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观历史(1957-1965)
内容
编辑推荐

《微观历史(1957-1965)》由祝伟坡所著,本书汇集了作者于20世纪50年代在天津、北京上大学时,和60年代前期刚参加工作时的几本日记,记述了当时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大学青年教师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时代风貌,集中反映了当时大多数的普通高校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主要内容有大跃进、公社化运动日记,整风整社日记和“四清”运动日记。作者当时抱着对党的忠诚,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的憧憬,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作为一个普通青年知识分子,全过程地参加了当年所有的重要运动。作者上大学时作为班干部,是当时政治生活的正面人物。这些日记,是站在当时运动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的角度,如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当事人的心态,这在以往的关于这一时期和这一方面的图书中,尚为稀见。该书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状态,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一代知识分子的忠实记录。书中“整风整社日记”部分(约一万字)曾在《天涯》杂志发表,多家媒体转载。本书还配以当年的老照片,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的时代氛围。

内容推荐

建国初期,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岁月?

获得新生后的民众在改天换地的豪情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坎坷?

历次大规模的运动中,个人命运发生着怎样戏剧性的变化?

党和人民在探索的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迷茫?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整风整社运动、四清运动的当事人,作者依据当时的主流意识,以日记的形式,从个人视角记录了历次运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带我们走进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重温历史,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社会风貌。这些日记,既是火热年代平民的心灵史,更是时代的活化石。

《微观历史(1957-1965)》由祝伟坡所著,《微观历史(1957-1965)》于细微处见证一个时代的理想、迷失、荒诞,字字真诚;书中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让读者直击历史场景,为我们认识半个世纪以前的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堪称一部微观的共和国史。

目录

题记:珍藏半个世纪的日记

自序:重新打量五十多年前的自己

第一卷

大跃进公社化运动日记

(1957年10月一1958年12月)

第二卷

整风整社日记

(1960年11月一1961年2月)

第三卷

四清运动日记

(1964年10月一1965年7月)

附录:我的“家庭成分”问题

跋:历史长河中的碎片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今天又定起计划来了,我曾不止一次的定计划,但都没有很好地执行,实是意志脆弱。如没个心数,更会盲目自流。回忆过去的一年,真可谓虚度年华,

学得了哪些东西呢?空空如也,我像负了一笔债而又不还一样的愧颜无地。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好是坏,要看将来。

时间安排:一定按时作息。

早晨:跑步,读俄语。白天自习:复习当天课程(结合参考书)。晚自习:课外阅读。午饭后:看报、杂志。睡前:写日记,哪怕写一句,要努力坚持下去。

学习材料:

1.古典文学,文学名著,现代汉语的主要参考书,一定要认真阅读,深入钻研,作笔记;

2.教育学,目录学:只看讲义和笔记;

3.初、高中一册文学课本(初中只看古典的);

4.3~5本名著;

5.有计划地看些短篇和评论及论文。

附:争取写两三篇东西,以反映新农村为主题。

明日将正式开课。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政治热情是最可宝贵的,对每个人来说,它像一个火车头带着列车前进;它像一个原动力,推动整个机器运转。没有政治热情的人,像没灵魂的人——尸具一样。每人都应培养政治热情,抛弃个人的私生活,奔向远大的理想。

花,不开放,将要枯萎;水,不流,将要腐臭;人无朝气,便将沉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读《孔乙己》

今晚,我兴奋地拿起《鲁迅选集》破卷阅读,读完了雪峰的序言《鲁迅的文学道路》,又顺便读《孔乙己》。读完了,我的心情很沉重,像有什么东西压得我不能抬头,什么东西哽塞我的喉咙,不能说话。这是旧社会给孔乙己的痛苦折磨,使我有这样的感触。

孔乙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军阀时代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忠厚、善良、“品行却比别人好”,他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教“我”识字,但他也有旧社会遗给他的劣根性——好吃懒做。

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不但没有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处于要饭偷东西的地步,而且在人格上受尽了奚落,精神上受尽了折磨,以至不声不息地死去了。除了想起他的欠账时才想孔乙己,再也没有人想起他——这就是旧知识分子的生活。

我相信,鲁迅还活着的话,在他笔下,一定会出现新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因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再没有孔乙己一样的知识分子当乞丐、盗窃、被打、饿死,而恰恰相反,他们有工作,有职业,有吃有穿,生活一天天富裕,他们的热忱劳动,受到党政的关怀,人民的尊敬。

然而,右派分子却说“今不如昔”,借“士为知己者死”来诬蔑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让这些右派分子,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面前,愧颜而死吧!

