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三省后,继续向热河省及华北进占,1933年,日寇攻陷山海关,进占承德,并至长城一线,继续进攻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遭当地守军自动抵抗。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在张家口成立抗日同盟军,抵抗日军的侵略并收复康保、沽源、多伦等地。这时一些影片公司派摄影人员到热河及华北前线拍摄影片,暨南影片公司拍摄了《热河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拍摄了《热河血泪史》,张汉忱拍摄了《榆关大血战》、《长城血战史》等,反映了在中国军民奋战下,日军受阻,迟迟不能迅速进占的情况,记录了中国军民对日战争的爱国热情。1936年傅作义将军领导绥远抗战,受到广大群众关注。1937年初,新华影业公司派出导演杨小仲、摄影师薛伯青远去塞北,拍摄收复百灵庙重镇的《绥远前线新闻》。影片记录了我国军队收复为投降日寇的蒙古德王所盘踞的百灵庙的情况以及绥远前线抗日部队的壮烈英勇。影片介绍了驻在绥远的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介绍了百灵庙遭叛军破坏的情景,房屋多为重炮轰毁,枪痕弹迹触目皆是,寺院坍塌、佛像残破、佛经散落。人民生活困苦,抗日将士也过着极艰苦的生活,烧饭用牛粪,饮食无油盐,只吃一盆烂干菜。影片还介绍了指挥收复百灵庙作战的孙兰峰旅长以及收复百灵庙战斗中战士的英勇作战,有一个连队仅剩连长、号兵、士兵各一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其他如战场遗迹,战地工事,以及孙旅长以下此次战役中的指挥官一一摄人镜头。杨小仲曾写有文章详述他们经过艰苦的草原行军、行程数千里到百灵庙去拍摄这部影片,以及孙旅长率部参加拍片的情况。曾有“……面对大好河山,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前线将士肩负国家重任,卫国守土虽一尺一寸不使沦亡,他们的壮烈伟绩,已经足以光耀千秋了……”之语。(见《新华画报》1937年2卷一、二期杨小仲文)杨小仲所表露的爱国热忱和感慨,足可代表当时一些电影工作者的心声。
1935年在太原,由地方长官阎锡山资助的西北电影公司是一个半官方制片机构。1937年春也曾到绥远等地拍摄抗日新闻片《绥蒙前线新闻》,也反映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两个特点
综观上述情况,这个阶段的新闻纪录片制作,显示出两个特点:
第一、反映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及国民政府的军队爱国将士的抗日斗争为内容的影片成为新闻纪录片的主流,多数影片反映了这个阶段的时代特点。这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影片的内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民族矛盾逐渐在上升,群众的抗日情绪高涨,国民政府的部队中爱国将士在东北、上海、热河、绥蒙、华北等地的抗日军事行动都为拍摄影片提供了现实生活基础。同时电影摄制人员的抗日热情使他们投身于现实斗争中进行实地拍摄,他们将耳闻目见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抗战事迹记录下来,新闻纪录影片显示了它时代的目击者的特性。再则,这个阶段正是蒋介石对红军实行在军事围剿的同时也对文化战线上左翼文化运动采取围剿、扼杀的白色恐怖时期,抗日影片的大量出现,显示着左翼文化运动的进步影响的扩大,代表了进步的文化倾向,也是反映出左翼文化运动反围剿的胜利的一种表现。
第二、这阶段新闻纪录片较早期有较大发展。有些影片已经不限于一人、一事、一个消息的新闻报道,而是出现了内容较宽广,包括的时间较长、篇幅也较大的综合性纪录片,这些影片对广泛的材料进行综合的艺术处理,因此,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这说明新闻纪录片较前成熟了一步。但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新闻纪录片摄制人员,都是拍摄故事片的导演、摄影兼拍新闻纪录片。也没有新闻纪录片的理论研究,自然就用故事片的表现方法和拍摄方法来拍摄新闻纪录片。最主要的是重拍和搬演。这从20年代王元龙兄弟拍摄《北伐完成记》已见端倪,到《上海之战》更为明显。《上海之战》的导演程步高在《影坛忆旧》中回忆拍摄“一·二八”战事的情况时称:这个影片主要是“真人真事重现在银幕上”。他说在拍摄许多现场材料后,对于两军交战的激烈场面实际上无法拍到,因此他们越过战线之后,组织拍摄一场两军对小桥的争夺战,一部我军扮演日军,经过双方激烈争夺后,小桥得而复失,来回攻战两三次,重现了那场争夺战的猛烈。程步高的这种真人真事重现的拍摄方法,既是拍摄方法问题,又反映一种美学观点。这种“重现”,其实是作者对新闻纪录影片从艺术上要求其有情节、有人物、有气氛,要求影片艺术表现的完整性,而用组织拍摄的方法重现了那场小桥争夺战。
这个阶段尚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摄反映风光、体育、社会新闻等方面的影片,丰富着新闻纪录片的题材。如《全国运动会》、《神秘的西藏》、《海京伯大马戏》等。还有联华影片公司拍摄的《鲁迅先生逝世》、《阮玲玉逝世》新闻等又保存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南京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与《农人之春》
值得介绍的是南京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既培养人才又摄制影片。金陵大学推行电化教育始于1930年,自制影片始于1934年,摄制16毫米影片,作非营业性映出,所拍影片多为与业务单位合作摄制。1936年成立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培养电化教育人才与摄制新闻、教育影片。影片内容多为地理风光、国防常识、自然科学、工业生产、农事等。多数影片由该部教授孙明经拍摄。例如1937年春夏,孙明经自南京经江苏、山东、河北到北平,又随西北考察团远去山西、察哈尔、绥远,沿途拍摄影片。拍摄有苏北盐场、中兴煤矿、连云港、滦州影戏、北平图书馆、八达岭长城、大同云冈、大黑河昭君墓、国民军操练、公路水利建设、磴口民生区、五原河套地区、军队屯垦等等数十部影片,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在西北地区拍摄过一些同类性质的影片。该部并陆续培养一些电影技术人才。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部一直保持到新中国建立后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电影学校。孙明经也在北京电影学校(后为北京电影学院)任摄影系教授。
有一部值得一提的影片《农人之春》,影片由金陵大学理学院和农学院编辑,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拍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监制。1935年出品。影片记录江南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江南农村风光,春耕时农人脚踏水车,折背插秧,从事繁重的农事劳作。第二部分,黄昏,农人归家,牧童于夕阳西下时的归途中,横骑牛背、吹起牧笛,在如画风景中悠然自得。第三部分表现农家生活,一家老小团聚于农舍中,享受天伦之乐。这部影片曾参加1935年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在由比利时主办、22国参加的国际农村影片竞赛中获三等奖。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影赛中获奖。
