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智慧(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智慧》由陈清华著:品读孟子,找回迷失的淳朴之心,安顿身心的处事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经常琢磨孟子的这八个字,受益匪浅;也常常想到孟子退居讲学的日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不说了,就此打住。让我们静下心来,打开这本书,读孟子吧。

内容推荐

《孟子智慧》由陈清华著,内容简介:孟子是儒家思想继孔子之后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作者以研究中西哲学数十年的积累,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孟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孟子其人、齐家之道、孝顺之道、养生之道、丈夫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教育之道、幸福密码等。书中既有对孟子的解析,更有对现实的关怀;解读的是孟子,关注的是当下。读《孟子智慧》,可以寻得人生的幸福密码,更可以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回自己,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创造和谐美满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孟子其人

 一、孟子长寿,活了84岁

 二、孟子的成才之路

 三、孟子的“仁政”和“王道”

 四、从学者到偶像,孟子寂寞了一千多年

 五、孟子的自信

 六、孟氏之儒和儒家八派

第二章 齐家之道

 家和方可万事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有恒产者有恒心

第三章 孝顺之道

 大孝终身慕父母

 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世间有五种不孝的行为

 父母有过错怎么办

 曾参的孝才是真的孝

第四章 养生之道

 养心莫善于寡欲

 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

 孟子的养生术:仁义者寿

第五章 丈夫之道

 礼仪与吃饭哪一样重要

 孟子评说古代的“四大天王”

 孔子尊君,孟子贵民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身上的大丈夫气象

第六章 生于忧患

 孟子为什么这么紧张

 孔子可亲,孟子可敬

 孟子无法摆脱被辞退的命运

第七章 交友之道

 和古人交朋友

 孟子的交友之道

 交朋友不要“五十步笑百步”

第八章 幸福密码

 孟子的乐观:我心安处是吾乡

 孟子为什么不得抑郁症

 孟子的“性善说”

 行善的快乐

第九章 处世之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求职原则:高职不如高兴

第十章 教育之道

 孟子论教育:有仁有义

 孟子的奇怪教学法:我不屑于教你

 不怕挫折和打击

 有志者事竟成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孟母常有而孟子不常有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孟子长寿,活了84岁

太史公写《孔子世家》时有这么几句感情真挚的结束语:“《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一说儒家,就想到“孔孟之道”,孟子和孔子是连在一起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的阐释之后才更清楚地体现其哲学价值,《孟子>全书共七篇,每篇都分为上下两章,比《论语》多了近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孟子是真正的散文大家,文章写得非常有力,气势如虹,非常有丈夫气,可以说篇篇都是优秀的散文。如果想比较全面地了解儒家学说,孟子的书非读不可。韩退之在“读苟子))中说:故后人欲研究圣人之道,必自孟子人手。在解释孔氏学说上,“孟氏醇乎醇者也。苟与扬(雄)大醇而小疵”。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

我们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正值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孔、墨、孟三人的先后顺序大致是:墨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出生的;孟子是在墨子去世后出生的。孔子比墨子大八十多岁,墨子比孟子大九十多岁。孟子只能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就是说只是敬仰孔子但没有机会面见孔子。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宋代以后,封建帝王不断赐予孟子封号,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尊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同时,还建造了占地六十六亩的孟庙。

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后人对孟子的了解实在无法详细。《史记·孟子苟卿列传》是这样介绍孟子的: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根据司马迁的这段史料,《孟子》这本书,主要作者还是孟子本人,而且,在孟子生前已经完成,当然,“万章之徒”也参与了编撰,这和《论语》的成书过程大不一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孟子》,共有七篇,大约三万五千多字。《孟子》一书是孟子死后经过他的学生编辑、修订而成的,因此,对当时的诸侯一概称谥号。

我出生在山东,受教育也在山东。从小就听大人教育“孔孟之道”,知道姓孔的和姓孟的是一家人,听到的尽是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顺为孝”以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当时我年幼不懂事,只是懵懵懂懂听大人们说,不知道这是不是孔子和孟子说的,也不知道这些话的真正含义。我上小学时,那是个流行唱“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的年代,“孔孟之道”是批判的对象,街头的大字报天天在批什么“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想不到这些在当时遭到批判的话却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无法忘却了。我从此也开始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村里的老人们闲聊时爱说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后来,孔孟的书读多了,才渐渐明白,原来圣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亚圣孟子活了八十四岁。所以,敬畏圣人和亚圣的老人们特别害怕“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道坎,怕被叫去见阎王,连圣人和亚圣都没有过去,更何况一介村夫呢。