P20-21

序言

《微观历史:1957—1965》原名《幸存的时光》,收集了该书作者20世纪参加大跃进、公社化运动,整风整社和四清运动的日记。日记是过去时光的记录,不论怎样记,怎样写,只要记下来,总是有意义的。尽管有人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日记,记下来是给后人看的,是做样子的,未必都能如实,所以不必全信甚至不必信。这话有一定道理,特别是一些历史人物在日记中记录的自己的剖白等方面有“主观”色彩的内容,的确有这种现象。但是,大量的前人日记中,记载的是事实。如鲁迅日记,非常简要,只记某月某日,自己写了什么文章,给谁写了信,谁来看了,谈了什么事,等等。这些难道不是事实的记录吗?难道没有价值吗?即使那些有“主观”色彩的内容,多数也是真实反映日记作者的心态和思想的,也是很有史料价值的,这一点还应从总体上肯定。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不是有价值的日记保存下来的多了,而是太少了。2009年,许宝蘅先生的后人许恪儒先生赠晚生一套《许宝蘅日记》凡五厚册(中华书局版,“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之一种)。许恪儒先生在前言中说到,许宝蘅文稿及日记在“文革”中被抄走,浩劫过后,只发还一小部分,但有67本日记幸存。又,几目前读2012年11月7日《中华读书报》,有文章记述辩证钱基博日记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的事,引述知情人的文章,告诉我们钱基博几百册日记,其中包括大量的学术笔记,都在“文革”中被他的女婿销毁,因为怕日记惹祸。这样的事例,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无以量数的,特别是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的文稿、日记、书信等,还有历代书画,在浩劫中湮灭无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巨大渗痛的损失,是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本书汇集了作者于20世纪50年代在天津、北京上大学时,和60年代前期刚参加工作时的几本日记,记述了当时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大学青年教师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时代风貌,集中反映了当时大多数的普通高校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主要内容有大跃进、公社化运动日记,整风整社日记和“四清”运动日记。作者当时抱着对党的忠诚,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的憧憬,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作为一个普通青年知识分子,全过程地参加了当年所有的重要运动。作者上大学时作为班干部,是当时政治生活的正面人物。这些日记,是站在当时运动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的角度,如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当事人的心态,这在以往的关于这一时期和这一方面的图书中,尚为稀见。该书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状态,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一代知识分子的忠实记录。书中“整风整社日记”部分(约一万字)曾在《天涯》杂志发表,多家媒体转载。本书还配以当年的老照片,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的时代氛围。

书中内容所据是作者当年日记原件,并附有日记影印件。书中所述,不论是关于当时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还是所感所想,都是当年的手写记录,原汁原味,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可以让读者多层次、多侧面地了解那个时代。因此,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考虑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在不影响内容史料价值的前提下,对一些人名地名做了技术处理,请读者谅解。

在散文中,日记是一大体裁。郑逸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日记书信卷》的导言中说:“日记,除了一些敷衍饰伪、空洞无物的日记外,凡是记叙作者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发表观感的,都是日记文学。”(转引自《日记序跋》,古农主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1月,第77页)他认为,日记是作者每天生活和思想的记录,其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具体和坦率。以此来衡量,这本日记,也是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的。作者上大学时读中文系,后来曾有多篇散文发表。本书记叙朴实、生动,内容健康向上,文笔清新。从文学角度看,本书也是有相当可读性的。

春满堂

2012年初冬于京

后记

此书历经曲折,终得出版,在此要特别感谢以下人士:王建刚先生、刘树勇先生、田俊先生的大力帮助;感谢李岫教授、王学典教授、单正平教授和熊培云先生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推介;感谢我多年至交玉民为此书撰写跋语。玉民作为和我相知相交五十七年的老朋友,又是书中当事人,对此书价值深为了解,也对我们的共同经历有着同样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的见地和他给予我的友谊都是极其宝贵的。

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夫人尹淑金女士,也对出版此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最后,春满堂先生为此书出版贡献最多。此书从四五年前动议出版、着手整理,到四处联系出版社,几年期间全赖其不辞辛劳,才有今日。另外据他讲,其中有些出版界的朋友虽然并未出成此书,但对此书的价值都给予了肯定,在此也深表感谢。

祝伟坡谨识

2012年冬至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同时代人,我们都经历过那段沉重的历史,但留下文字记录的并不多。这些弥足珍贵的日记记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朴素,为我们和后人认识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为我们研究当代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披露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代教育家的良知和哲人的反思。

——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岫

这些日记于细微处见证一个时代的理想、迷失、荒诞、疑虑以及情愿不自由。它不只是一部平民的生活笔记,更是一部微观的共和国史。

——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尉教授熊培云

读这些幸存下来的日记,真令人如同进入时间隧道一样,重新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那种处处充斥着政治的大学生活,这是现在的读者永远无法想象的。当我合上那已泛黄的日记本时,由衷地敬佩伟坡先生,敬佩他的勤奋和细心,并建议将这些日记尽快整理出版。

——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王学典

这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都陌生新鲜,一切都惊心动魄,一切都微波细澜。家史即国史,心史即信史。大一统下的破碎人生,最宜用日记也只有用日记做记录。时过境未迁,后生堪镜鉴。

——著名学者。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单正平

《微观历史:1957—1965》所记载的一切,出于一种真诚,这种真诚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思考的历史现象。正是这些真实可信的原生态历史碎片,使我们得以重睹那段不平凡年代某些荒唐的历史场景,倾听那并不遥远的、狂热残酷的历史回声,这对于年轻一代正确地总结过去、珍惜今天,是有积极意义的。

——著名理论家白玉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观历史(1957-196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伟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39408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7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