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一味爱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了《北京爱情故事》、《第八日》这两篇小说,相信许多人会记住这个作者的名字——文珍。《北京爱情故事》既迷离凄婉又匀称纯净,如同一曲忧伤的小提琴独奏……两篇小说均展现了作者的不凡才华。

《十一味爱》全书由十一篇中篇小说构成,多以爱情为主题,主人公为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人皆寻常之人,事亦平常之事,但是作者却在平凡场景里,着意描摹出小人物向往幸福的卑微和理想逐渐幻灭的过程。

内容推荐

“十一味爱,也即十一段抵死缠绵。时间会过去,事物被遗忘,唯独气息长存于记忆间。”

《十一味爱》全书由十一篇中篇小说构成,多以爱情为主题,《十一味爱》主人公为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人皆寻常之人,事亦平常之事,但是作者却在平凡场景里,着意描摹出小人物向往幸福的卑微和理想逐渐幻灭的过程。

文珍是近年来文学界的后起之秀,作品数量不多,却篇篇质地上乘,文字晓畅优美,心理描写细致,于微妙处落笔,书写常人看不到或未言说的幽暗之境。

目录

壹 气味之城

貳 画图记

叁 北京爱情故事

肆 中关村

伍 场景练习

陸 果子酱

柒 色拉酱

捌 关于日记的简短故事

外一篇:关于我所爱吃的花生

玖 第八日

拾 安翔路情事

拾壹 地下

试读章节

他打开房门,迎面扑来一股非常熟悉的气息。有点花生放久了的油哈气,又有一股类似百合花腐败了的闷香。还有猫的气味。那种特有的、养猫之家多半都有的猫食猫粪以及猫本身混杂在一起的猫昧。他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小矮人顺着豌豆一直爬呀爬呀爬到了天上,天上住着巨人和他的妻子,好在只有善良的巨人之妻在家,把矮人好好地藏了起来,然而巨人一回来就说:我怎么闻到了人味儿?由此可见有猫味儿也不足为奇。除了猫味儿,就是一种她特有的香水味,一张薄荷、柑橘和柠檬以及迷迭香与龙涎香在一起编织而成的暖昧之网。整个房间的气息地图还不仅仅止于此。如果使劲嗅闻,也许还能闻到他不在的这些天里,她究竟吃过一些什么食物,空气里隐隐浮动着速食面、火腿肠和奥利奥的气息。冰箱里没有鸡蛋,也没有青菜。一瓶酸奶早已过期,隔着塑料瓶仿佛仍在散发有毒的霉菌,他很快把它从冰箱转移到了垃圾桶。花瓶里一束腐败的百合花早就该扔掉了,还有那半包不知道开了多久的花生。鱼缸空空如也,连玻璃壁上的绿苔都干涸已久,用手指揩过,触处成灰,绿粉簌簌下落。猫不知去向,连同她。

他坐在布满灰尘的沙发上开始打电话。拿起话筒来扬起一阵灰尘,在午后四点半的阳光里游弋不定。他仔细地嗅话筒上可有她的唇膏味,却只闻得一股闷恹之气,那种话筒常有的口水味,不知道是她的还是他的。话筒里空茫一片,没有声音,线路不知何时已经掐断。

走进卧室之前他有一点犹豫。不知道会看到什么,最不希望的就是看到她躺在床上,不知是活着还是死去,像《穆赫兰道》里那个躺在血泊之中的女人。是自杀。

然而卧室空无一人,只散发出惘惘然的空气不流通味,温暖且沉闷。阳光照在铺放得整整齐齐的被罩上,连有人坐在上面的痕迹也没有。他过去掬起枕巾,深吸了一口上面留下的她的头发气息。还是十年如一日的水之密语味,她自己的气息反而很淡。被子底下有她的DOvE沐浴乳味,此外一股椰子身体乳的气息囫囵而至。她什么时候换了身体乳的牌子?然而所有气息里面他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她本人的气息,说不上来香臭,但是不论多么稀薄,一闻则知她在此生活过。那种第五大道香水味混杂红双喜香烟的,“她”味。

