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柴静《看见》首尾篇所指之人陈虻,由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徐泓撰写新闻界精神领袖首部绝版思想文集,独家揭示中国纪录片之父核心思想,首次展示央视各经典栏目创作秘笈。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 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内容推荐

徐泓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

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央视人视为精神领袖的人。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 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包括前言在内20章。附录6篇访谈。随书赠送60分钟的一个纪念陈虻的光盘。

目录

一、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二、《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三、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是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四、大道无术 万法归心

五、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

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七、找到属于电视本体的表现手法

八、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的主体

九、未来电视“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

十、结构的力量可以改变叙事的深度和走向

十一、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十二、三段式创作方法

十三、纪实影像的四次选择

十四、观点类谈话栏目符合电视本体特质

十五、栏目化运作:前面有目标,背后有理念

十六、《社会记录》的三个门槛

十七、你要往上顶,才能顶出一片新天地

十八、新闻改革永远是撞击反射

十九、陈虻: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还会选择央视

附录:

编后语

试读章节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一

整理陈虻资料,看到几段描述他第一次去《生活空间》栏目组亮相的文字,写得生动,仿佛一组镜头闪过:

1993年7月14日上午,32岁的陈虻走进一间简陋的办公室。

白色的圆领T恤、浅米色的西装长裤。小平头,儒雅、俊秀。

他被介绍给大家:这是《生活空间》的第三任制片人。

那时,《东方时空》开播刚两个月,喷薄欲出的劲头势不可挡。但定位为服务性栏目的《生活空间》却有点找不着北。陈虻来的当天,一档教人做西瓜盅的节目正在忙着编后期。节目的编导告诉陈虻:之前我还教人熬过粥。

也就是在这一天,陈虻提出:

《生活空间》还是要做服务,但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年轻人还说:

我没有三把火,但有两个想法:第一,通过我们的栏目。要填补中国电视的空白;第二,要推动中国的新闻改革。

言简意赅,深思熟虑、韬略在胸。显然,陈虻是有备而来的。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央视工作了8年。上述表态,应该与陈虻这8年的经历、思考和准备密不可分。

对陈虻以往的经历,我们还怀着另一份好奇:他是一个工科学生,在新闻、广电科班出身、强手如林的中央电视台,他又是怎样脱颖而出的?

我们手头的材料,他的讲课录音,媒体对他的采访记录.还有网上网下能收集到的关于他的纪念文字,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陈虻担任《生活空间》制片人以后的。因此,只能从碎片化的信息里,寻找线索,钩沉1985年至1993年陈虻的一些小故事,形成《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的开篇。

本篇博文的关键词:生命激情、思维方式、过程与结果、现在与未来

陈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还处于计划分配、组织安排的状况。陈虻却执著地自我选择,运作成功了此生唯一的一次跳槽。

1985年1月,一纸调令,将24岁的陈虻,从航天工业部团委调入了中央电视台专题部。

这次跳槽,不仅意味着转行,更意味着舍弃:

在原来工作的单位,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曾被告知:“你是我们这里画了圈的人。”

“什么叫画了圈的人?”陈虻问。

“哈工大分来的10个学生中,有两个被圈定为部里的培养对象,你是其中之一。”

干部梯队的格局如此明朗,陈虻只需拾阶而上。

但内心的激情,生命的热血,却在告诉他:这不是你要的,不是你喜欢的。

陈虻从小热爱艺术。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  四、五岁的时候,父亲陈列教他背诵唐诗宋词:“记性真好,只要带着读两三遍,他就朗朗上口。”

在小学、中学同学的回忆中,陈虻多才多艺,一直是校园内外各种汇演、文艺活动中的小明星。到了大学,他指挥的大合唱、他的琵琶独奏、他创作并表演的配乐诗朗诵、他创作编导并表演的小话剧,都曾屡屡为他所在的精密仪器系赢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全校文艺汇演一等奖。

母亲杨青记得:还在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陈虻就去报考过北京电影学院。临出门,母亲往他的书包里塞了一瓶水、四个他爱吃的豆包。

没有考取。第二年,陈虻的10个报考志愿都填上了北京以外的大学。他想离开身边熟悉的环境,去感受一种新的生活。他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离家前,唯一的不甘心,他问母亲:学完理工科还能搞文吗?P1-3

