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张西望(一个80后的美日文化观察)
内容
编辑推荐

外媒“主观臆测”VS中国“政治企图”、日本政治的死穴、“知日”的价值、日本前自卫舰队司令官现身说法、美日同盟“多元化微调”、日本“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

《东张西望:一个80后的美日文化观察》从日本到美国——樱花林中、星条旗下,从感性直观的校园体验到更加理性的社会观感,再升华到对制度、政治与外交的深入思考,如同抽丝剥茧一般环环紧扣又层层深入。

书中文章大多作于2009~2011年,如今看来,纵有高谈阔论、妄议国政之嫌,却也是一位国际关系科班出身者的本位化回归,更是一名“80后”年轻一代国际问题观察者张暮辉的创新初体验。

内容推荐

作者张暮辉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美国、日本留学期间以及在凤凰卫视和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东张西望:一个80后的美日文化观察》体裁为文化随笔,可读性较强。《东张西望:一个80后的美日文化观察》展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国际事务的驳议、评论,并非浮光掠影式的“点到为止”,而是上升为文化、制度的思考。本书堪称一部写给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年轻知识精英的读物,能够帮助年轻一代人更为成熟和理性地看待世界!

目录

图书推荐/001

序言: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东西并蓄/001

自序/001

上篇 从未名湖到查尔斯河——象牙塔中的修炼/001

引文/003

一、当哈佛邂逅东亚/005

 缘起中国石碑/005

 “三驾马车”/007

 东亚的热度——在哈佛听讲座/012

 三十年之“怪现象”/013

 “知华”的哈佛学派/015

二、书中亦有外交存——素描哈佛东亚人/019

 结构失衡的留学生群体/019

 华人学生的“亲美化”倾向/022

 台湾篇:“和而不同”的两岸关系/025

 日本篇:亲美派政客的“青训营”/028

 用意深远的访问学者策略/031

三、三所学校、三个国家、三种文化/036

 “讨论课”(seminar course)/036

 美式“Talk”和日式“相谈”/039

 中国学生为何不善提问?/043

 Presentation艺术/046

 “国际化”之日本篇——从排外到开放的尝试/048

 “国际化”之美国篇——“多样化”理念/051

 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服务功能/053

 美国大学的“视频申请”与中国大学的“校长推荐”/057

 学生就业服务/059

 The Game与“早庆战”/062

四、通往辉煌之路——哈佛的组织艺术/067

 生财之道/067

 校友会——人脉集散地/070

 校友会的人情味/071

 美国大学的贫富差距——应该捐款给哈佛吗?/074

 从哈佛的校友捐赠看陈光标的“慈善”/076

五、朝花夕拾/080

 哈佛大学校长写给普通学生的信/080

 考前“裸奔节”/085

 帐篷文化/087

 办事效率不高的事务机构/089

 中国学生体质的差距/091

 美国的健身房文化/093

中篇 东瀛采风、西洋志略——社会文化观感记/097

引文/099

六、走马观花——从东京到波士顿/100

 中日韩三国哪国的留学生最富?/100

 为何海外中国游客缺乏公共意识?/102

 RedSox(红袜棒球队)/104

 年度词汇的韵味/108

 从价格标签看文化质感/110

七、未读千卷书,却行万里路/113

 得克萨斯游记(一)——休闲的西部牛仔/113

 得克萨斯游记(二)——何谓“保守”?何谓“自由”?/116

 蹩脚的公共交通——美国人的“出行难”/118

 铁路建设和美国人的“小政府”理念/121

 租车行美国/123

 手机与留学生活/127

八、东洋景,西洋镜/131

 美国人的“使命感”和全球视野/131

 美国人的“度假”和中国人的“旅游”/134

 美国人的“Network”和中国人的“关系”/137

 中国的乞丐和美国的流浪汉/139

 孔子学院的扩张发展/143

 中国博士“吻瘫”了谁?/146

九、从“黄祸”到亚裔/149

 华人的“洋名癖”/149

 人口普查和“公民意识”/152

 海外中国城透视(一)——走向衰落的唐人街/158

 海外中国城透视(二)——中国城的分化和变迁/158

 中国城透视(三)——夹在中美之间的“中国城”/161

下篇 樱花林中、星条旗下——国际时政观察录/165

引文/167

十、美日选举杂记/168

 日本政治的死穴——魅力型统治缺失/168

 日本年轻一代的“政治冷淡”/171

 日本的“愤青”政党——幸福实现党/173

 “政权交代”后民主党的前景和困境/177

 美国的选举热情——低投票率的尴尬/181

 美国的选举热情——生活中的政治参与/184

 选举战场:日本街头和美国大学讲坛/186

十一、亚洲人,亚洲事/189

 “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189

 祸从口出的政客“失言”/193

 日本壮大的知华派/195