浴室的镜子灰蒙蒙的。马桶冲洗得挺干净,但是水中问漂浮着一支烟蒂,把周围的水都泡黄了小半圈。下水道常有的头发和猫毛都已捡拾干净,旁边却又有一根只抽了一半的烟头。他把它拾起来,发现烟丝烧焦的部分已经脆了,散发出年日持久的气息。他当然不能够像那些小说里写的那样点燃这半支烟,那样忒文艺也忒不洁了。他很干脆地把它扔到了垃圾桶里。

屋子里可供拾掇的垃圾还有很多。半张记了一个手机号的纸,上面只写了一个代号:J。他没有兴趣也懒得去考究这个J是何方神圣,草草将之揉成一团。还有几团猫毛。黑毛和白毛统统混成一团灰白,分辨不清。他这才突然想起,猫到哪里去了?这时他才感到一阵深切的不适不舍之感。实际上过去生活的秩序早已轰然坍塌,他却好像第一次感知到一种滞后数日的、无以言喻的痛楚。

她的手机号半个月前早已不通,大约是换了号,他想。本来以为会在茶几上看到一张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但是除了她常用的杯子之外茶几空空如也。她的大部分家什都没有带走,营造出一种女主人随时可能回来的错觉。杯子底部呈现一种深黑发亮的颜色,他举起来闻才发现那是咖啡余渍。她的确就是这样一个人,洗刷了马桶却不记得冲冲杯子。

当然这无关紧要。人都走了,还有什么可抱怨指责的。

饮水机里的水还有很多,大半桶的样子,看上去很清澈,但是他不敢喝。至少已经半个月没有更换新水了,十五天里饮水机里将会豢养多少肉眼看不见的菌?除了猫之外他唯一关心的就是那些鱼去哪里了,他离开之前明明还有一整缸的红鹦鹉。但这样也好,总强似亲眼目睹一整缸载浮载沉的鱼尸。但是她一个人如何面对这一切并且一一处理,这事情他不敢深想。

阳台上的花居然大多还活着,只除了一盆鸟巢蕨奄奄一息,薄荷彻底死了两盆,薰衣草半枯半荣,其他比如吊竹梅看上去仍一派欣欣向荣。迷迭香绿得发灰发蓝,紫罗兰长势汹汹。瑞典常春藤在充足良好的日晒下每一片叶子都大得不可收拾,且边缘呈现一种发亮的金绿色,看上去营养充沛、光可鉴人。春羽略有一点垂头耷脑,桂花土壤呈初步龟裂状态。但是他用手使劲一摸,发觉底下仍有一点湿意。这一点提醒了他,他挨个把所有植物的土都摸了一遍,发觉大多数的土壤都没有干透。

她什么时候离开的?如果一早离开,那么她一定在几日前回来过。然而她回来所为何事,特为浇花还是想看他到底回来了没有?P1-3

序言

文珍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以一部小说获取文学硕士学位的人。

在广泛调查与考证的前提下,北京大学参照国际许多著名大学的做法,于2002年设立了“文学创作与研究方向”专业,进入这个方向的学生学业结束后可以一部小说获取学位。但头两年却无合适人选,招生落空。到了2004年,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人:文珍。无论是笔试、面试,还是她的几篇习作,都显示了她与众不同的才情。这个方向可能与其他方向不一样。其他方向考察的是考生的知识,而这个方向不仅要考察考生的知识,还要考察这个考生的才情,.因为才情在文学创作这里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全面考察之后,一份录取通知单就发到了深圳——她来自那座城市。

