,即人于湖”,是江湖一语常被使用的滥觞。走江湖原先并不指在民间社会里闯荡,而是在各丛林中行脚,前者固不必然不好,后者却是禅门修行必备的功夫。没有行脚参访,缺乏境界现前,就难免盲修瞎练,以盲导盲。

禅要行脚,意在叩访明师,即便不然,也在变化环境,因为在禅,修行是“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宗门常以“境界现前时,如何?”拈提学人,亦即说:只有状况来了,我们才知道自己究竟如何?毕竟,无明幽微,只要环境不改,人就流于惯性,难起觉照,无法真正返观自身之不足,所以连以“无”字公案名垂禅史,生前已被称为古佛的赵州从谂,也为禅门留下了“赵卅『八十犹行脚”的典故。  行脚与旅行不同,旅行在放松身心,行脚却在境界现前。但行脚也可以与旅行相同,因为山河大地,尽为法身,本不待人师说法。同或不同,关键其实在观者的心。

观者的心重要,这是行脚或旅行的关键,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只以己见观物,干脆不要出门。这些年,我主持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有个学生喜欢的课《比较艺术》,课的内容就在移地教学,但说是教学,课却讲得少,主要是把这些前来进修的艺术家放到另外的环境,适时提醒他们换只眼睛来看事物。但虽说只换只眼,效果与反响却往往较其他的课来得大。

就拿学水墨的同学来说吧!画山水,不能不谈皴法,斧劈皴、披麻皴、卷云皴、雨点皴、荷叶皴等等,从小学来,随手一劈,就是山石一块,可画来画去,却往往只在一个胡同里转,真正的“老死皴下”,而要如何让他们能跳出来呢?在此,什么“无法为法”、“法无定法”都不管用,心法说多了,笔下依然。可如果把学生夏到黄山,让他直接面对黄山之石,这些石头千奇百怪,不按常规,却都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它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所有皴法在此根本无用武之地,于是,情况就变了,除非不画,除非不凛于黄山之姿,否则,舍掉惯性的皴法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所以,许多学生到了黄山,除了惊艳于黄山之奇外,最大的感触就在于此。

造型如此,表演也一样。台湾文化界受明清江南文化影响很深,谈美就极尽幽微,有人连京剧都看不下去,理由无它,比起昆曲那极致的“有声必歌、无动不舞”,京剧的确还粗了些。但粗有什么不好?粗如果是豪放,如果是生命的底气,如果是人到极处的呐喊,比起才子佳人,可能要让我们更珍惜些。而如果你到过黄土高坡,尤其是陕甘的贫困地区,挑个山沟的水要走上一两小时的地方,听他们唱高亢嘶喊的《信天游》,听他们声声催泪的秦腔、碗碗腔,再反过来看有些我们追求的幽微极致,竟难免有“何不食肉糜”之叹。

艺术如此,生活也一样。许多人喜欢到巴厘岛,在那里享受热带风光,举眼一望,但觉处处都是艺术,可问题是,巴厘岛的语言中并没有“艺术”一词,拿艺术的概念,而非生活的接触来看巴厘岛的种种,就无法真正了解他们。

……

P8-10

目录

序 如斯行脚

壹 江湖无限意

贰 长调的呼唤

叁 摩梭的悲歌

肆 落花寻僧去

伍 曹源一滴水

陆 高原上的谦卑

柒 丝路·黄沙

捌 俱往矣!滚滚长江

玖 大风起兮

拾 昆仑之巅

拾壹 枫·杉·道场

拾贰 茅蓬七千

拾叁 体露金风

拾肆 真山真水

拾伍 忍将神韵断琅琊

拾陆 孤峰顶上的一转

拾柒 一方天地

拾捌 人生四事

序言

禅家的生涯叫云水,云水指的是卷舒自如、随缘自适,正是悟者一派自在的风光。

悟者云水,未悟者也须云水,这云水是让自己不留恋于一事一物,让自己“闯尽丛林叩尽关”。

“闯尽丛林叩尽关”.是因不同丛林就有不同锻炼,学人一来可寻到对应自己生命情性的修行,二来更因无明幽微,只有透过不同禅关的叩应,才能让自己的罩门现形。

这样的云水其实就是行脚。

行脚是禅家修行锻炼的重要手段,它是直对禅关丛林的叩问参访,但禅关何只在丛林,行脚,更可以就是“直让山河大地现前”。

山河大地现前,不仅因山色实相、溪声广长,还因我们脱离了惯性的生活,眼前种种就有一分新意,而到此,行脚也就不须如一般想象的。风尘仆仆,孜孜矻矻。

这样的行脚有时还真像旅行。

就因如此,这本书乃以散文的形式出现。书中的种种主要缘于这些年在中国大陆、日本的游历,尽管所遇不一,却都有着生命的触发,也印证了过往所契的真实与虚妄,而无论所写是人文、是禅思,更都不离那如斯面对的行者基点,也愿有心人在看似抒情的笔调中仍可体得这宗门如实锻炼的本质。

内容推荐

芒鞋踏破,何只在道人脚下,

江湖无限,何只在云水生涯,

只要您能行于足下、另换只眼,就自有一番风光现于当前。

《落花寻僧去》所写的种种缘于作者林谷芳这些年在中国大陆、日本的游历,普通人眼中的山河大地,更是禅家眼中的境界现前。

从泸沽湖的独特骄傲,到蒙古草原的深远寂寥;从青藏高原的让人敬畏,到长江三峡的流逝之叹;从日本秋枫的绝代风华,到京都古寺的寂静极致;从隐于台北闹市的小茶室,到隐于阳明山的食养山房……虽然是不同的际遇与风景,却都有着生命的触发,也印证了过往所契的真实与虚妄,而无论所写是人文、是禅思,更都不离那如斯面对的行者基点,也愿有心人在看似抒情的笔调中,仍可体得这宗门如实锻炼的本质。

编辑推荐

林谷芳的《落花寻僧去》这本书乃以散文的形式出现。书中的种种主要缘于这些年在中国大陆、日本的游历,尽管所遇不一,却都有着生命的触发,也印证了过往所契的真实与虚妄,而无论所写是人文、是禅思,更都不离那如斯面对的行者基点,也愿有心人在看似抒情的笔调中仍可体得这宗门如实锻炼的本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落花寻僧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谷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0327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404464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