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再问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
内容
试读章节

那么什么是良心呢?在她看来做人首先要诚实和正直,应该是非分明,不能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歪曲事实,去做违心的事。

我五六岁时,母亲就开始对我进行这种诚实教育了。我以为这是母亲给我一生都享受不尽的财富。母亲的教育是从讲故事开始的。她讲的几个故事都是关于我舅父的。她说舅父从小就很诚实,一次在马路上捡到了东西就一直不肯回家,他在那里等待失主的返回,害得家里人到处去找他。在这里,其实她是在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是不能要的,不仅不应该要,而且应该想方设法还给别人。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前面已经提到了的,舅父在五四运动中闹学潮的事,这件事我在舅父那里得到了证实。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海学界响应北京,也开始了反对北洋政府、反对卖国的学潮。当时舅父是大同学院预科的学生领袖,带头闹事,这可惹恼了他的叔父吴在渊,因为当时他正是大同学院的训务长。侄子带头闹事,如何收场?何况侄子就住在自己的家里,自己养他、供他读书,他却反对学校,那还了得!于是叔叔开始执行家法,把侄子捆绑在长条板凳上,用棍子打。据说当时,无非希望舅父能同心转意,只要舅父能公开认错,他叔叔仍愿尽养育之责任。但我舅父直到被打得皮开肉绽也绝不认错,最后终于被开除学籍流落街头。母亲在向我讲这段故事的时候,她是在赞扬舅父;并且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势利,不要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人应当坚持真理,哪怕作出牺牲!她还告诉我:舅父在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由“业余”导演走向“专业”导演的人生。她说:“舅父是上过国民党特务‘黑名单’的人,曾遭到过追捕。但他为了反对解放前夕政治的黑暗,从来没有退缩过。”这种教育对我来说,印象如此深刻,而且由于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感到特别的亲切。

在母亲看来一个人的良心,还在于他能不能言行一致,也就是能不能说到做到,行胜于言。如果一个人说得很好而不去做,在她看来这无异于骗子。

她的爱憎极其分明,对不负责任、沽名钓誉的行为深恶痛绝。她常告诉我:社会上的一些人怎样为了虚名而作假,怎样工作不负责任;她向我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轻蔑和藐视。这种教育使我终生不忘。当我年长之后,社会阅历多了,发现这样的行为多年来,不仅没有丝毫改变,而且愈加猖獗。这时我才逐步理解了母亲,我真要感谢她,因为给我们从小就种下了防止染上这种瘟疫的疫苗。

对待这些社会现象,她想斗争但却无能为力,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苦恼着。现在想起来当时她是何等的艰难!她这种执著当然会遭人忌恨,但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在母亲看来,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热爱孩子,而且应对所有的孩子部一视同仁,而不管他们的出身门第及天资如何。作为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帮助好每一个学生,她认为这也是一种良心。她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强调教育的作用,应该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她反对“天才之说”,所以她对那种挑学生组成尖子班,来骗取荣誉的现象痛恨不已。可惜的是,这样的主张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过来“尖子班”、“尖子学校”现在已遍及全国,我真不知道她的在天之灵当作何感想?现在全社会都已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但已积重难返。

与现在的许多家长不同,他们“望子成龙”。

P22-P23

书评(媒体评论)

季元振老师的又一本新书出版了,书中写的仍然是他所关心的我国建筑界和教育界的现状,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社会现象。这样的文章近年来己不多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讨论这些问题,这对于促进建筑文化的进步十分重要。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志华

什么“动力”促使季先生写这些文章呢?季先生和被他批评的建筑决策者、设计人都没有什么关系,说不上有什么个人私愤和恩怨,他完全是出于一名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李道增

季元振先生的建筑杂感,表达了他几十年阅历中的忧虑、追求、反思,但总给我这么一个感觉:他要把建筑师们拉回到建筑学入门的启蒙语境中,跟他们讲解那些童年玩具的正确用法。从80年代以来的中国建筑评论,几乎就是这么个“执拗”的做法。现实中,中国的建筑师所经历的,恰恰与那些童年玩具没什么关系。

——贺承军

走入职场己近二十年,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已经习惯了周旋于项目进度、建设投资、生产任务、市场反馈等等困境与难题之间,对“建筑是什么”这个原自恃清晰的问题终有愈理愈乱之惑。在这本书里,季元振先生通过回顾四十多年工作的经历与经验,不断自问,不断思索,对一些现象与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评判与解答,这是对每一位执业建筑师进行再思考的鞭策与鼓励。

——一名执业建筑师

目录

母亲(代序)

前言

一个资源匮乏时代的建筑

独辟蹊径

走入工匠传统的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的“检讨”

建筑民族固有形式一一中国建筑师的纠结

关于尤金·艾曼努埃尔·维奥莱·勒·杜克和他的结构理性主义

难道对“鸟巢”不应该批评吗?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为什么形式要追随材料?