 日本人的对华观——“好感度”与“关注度”/198

 转轨中的日美同盟——听日本海军司令的演讲/200

 新中国同龄人的“左派”情怀/204

 “中国崛起”语境下的社会苦难与人文关怀/213

后记/220

试读章节

多元化的“访问”

访问学者这个词在中文里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正所谓来的都是客,都是“访问者”。实际上在美国的大学系统中,都有一套完整的访问学者申请、引进、培养计划,访问学者本身也存在不同的层级。最高级别可至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哈佛校方授权他们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开设课程,承担教学任务,自然校方所提供的待遇和科研环境、资源也要丰厚得多。第二类也就是标准意义上的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访问”时间一般在一年到两年期不等。校方规定访问学者在入校时同样需要选择一名研究方向相近的指导教师(Academic Supervisor),访问学者可以利用哈佛大学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学术资源,也可以选修或旁听部分课程。对于部分不允许旁听的课程来说,一旦选修就需要与学生一样完成各种考试或论文。同时,访问学者还要定期举行讲座或发表会,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和正式学生一样,在结束访问学者期限前需要提交论文,并通过校方审核。

当然,访问学者之所谓“学者”,其实定义的界限也未必清晰,因为哈佛不少院系同样也招收Research Associate。在中文中很难找到与ResearchAssociate对应的词汇,大概是比“学者”级别低一些、博士或是博士后级别的研究人员,也可以叫“访问学者”。哈佛学术气氛之所以活跃,和课堂参与者们多元化的背景不无相关,特别是在一些学术性、政策性较强的高级别seminar(讨论课)讨论课上,往往二十名左右的“学生”中,真正具有哈佛学籍的“学生”寥寥数人而已。我曾经选修一门关于东亚地区国际安全的课,教授是一名来自英国的访问教授,下面二十名左右学生,有一半是访问学者,分别来自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日美关系研究项目,甚至还有两名“学生”来自美国军方。是美国海军派遣来进修访问的。可见课堂上可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学所想远超“学术”的范畴,政策性和实用性的主题往往更为突出。

“半学半政”、“质不及量”的中国访问学者

只说在哈佛的中国访问学者,具体人数虽然说不出准确数字,但感觉为数不少,其中或是通过校际交流,或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访问学者项目获得资助来哈佛,当然有不少是以私人形式递交申请。去向方面,除了各个院系都招收访问学者之外,中国访问学者主要集中在燕京学社、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来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中心的中国访问学者每年大概有10~20人,前面在介绍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中心时已经交代不少,在肯尼迪学院的中国访问学者要相对复杂些,访问学者的“层次”也参差不齐。

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简称肯尼迪学院,本就是一个“半学半政”的地方,各国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人士云集,研究不偏学术而偏政策,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与哈佛商学院一样,人脉关系的搭建永远是肯尼迪学院的主题之一,小可以为个人计,中可以为学院本身的声名计,大更可以为国家外交计,这也是哈佛创建这个学院的深层次宗旨之一。在前面介绍哈佛东亚研究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托尼·赛奇教授执掌下的Ash中心几乎被中国访问学者所垄断,中国学者的数量大概在20~30人,除去中国人之外,大概只有少数日本和韩国访问学者在这里办公,以至于有戏称Ash中心已经变成中国人的“地盘”。这其中的关键问题,不管是Ash中心,还是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旗下其他名目繁多的研究中心或项目,都有意招揽中国官员赴哈佛访问、进修。由于他们的官员身份,自然而然也就居于“访问学者”群体中的塔尖位置,为人处事的作风派头自然与一般的学生学者们有所不同,所以也不难“鉴别”,这大概也是哈佛华人群体中的一大独特景观。

之所以决定单独选取中国访问学者这样的角度,是因为近年来哈佛校园内的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访问学者人数增多,覆盖领域扩大,访问学者的派遣、申请和安排工作形成系统连贯性。无疑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崛起宏观语境下,世界各国对中国由排斥到交往,由漠视到关注的心态变化。

