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美国电工学家、企业家,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工业研究实验室来生产发明专利的人。他拥有超过2000项发明,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钨丝灯泡等。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而他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地的专利数累计超过1500项。1890年创办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今通用电气前身)。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迄今为止,在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人打破由他所创造的专利数世界纪录。由陈俊熹编写的这本《爱迪生传》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他的科学人生。
在他那不知疲倦的、没有停歇的发明之旅中,爱迪生掀起了无数次的科技革命:多重发报机、留声机、白炽灯……上千项发明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翻开《爱迪生传》,让我们一起来感谢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吧,来领略他那传奇、辉煌的人生!
《爱迪生传》由陈俊熹编写。
他常常同孩子们一起到运河边的大粮库附近玩耍,但他对小伙伴们的游戏似乎并不太感兴趣。他喜欢坐在码头上,观看来往不绝的轮船和驳船。他在想,这些船只怎么会在河里走动而不会沉到水下去呢?船上这么多的粮食、煤和矿石是从哪里来的,又运到什么地方去呢?他甚至会在路边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坐上几个钟头,细细地描摹仓库牌匾上的字。他还不会念这些字,但他却能记住它们;水手们和木匠们唱的歌词他也能记住不忘。他经常跑到父亲的工场去,看木匠们怎样把长长的圆木做成一片片的木瓦。他还喜欢到造船厂去,观看造好的船舶是怎样下到运河里去的。这个观察力很强的孩子,似乎对一切都感兴趣。阿尔家门前有一条大路,采金矿的工人乘坐的大篷车就从这条大路经过。只要工人们一停下来休息,阿尔就会静静地,甚至是贪婪地聆听他们讲述外面世界的故事。
好奇是孩子们共有的特性,但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阿尔经常不断地向大人提出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在大人们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问题,却又常常回答不出来。有一次,阿尔冷不丁地问父亲:“为什么会刮风?”父亲回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在造船厂,他看到很多工具,他就问工人这个工具是干什么的?那个工具是怎么用的?他的问题太多了,好像他学会说话就是为了提问题的。他把大人们都问烦了,人们说,这孩子脑子里想的不该是孩子想的事情。阿尔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自己试一试。他从造船厂和他父亲的工场拣来大大小小的木块,然后挑出大小形状合适的木块搭出粮仓、轮船来。他会不断地改动它们,直到他觉得很像了,才满意地欣赏自己的建筑物。有一天,他看到一只母鸡趴在一堆鸡蛋上,一群小鸡在母鸡周围跑来跑去,他发现小鸡都是母鸡孵出来的。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间,仍不见阿尔回家。父母焦急地四处寻找,最后在场院边的草棚里找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好奇地问他:“你这是在干什么?”阿尔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阿尔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于是自己也想试一试。父亲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阿尔通过体验知道了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但阿尔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母鸡能孵出小鸡,而我就不能呢?
阿尔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问底想试一试的愿望,经常给他带来危险。有一次,他到粮仓里,想看看麦囤里装的什么,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阿尔的脑袋。他差一点死了,幸亏工人及时发现,把他拉了出来。他看到篱笆上有一个野蜂窝,就想看看里边有什么奥秘,为什么那么多野蜂都往里钻。于是他找来一根棍子去捅,结果他被野蜂蜇得满脸红肿,连眼睛都睁不开了。有一天,阿尔在父亲的粮仓里玩,他忽然想,粮仓被火烧着后会发生什么状况?他真的点燃了粮仓,结果父亲的粮仓化为一堆灰烬。阿尔干的这件事太不像话、太危险了,于是遭到了父亲严厉的鞭打。但阿尔似乎并不生父亲的气,疼痛也没有改变他爱观察、爱思维、爱追根求源的本性。
阿尔经常到邻居塞缪尔·温切斯特的碾坊去玩。有一次,他看见塞缪尔正在用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阿尔被这种试验迷住了。他不禁想道:如果人的肚子里也充满了气,不也能飞到天上去吗?那该多美呀!于是,阿尔找来几种化学药品做实验。他叫来父亲的佣工迈克尔·奥茨,对他说,你吃了这些药就能升上天去。倒霉的奥茨吃了阿尔配置的药水后嘴唇抽搐,几乎昏厥过去。而阿尔还始终坚持,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并不是自己的错。这件事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担心,也惊动了邻居,他们甚至把阿尔当成危险人物,警告自己的小孩子不要和阿尔玩!