第一个称孟子为“亚圣”的是东汉的大学者赵岐,他在注解《孟子》时说过这样的话,说《孟子》这本书真好,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还有什么生死啦祸福啦,全包括在里面,他说孟子是“亚圣”。后人就跟着赵学者这么叫起来了。

在战国那么一个缺衣少药的战乱时代,“亚圣”孟子竟然活了八十四岁,不可谓不长寿。亚圣自有其养心、养气、养生之道,这对今天的人当然大有启发。有人说了,孟子活了八十四岁,这可信吗?是不是后人“善意”的杜撰?不是。这不是瞎说,是有可靠证据的。

P2-5

序言

自序:敬爱的孟子老师

冯友兰说,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孟子是“中国的柏拉图”。

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学问大家。孔子的思想是由孟子传承下来的,如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传承下来一样。

孟子是一个自信的人。

“舍我其谁”,说这话的,是孟子;“千万人吾往矣”,说这话的,也是孟子。除了他,还有谁有这般的“义无反顾”与“当仁不让”?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生命勇士。

先秦诸子当中,有两个奇人、怪人,他们的书不能不看。他们对后世影响太大了。一个是庄子,他能把散文写得那么赏心悦目,那么潇洒、飘逸,太有才了。难怪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一个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道是“孟子后,千载无真儒”,这位“一代文宗”“亚圣”有着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朱熹对孟子的文风给予很高的赞扬,他说《孟子》一书“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辑可就”,朱熹还劝说天下学子们可以从《孟子》入手学习“作文之法”。

当年在齐国稷下学宫的讲坛上,孟子以儒学大师的身份侃侃而谈,和各国来的学者辩论;后来教书,授业弟子多得不得了。他率领门下的诸位弟子周游列国时,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规模、派头以及受到的礼遇,远远超出了当年的孔子。

如果见了孔子,很想叫一声“亲爱的孔子老师”;如果见了孟子,真想叫一声“敬爱的孟子老师”。

孟子太有个性了,仿佛是个勇往直前的战士,但看他的文章,又是一位极有“大丈夫”气的学者,一位擅长写排比句、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的大作家。

我这本书,要讲的就是孟子。

按照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有必要对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也有必要对他和其他诸子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如果按时间顺序来说,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孔、墨、孟三人的先后顺序大致是:墨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出生的;孟子是在墨子去世后出生的。孔子比墨子大八十多岁,墨子比孟子大九十多岁。孟子只能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就是说只是敬仰孔子但没有机会面见孔子。

孟子对孔子的崇拜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说,有人类以来,就找不到哪一个人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自我标榜为孔子的忠实信徒,后世把孔子、孟子放在一起,把他们的理论合称为“孔孟之道”。

其实,孟子和孔子有很多不同,无论是观点还是人格、脾气、性情。这个问题,我们后面会讲,这里姑且不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反着理解也应该是对的,那就是“己所欲”,也不要强加于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儒家——从孔子的“杀身成仁”到孟子的“舍生取义”——都有一个理论上的盲点,就是说格外自信,在向帝王推销这套理论的时候,都似乎看成终极真理,“相信我,没错的”,相信我、推行我的“礼”“仁”主张,重用我,天下就太平无事;相信我,你就可以“王天下”,否则,天下永远乱下去,而你自己也很危险。就是总想把自己的一套理论说到让人信服,都强调教化功能,都认为自己的一套理论是最好的,是可行的,其他的都可能是异端。什么是异端?就是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那差不多都是邪见,自己的理论才是正见。他们都想做帝王师,都有成为学派“一哥”的欲望。

道家则不然,他们甚至没有学派。儒家、墨家都招收一批学生,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那个时候学生跟着他有很多的规矩,教育也是有宗旨、有很强的教化功能的,并且学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要“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虽然孔子也说过沂水春风“吾与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但那不过是周游列国屡次碰壁、疲惫不堪之后的叹息。