1931—1937年间约有20多个影片公司摄制了新闻片、纪录片200多部,其中有些篇幅较大,可单独上映的节目,是以前所未有的。新闻纪录电影面临一个向前发展的时期。P26-29
读高维进老师的书,眼前总能浮现这样的场面,就是那一代人流血流汗、奋斗不息,垒起中国纪录片的基础,而我们作为晚辈是在这个基础上享受果实并舒适地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每一次创作既是展现自己才华的方式,也是向前辈致敬的机会。
崔永元,著名主持人
这是一位中国新闻纪录电影战线的元老,为我们撰写的一部跨越百年中国纪录电影史的厚重文献。中国新闻纪录电影,构建了近现代中国的影像史:这部厚重的文献则是影像史背后的阐幽明微的注解……
高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八任厂长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的开山之作,三十年呕心沥血:权威之作,六十载亲身经历:良知之作,百年事公正评说。
单万里,著名纪录片研究专家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研究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历史,理清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维进老师就开始在延安从事艺术工作,40年代就参加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工作,解放后她长期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总编辑,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自1995年起,高维进老师用了10多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史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严肃求是的精神,对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评述,写成《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这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这部著作,不但记录了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以及由其所记载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历史发展情况,还在正文中穿插了对新闻纪录电影人的回顾,并在附录中收录了新闻电影人的小传,记录了他们的伟大业绩和宝贵经验,是研究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重要文献。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钟大年、钟大丰两位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八任厂长高峰先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先生、著名纪录片研究专家单万里先生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对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影学院”编辑部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12月
推荐序一 向纵深发展,攀登新的高峰
推荐序二 书写新闻纪录电影的辉煌
推荐序三 历史、影像与影像的历史
引言
第一章 紧随世界起步
1.1 电影传入中国
首先在上海放映电影
外国人拍摄的有关中国的新闻片
1.2 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
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影片——《定军山》
新闻片《武汉战争》和《上海战争》
首先认识到电影的教育作用的是商务印书馆
记录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与摄影师黎民伟
友联影片公司的《五卅沪潮》与香港满天红影片公司的《满天红时事展》
1.3 苏联摄影师拍摄有关中国革命的两部影片
第二章 一切为了抗日
2.1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抗战期间(1931~1937)以抗日为内容的影片与《上海之战》
赴东北拍摄抗日义勇军的活动
记录热河、绥蒙前线抗战
两个特点
南京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与《农人之春》
2.2 全面抗战后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37—1945)
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抗战影片
郑君里及《民族万岁》
中央电影摄影场的抗战影片
西北影业公司及《华北是我们的》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及其后
2.3 外国摄影师在华拍片活动及尤里斯·伊文思与罗曼·卡尔曼
尤里斯·伊文思和《四万万人民》
罗曼·卡尔曼及其《中国在战斗》
2.4 香港的抗战新闻纪录片
大观影业公司与《广州抗战记》
青年摄影团及《西北线上》
大地影业公司与《保卫大四邑》
第三章 人民电影的创立和发展
3.1 抗日根据地新闻纪录电影的建立(1938—1945)
党对电影事业的关怀
中外记者最早拍摄中国工农红军及延安的影片
延安筹办电影事业的最初尝试和开端——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延安电影团)的建立与发展
新四军四师的摄影工作及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3.2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电影制片机构的逐步建立(1946—1949)
延安电影制片厂、保卫延安电影素材的拍摄与西北电影工学队
驰骋在华北地区的大车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制片厂、《民主东北》及解放战争中的新闻摄影队
3.3 新中国电影机构基本布局的形成
接收国民党的制片机构
北平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纪录片
第四 章前进再前进的十七年
4.1 面临各方面的转变(1949—1952)
制片基地的转移
报道重点的转移
向苏联学习与中苏合拍影片
4.2 探索中前进(1953—1957)
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建立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报道
“双百”方针的贯彻与创作的发展
伴随发展带来的问题及“左”的思潮的干扰
4.3 “大跃进”及其后的调整时期(1958—1966.6)
“大跃进”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影响
周恩来总理关于反对“浮夸与不真实”的批示及其后的纠正措施
1962年后新闻纪录电影的调整与发展
介绍重要影片与作者
第五章 十年浩劫
5.1 “文革”中电影首当其冲
5.2 新闻纪录电影遭受的破坏
5.3 围绕悼念周恩来总理影片摄制的一场斗争
5.4 新闻纪录电影发扬优良传统拍摄重大事件仍然记录时代
第六章 新时期的新发展
6.1 “文革”的结束与拨乱反正
时代的要求与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的思想解放
首先为拨乱反正调整社会关系大声呐喊
在多种题材与表现形式方面进行探索的最初一批影片
