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迹文物中的国学/读懂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跨过历史的长河、历经千年的演变,风土人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更是一门学问可以研究,也是一种文化需要了解和品味。

遗迹文物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诸多层次,《遗迹文物中的国学》将其分为山川名胜、文化遗迹、器物工艺等三个方面,精选出115个辞条,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叙述,每个辞条之外,还有“相关阅读”来辅助,让读者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品读遗迹文物的来龙去脉,品味贯穿古今、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本书由李密珍著。

内容推荐

遗迹文物,是我们看得见的最真切的历史见证,是我们感受文化的最深刻的表征,它们默默地连接着传统与现代,透过这一个个鲜活的存在,我们能窥见的是那传统文化中的无上妙趣。

《遗迹文物中的国学》将其分为山川名胜、文化遗迹、器物工艺等三个方面,精选出115个辞条,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叙述,每个辞条之外,还有“相关阅读”来辅助,让读者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品读遗迹文物的来龙去脉,品味贯穿古今、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

读懂遗迹文物,就是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旨与精髓,《遗迹文物中的国学》让你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明了中华遗迹文物的来龙去脉,品味那些博大精深且又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本书由李密珍著。

目录

山川名胜

1 “中国”的由来

 相关阅读:支那与震旦

2 古人用“四海”称呼中国

 相关阅读:六合、八荒的具体意思

3 古九州是怎样划分的

 相关阅读:“华夏”的由来

4 省、县的来历

 相关阅读:乡的由来

5 历史上的“楚河汉界”

 相关阅读:项羽怎会“无颜见江东父老

6 “夜郎”在哪里

 相关阅读:“扶桑国”的地理位置

7 “台湾名”与“台湾人

 相关阅读:四川为什么叫“天府之国”

8 “三秦故地”陕西

 相关阅读:三晋的来历

9 “香港”名称的由来

 相关阅读:“澳门”名称的由来

10 泾渭清浊的演变

 相关阅读:长江名称溯源

11 黄河咋又叫“九曲黄河”

 相关阅读:“黄河”名称的由来

12 东西南北中京

 相关阅读:辽国五京

13 北京作过哪些朝代的首都

 相关阅读:“十朝古都”西安

14 “重见天日”的楼兰

 相关阅读:东方“庞贝”尼雅遗址

15 酆都因何咸“鬼城”

 相关阅读:真有主宰地狱的阎罗王吗

16 古代“三山五岳

 相关阅读:石钟山名称的由来

17 “东海”和“南山”

 相关阅读:古代的生日与祝寿

18 东山再起的“东山”

 相关阅读:人才辈出的陈郡谢氏

19 道教名山有哪些

 相关阅读:十大洞天是哪些

20 花果山的原型

 相关阅读:《西游记》有史实根据吗

21 梁山泊的原型

 相关阅读:《水浒传》中人物的诨号的寓意

22 中原有两处卧龙岗

 相关阅读:诸葛亮娶丑妻

23 中国的四大佛山

 相关阅读:何谓佛书

24 泰山为什么被尊为“五岳之首”

 相关阅读:“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

25 碣石山的传说

 相关阅读:三曹和建安七子

26 海上真有三神山吗

 相关阅读:古人怎么认识“海市蜃楼”

27 “终南山”捷径

 相关阅读:古代三种隐士

28 秦淮河畔故事多

 相关阅读:秦淮八艳都是谁

29 六个“杏花村”

 相关阅读:杏花村汾酒的历史

30 武陵“桃花源”

 相关阅读:“薪水”与陶渊明有关

31 流放地“宁古塔”

 相关阅读:古代告状方式

32 古代有名的运河

 相关阅读:漕运四河

33 丝绸之路的开辟

 相关阅读:日本的遣唐使

34 为什么称“桂林山水甲天下”

 相关阅读:阳朔山水甲桂林

35 剑池塔影

 相关阅读:青铜剑是我国最早的剑吗

36 越不过去的“雷池”

 相关阅读:皇家温泉——华清池

37 《山海经》是地理书吗

 相关阅读:我国第一本地方志

文化遗迹

38 山海关为何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相关阅读:店小二书写“天下第一关”的“一”字

