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原子弹日记(1964-1965)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原子弹日记》,与其说是李旭阁当时游历西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如说是记述张爱萍等一批东方擎火者在罗布泊上空照亮世界的一段辉煌岁月;与其说是记述当时首次核试验地爆,和第二次核试验空爆的历程,不如说是对当年“两弹一星”功勋之臣的一次群体展现。虽是生活碎片,却很真实;虽是一家之言,却是信史。

内容推荐

1964年5月末的北京,李旭阁答应三个女儿,周末带她们到郊外踏青,却意外接到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的电话,让他马上交接工作,第二天早上到西苑机场接受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秘密任务。

一架专机把李旭阁带到酒泉,也因此把他带进了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原子弹研制岁月。其后,他以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多次随张爱萍副总长视察、考核,甚至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汇报,目睹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原子弹试验与爆炸的整个过程以及高层决策内幕。

《原子弹日记》一书就是根据李旭阁在1964年5月至1965年5月之间的日记整理而成,《原子弹日记》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富有文学化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我们民族经历过的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

目录

序 写在前面的话/李旭阁

1964年

1965年

附 中国第一朵蘑菇云里的英雄传奇/徐剑

编后记 仰望那片英雄天空/徐剑

试读章节

3月11日

昨天晚上熄灯前,询问明天工作安排,张爱萍副总长挥了挥手说,李参谋,明天上午飞马兰基地。我知道通过对空投准备工作的检查,张副总长对空军机组的工作比较满意,让李源一机组和备份的二号机组加紧训练;并交代袁学凯主任说,要精心准备,加紧二号机组的空投训练,万一一号机组出现差错,二号机组要随时可以顶上去。

空投训练已经按部就班地展开,现在的关键是靶区罗布泊里的准备情况了。

早晨起床后,我们就着手安排专机飞马兰基地事宜。仰首望天,酒泉上空是一个好天。晴空万里,一轮朝阳从地平线上冉冉而起,漫漶成红潮,飞行预令已于昨晚通知空军专机组。

上午,随张副总长飞酒泉基地,空军执行专机任务的伊尔-14飞机已停泊在那里。

张副总长登上军机后,发动机轰鸣,随即扶摇升空,机翼之下,弱水绿洲和一座未来的航天城在视野中渐次缩小,凝固成一个墨绿色的小点。这条航线是我熟悉的,已经不止飞过一次了。离开额济纳,然后沿祁连山脉往敦煌、阳关、玉门关方向飞去。哈密在望,吐鲁番在望,博格达峰的冰峰皑皑自雪在望,辽远的天山山麓在望。

我将视线收了回来,倚在高靠椅上小憩片刻,机舱里的氧气丰盈,有些醉人,一会儿我便沉入梦乡。我梦见自己骑一匹白马在大西北驰骋。其实,当年解放大西北时,我西行的脚步就到兰州城而止,可是未曾想到因了追随张爱萍将军左右,从搞首次核试验起,今生今世注定与新疆大地是无法分开了。

铁马冰河,天山已经在机翼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一会儿的工夫,机长过来了,说张副总长,再过20分钟,专机将降落在马兰机场。

我抬腕看了看表,专机降落时,不到下午4时。于是,走到张副总长跟前,俯身征询首长意见,是下榻基地,是先去工地,还是直驱指控站。

张副总长说,李参谋,时间尚早,按原方案行动,先看工地。晚上听张蕴钰司令员汇报。

明白!