走向公共生活的建筑

从两个有意思的设计谈起

奶茶、汽车、房子

作假

建筑难道不能做假吗?

“美观”——一个有问题的表述

建筑教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非线性思维

Leader

从建筑方案的立意谈起

与加拿大建筑师的一次对话

谈谈建筑寿命

增加建筑寿命可能吗?

扭扭捏捏的开放

上海,你也变了吗?

为政绩而建造

老局长

奢侈

逃避

博弈

漏洞

骗子

糊弄

我们需要“较真儿”

速成

终生受益的教导

“漱口”一课第二教时听课印象记——记南京师范学院附小吴家翼老师的一节语文课

附录一 梁思成、林徽因测绘

附录二 梁思成建筑作品选

附录三 杨廷宝建筑作品选

序言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母亲。直到今天,我仍不敢违抗母亲的教导:“做人要诚实、正直和说真话。”大概也正因为如此,退休之后,我才会有勇气走入一个过去我从未涉及的新领域——建筑文化评论中来,因为面对现实,我想说真话。2012年出版的《建筑是什么》一书和这本新书都是近年来我关于中国建筑业现状的思考。在我看来:“真话”就是“心里话”,并不意味着是“真理”,但是“假话”一定伴随着邪恶。我要感谢母亲对我的这种质朴的教育,我的这本书是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

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小个子,苗条的身材,江南人特有的清秀,大而明亮的眼睛微微向里凹,鼻梁显得高而挺直,天生丽质。她非常爱整洁,衣服即使破旧,总也是缝补好,洗得干干净净。不大的家里几乎没有一样多余的物件,但应付生活却已是绰绰有余的了,直到自己成家之后才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由于父亲去世得早,那年我才10岁,哥哥长我4岁,一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一个人忙里忙外,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不希望因为失去父亲,我们受到任何一点委屈。无论是同事还是邻居无一不称赞她。也是以后有了些阅历才知道,对于一位弱女子来说,这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外公在溧阳一家南货铺里当伙计,据说是因为人品好、长相好,被招了女婿。外婆是徐家,嫁给外公后更名为吴徐直珊。外婆娘家过去大概还算得上殷实,她的几个本家兄弟都是读书的。其中本家老六就是徐中先生,在中国建筑界几乎无人不晓。但是外婆家却早已是败落了。全家靠着外公当伙计的微薄收入生活,日子自然不好过。外婆生了六七个小孩,大多天折了,留下的只有三个,老大长我母亲4岁是我的舅父,叫吴仞之(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著名话剧导演);老三小我母亲三四岁是我的姨妈,叫吴家藩;母亲是老二,叫吴家翼。

母亲生在1906年,大清光绪年间,那是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加上家里穷,女孩既不需要读书,也读不起书。对着想读书的母亲,外婆总是说:“你还想当女状元啦?”。但是舅父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是男孩,肩负着未来振兴家族的重担,再穷也要设法送去受教育。舅父的启蒙教育是在武进的一个乡间小学开始的。这所学校现在还在,就是史家弄小学。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舅父补发了一笔工资,再加上一些稿费,全数赠给了他就读过的小学,因为这里是他改变人生的起点,他希望教育能继续改变孩子们的人生。

母亲有个远房的叔父叫吴在渊,国学和数学都很不错,北京清华学堂初创时,在那里教书。他的同事中有个无锡人叫胡敦复,是位数学家,也是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吴在渊与他关系甚好。由于勤奋和天资聪慧,吴在渊全凭自学,竟然在代数方面做出了成绩,名噪一时,曾经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胡敦复后去上海创办大同大学,吴在渊也随之而去,后来做到大同大学的校长。家里既然有这样一位亲戚,当然是要高攀的。舅父被送到了上海寄养在其叔父家中,就读于大同附中,直到闹学潮被开除,那是后话。

母亲当然不能这样幸运,从小要“裹小脚”,在家帮忙做家务。辛亥革命之后,才扔掉了裹脚布,所以母亲的脚是“小放脚”,小姆指还被弯折在脚底。母亲能读上书,实在要感谢他阿哥的努力。13岁那年,五四运动爆发,母亲终于冲出了家庭的阻力,上学念书了。母亲的童年是在家务活中度过的,难怪持家理财,洗衣做饭,背布壳、纳鞋底,无一不通。她的小名叫“勤”,大名叫“家翼”,正应了她一生的命运。舅父对她上学的鼓励,母亲一直怀有感激之情,她常说她与舅父的感情最好。解放之后,舅父因为工作忙不能带孩子,所以表哥的生活也是母亲来照顾的。