形势发展固然可喜,却并非没有缺憾。访问学者制度的兴盛本是双赢:如前所述,小可以为个人计,访问学者本人也多有利用哈佛的光环头衔发表文章,扬名立万者;中可以为哈佛之声名计,哈佛在中国的名望,借由访问学者们的流动循环自然也“香飘万里”。但如果能够将访问学者的资源应用到国家决策层面,在提高官员的政策水平及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成为中美两国精英人士的信息交换渠道,并为两国的决策圈搭建人脉,那才是访问学者制度架构的终极路向。

话虽玄妙,理却通俗。肯尼迪学院已经开了为中国官员培训进修项目的先例,名为“培训进修”,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搭建和中国官员的交流平台才是真意。当然,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不错的思路,借助这样的平台,派遣、培养更多的“知美派”总归对中国是利大于弊。

以日为师——日本的长期访问学者策略

在访问学者方面,不吝惜夸赞之词地说,邻国日本的做法才称得上是“明智而有远见”。

依托于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而建立的“美日关系研究项目”就是访问学者运作模式的一个经典之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哈佛的日本人数量远远少于中国人,但活动能量、社会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中国人的秘诀所在。如果把中国访问学者的运行模式、结构与日本相比的话,会发现中美之间“访问”的层次和深度与日美之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一,中国访问学者中虽有一些官员存在,但“学者”身份者尚居大多数,由此可见中美两国之间的磨合磋商在某些领域还仅限于学者提出概念和学术论证的阶段。再看日本一方,从“美日关系研究项目”的访问学者履历中就不难看出究竟:政界、媒体、财界、企业界,甚至连日本核事故后“名声大震”的著名日本官商典范——东京电力公司都会选派自己的访问学者赴哈佛研究日本能源政策。笔者在哈佛期间甚至还见过日本前海上自卫队司令官香田洋二,按官阶他是仅次于海上幕僚长的日本海军二号人物,他是以赖肖尔中心访问学者的身份于2009年到哈佛大学进修的。这也就不难想见日美两国在政治决策和具体合作领域上的密切程度。

其二,中国访问学者往往以个人身份申请,虽有个别的来自校际交流,但中国的政府、企业和哈佛校方之间并不存在访问学者的长期选派和培养协议,由此,中国访问学者虽人数众多,覆盖领域亦日趋广阔,但连续性不足,远未形成固定体系。日本的做法则不同,如财务省、外务省、经产省这些政府衙门,东电那样的大型官商企业,再加上直接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媒体大亨们常年选派研究人员赴美访问,可以保障日方机构和美国高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访问学者也往往不仅代表个人身份,多多少少带有半官方的色彩。

其三,中国访问学者在哈佛相对松散,凝聚力仍逊于日本。或许是因为中方人员多出身教学、研究人员,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本身就很难合作嫁接,所以中国访问学者虽然日常聚会活动不少,但也难免各忙各事,一盘散沙。而日本访问学者正因为并不完全代表个人,也代表着所在机构、公司,其兴趣着眼点与机构、公司密切相关,反倒可以成为缔结私谊的同事,彼此之间也在找寻日本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

哈佛的日本人内部一直有一个叫做“日本人会”的组织,由傅高义教授牵头做名义会长,其下全部主力人物都是来自日本社会各界、就读于哈佛的访问学者。我的一位好友M君,供职于日本财务省,30岁出头,就曾担任哈佛“日本人会”会长一年,从他那里了解到不少“日本人会”的信息。在哈佛的日本人数量本就不多,“日本人会”自然不像中国学生会那样组织机构庞大臃肿,它虽不是校方承认的正式机构,但是其组织力、活动力和精英化程度却不容小觑。有大名鼎鼎的傅高义教授挂名,自然各种学术、社会资源也来得容易。“日本人会”除去组织日常的聚会外,最重要的日程是把这些来自日本各界的访问学者组织在一起,根据行业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study group”(学习组),每年都会以哈佛“日本人会”的名义出版一本合集类刊物,其中收编了其成员在交流访问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日本未来发展走向的分析研究,集学术性和政策性于一身。一群来自日本政府各部门的“重点培养对象”齐聚哈佛,共商国是,讨论日本的现在和未来,并集体以哈佛“日本人会”的名义公开在日本出版发行资政类书籍,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和反馈。这于中国来说,的确有值得汲取借鉴之处。