道家可不主张去招收学生,办学校,推广、炒作自己的观点,他们才不干这事呢。像庄子,也有学生跟着他学习,可那都是学生自愿来的,冲着他的名气——当时道家的影响非常大。而且,道家根本就不多讲,主张“不言之教”。《庄子·内篇·德充符》里说,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日:“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日:“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林语堂在《儒道两家的差别》一文中总结说:“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中国人感到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和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地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道家主张“虚”,“神马都是浮云”。打个比方,一个人吃的好东西太多了,营养过剩,一体检,“三高”等各种毛病都出现了,久而久之,脑血栓要了人的命。为什么呢?血管被堵塞,也就是说,血管没有了流动的空间,被填得太满了。一个人也是这样,大脑不断地被各种信息垃圾、各种观念学说填塞,而且是被强迫接受的、被灌输的,里面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了,还能健康、快乐吗?所以道家主张“虚”,虚到什么程度呢?虚到像“牝”那样,所谓“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老子要人“致虚极,守静笃”“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天地之间,其犹橐符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主张“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主张“功遂身退”,就是说做事不求回报,做了就做了,喜欢就好,不考虑利,不像儒家那样,你非得听我的,听我的就是好,不听就是不好。道家不是这样,我说了,你爱听听,不听拉倒;你觉得好、有用,你就听,你觉得不好、没用,就不听,悉听尊便,从不强求,从来不说我们道家这一套理论是天下最好的,从而攻击其他门派的观点不好,不这样。道家很有反省意识,不以权威自居,不占山为王,不给别人洗脑。像庄子,爱用寓言来讲道理,讲完就讲完了,然后又把自己前面讲的给推翻了,批判自己,让自己保持在虚空状态,从而随时吸收和接纳好的见解和观点。一个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省风范的人,定是个能够包容的人,能成大器的人。相反,不能自我反省,总希望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人,总有洗脑欲望的人,就很容易被封建帝王利用。

人都是有欲望的,“灭人欲”是痴心妄想。那是不可能的事。

没有欲望了,那还是人吗?老子没有说要绝欲,他只是说t·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点欲望而已。老子思想有个很关键的词,叫“玄德”,这个“德”和孔子讲的“德”可不一样,不是现代入理解的“道德”,而是一种大德。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玄德”一词出现在《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孟子讨论过“义利之辩”,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俨然是两个极端。儒家不是不要回报,不要利,他们还是要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这与墨家、道冢和法家都不同。墨家是专门“利他”,是所谓“兼爱”,认为爱他人就是爱自己,别人有困难,他去帮;两个国家要打仗了,他去劝和,说不要打了,“非攻”嘛,墨家是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杨朱则相反,完全回归到生命的个体存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用我身上的一根汗毛来换天下,我都不会干。天下算什么呀,不知道是谁的呢,命却实实在在是自己的。入一死什么都没有了,就像一句调侃的话所说的那样,人无法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却可能把人带进坟墓。

可是,别忘了,墨家也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呀。墨子本来是儒家的弟子,接触儒家理论多了,渐渐地,开始反省,认为儒家那套东西规定得太死了,比如说老人死后要守孝三年,墨子就主张简化。儒家主张对爱要有分别心,爱自己的父母和爱他人的父母感情上能一样吗?墨子则不然,他认为只要人人都利他,天下就不乱了。所以,孟子就骂杨朱和墨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意思是连自己的父母都能当成他人的父母,那还算是个人吗?儒家强调“孝”,孝顺,被后世的封建帝王发展成“以孝治天下”。

是不是道家就不主张孝顺呢?道家很少谈孝,但不等于不孝顺父母,至少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道家的老子、庄子是个不孝子。《庄子·内篇·养生主》开篇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如果说,老子是个智慧老者,那么,庄子就是个顽皮的孩子。

孔子说“仁”,颇有包容之心,个人的自由度还有一点,到了孟子,提出“义”,就更少了。义者,宜也,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守土有责”,他认为每个人尽好自己的本分,社会就和谐了。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不要“望之不像人君”;大臣有大臣的样子,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样子,这就是“义”。

孟子把“仁”具体化了。孟子把孔子所说的“仁”具体化成“仁政”。孔子说到圣人,那时候叫圣王,只有尧、舜、周文王、周武王等少数的几个人才配称圣人,孔子并没有给圣人下定义,没有完整的圣人观,到孟子那儿,有了。孟子认为圣人有四种:第一种是像伯夷那样清高的人,宁肯饿死山上,不是理想的君主也不去当他的官;第二种是像伊尹那样有责任感的人,一肩担起天下的重任;第三种是像柳下惠那样随和的人,什么人都能够共事,随和到极点;第四种是像孔子那样的“圣之时者也”,最识时务,最懂得判断时机,最懂得变通,“无可无不可”,非这样不可吗?不一定,看情况来定。

