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谢谢你曾遇见我
内容
编辑推荐

《谢谢你曾遇见我》(作者一唏)几乎没有情节,以人物的内心力量为线索,以支离破碎的镜头为载体。注重一种感觉,深刻一种印象,所有的思考与意义都化作了那如水的意识。

那才是一种真实的,不做作的,对生活抑或对人生,最好的诠释。

内容推荐

这本《谢谢你曾遇见我》的灵感,来源于作者一唏的一个梦——

“我梦见自己在做梦,在一条尽是黑色的封闭的空间里奔跑。周围的一切都是黑色的,只有一点光亮,在前方,于是我不停地追赶,不停地,用尽我所有的力气。然后我便醒了,起床,穿衣服,吃饭,上学。再然后,我觉得有人在推我,我睁开眼,是妈妈,而我,还躺在床上。

我才恍然明白,刚刚的醒来,也是一场梦。于是,用了27天向你们呈现出了这本《谢谢你曾遇见我》。”

《谢谢你曾遇见我》几乎没有情节,以人物的内心力量为线索,以支离破碎的镜头为载体。

目录

side【夏字】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side【楼兰】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夏宇】

后记

试读章节

胸口一阵绞痛。

强子走过来拉起我,替我拍去身上的尘土,低声说,还有我们呢。

我笑,说你们只能慰藉我的现在,谁又能填补我的过去呢?

——就像,明日的阳光永不会照亮此刻的夜。

然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缄默,耳畔是海的声音。

强子掏出一支烟,递给我:抽一根。

我摇摇头。

来吧来吧,说着强子便把烟塞进我的嘴里,拿出火机,点燃。往里吸,吸完了再吐出来。

一股辛辣直冲我的喉咙,很难受,我猛地咳了起来……

强子笑,拍了拍我的背,说你真是死心眼,第一次谁让你抽那么大口的。没事,习惯习惯就好了。

身后,墨色的海浪仍在不知疲倦地翻涌着,低怨着,吟着……

楼兰,做我女朋友吧。

为什么,就因为她不要你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一个不值钱的替代品吗?

不是。

那是什么?

只是,我想和你在一起。

你喜欢我吗?

喜欢。

那你还喜欢她吗?

嗯。

好吧,我答应你了。

谢谢。

我真傻。

我也挺傻,不是吗。

在楼兰成了我女朋友的第二天,我又看见了谭夕。

他穿着那件厚厚的破旧的风衣,身后背着的,是与他朝夕相伴的吉他。他就这么风尘仆仆地走来,踩着清早的霜花满地,脸上一如既往地刻满了迷惘。

当他推门进来的时候,强子一下冲了上去,给了谭夕一拳说,艺术家,你还活着呀!我和夏宇正准备给你收尸去呢。咋样,没遇到什么女流氓对你非礼啊?

谭夕冷笑,说托你的福,在路上我只要提强哥的名,女流氓都躲着我走。

强子说那是那是,也不想想我是谁啊。

谭夕没说话,径直走到床边坐下,从袋子里拿出那把吉他。我看见,那吉他似乎又旧了许多,伤痕累累,像极了谭夕沧桑的脸。

起手,如水的音符从他的指间泻出……

我说,还好吧?

谭夕说,还行吧,就是特别累,再就是想你们。你呢,过得怎么样?

老样子,混日子过呗,还是你好,起码有个东西去追求。

我这算什么追求,过了今天看不到明天的,根本找不到方向。

我笑笑,转过头看窗外的天。

班级里的气氛如旧,凌乱的桌椅,千奇百怪姿势的学生,各自做着百无聊赖的事情。女生们对着小镜里那张怎么看也不完美的脸摆弄着自己的头发,男生们低头看着从书恳租来的厚厚的脑残般的武侠小说,但绝大多数的人都在睡觉。强子和几个男生歪坐在后排屑飞色舞地商淡阔论着些什么,很开心的样子。  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男人,单薄矮小的身体上顶着没有太多头发的脑袋,可能是太重的缘故,他的头一直低着,自顾自地讲着让人难懂的话。偶尔抬头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又立刻低下头自己回答。

同学们叫他老刘。

老刘是个沉闷的人,而他身上的沉闷又和潭夕不同:在他的眼睛里,看不见谭夕的锐气,透过老刘鼻梁上茶色的蛤蟆镜,是落寞的淡定。

在我刚来这所学校没几天的时候,老刘问我说,你的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转来这里呢?

我笑,说这总是有原因的,我喜欢这里的感觉。

老刘摇了摇头,对我说,那就好好把握自己吧……

我说,我一直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那就好,老刘点燃了一支烟,一从嘴里吐出淡蓝色的烟气:将来想干点什么?

