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在中国千余年来,无论在帝王宗室,还是卿相大臣,以及文人仕子乃至普通百姓当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太上感应篇》,其篇幅不大,字数仅有1277字,但意义深广,作用巨大。故历代注解《感应篇》的人不计其数,仅流传下来的版本就达上百种之多。
《太上感应篇》是“太上”说教,不但道教徒奉之、行之,视为珍宝,连历代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也多以《太上感应篇》作为其善恶报应的理论,广泛宣传和注解。本书由李朝杰释评。
图书 | 中国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在中国千余年来,无论在帝王宗室,还是卿相大臣,以及文人仕子乃至普通百姓当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太上感应篇》,其篇幅不大,字数仅有1277字,但意义深广,作用巨大。故历代注解《感应篇》的人不计其数,仅流传下来的版本就达上百种之多。 《太上感应篇》是“太上”说教,不但道教徒奉之、行之,视为珍宝,连历代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也多以《太上感应篇》作为其善恶报应的理论,广泛宣传和注解。本书由李朝杰释评。 内容推荐 《中国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以劝善为主旨,化俗济世为目的。全文仅一千二百多字,却将儒释道三家精要都收揽其中,是个人修身养性、提升道德的必读书,也是劝人为善、共处和谐的必备书。 《中国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由李朝杰释评。 目录 一、前言 二、《太上感应篇》原文 三、《太上感应篇》名题释评 四、《太上感应篇》原文释评 试读章节 【原典】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集注》:此二句合下二句为一节,乃一篇之纲领也。盖言天地无私,因物付物,是以祸之福之,常因人之善恶,本无一定之门。今人求福,则萌侥幸之念,而不知福缘善生;遇祸则起怨尤之私,而不知祸因恶致。善恶实由人自作,则祸福岂不由人自招乎?太上恐人不肯反求诸己,故首揭“自召”二字以示人也。大抵一念起处即分善恶,善恶既分,祸福即殊。 释评: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说:“祸福没有固定不变的门道,都是由人自身招致而来的,不同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后果。” “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又叫“上清真人”,在道教传说中,他地位特别高,而且神通广大,号称“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他还善于度人,尤其喜爱那些勤学好问的人,喜欢指导他们修行,是一位颇有师道尊严的道教尊神,这也许就是这本书托名“太上”所作的原因吧。 祸与福的辩证关系是个古老的话题。说到生活的辩证法,老子无疑是洞彻其中奥妙的第一人。他那五千字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意思是说,祸与福相互依存,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的故事充分印证了“祸福无门”的道理:靠近长城一带的居民中,有位老人,他的马无缘无故就在胡人的住地走失了,老人对安慰自己的人说:“怎么见得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不但回来了。还带来了胡人的良马,人们纷纷前来祝贺他。老人却忧心这是是一件坏事。果然老人的儿子因为骑马摔断了大腿。好事又变成了坏事。但是故事还没完,后来胡人大举入侵,壮年男子都去作战,塞翁之子因为腿瘸,父子俩才得以保全性命。这个故事一波三折。结局总是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好运气很可能带来坏的结果。坏运气又未尝不能带来好的结果,真是“祸福无门”,让人捉摸不透。 在塞翁失马的故事中,人控制不了事态的发展,在变化莫测的时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塞翁虽然心态旷达,看问题也颇有远见,但是他只是在被动地承受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做什么,去积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在《太上感应篇》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作者巧妙地把话音一转。抓住人们“求福”的心理,宣扬“惟人自召”,也就是说,原本没有一条叫“福”的路,更没有一条叫“祸”的路,福与祸都没人给你,是自己招来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心向善就会大富大贵,作恶多端就会灾祸不断,按照这个说法,人成了最关键的因素,究竟是福还是祸,就看人怎么去做了。想要幸福,只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就行了。这样,原本变化莫测、不能预知的祸与福,一下就变成了如来佛手掌里的孙猴子,尽在掌握之中了。 的确。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希望有好运气。好运气在关键时候能够推人一把,是我们人生的“快捷键”。运气好时,挡都挡不住,运气不好时,喝口凉水都塞牙。 《集注》:善恶,感也;祸福,应也。此感彼应,毫发不爽,如人有形则有影也。佛说众生造业,其报有三:一现报,今生造业今生受;二生报,今身造业后身受;三后报,今生造业更一生受,此通三世论也,儒家亦言之。曰子孙保之,日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亦通三世论也。今但据目前某人善而得祸、某人恶而得福,岂通论乎?曰:然则形影之喻,其说何也?曰:此言其必然也,非定言其速也。即影之肖形,亦有远近,影远则大,影近则小。报之远近,宁独不然?速则报轻,迟则报重。或恶业多则先受恶报;或善业多则先受善报;或善心退转,则又因福而得祸;或恶念改悔,则又因祸而得福。虽是种种不一,总之一定不移,故曰“如影随形”。 释评:善与恶的因果之报,就像人的影子跟随着形体,片刻不离。 行善或作恶,都是人的主观行为,两种做法的结果肯定不同。