6.2 影片的内容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记录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及重大事件
在祖国大家庭里
颂扬时代新风尚,关注社会问题
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最好体现
介绍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当今文化艺术与大好河山、风光民俗,增加人民群众对祖国的了解
提供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让海外华侨华人了解祖国,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6.3 影片向加强艺术性、注意提炼和概括,着力表现
人与风格样式多样化的方向努力
影片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把表现人、以情动人放在首位
艺术手法的探索
6.4 台湾、香港1949年以来新闻纪录电影的简单情况
1949年以来香港新闻纪录电影点滴
1949年以来台湾新闻纪录电影鳞爪
第七章 影视合流、影视并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1 新闻纪录电影一度陷入低迷
7.2 影视结合、影视并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深化改革的措施
电视给电影带来的冲击
以文献纪录片《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为契机,纪录片又获得了观众。
7.3 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纪录电影的本性
纪录电影的哲学基础与美学原则
真实——纪录电影的生命
选择是新闻纪录电影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的一种手段
在现实生活进程中去“挑、等、抢”是纪录电影的主要拍摄方法
纪录片要遵循艺术规律,同时尊重其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相一致
提高影片质量的关键主要在于创作人员的素质与创新精神
附录
附录一 烈士篇——你们永远站在队伍的前列
附录二 人物篇
附录三 中国新闻纪录影片获国内各种奖项
附录四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在国际获奖影片
附录五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新闻纪录电影
后记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历史不断地在前进,时代不断地发展,我们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都不过是把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努力促进时代的发展,谱写一页又一页的新的历史。
一个人的一生,几十年辛勤的劳动所能作出的贡献,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洪流中,都是很有限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又是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正如没有无穷无尽的波澜壮阔的重重浪花,就不能激起汹涌澎湃的浪涛,形成气势磅礴的永不平息的海洋一样;也正如没有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任何人也不可能一手扭转乾坤,创造新的历史,推动历史前进。
可是,一个人的经历终究有限,他未必能够看到、看清楚、看透历史发展的全貌,又不可能看到自己这一滴浪花,在整个历史发展的大海中产生过多大的动力。
总之,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历史一步一步更加接近真理,鼓舞人民更加有信心地去创造新的历史,都需要有历史的见证,历史的记录,历史的积累,历史的研究。
自然界以各种植物、动物的化石,地质现象,陨石,岩层……再现它的历史。
人类则以他们劳动的创造、并通过双手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装、装饰品,还用绘画、色彩、音乐、舞蹈记载历史,终于到后来产生了文字、艺术,更加确切、真实、生动地记载下历史,甚至再现历史。
然而,只有电影艺术产生之后,才能如此迅速、真实、生动地记录并反映历史;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更有利于保存历史的资料,使得我们随时可以记录和再现历史,特别是使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看到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走过多么曲折、复杂、痛苦的道路,经历过多少艰苦的斗争,付出过多少劳动和代价……并进而真实地展现历史的前景和未来,激励他们去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新闻纪录电影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已经走过来的道路,已经作出的重大的贡献,也是今后仍然要继续走的道路,继续作出的重大贡献。
问题在于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很好地总结经验,新闻纪录电影要以新的姿态、新的形式、新的力量、新的方式来闯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有人认为,由于电视的发展,新闻纪录电影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可以说是一种偏见和短见。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对文化艺术欣赏的要求、趣味和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文化艺术会垄断一切,适应并统一所有的人民的要求和爱好,恰恰相反,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和提高,我们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也需要极大地丰富和提高。
电视并不能完全代替报纸,报导所有的新闻;同样,电视也不能完全代替纪录电影,记录所有的历史的进程。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正面临着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宏伟的历史任务,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革命,同时也是在继续进行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我们应该统一全国各民族的思想和认识,调动一切人的积极因素,然而绝不可能只采取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去进行这个工作,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相反,应该实事求是地充分地发挥各种文化艺术、宣传工具的特点和优点,来对人民进行教育。
因此,新闻纪录电影不是能否继续存在的问题,而是需要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开辟新的领域问题。