进校后,她把她在文学创作上的禀赋十足地展示了出来。她的小说以及她一系列的关于小说的见解,都弓I起了老师和她的同学的注意。她以她,特有的文字,显示了一个新设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气质、思路和言说方式。最终,她以一部名为《第八日》的小说,给这个专业设立的必要性、合法眭做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年龄上,她属八○后,但她的文字却与八○后的写作者大相径庭。她有她的认知,有她的方向!有她的意境和修辞方式。她走在只有她一个人走的路上,凝眸别人不看或是看不到的事物。她与她之前的作家,也不相与谋。她创造了她的小说风景。这风景不似江河奔流、乱云飞渡,但它恬静、悠长、安定之下却也暗藏坚实的力量,别有一番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

做人,不可雷同。记得看《凡·高传》,那里头记载了一件事:凡·高岁数渐大,家里人见着他总是光棍一条,就忙着给他张罗媳妇,后来从茶会上找了一个,但却被凡·高一口拒绝,理由十分简单——茶会上的女人毫无个性。凡·高有理。做人尚且如此;作文,就更不可雷同了。其实有些作家写的作品并不差,却就是看不出他和其他十个、二十个作家有何不同,他也就是写写而已,是不可能得天下的。一个作家存在的理由就是不拘一格,独占山头。文珍的小说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文珍式的。她日后能不能得天下、得多大的天下,取决于小说的量。她写的也许少了一些。

她的小说语言较为雅致,字里行间飘动着淡淡的古风,但又不着一丝拟古、仿古的痕迹,一副随意、自然流淌的样子。仿佛那文字不是一个个码出来的,而是随水而来。那水不急又不慢,明明白白地流淌着,却不见漩涡,不见白浪,甚至听不见汩汩之声。这些文字是她读了那些古色古香、神采飘逸的文字之后,在她心中自然形成的语流,落笔时,不是靠她理性的掌控而流淌成河,而是不由自主地漫泻开来。有时还会有少许禅意,也不知是否她在阅读时接通了哪条源流。似有出处,却又无从考证。奇妙的是,她的语言同时又是很现代的,当下风气荡来荡去,‘清新、亲近,让人觉得那些语词、腔调就是在昨天早晨才刚刚诞生的。两种风气就这样相遇了,但却不见抵牾、冲突,而是无声无息地融合在了一起,.以至于我们根本就不会注意到那里头有两个语言系统。这语言之河,明亮却不耀眼,流动却不兴风作浪。

文珍的小说不是那种具有强烈物质感的小说,基本上是描写无形的心理和莫名的情绪。她在构思时,大概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故事路线图。人的外部动作很少,且动作弧度也很小。这些人被写的是他们的内心——一望无际的且又朦胧不清的心野。她不写天南地北,不写百年沧桑,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有限的,不扯开,不作纵横捭阖的架势。那些人物常常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展开他们的对话和心理活动。舞台很小,人物少而单纯,很少复杂的关系,即使出人意料,也不会使人感到惊愕、浩叹。那事就那么大,似乎也用不着大呼小叫,更用不着悲痛欲绝、如丧考妣。她喜欢的是“微妙”二字,微妙的关系、微妙的情感、微妙的情绪、微妙的心理、微妙的动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刚刚还是一番美好的感觉,可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话或是一次轻描淡写的肌肤接触,那番好的感觉不觉中就淡去了,继而就是一种无趣和寡味。每每看到这些地方,我都会心一笑,并在心里说一句:小说好看就好看在这里。

文珍只写城市。她的城市是年轻人的城市。她的笔下其实没有真正的饱经风霜的市民。这些年轻人似乎是这些城市的边缘人,他们大多没有在城市扎根,处在一种悬浮状态。但在他们身上又最能体现城市的气息。他们比起那些城市土著,似乎更能担当城市的符号。他们在现代潮流中被推来搡去、无法泊岸,但他们对城市的敏感和理解有时是超出那些所谓的真正的市民的。这些人都略有点知识,情调大致上都比较高雅,与诗与画与歌——总之,与文学和艺术多少有点瓜葛。他们在忐忑不安地、激情澎湃地却又经常忧伤而痛苦地解读城市。如果说,所谓的真正的市民更能解读历史的话,这些新市民则更能解读现代。中国当代文学不缺乡村小说,缺的是城市小说,是文珍这样的城市小说。这种小说里,有现代性的精神蕴含。