这就是张副总长的工作作风,每次带工作组都安排得非常紧,几乎不给自己和部下留一点空余时间;经常是不分昼夜地连轴转,甚至连年轻参谋都无法跟得上他的工作步伐。我已经习惯了。我深感庆幸,庆幸在中华民族启动“两弹一星”工程的岁月里,紧随一代神剑将军左右,他的精神性格气质乃至作风,无不烙印在下属的躯体之上,从此影响你的一生,受益无穷。

下了飞机,马兰基地张蕴钰司令员来接机。张副总长与他握了握手,说,张司令员,先去看工地的建设情况,晚上在指控站听你的汇报。

是首长!张蕴钰回答道。

首次核试验时,我便与张蕴钰同志相识,后成为朋友。看我时,他的神情突然变得轻松起来,握着我的手说,李主任,欢迎,欢迎,你陪着张副总长来,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有你从中协调,工作起来就轻松多啦。

呵呵!我说,出北京时,张副总长就交代,这次空投核试验,要充分放手,让马兰基地唱主角,我们只是协同,当配角。

哪儿敢啊!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当小学生吧,跟着首长好好学习。

我打趣道,你总要挺身而出,勇挑大梁啊!

当然!当然!大梁是要挑的,只是肩膀还嫩,不过,会有这一天的。

上车后,我与张副总长坐一号车,往罗布泊深处驶去。戈壁上的道路,由于工程部队载重车过的多,压成了搓板路,小车行驶其上,形同跳舞。数百公里的路程,就得这样走过,张副总长似乎早巳习惯了,不时地说,我们比当年的唐三藏幸福多了,他当年从这里去西天取经,靠的是一双脚板,而我们有四个轮子啊。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抵达了工地。太阳已经西斜,但离天黑尚早。工地,其实就是空投爆心的一个力学测量站,站长张士卿少校、政委宫建英少校在迎接我们。

张士卿少校介绍说,这里主要放置冲击波速度测量仪,测冲击波到达时间。

附近的效应站,也建有不少地下工程和掩体,里边要放置包括猴子、白鼠、马、驴和兔子等一些禽畜以及一些武器装备。

工程是由工程兵担任建设的,进展还算顺利,但是若在初夏进行高投核试验,仍须加快速度。罗布泊的春季不是施工的最好季节,但时间无多。张副总长要求加快速度,提前完成工程任务。

张蕴钰面露难色,说如果提前,还有一定的难度。担心张副总长说重话,我连忙插话道,这个问题,晚上汇报时,一并提出来吧。

视察完工地之后,张爱萍副总长重又登车,前往今晚下榻之地——指控站。

吃过晚饭,就在指控站的帐篷里,张蕴钰司令员汇报了场区的整个工程建设情况。

因为时间太晚了,张爱萍副总长示意改在明天上午接着汇报。

晚上,夜空如穹,旷野风起,张副总长与普通士兵一起,就在军用帐篷里度过了罗布泊寒冷如冬的三月天。

P175-178

序言

对于这个世界,该说的话,仿佛我已经说完了;对于亲人和战友,该了的夙愿,似乎我已经了结了。孩子们成家立业,孙辈们茁壮成长,幸福安康。该做的事,我已经做完了。于天、于地、于人,我亦俯仰无愧。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牵肠挂怀,还有什么情感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拉长生命的长度,那就是这部《原子弹日记》,还有与我相濡以沫、相伴永远的素墨了。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战争年代留下的耳疾突发,这个喧闹、喧哗、喧嚣的世界,与我渐行渐远,渐稀渐静。虽各种方法用尽,然,几无逆转或改善,最终滑向失聪。偌大天地,一夜之间突然安静下来,寂然无声,静得甚至有点疹人。