比孟子稍微晚一点的荀子呢,专门写了一篇《性恶》,来反对孟子,批判孟子。荀子说,孟子竟然说“性本善”(其实孟子没说“性本善”,只是说“性善”),这是乱说。人性有问题,是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有原罪,得用我的仁义礼乐来给你洗脑,教化你,不听都不行,这个是特效药,是终极真理,其他的都不行,听我的就行,保证行。他提出的救世之策是,让每个人安守“礼”,就是守既定的秩序、规矩,规定的事情不改变,就这么执行就可以了。在限制、约束大家的行为规范方面,他比孟子更进一步。他的学生韩非子,走到了极端,干脆变成了法家,我们不要一听到法家,就想到秦始皇的残酷暴政之类,“法”本来是个好东西——非常好的东西,是用来捍卫、保护我们每个人自由的律令,谁都不能违法,否则限制你的自由,关进监狱。如果没有法,每个人都为所欲为,那么别说自由权不能保证,就连人身安全、公共秩序等权利都无法保证,是不是?自由是和法治而不是人治联系在一起的。后来的法家之所以变味,恰恰是因为违背法而非守法。

如果非要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等人的观点,那么,孔子当是“仁”,孟子当是“义”。荀子当是“礼”,老子当是“虚”,韩非子自然就是“法”了。

这让我想起在《史记》最后的《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太史公对诸子百家的评价:阴阳家注重吉祥还是不吉祥的预兆,太多忌讳,让人感觉拘束并且害怕,但有一点,这一派主张顺着四季的秩序去做事,这个了不起;儒家呢,以《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作为理论基础,学问大、学说博,“六经”的经文还有一些注释,简直是汗牛充栋,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精通,礼仪非常烦琐,但是没有提出治理天下的纲要,费力不少但收效甚微,说归说,儒家学派提倡归提倡,当政者很难照做,但有一点,儒家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礼仪,长幼尊卑的秩序,这不能改,安定社会秩序还得靠它;墨家提倡节俭,有点过了,遵守起来很困难,所以墨家说得挺好,主张挺好,就是办不到,但有一点,他们加强实业、节约不浪费这种理念不能抛弃;法家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严酷,少给臣民恩惠,但是他们明确规定了君臣上下的名分和等级,这个不可随意更改;名家拘束在名上,很容易让人模糊了对事物本质和真相的认识,但是他们把事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关系辩证化,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道家呢,它让人精神专一,做事合乎道,道家的学术理论,是以阴阳家顺守四时秩序的学说为基础,又吸取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的长处,不故步自封,他人有长处就学,并与时俱进,顺应事物的变化规律性,而且道家理论言简意赅,不像儒家那么繁杂,学起来比较容易,不需要用大力气就很容易掌握,道家应用在人事方面,没有不适宜的。

太史公在这里对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都提出了批评,挑出他们各自的毛病,唯独对道家说好话,全是好话,挑不出毛病,认为他们没有毛病。很明显,太史公本人是欣赏、倾向于道家的。他说儒家让君主做榜样,他在面前走,臣子就得马上紧跟其后;君主提倡,臣子马上点头附和说好,只要服从、忠心,无需动脑子,这样一来君主累但臣子却相对轻松。再说了,大道的要旨是什么,就是别逞强、别贪心、别耍小聪明和小智慧,领导人如果放弃大道的要旨而用智术来求治,精神能不累么?精神用过度就会衰竭,身体太劳累就会疲惫,一个人如果精神和身体时常得不到安宁,却在那里幻想着与生命和天地共长久,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但话又说回来,道家好是好,真正用到生活中、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不能不面对各种各样的等级差别,还是得考虑职称、晋级,还是得应付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而这些东西实在不是用一句“神马都是浮云”就能够解释得了的。还是儒家的那套秩序管用,不用儒家还真不行。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所说:“西方的人文学和人文主义基本上是反自然和反宗教,对自然有侵略的倾向,对宗教不闻不问。但儒家所代表的人文学要求人类既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又要与宗教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它的内涵比较宽广。比如儒家的金科玉律,包括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观念正逐渐被西方知识分子接受,成为最朴实的伦理。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生态环保危机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要重新厘定。儒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见2006年8月27日《环球时报》:《专访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中国的儒学比韩国弱多了》)

继《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庄子为什么这样践》《老子到底说什么》《和谐读墨子》《禅解红楼》等书出版之后,我就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孟子的书。为此,我准备了很多年,因忙于日常事务,始终无法静下来写作。