文珍善于以第一人称叙事,而她的那些即使以第三人称叙事的作品,在我读来,也觉得是第一人称。这大概是文珍的作品写得总有点儿“主观”、有点儿喃喃自语、喜欢攻入内心的缘故。这无意间,倒也成了一种叙述风格。

现在最要紧的是,文珍要趁“正当年”多写一些文字。

2011年5月11日于去南方途中

后记

《十一味爱》出版在即,并在我最喜欢的月份。时值北京的初夏,一切都让人心生喜悦:明亮而不至于炽热的太阳、满袖满襟的微风和遍天遍地的新绿。早上出门时,发现蔷薇也不知不觉爬满了这个城市的大小角落,一朵朵迎着清晨阳光绽放,新鲜明媚。经过时,衣角发梢都沾了清甜的香气。

记得这本书最初投稿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问我:你为什么要出书?当时我一怔,大概答了写作孤寂、渴望共鸣之类的话。可是回去再想,觉得这答案也许并不准确。想要结集,最终不过为了告别。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也和过去的字。

十一味爱,也即十一段抵死缠绵;风月无边,又最终错过。写爱情故事的人,总难免被对号入座。张爱玲《小团圆》里写九莉:“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让人知道不好。”写九莉也是自述。但是那个时候,张爱玲已经写出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原来写爱情是可以纸上谈兵的事——天生是恋爱狂的女子,白会让字与字排兵布阵,搭建起空中楼阁,又号令偶人们进退试探,做起戏来。

一直觉得自己不过只是一个看风景的人——因为只爱过很少的人,也只谈过很少次的恋爱,然而出的第一本书,却仍是通篇关于爱情:原来自己也同样是低调小心的恋爱狂——平日里规行矩步,字里行间却尽可以烟视媚行,把醉笑陪君三万场的狂热和低到尘埃里的恋慕都好好地收在文字里。我写完这十一个故事,就好比借人躯壳谈了十一场恋爱。这令人虚脱,也教人满足。

其实想说的话都在小说里了,一定比上述表达得更好,也更清晰。实在非说明不可的话,大概就是这个集子时间跨度其实很长,足有八年光阴——2003年到2011年,从二十一岁到二十九岁,说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也不为过。

而最好的时光,必然和爱有关。

人山人海,边走边爱,移步都是风景,转瞬也都是错过。回头望,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痕迹。其中《果子酱》、《色拉酱》和《关于日记的简短故事》写作年代最早,都是短篇。彼时在意语言多于故事,情绪重于情节,还在反复确认独属于自己的句式腔调;到了《第八日》,才开始真正书写一个人的一生。小说关于失眠,也关于一个弱者在这个粗粝世界如何最终崩溃,那段时间我和故事中的顾采采一样,失眠得厉害,然而写完后失眠症竟奇迹般地不治而愈。这样我就知道,原来写作于我而言,可以祛魅,可以驱魔,可以放下。我也怀念当时写《第八日》时住过的房子,拉上窗帘昏天黑地写了三天,手边书是伍尔芙《自己的房间》。一直写到晨光熹微,东方破晓——站起来活动写了一夜的筋骨时,往窗下看,可以看到开得很好的芍药花。

写《北京爱情故事》的时候,是2008年的夏天。北京城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哪儿和哪儿都显得簇新、光鲜,充满不可言说的希望;而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住在积水潭,每天沿着二环护城河骑单车到朝阳门上班。这时我开始尝试用一种电影分镜头式小说,解决自己长久以来过分纠结文字细节的问题。因为搁笔太久,所以这一年的几篇风格并不稳定。《场景练习》和《中关村》亦是这一重新出发期的产物。那年的大事之一是开始养一只叫做包子的白猫——来北京那么久,一直觉得不曾安定下来。猫于我而言,就是现世安稳的象征。另一件大事是我终于决定好好过日子,远离激烈但动荡的所谓文艺生活。