序言

那天我对天阳说,如果你爸能活着,我宁愿他是个平庸的人。天阳似懂非懂地望着我,没吱声。

是的,如果陈虻活着,我们不用在乎他是不是《生活空间》的创立者,是不是《感动中国》的发明者,那无非是两个曾经有些许口碑的电视栏目,没有它们,电视人依然可以选择鬼混或者追求,电视观众也依然可以遥控良币或者劣币。所以,我在意的更多的是陈虻一直在想,而不太在意他想的对不对,换句话说,一个从不停止思想的媒体人是值得尊重的。就像这本书,你不要把它当做电视圣经去读,陈虻的说法与想法并不一定都对,可是有几个人在边做边想?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说节目做不好,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种种约束下的所谓创新太像个名目,唯收视率的创作取向更像个市侩商人,不中规蹈矩就哗众取宠,不像个职业更像个圈子。诸多的理由足以让我们但求无过,可我们有什么理由和障碍让自己停止思想呢?托洛茨基、索尔仁尼琴被逐出祖国,遇罗克在囚牢里,他们的思想也未曾停止。而想,独立地想,是电视圈中的奢侈行为,很多人试试就放弃了,想,会让你很累,会累出病来,说出想法,会让你的处境艰难,会让你身边顿时失去很多盟友。

我和陈虻不止一次长聊,他对职业的敬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不停地想,他的想法赤裸裸又直白,这和他理工科出身不无关系,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想法一致,比如我们认为中央电视台不是电视台,是个表达平台,电视只是个表达载体而已,如果你不是为了表达什么而做电视节目,你的节目也没什么。单就表达而言,只表达了自己那是初级阶段,如果知道让别人表达那算中级,能纪录并且创造条件让别人准确地表达真实的个体感受,那才算高级。这种表达不一定是说话,即便你拍一个纪录片或弄一台晚会,你都会下意识地自我表达,当你知道别人表达的重要性时,你会很节制自己的电视技术,不轻易推拉摇移,不轻易配乐,不轻易铺上非理性的解说词。

公共电视台——英国BBC制订了一个厚厚的工作手册,不吝篇幅,不惜笔墨,这种总结不仅有助于业务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更是一套行为规范。而我们没有,这时思想者和同事的差距就显得很大,通常都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鸡同鸭讲成了常态。

我认为陈虻不厌其烦地讲他那些理论,并不是要在听者中灌输他正确的电视生产理论,而是希望大家都思想起来,大家一起想。思想的结果与时俱进,而思想的过程总是看起来很美。

我甚至认为观众也是有通感的,他说不出来,但他能感觉到点什么,那点什么,就和思想有关。我看电视不算多,每每打开电视,就感觉到失去了陈虻。

后记

关于本书的编著,有以下四点说明:

一、本书的主体内容,即陈虻的讲述部分,全部取材于陈虻的讲课录像资料、文字资料、他发表的文章以及接受过的公开访谈。具体如下:

1.讲课录像:在央视《纪事》栏目的三次讲座、在央视《社会记录》栏目的两次讲座、在央视法治频道的两次讲座、在广东电视台的一次讲座、在赣州与《我的长征》栏目组的座谈发言。

2.文字资料:在复旦大学第一届电视节的演讲记录稿;在《新闻调查》2002年第三季度评奖会上的发言记录稿。

3.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的三篇文章:《关于中国纪录片的栏目化运作》(2002/08)、《给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1999/12)、《怎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1994/05);

在《电视研究》发表的两篇文章:《再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1997/Cr7)、《(生活空间)的拍摄理念》(:'.000/09);

在《电影艺术》发表的《记录今天就是记录历史》(2000,/03)。

4.1995年工作总结、1998年工作总结及1999年工作计划、《子夜》栏目策划方案、2007年述职报告。

5.对话和访谈:共六篇,已全部收入本书中作为附录部分。

二、本书的其他内容,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参考陈虻去世后从网上收集到的100多篇纪念文章。其中的部分文章,后来刊载在央视新闻中心主办的《央视新闻周刊》总第150期《永远的陈虻》特刊里。本书引用时,以特刊文字为主,并都注明了作者和文章的题目。

二是参考媒体对陈虻的报道。部分材料与线索来自《青年记者》、《时代潮》、《新闻爱好者》、《新闻界》、《声屏世界》、《电视研究》、《国际人才交流》、《当代电视》、《中国青年》等杂志在陈虻生前所做的关于他的报道。陈虻去世后的部分,主要参考了《南方人物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的相关报道。

三、随书赠送《纪念陈虻》光盘,时长60分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摘自陈虻讲课的录像,二是陈虻去世后,他所在的部门为他做的纪念片。

四、书中所用的10幅陈虻照片,均出自著名摄影家黑明先生之手。他曾供职《中国青年》杂志,于2002年拍摄。

衷心感谢上述内容的提供单位与所有的作者。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我的博士研究生张海华参与了资料收集、语录汇总、初稿集成等工作。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李伦、庄永志、孙玉胜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尤其李伦,修正与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内容。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68098
开本 32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2.3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