母亲在常州念到初中毕业,为了深造,就约了几个女伴一起到南京去赶考“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因为该校有初中部,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直升高中部的,只收7名插班生。那年应该是1928年,读师范正是穷孩子们的出路,因为读师范不仅不收费还给生活补助,所以考生竟有几百。但母亲竟然考中了,同去应考的常州考生王兰英也榜上有名,她后来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与舅公徐中同学,是我国建筑界的前辈。解放之后,她长期担任南京建校(现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校长,德高望重,是母亲的至交。

1931年母亲高师毕业,她非常满意师范的学习和生活。

……

退休之后的母亲在街道居委会义务帮忙工作,因为她实在闲不住。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听说那时为了备战到处要挖防空洞,母亲就跟着忙里忙外,家家户户去落实指标,她的认真是谁也比不了的,所以她又受到了赞扬。

我成家以后,母亲就往返于南京和我们的小家之间。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我们和母亲都只好住进了抗震棚。所谓抗震棚,就是用塑料布支起来遮风避雨的一张床而已。母亲当时已70岁高龄,我怕她受不了,要送她回南京。她执意不肯,还对我发了脾气。这时我才理解了母亲的心:在此危难关头,一家人怎么能够分离呢?

1978年我回南京养病,和母亲一起共同生活。这也是我工作之后,感到最幸福的几个月。每天与母亲朝夕相处,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此时母亲已经72岁高龄,重病缠身,可是她并不在意。由于我在身边,她心情很好。毕竟年纪大了,身边又无人照顾。母亲希望能把在新疆工作的大儿子全家调回南京来,以了却多年的心愿。我哥哥是1962年南京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新疆气象局;这一直是母亲的心病。她希望他们全家能回南京来生活,于是她到处托人找关系。省人事局的、她的一个学生愿意帮忙,她非常高兴。不顾年事已高,一个人经常爬上北极阁山顶,去找南京市气象局的领导。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于我哥哥调动之事,据母亲说南京方面己经同意接受,只等新疆放人了。不知哪个环节出了毛病,调动工作之事竟然又成了泥牛入海无消息。这大概是母亲晚年受到的最大的一次打击。1981年,我们分到了第一套正规的住宅。我们想,母亲还从来没有跟我们享过福,每次与我们在一起,总是住工地;这次条件好了,母亲可以安度晚年了。

但没有想到的是母亲这次到北京后,身体大不如前,记忆力极坏。有一天她突然不认识我了,她问我:“元振在哪里?”

我们决定举家南迁,搬到她熟悉的环境里去。那时,我们对脑萎缩、老年痴呆这样的疾病知之甚少。我们是1982年8月调回南京的,母亲于1985年4月10日离开了我们。

如今,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七年了,我们也已从中年步入老年,生活已经衣食无忧,下一代也都长大成人,母亲的在天之灵应该可以得到慰藉。

2007年是南师附小建校105周年,作为南师附小的元老和著名教师,母亲榜上有名。母亲已经离开附小43年了,还有她的同事和学生专门写文章纪念她,足以可见她的人品和业绩之感人。

我写这篇短文,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一个普通、平凡而伟大的母燕一个正直而诚实的人;一个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孩子们的教师。

内容推荐

由季元振编著的《再问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是继上一本《建筑是什么》的后续作品,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对当今中国建筑进行思考。在这本新书里,作者从“结构理性主义”这一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思想出发,把建筑所涉及的功能、结构、材质、方法、政治、日常性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做出理性梳理,让建筑回归质朴美学的本源。新书还对建筑界今天的一些“热点话题”,发表了意见,其中包括“鸟巢”,2012年伦敦奥运会场馆、上海正在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展览中心“四叶草”、西安的“唐皇城复兴计划”等。对上述工程的评论和作者对“鸟巢”与“伦敦碗”的比较,以及对西方建筑师的一些设计作品的介绍,都是想说明“什么是现代主义”。

编辑推荐

面多现实,我想说真话!

一个资源匮乏时代的建筑!

季元振说:我今年快70了,但我依然无法理解80多岁的老学者们面对建筑乱相时,表现出的沉默和他们忍受的表情,那是一种被长期挤压的痛苦的反应。写这本《再问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我不只是要写下思考,还想记录下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再问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元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163434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094969
中图分类号 TU-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