阿尔7岁的时候,俄亥俄州已经通了铁路。运河无法同铁路竞争,麦兰已不再是粮食贸易的中心了。塞缪尔·爱迪生的生意也难以经营下去了。1854年,塞缪尔带着全家迁往密执安州的休伦港,住在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他们的房子高耸在河边,有20个房间,周围是一片高大的松林。房前有个大花园和约有lO英亩的菜园。塞缪尔在这里开办了经营粮食和建筑木材的买卖。
转眼间,阿尔已经8岁了,到了该上学念书的年龄。阿尔被送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这个学校只有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讲课枯燥无味,这些一点也引不起阿尔的兴趣。阿尔想知道的事,老师一点儿也不教,阿尔不想知道的事,偏偏又教起来。充满好奇心和爱追根问底的阿尔在这里陷入了困境。他从来没有好好听过老师讲课,他把别人丢弃的物品制成一些奇怪的东西玩,完全不注意老师在讲些什么。有时,干脆就跑到教室外面去。做作业时,只要有一个问题得不到解答,他就不会继续做下道题,这样他经常不能按时做完作业。他还常常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问得老师下不了台。一次,老师正在讲一位数的加法,阿尔忽然举手提问:“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无以回答。因此,对阿尔个性毫无了解的老师,便斥责阿尔是“糊涂虫”、“低能儿”。
阿尔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瓦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只会妨碍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阿尔的母亲非常生气,她绝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她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到这里来了!”
阿尔的母亲当时正在女子学校教书,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母亲平日留心观察自己的儿子,认为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母亲决心全力教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她对阿尔说:“母亲已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妈妈,我愿意发这个誓,我一定要做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是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年幼的爱迪生就这样永远地告别了学校,这位以自己的深邃智慧巨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家,一生中只上了三个月的学。从那以后,母亲就成了他的“家庭教师”。阿尔的母亲南茜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她知道她能采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阿尔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志去发展,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去加以制止。她也很清楚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于是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在母亲启发式教育下,阿尔受到了启蒙教育,这时的阿尔对知识充满了无比的渴望。在爱迪生走过的辉煌道路中,母亲对他的教育无疑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成功后的爱迪生曾这样说:“当老师叫我笨蛋时,母亲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从那时起,我决定要为她争脸不辜负她的期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我母亲使我成了这样一个人;她理解我;她让我能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发展。”
P4-7
休伦港开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一个挎着竹篮的少年一边闪身给旅客让道,一边吆喝着:“报纸,糖果!”
少年微笑着,不时向旅客递上刚刚出版的、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先驱周报》,麻利地找着零钱。他那讨人喜欢的灰色眼睛,透出一股聪敏劲儿。经常坐这班列车的旅客,似乎已经很熟悉这个少年报童,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正仔细阅读的这份报纸,它的全部新闻的编写、排版、印刷和发行,都出自这少年一个人之手。他们更没有想到,这个12岁就踏上了人生征途的少年报童,会有着多么辉煌的一生。
他,21岁就取得了自己的第一项发明专利;25岁,发明了四通路电报机;32岁,发明了电灯,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他那不知疲倦、没有停歇的发明之旅,拥有1098项发明专利,为人类留下了难以估量的财富。在他弥留之际,这位84岁的老人说:“我走完了我的人生之路,我奉献了所能奉献的最好的一切。”
他,就是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爱迪生的一生,象征着人类智慧、文明、进步的理想。
爱迪生的一生,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爱迪生的一生,蕴藏着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