39 紫禁城与紫色无关

 相关阅读:紫微星为何与皇帝扯上了关系

40 历史上最早的寺院

 相关阅读:我国的第一座尼寺

41 古代两座“长江大桥”

 相关阅读:黄河第一桥

42 “三宫六院”是哪些宫、哪些院

 相关阅读:无事不登的“三宝殿”

43 故宫房屋9999间半

 相关阅读:故宫一共有多少个门

44 故宫的建筑特色

 相关阅读:紫禁城的角楼

45 天安门的设计者

 相关阅读:华表是怎么来的

46 我国最大的城墙和城门

 相关阅读:皇家建筑为何要用红墙黄瓦

47 “阿房宫”非正式宫名

 相关阅读:世界上最高的宫殿

48 “圆明园”释义

 相关阅读:拙政园

49 我国五大塔林

 相关阅读:七级浮屠是什么

50 乐山大佛的故事

 相关阅读:佛教寺庙的布局

51 天下江山第一楼

 相关阅读: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52 “丰碑”古时不是碑

 相关阅读:戒石碑

53 秦桧跪像何时立在了岳飞墓前

 相关阅读:“树倒猢狲散”的来历与秦桧有关

54 “断桥”为什么不断

 相关阅读:古代桥梁的三种基本体系

55 “烽火台”传军情

 相关阅读:邮驿通信的历史

56 园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相关阅读:我国古典园林之最

57 “贞节牌坊”中的“牌坊”

 相关阅读:牌坊的内涵

58 李冰与都江堰-

 相关阅读:我国最先发明船闸

59 我国三座“万里长城”

 相关阅读:中国七条古老小长城

60 文化圣地说孔庙

 相关阅读:帝王祭孔

61 老北京为何多会馆

 相关阅读:明朝的北京城

62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相关阅读:胭脂井是产胭脂的井吗

63 真有“活死人墓”

 相关阅读:坟墓周围植柏树

64 为什么有些道观要称为“宫”

 相关阅读:“道士”最早指的是有道德的人

65 我国最早的铁路

 相关阅读:古文中没有“公路”

66 武则天“无字碑”

 相关阅读:泰山无字碑

67 我国的三座悬空寺

 相关阅读:奇特的悬棺

68 少林寺为什么成了功夫圣地

 相关阅读:我国有多少少林寺

69 康熙为何要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相关阅读:避暑山庄里白天的月亮

70 我国四大书院

 相关阅读: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

71 水下的街市

 相关阅读:古时候官府为何称作衙门

72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

 相关阅读:帝王的葬仪

73 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

 相关阅读: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

 墓葬群

74 乾陵为何从未被盗

 相关阅读:找不到的成吉思汗墓

75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相关阅读:寝、厢、斋、轩、舍

76 门墩:石头承载的故事

 相关阅读:砖的历史

77 从“井”到“街市”,再到“市场”

 相关阅读:古代夜市也繁荣

器物工艺

78 九鼎是最原始的地图吗

 相关阅读:“一言九鼎”的典故

79 《清明上河图》绘清明吗

 相关阅读:酷爱绘画的宋徽宗

80 巧夺天工的中国石雕

 相关阅读:苏州天文图碑

81 汉代“马踏飞燕”

 相关阅读: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

82 “司母戊鼎”什么样

 相关阅读:商王文丁之女与周文王的“天作之合”

83 汉代也有兵马俑

 相关阅读:材质不同的各代兵马俑

84 唐三彩只有三种颜色吗

 相关阅读:“唐三彩”为何多驼马

85 皇宫失火“烧出”景泰蓝

 相关阅读:琉璃的由来

86 青花瓷是怎么来的

 相关阅读:古代瓷器的发展

87 宋朝“五大名窖”

 相关阅读:景德镇千年窖火不断

88 不是灯具的“孔明灯”

 相关阅读:三国“甘露元年”铭熊灯

89 十八般武艺的前身:三戈、五刃

 相关阅读:武术是怎么来的

90 千年不锈越王剑

 相关阅读:古代的击剑运动

91 诚信高洁的“龙泉剑”

 相关阅读:古人因何随身佩剑

92 火药武器始于何时

 相关阅读:明代各种富有创意的火药武器

93 千古“名琴”