我们反对因果报应,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因果关系,承认现实中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一件事情有前因才有后果,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的联系,就像影子跟随着人的身体,身体走到哪里,影子就走到哪里。 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名叫祖姬,她年轻漂亮,深受宠爱,可是一直没有生孩子。魏武子上了年岁,他刚生病的时候,叮嘱儿子魏颗说:“如果我死了,你就把祖姬嫁出去。”谁料后来魏武子病重,又改口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颗认为人在病重的时候就神智不清了,应当遵照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决定,所以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让祖姬陪葬,而是把她嫁了人。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军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魏颗遭遇了秦军骁勇的大力士杜回,眼看就不是对手,这时候突然有位老人,用草编的绳子绊倒了杜回,杜回被魏颗俘获,魏国军队大败秦师。原来这位老人就是祖姬的父亲。魏颗在一念之间救了祖姬的命,老人于是在关键时候出手,报答了他的恩情,这是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P8-10 序言 《太上感应篇》的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但不能确定是否指的就是《太上感应篇》。南宋绍定年问(1128—1233年),宋理宗赵昀命临安太乙宫依照旧存的道藏内容刻印了《太上感应篇》,一共有八卷。 《太上感应篇》全文才1200多字,但是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文中列举了20多条善行、100多条恶行,作为人们行善避恶的规范准则。该书的主要思想是“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又因其与民间生活、民间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故而能在民间广为流传。它虽然是道家之书,却大量吸收了儒家的伦理观,因此带有浓厚的儒家意识。从南宋一直到明清,这本书的影响非常广泛。甚至还流传到东亚的日本等地。 当然,今天看来,《太上感应篇》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由于对某些不当行为一再阐发,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文意颇见重复;再就是有古人的思想、认识局限在里头,它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无法超越当时的历史阶段。我们虽然不能苛求古人,但在阅读时,还需要仔细加以鉴别。 为《太上感应篇》做注的人很多,清代惠栋的《太上感应篇注》,俞樾的《太上感应篇缵义》,都是比较知名的。但是由于两人都是经学家,偏重名物制度的考证和文义的解析,注文较为繁琐深奥。而《太上感应篇集注》与之相比,注文浅直通畅,比较切合原文文义,也没有过多的考证和随意的发挥,因此本文予以采用。《集注》的作者已经失考,本书依据的版本出自清代彭定求所辑、光绪丙午(1906年)成都二仙庵重刻刊本之《重刊道藏辑要·尾集》。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曾亲自为《集注》作序,称:“《感应篇集注》不书撰人名氏,其笺释则先发明义理,而后证以事实,或更引他说以畅之,其文约而不漏,详而不杂,切近而显明,用之警世动俗,可以勉进于正,而惩创其邪僻,与六经所载劝善、禁恶、导吉、避凶之指无异焉”,予以了《集注》很中肯的评价。 必须指出的是,《集注》中也有不少的糟粕,例如作者转述、阐发多陈腐之气,所举范例也多掺杂匪夷所思的鬼神之言。例如“苛虐其下”条引袁氏语日:“奴仆下人,天资多暗,作事多乖,又性好忘,嘱之以事,全不记忆,又性多执不是,自以为是,又性多戾,轻于抵对,不识尊卑”,以天资论人,对待下层人民的态度十分轻蔑,这是典型的“上尊下卑”意识。再如“男不忠良”条所强调的“人又以男子为贵”,而“常行妒忌”最末还要加上一句:“玩上下文,则此条似为妇人而设”,男尊女卑思想贯穿其问,对妇女特别轻视。而“骨肉忿争”条所谓“同居之人往来行走,须令曳履扬声”,教人严守男女大防,现在看来都是殊为可笑的。 就《集注》中所举报应“实例”来看,很多情节荒诞,殊不可取。此外,注者眼中的好报,无非是尽年寿、中进士、得财货之类,显得庸俗而眼界不高,而针对一个人的恶报往往是由他的家人(妻子、孩子)来承受,现在看来也是不可理喻的。 在讲到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注者往往借题发挥,连篇累牍地宣扬纲常伦理,自以为在传授不二法门,实则迂腐至极。缘其所以,是因为历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目标,治国平天下不成,退而求其次,只能在修身齐家上有所追求了。这也可以作为旁证说明,《集注》的作者极有可能是个落魄不偶的下层文人。 对上述《集注》的荒唐文字,本文已适当加以删夺,所删部分,均用省略号标出,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翻看原著。 《集注》为了阐发方便,对《太上感应篇》的文字,多为半句一断,人为割断了一句话之间的天然联系。这也是它的不足之处。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集注》“先发明义理,而后证以事实”这种体例的启发,但是顺序恰恰与之相反。在选材上也抛弃了鬼神之言,多选取有据可查的历史小故事,加以总结提炼,来对原文主旨加以说明。允当与否,还请读者批评指正。此外《集注》文字没有标点,所以笔者妄加点断,其中谬误也在所难免,还望读者见谅。 本书书名由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纯博先生题写,敬谢! 李朝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佚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734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