直到出版界的几个朋友来信来电催促,问我新年有什么写作计划、手头还有什么书稿,我才下决心从各种应酬中脱身,发愿写完这本关于孟子的书,一是兑现对朋友的诺言;二是完成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孟子是一个颇有魅力的人,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孟子作为“亚圣”,留下很多传诵千古的名言,诸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非常推崇孟子,他在自传里说,自己从30岁之后,为人处世全靠《孟子》。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为师、为将、为相都是人杰,立功、立德、立言——古人所说的“三不朽”他占全了,曾国藩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善于读书,而他一生当中反复读的书就是《孟子》了。他读《孟子》,不是为了研究学问,而是为了内修德性而成圣,外经世济民而成王道。

为了更好地弘扬孟子的思想,曾国藩还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专门找人刻印了《孟子要略》一书。我们知道,《孟子》一书在编辑的时候,在形式上模仿了《论语》,各章节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导致读者阅读时不容易抓住要领,曾国藩的《孟子要略》专门对《孟子》一书进行了归类,即第一篇论“人性本善”,第二篇论“孝悌之道”,第三篇论“义利之辩”,第四篇论“王霸之辩”,第五篇论“治世之要”,第六篇“尚论古人”,第七篇自言“为学要领”。  荀子和孟子应该不是同代人,荀子比孟子稍微晚一点,孟子和庄子应该同代。荀子非常讨厌孟子,当然他们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学术之争。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觉得如果“性善论”成立,那么,儒家推崇的仁义礼乐的教化功能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因此,荀子提出“性恶论”,唯其恶,所以才需要仁义礼乐这套儒家的东西来教化,使之变善变仁。

到了东汉,有个叫王充(27一约97年)的思想家,把孟子批评得更狠、更感情用事,连文章的标题都充满火药味,叫《刺孟》。

最恨孟子的当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用明朝的鬼头刀亲自砍了孟子。什么狗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话让朱元璋很生气。

孟子的民权哲学对皇帝也太不敬了,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朱元璋大骂孟夫子:老东西要是生在我大明,必死无疑!现在有什么资格做“亚圣”,有什么资格和坚如磐石的孔子一起享受冷猪肉?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愣是下令把孟子从孔庙里赶出来了,还把《孟子》书中那些不中听的言论删节了,这样还不解气,他还让卫士们用箭射孟子的牌位。朱元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也许心理上有点妒嫉有学问的人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经常琢磨孟子的这八个字,受益匪浅;也常常想到孟子退居讲学的日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不说了,就此打住。让我们静下心来,打开这本书,读孟子吧。

陈清华

2011年3月

写于海南省气象局坐隐斋

后记

这本书酝酿了好多年,但动起笔来,却只能以蜗牛爬行的速度写作。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几百字。

慢点好,我安慰自己说。记得在王立的《独特卡尔维诺》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美国讲稿——速度》中,我读到了卡尔维诺引述的一个有趣的中国故事: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国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一幢房子和十二个仆人。五年过去了,他还未动笔。他叉对国王说:“我还需要五年时间。”国王应允。十年过去了,庄子拿起笔一挥而就,画了一只完羡无缺、前所未有的螃蟹。

一个画家,为了画一只螃蟹沉淀了十年,积累了十年。最有意思的是,那个国王也真的有耐心等了十年。

平时忙忙碌碌,难得春节有七天长假,对于我来说,已经很奢侈了。整个春节,我在鞭炮声中坐在电脑前,继续写作这本书。

但假期实在太短,必要的应酬又无法一概拒绝,所以初六上班之后,还得继续挤时间、见缝插针地写作。

高中的老同学郑孝昌从山东老家打来电话,问我在干嘛。我说在看书、写作。老同学在电话里很不解,春节是喝酒的日子,谁还看书?我现在曹县跃进塔这边喝酒呢,这是第二场,第一场刚刚结束。50多度的白酒,已经喝了八两了。你等等啊,现在我们的老同学贾进生、吴志春都在,我把电话给他们,他们要和你说话。

接过电话,老同学怪我不回家过年,今年在外地工作的几个同学都回去了,就差我,说让我“衣锦还乡”一回。说现在比上学那时候好得太多了,那时候吃个羊肉串都舍不得也吃不起,现在随便来个几十串。

多少年了,怎么还是吃吃喝喝?把啤酒当饮料、把红酒当啤酒、把白酒当开水,我听到喝酒就怕,是真的怕,不是什么养生保健之类的思想影响,而是我的身体受不了,喝了有要不行的感觉,从胃到心脏都不舒服。

这么安安静静地生活很好。

放下电话,我觉得自己已经距离同学很远了,有点“脱离群众”,听到喝酒就怕。同学中像我这样安静地看书的应该没有第二个了吧?问题是,我很享受目前的安静。

陈清华

2011年3月写于海南省气象局坐隐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智慧(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4057459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6
13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