 相关阅读:成就了一段姻缘的《凤求凰》

94 宗谱族谱

 相关阅读:行第相呼

95 古人雕玉

 相关阅读:团城玉瓮:忽必烈储酒的容器

96 “传国玉玺”是什么

 相关阅读:《侯马盟书》与石鼓文

97 七千年前有漆器

 相关阅读:颐和园内的漆器瑰宝

98 古人的钟表:漏壶

 相关阅读:计时为何要从半夜开始

99 地动仪是怎样的一种仪器

 相关阅读:古代观察天象的仪器有哪些

100 如意算盘的“算盘”

 相关阅读:古代记数的方法

101 造纸在蔡伦发明之前

 相关阅读:什么是“还魂纸”

102 司南变成“指南针”

 相关阅读:指南鱼和指南龟

103 四大名绣

 相关阅读:刺绣始于何时

104 古人映照容貌用“铜镜”

 相关阅读:“破镜重圆”的故事

105 装烟草的“鼻烟壶”

 相关阅读:被中香炉

106 字典的来历

 相关阅读:《新华字典》的故事

107 印染的历史

 相关阅读:古代使用什么植物染料

108 “符”和“节”

 相关阅读:什么是“板眼”

109 铜钱因何用“方孔”

 相关阅读:一万贯是多少钱

110 “权衡”原是秤

 相关阅读:唐朝的外商

111 “二十四史”的由来

 相关阅读:《史记》本来无书名

112 最早的足球“蹴鞠”

 相关阅读:古代也有女子足球运动

113 陶器上“几何印纹”的含义

 相关阅读:古代彩陶的制作

114 木牛流马为何物

 相关阅读:木牛流马是怎么命名的

115 什么是“镇”

 相关阅读:古人住宅前的石狮子

试读章节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清新、飘逸的作品《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

说是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有个渔人,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杂树,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渔人感到很奇异,就再向前行驶,想走完这片桃树林子。

桃树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洞里还有光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摸进去。开始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众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男女女的服装,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遥。

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请他吃喝。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全都给他们说了,他们都惊奇感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呀。”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渔人回到郡里,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找到那条道路。

一千多年来,有人指责这桃花源是作者陶渊明笔下虚构的“乌托邦”,但也有人指出桃花源确有其原型所在。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湖南桃源县西南。这里依山傍水,景色绚丽,松竹垂阴,与桃花源的描写很有些相似。唐朝时,人们开始在这里建造寺观,宋代时更加兴盛,并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元末毁于战火。清朝时,这里又修了“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缆船洲”等。

另有专家指出,《桃花源记》描绘的那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图景,是切切实实地当时生活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苗族简史》载,武陵地区的苗人很早就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呈现出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初当做“异闻”传播。除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见之于他的诗篇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异苑》中记述道:

“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简直是又一个“桃花源”,只不过一位是渔人,一位是猎户罢了。

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薪水”与陶渊明有关

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渊明曾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得知你们在家连每日的生活开支都难以供给,因此派了这个仆人来,帮你们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们可要好好待他。”

在陶渊明的这封信中,便出现了“薪水”这个词,“薪”指砍柴,“水”是担水。因为柴和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原指砍柴打水的“薪水”一词,便渐渐有了生活开支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

东汉以前,官员俸禄一般都是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为俸禄发给朝廷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等,而明代曾将俸禄称“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

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费”,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也称为“薪水”。P59-61

序言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有着追寻前代文化的习俗。因此,国学总是在绽放着自己的美丽,从不停滞。而国学的庞大性和流动性,又一直浸润着我们的灵魂,同时也改造着我们的生命。

作为国学中的一员,遗迹文物的独特性在于,当远古的风云已经随着时光的飞逝纷纷散去,湮没、失落于岁月的迷雾中时,它们却还在向人们昭示着人类文明曾经有过的辉煌。虽然只是一些淡淡的痕迹,却能引发我们无限的猜测和无尽的遐想,那些古老而神奇的遗迹和文物,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叹,还有绵长的缅怀和感动。

遗迹文物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诸多层次,本书将其分为山川名胜、文化遗迹、器物工艺等三个方面,精选出115个辞条,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叙述,每个辞条之外,还有“相关阅读”来辅助,让读者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品读遗迹文物的来龙去脉,品味贯穿古今、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迹文物中的国学/读懂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密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7594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