2009年一切渐渐走上平稳轨道,却也初步体验了现实生活乏味、粗糙、真实的一面——八月写完《气味之城》。写完它是一个白天,头一晚差不多写完了大概,但结尾还不太妥当。十二点临睡前还在反复想,第二天七点不到就醒了,中午没吃饭,连改动加收尾,一直写到下午四点半。记得打出最后一个句号时心里非常非常高兴,出门坐车去花卉市场买了许多花,又捧着那些花一路坐公交车颠簸回家。有非洲菊和栀子,还有一束很大的玫红康乃馨,花枝饱满新鲜,吸足了水,很沉。我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们,所有人都对我和花们行注目礼,善意地微笑避开。黄昏的落日光透过移动的车窗打在花瓣上,非常的明亮、轻盈而美丽。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关于写作带来的狂喜。

《画图记》写于2010年,在《大家》发表后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为此专门写过一个创作谈,里面提到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我一直喜欢用另一个性别的口吻叙述,也许是从小和男生一起长大的缘故。

《安翔路情事》原名《麻西小胡》,登在《当代》的时候改了名字。这篇也有原型,最早的名字更长,叫《麻辣烫西施和灌饼小胡的罗曼史:简称麻西小胡》,后来就改成了很现实主义的《安翔路情事》。因为写的就是我家门口安翔路上一个卖麻辣烫的姑娘和一个卖灌饼的男孩的故事。那家老胡灌饼的确是非常好吃,虽然现实生活里的小胡和小玉完全不认识。

《地下》是其中最新的一篇,完稿于2011年五月,本不打算收入这个集子的。最早的“十一味爱”中,有一篇《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因故撤下,就换成了这篇。因是临时替补,这个故事也许与其他故事的气质完全不同。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小说就交代这么多。在此不能免俗地想多谢几个人:首先是我最爱的熊猫妈妈、熊猫爸爸、曹文轩老师,再有就是多多(不是那个写诗的多多)。此外,还有一些别的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人。多多总说我是最热的七月出生的,心里面有无穷尽的烈火;而命里属水,偏又是最恣肆的大海水。烈火汪洋,水深火热,所以喜悦感激念记也便无穷无尽,不便一一提及。生命苦短,快乐稀缺,谢谢你们经过我的人生。

还要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刘瑞琳女士和我的责任编辑米乔小姐。我自己的职业也是出版社编辑,深知时下中短篇小说集出版的艰难,尤其还是新人处女作,出版的确需要极大的决心。谢谢她们对我的信心,以及一直以来给予的鼓励帮助。没有出版者的勇气和眼光,这本小集子断然难以面世。乃至于后期相关人等为本书所做的努力,更是一言难尽,在此一并谢过。

《桃花扇》里的唱词道:“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但愿自己能写出生命里的暗和光,又写出那况味的热与凉。纳兰容若有一首《于中好》,我也喜欢:“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我会继续写下去,不辜负所有喜欢我的字的人。

文珍

2011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文珍的文字却与八〇后的写作者大相径庭。她走在只有她一个人走的路上,凝眸别人不看或是看不到的事物。她与她之前的作家,不相与谋。她创造了她的小说风景。这风景不似江河奔流、乱云飞渡,但它的恬静、悠长、安定之下却也暗藏坚实的力量。中国当代文学不缺乡村小说,缺的是城市小说,是文珍这样的城市小说。

——曹文轩

那些被林立的楼宇遮挡、被密集的车轮碾压的爱情,如此琐屑卑微,又如此敏感真切。加之文珍精致的语言,绵延不绝的形象描述,确实好看。

——苏童

在一个对情感的爆发力、密度、绵延度和后坐力普遍丧失了洞察力的年代,文珍的小说以罕见的耐心和出其不意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细碎的情感所裹挟的隐秘的嗅觉、幽微的欢愉、美好的交错和迷人的尴尬。文珍的这部小说集亦可以看做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深文艺青年情感反思录”。

——胡续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一味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04886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