所幸在我还能听到几个词的日子里,在北戴河海滨,我和徐剑一起展开了对《原子弹日记》的收集、补充、核实、增订和编撰,历时几载,披删数稿,终于今天可以与大家见面了。

如今,我已步入耄耋之年。斜阳苍山,往事如烟,一般不再去触碰、回首。偶有晚辈问及,记忆的磁头总会落在首次核试验前后。我以为,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性大决策中,堪称中国大决策有三:一目出兵朝鲜,二日“两弹一星”,三日改革开放。它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将会长达百年,甚至更远,并荫泽万世。而我们这代人的命运,皆与这三个历史性事件息息相关。我庆幸身在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些伟大的时刻。前、后两段,参加者众,著述者丰,无需我多言。而首次核试验和第二次核试验乃至氢弹试验,因其涉密程度高,了解全局的人少,健在者已寥寥无几。而我当时又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了解高层决策内幕和整个试验进程,知晓全局运作情况,觉得有必要从个人叙事的角度,将中华民族的这段历史传奇写出来,以供治史者用,以资那些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走近和领悟真正的“两弹一星”精神。那就是穷且益坚,独有英雄,敢驱熊罴的英雄主义气概;那就是天行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九死一生的伟大民族精神;那就是国家利益至高无上,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凡此种种,我不再一一赘述。尤其备感荣幸的是,我为此得以走近和感知两个伟大的灵魂——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总理可以说是中国核试验的统帅,而张爱萍同志则是前线总指挥。他们的风骨、风范、品德、作风至今仍记忆犹新,深深嵌入我的精神躯体之上。核试验期间,我追随张爱萍同志左右,他那种特立独行、敢作敢为之人格、性格、风格乃至性情,皆深深地影响了我,并由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所以,这部《原子弹日记》,与其说是我当时游历西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如说是记述张爱萍等一批东方擎火者在罗布泊上空照亮世界的一段辉煌岁月;与其说是记述当时首次核试验地爆,和第二次核试验空爆的历程,不如说是对当年“两弹一星”功勋之臣的一次群体展现。虽是生活碎片,却很真实;虽是一家之言,却是信史。携着这部书,倘有一天去向周总理、张爱萍副总长报到,去与李觉、张蕴钰、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朱光亚等老朋友会面时,我已经感到无憾了。

要感谢我的夫人耿素墨同志,是她的细心精心和远见,才将这些珍贵工作手记和资料保存下来。1969年3月,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指示,由总参机关组建陆军新师,开赴新疆,加强边防建设,准备打仗,任命我为陆军某师师长。我将当年在总参作战部空军处当技术组长、副处长期间的所有工作笔记、保密本交给总参作战部保密室,而将自己的私人物品,用一个兜子装着带回家里。晚上,我叫素墨找来一个瓷盆,我一边撕一边烧。素墨不知我在烧什么,凑过来一看,竟然发现我参加几次中央专委的会议记录,有钱学森讲导弹概述的笔记,还有1964年首次核试验和1965年第二次核试验的工作手记。她马上阻止道,这么珍贵的资料,不能付之一炬,应该留下来,传给后世。我说马上到新疆去了,打起仗来会落到敌人手里。素墨说,交给我,人在,资料在。如果打起仗来,吃我也把它吃下去。素墨是军人出身,她的话让我很感动,我将这些资料全部交给了她。当晚她就缝在一个军用毛毯里,放在樟木箱子里,一直带到伊犁屯边,1975年又从伊犁带回北京。首次核试验30年时,我要写一篇纪念文章,素墨将这些珍贵历史笔记完璧归赵,一页不少。

要感谢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徐剑同志,他当年在我身边当二炮党委秘书,对我了解颇深,感情甚笃。而今他已经是饮誉全军的知名作家,依然对老首长一往情深,真诚,虔敬。找他写书的出版社、单位很多,可他却一一婉拒。他牺牲自己许多创作时间,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采访、实地踏勘、查证、翻阅资料、撰写和订正工作,将一部简单的工作手记,还原、整理成了一部十多万字的大作。其中甘苦,不言而喻。

还要感谢我的孩子们。2009年9月以来,我曾两次住院,一度九死一生,当我从生死冥界重新走回来时,每次为了让我安静下来,他们送到我床前的竟然是这部正在撰写中的书稿。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实到了我这把年纪,早已无忧无求,无欲则刚了。好好活着,健健康康地活着,于亲人是最大的福分,于单位领导和关心、爱戴我的战友们,则是最欣慰的事情。