这就是说,纪录电影应该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虽然也还有新闻报导的性质,但不只是一般的报导,而着重于综合、概括,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引人思考;不只是罗列现象,而是能够透视本质,发现、探索、研究现实生活、社会现象中带规律性的问题;不只是进行一般的宣传教育,而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激动人心的艺术。
特别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着重报导事件而不着重刻画人物的缺点,努力去发现、培育各个战线上的社会主义新人,努力去反映他们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面貌。
我们过去所强调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形象化政论”的作用,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有些简单化、片面性,过于强调了新闻纪录电影的特性,而忽视了艺术的共性,表现人,反映人。
当然纪录影片不能和故事片一样去虚构人物、情节、故事,然而善于发现、捕捉、选择典型,甚至细节、动作,努力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至心理和心灵美,这是非常需要的。
总之,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宏伟纲领之后,新闻纪录电影同样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但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和成果,重要的标志还是在于我们能否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共产主义理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社会主义崇高的道德品质,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有各种专业知识和才能的,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凡是能够提高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事业心、理想、文化修养、毅力、勇气、智慧、知识、才能等等的新闻纪录电影都是非常需要的。这里还有异常广阔的领域还没有开拓!
新闻纪录电影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就是要通过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去推动历史前进,谱写新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
因此,新闻纪录电影要围绕着这一个中心的议题去开辟新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去攀登新的高峰。
新影建厂30周年,对中国人民的电影事业已经作出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在反映新中国的面貌,扩大我国对外宣传的影响,还是在加强人民的政治思想工作,培养一支新闻纪录电影的战斗队伍各方面来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然而,按照中国一句老话来说:“三十而立”,那么,新闻纪录电影事业面对未来的伟大的历史洪流和历史任务,它还只是一个刚刚崛起的朝气勃勃的青年!
新闻纪录电影战线是大有人才的,我希望他们认真总结经验,面向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发扬自己的优点,为开创新闻纪录电影的新局面而进行探索。
例如,我认为,新闻纪录电影除了一如既往为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重要发展作出真实生动的历史记录,还要不断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高度地概括,综合地报导,深入地探索,创造有哲理性的、有政论性的、有批评性的、有报告文学式样的以及有散文、诗意种种风格样式的各种短片,以及反映各条战线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肖像画、传记片。也应该向世界各国更加系统地、更加多样地综合或者是报导中国蓬勃发展的新面貌以及历史情况和中国民族的优秀的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老文化、自然风光。
还可以充分发挥电影纪录影片的资料的作用,分别编辑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战争史,对人民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然而这一切都要求有更加高度和深度的综合与概括,力求风格样式的多样化,要有更高的艺术性,可以说,是用电影形象的手段所编写的大百科全书。
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历史的反映。党的十二大之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新局面,要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将为中国创造新的历史,那么,新闻纪录电影如何更好地去反映这个历史,也一定要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闻纪录电影的道路,创造自己新的历史!这就是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作出的新的贡献。
荒煤
1983年
(荒煤,作家、文艺评论家,曾任电影局局长、中国影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记录了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由其所记载的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历史发展情况。
本书在正文中穿插了对新闻纪录电影人的回顾,并在附录中收录了新闻电影人的小传,记录了他们的伟大业绩和宝贵经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作者高维进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严肃求是的精神,对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进行分析、评述,是研究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重要文献。
第一部系统记录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史书。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记录了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由其所记载的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历史发展情况。
作者高维进老师亲历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历史,在延安时期就目睹八路军电影团的成立及其创作活动,1947年参加新闻纪录电影创作活动,并长期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担任副总编辑。书中所记资料翔实、内容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