不知道,可能当个老师吧。

我看见,老刘的眼里流过一丝黯淡。

老刘拍拍我的肩膀,说当老师做什么?当老师有什么好的……

思绪突然回到现实,老刘仍在讲台上闷着头自说自话着,我突然想起了谭夕,眼前闪过他那倔强的脸。或许在好多好多年前,当老刘还是小刘的时候,也曾有过和谭夕一样坚毅的眼睛,也曾站在三尺讲台上发下桃李满天下的大愿。可现实的残酷只注定他成为一介平凡的教师,面对三流学校里顽冥不灵的学生,削平了锐气,在额头上刻下深深的岁月的痕迹。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

老刘有时也会对着我们感慨:大好的青春,荒废了多可惜。P5-7

序言

我极力回想1990年发生了什么——那年年底,我调换了工作,那时三环似乎还没有开通,我骑着自行车每天从安贞桥到团结湖上班,路两边是高大的树,稀稀落落地分布着燕莎、亮马河大厦、昆仑饭店,现在的中旅大厦还烂着尾,而且看起来会一直烂下去。那时这个城市清简安稳,似乎就这样了,似乎萧条也是好的,无欲无梦也是好的。

还能想起什么呢?想不起来了。

当然,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很多人在那一年出生。这是大事吗?对那些孩子和父母来说当然是大事,但终究这也是岁岁年年家常事,历史学家不会留意。然而,纯粹因为一个数字间题,在那一年出生似乎又有点不同寻常,1990年是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年,在那一年的一月一日零时以后出生的人们因此在十几年后将被称为“90后”。

“90后”又如何呢?

我知道,我应该在这里大谈“90后”的特殊意义,这对我毫无困难,这种意义的配制方法是:先对90年代以至新世纪作出一套总体的概括和论述,无尽时间被切出来的这十九年在这套论述中将与过去判然不同,具有全新的历史文化意义;然后,当然,在这十九年中出生和成长的人们从历史和文化中获取了全新的特性,与“80后”不同,与“70后”不同,更与“60后”不同,我们宣布:新人类、新新人类出现了!

——这件事,我们在90年代以来已经反复做过,以至于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来一遍,这等于是对自己的滑稽模仿。

所以,如果我们实在忍不住要把一个人群仅仅凭着他们都出生在那十年而命名为“90后”的话,那么,我拒绝演绎而期待归纳,我要看看一个个的人——他在做什么,他怎样自我表述和自我想象,他究竟认为自己和他人有何不同,而这种不同如何构成意义。

对此,坦率地说,我所知甚少,我甚至都不认识几个“90后”。当然正因为所知甚少,我对这套“90后”书系有特殊的兴趣。

面对“90后”,我能提供的或许只是我作为“60后”的一点经验。

经验一是:几零后这件事与我无关。我从来没想过我是个“60后”,后来人家告诉我我属于一个名叫“60后”的群体时我还以为那是个什么帮会;我看着我那些“60后”.兄弟姐妹们。我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我和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及我们为什么仅仅因为生于1964年或1968年就一定得被算成一伙;再后来,我被人家教育得有点儿相信我们的确有点儿相似,但这并没有使我欢欣鼓舞。反而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因此变得有点儿无趣——想想吧,你的周围都是注定和你相似的人,或者也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你注定要和别人相似;而且我也看不出来这种相似对我有什么意义:我还是得独自面对我自己的生活和问题。

现在我已经45岁,偶尔也开始想想人生的终极意义什么的。当然,我知道,没有目的?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活着、现在活着,而且不是被装进一个上帝的档案袋里,袋子上只写了一个“60后”或其他什么庞大名目,我希望我以自己的名字活着,我猜测这就是终极意义,虽然能否达到我也非常怀疑。

此外,还有经验二:具体到写作这件事,几零后据说是有效的,大概从“70后”开始,它就特别有效,几乎是芝麻开门的咒语。

但还有经验三:芝麻开门后,里边的宝贝不是无穷无尽的,很快会被人抢空的。

说了扫兴的话,再说喜兴的话,那就是经验四:青春具有无可争议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对于正当青春的个人还是对于一种文化和文学。因此,青春应该尽情绽放。

这当然是尽人皆知的事,本来不用我当经验说。那么,下一条就未必尽人皆知了:所有人——已逝的人、活着的人和将来的人都曾有、正有和将有青春,对于一个人来说,青春不可复制,对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来说,青春可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似乎又是扫兴,但是记住这一点或许最终有助于我们判断这部“90后”书系:这里是否包含着某种真正的新的探索?在青春激情涌动中,他们能否提出对世界、对自我的新的看法、新的想象和作出新的表达?

后记

我想,用“梦呓”来形容这个小说,再般配不过了。

这是一本没有故事的书,支离破碎的情节,似呓语般的对白,从头到尾如做梦一样凌乱不堪。在这本书里,我淡化了所有小说的元素,为你们呈现的,仅仅是一种感觉。

整个故事都是虚幻的,我在尽最大的努力构造一个破碎的唯美,不真实的人物,不真实的对白,不真实的环境。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也是那般的真实。

不必去思考故事的真假,也不用去思考是否合理。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忘记一切情节,忘记一切他们说过的话,甚至忘记他们的名字与面庞。

剩下的,仅仅是一种感觉,模糊不定的。像我的名字,一唏,一声叹息,看不见,摸不到,却真实地萦绕在你们的耳畔。

……

出版前,再次翻看这本书,竟不是特别满意。

很多东西,因为首次尝试,都显得那么不自然。这于我是一种压力,于出版社,于读者也同样是。我将结局修改,给了夏宇一个新生,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救赎吧。

《黑梦》这个名字,太过压抑,于是我想到了在北师大附近的那个地方——小西天。很可爱的名字,所以我想将它作为书名,也算得上是希望的一种寄托吧。

仅此,祝福此书。

一唏

2009年6月19日0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谢谢你曾遇见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一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0963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