然而,人生无常,生命的长度并非由自己所控。而人生的厚度,我则感到足矣。尤其快慰的是,将自己戎马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段原子弹岁月,用古老的方块字记录下来,留给孩子们,留给官兵们,并借此献给第二炮兵组建45周年。

几句多余的话,权且作序。

李旭阁

2011年5月9日于北京

后记

今年腊月二十九上午,我和夫人去给李旭阁老司令员和耿阿姨拜年。只见老首长从客厅沙发上站起来,迎了过来,我甚为惊诧,仅仅三个月不见,老人的身体整个瘦了一圈,且瘦得有点脱形,原来魁梧的身躯,红润的脸色,皆不见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泛起,老人家正遭受一场病魔的折磨。

可是,那天老首长却分外高兴,说了许多话。待我们起身告辞时,他竟要留吃饭。我知道公务员只准备他和耿阿姨的饭,眼看盛情难却,还是公务员小赵灵机一动,说他们吃过了,首长才依依不舍地送我们出门。

其实,离老首长家百米处就有一家云南酒楼,几年前请他和耿阿姨吃过云南菜,他觉得味道不错。可此时我却不敢动此念头。蓦然回首间,脑际总不时跳荡出两个词:英雄暮年,风烛残年。一柱生命之烛,自然是经不起朔风横吹。

可是在我心中,旭阁老首长不是风中之烛啊,而是一支照亮人生的火炬,是戈壁上的惊雷。

当年,在旭阁司令员身边做二炮党委秘书,近距离地接触首长时,却不知他有如此传奇丰富的人生。而后走进作家方阵,才真正了解和读懂了他。记得我第一次说要给他写传时,他曾在一张便笺上写信,说能成为你笔下的人物不胜荣幸,我连忙回话,折煞我也。如果说今日写作能有所成,皆得益于在首长麾下当秘书的日子,首长的思维方式和大气宏阔使我受益终身。

旭阁老首长是长辛店的第一代导弹人,更是中国首次核试验具体参与者。让我惊叹的是,作为张爱萍上将的密使,他携带绝密报告,一个人由两架专机接力送到北京,直接向主席和总理报告。而原子弹爆炸的第二天,他居然穿着防护服,乘直升机盘旋爆心上空,观察铁塔的毁伤情况,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英雄气概啊。

因为旭阁老首长的关系,我先后采访过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和李觉等一批“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是一代名媛,北京医科大学的著名大夫。邓稼先走后,她不仅保持高贵经典的爱情,将邓稼先用过的遗物原样不动,让它们永远凝固在那个年代里,而且她在做另一件事情,就是追寻和收集当年参与核试验功勋之臣的身体状况,最后惊讶地发现,他们大多死于癌症。当时惟一漏网之鱼就是李旭阁。然而2001年夏天,当得知李旭阁也查出肺癌切掉一个左肺时,她对张爱萍夫人李又兰惊叹,最后一个漏网之鱼,也未能幸免。

编辑《原子弹日记》的过程,其实是一次灵魂受洗礼的过程。

2007年夏天,在北戴河海滨,我循着老首长当年参加首次核试验工作手记上的简单几行字,试图让他回忆当时每一天的情况和细节。可是这种努力几近徒劳,借助助听器,他也仅能听到我高分贝“吼”出的几个词,而无法听清一句完整的话,交流起来十分困难。每一次交谈,老人家最终都移飘到他一生铭心刻骨的几件事情上。然而等一周后我离开时,还是在笔记本电脑上留下了两万多字的线索。

收集材料,查证资料的过程曲折和漫长,写作中又被汶川地震打断。以至与葛东升副院长见面时,他一再委婉地提醒和忠告我,不能再拖沓,否则你会成为千古罪人,饮憾终生。我知道葛东升副院长这话背后的潜台词。

整理和编辑过程中的危机感也不时发生。

2009年大阅兵前夕,旭阁老首长做了一身西服,准备国庆那天穿着上观礼台。9月3日晚上,我将为《解放军报》人物纪实版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第一朵蘑菇云里的英雄传奇》送他审阅时,当时人还好好的,过了三天他便住院了,且两度报病危。9月9日,《解放军报》整版推出这篇文章,301医院高干病房的医生护士轰动了,谁也未曾想到,原来躺在病榻上的这位老首长,不仅是位封疆大吏,还是中国第一朵蘑菇云里的英雄啊。

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们在苦苦寻找英雄,其实英雄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那一位位其貌不扬,慈眉善目的沉默老人。

然而,这30年间,我惊诧这个时代的变化,惊讶我们的心理变化。我们开始在忽略自己的历史,开始不屑自己少年时代的英雄了。那些波澜壮阔碧血千秋的历史荒芜了,枯萎了,成了历史博物馆里的一个干瘪的标本;那些曾经激荡和燃烧过我们理想、青春火焰的英雄,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有时我常在默默叩问,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

编辑《原子弹日记》的日子里,让我一次次将目光投向西部,遥望,仰望罗布泊上空那片英雄天空。

张爱萍上将一生铁骨铮铮,千山我独行,敢为敢断,举重若轻,可是在人民解放军中高级将领中,又有几人能像他那样,在罗布泊的帐篷里一待就是半年。他左肩右斜,背一个军用水壶,里边装的是刚炒完菜的行军锅烧的开水。他与官兵打成一片,对核科学家礼贤下士。在原子弹试验最紧张时刻,却带着一班专家游楼兰古国废墟,看小河墓地遗址,将红色浪漫嵌刻在了罗布泊荒原上。而核爆炸过去不到一周,他竟然带着麾下的干将和科学家徒步横穿爆心,将英雄主义的胆识和气魄留在了西部的天空。

还有那些“两弹”之父,个个都出身名门望族,人人负笈欧美留学,受过最好的学历和学术训练,有的甚至两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若留在国外,早巳功名垂成。可是望着五星红旗在东方冉冉升起,他们毅然归国,隐姓埋名,蛰伏西部大漠,托起了中国的神火。“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从西部返回的时候,飞机失事,等找到他的遗骸时,竟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了一起,遗体怎么也分不开,最后肢体解开时,发现他们怀抱着的是原子弹、氢弹的绝密图纸。邓稼先做癌症手术时,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拄着拐杖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口等候。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坐国家配给的红旗车绕天安门广场一周时,曾对夫人许鹿希说,再过十年,二十年,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一个民族不该忘记啊!虽然他们一个个远去了。可是在他们踽踽独行背影的后边,崛起的是一片西部的高原,一片精神的高原啊,在他们的头顶上,始终高扬着能与苍穹比阔比高的精神灵旗。走近他们,仰望他们,你不能不起敬畏之心,不能不生敬仰之情……

……

那天拜年回家的车上,我立即给徐坤侠院长打电话,询问《原子弹日记》保密审查进入哪个阶段了,我可是秋天就送去的啊。并说出了我对老首长身体的忧虑,意味深长地通告,当年葛东升副院长正告我不要成为千古罪人。我现在也要用此话提醒你啊……

坤侠说正在审,正在审。

这部《原子弹日记》终于要面世了,虽然这只是一部个人视角的私人叙事,可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非同凡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人类的历史之河何其漫长,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历史,可是罗布泊上的这群英雄们,却以自己生命的精彩和辉煌,灿烂了历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他们所展现的光荣与梦想,理想与崇高,美丽与悲怆,崇高与普通,触摸的时候,仍然奔突着时代的岩浆,运行着生命的地火,仍然让我们怦然心动,怆然泪下。抑或当下鲜见这样的共产党人了,可是他们却可以自豪地对历史,对后世说,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天空,永远会涌现这样一批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盗火者。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英雄啊。

归去来兮,英雄之魂归来!

我们仍然在喊魂,我们仍然在仰望,仰望西部那片英雄的天空!

徐剑2011年5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原子弹日记(1964-196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旭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3379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8
170
17
整理 徐剑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