P32-35

序言

谁言“80后”涉世未深?或是不拘一格,或是年少轻狂,放眼寰宇,眼光所及之处,“80后”自有自己的角度和见解。

“政冷经热”的年代,高考之后的“一念之差”,我懵懂走进国际关系的世界。大凡“国”字当头的专业都难免有虚妄之嫌,大学四年到头,究竟所学何物,到头来还是不甚了了。而立之年已近,憾未读万卷书,却有幸行得万里路。

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期间,借由交换留学项目的机会,我初出国门,东渡扶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大学毕业后,自感学识、阅历尚浅,更兼机会难得,远赴美利坚,进入哈佛大学深造。两年之后,以媒体人的身份赴香港开始人生第一份工作,进入以国际时政新闻为主打品牌的凤凰卫视,仍然守老本、操旧业,时刻以时政外交这些外人看来些许枯燥之物为念。后机缘巧合,转战韩国,加盟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进军外交圈,少了几分媒体人的尖锐和敏感,多了几分公门中人的谨慎和深入。

身为“80后”,有幸旅居樱花盛开的日本,星条旗飘扬的美国,东西方文明融汇的香港,直至现如今身处兼有中日文化影响的韩国。百年以来,国人留洋求学,素有西洋、东洋之分,更有“西洋归来者上,东洋次之”的潜台词。今日之中国,海归者众,但以我逾弱冠、近而立的年龄,竟如此这般奔波周折于列国之间,囊括海外求学、就职的经历和体验,实为三生有幸。

于是萌生将留学时写下的记录留学生活中点滴体会的观察手记结集出版的想法。从日本到美国——樱花林中、星条旗下,从感性直观的校园体验到更加理性的社会观感,再升华到对制度、政治与外交的深入思考,如同抽丝剥茧一般环环紧扣又层层深入。

俗话说,南人食米,北人食面。中人习用筷子,西人惯使刀叉。说到“观察”二字,细微之处的感性差别,较真起来追究下去,却能衍生出对国民性格这样宏大议题的理性观感。生活之中,见微知著之事,比比皆是,这本观察手札亦然。不爱空谈和阔论,坚信最精妙入微、鞭辟入里的观察,往往来自最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虽司空见惯,然细节不经意之处却往往见得真章。中日之间、中美之间、美日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其宏篇大论,不如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亮点。

书中文章大多作于2009~2011年,如今看来,纵有高谈阔论、妄议国政之嫌,却也是一位国际关系科班出身者的本位化回归,更是一名“80后”年轻一代国际问题观察者的创新初体验。

张暮辉(木灰)

2012年11月于韩国首尔

后记

写后记的时候,已经是成书之后的半年有余,距离提笔写作之初,更是已有两年之久。

如今回想起来,从在美国留学期间开始零散文章的写作,直至明晰脉络、理顺章节,以至最终封笔定稿,断断续续将近两年,期间林林总总,也算是坎坷不断。后又逢阴差阳错,觅得机会赴韩国首尔工作,一时间工作的变动——从媒体到国际事务,角色的转换之大超乎预想,一时间颇有手足无措之感。加之面对异国语言、新的文化、陌生环境,生活近乎重新开始,压力之下,出版一事不得不一拖再拖。

略感局促之处,是书中不少的观点、视角、逻辑、乃至笔法,现在看来,仍然逃不去稚嫩的书生气。或许是书生意气、尖锐敢言,但也不乏极端和青涩之处,未必所有的观察和分析都经得住谨慎的推敲。几经考虑,仍然执意将这些不成熟的文字保留下来并发表出版,就是为了把一个“80后”对大千世界最为真实的观感和思考展示给读者,也把学生时代的珍贵回忆记录给自己。

毕业之后,走出校园,先后经历了在媒体圈和国际组织的摸爬滚打和职业训练,不再有当年书·生意气的长谈阔论,而开始磨炼出职场上的勤勤恳恳和脚踏实地。

虽如此,身处异国,对于社会、文化、时政的观察和思考却未曾停止。从香港的凤凰卫视,到韩国首尔的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从“新闻民工”到“外交小兵”,生活和工作中力争糅合新闻记者的简洁明快、一针见血和外交官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囊括香港的媒体生涯和韩国的工作经验,这本观察手记的后续篇,将以媒体和国际事务参与者的双重视角,结合自身生活、工作经历,铺陈出笔者作为“80后”青年一代,对于中日韩这本“新三国演义”全新解读。于是乎这里自打广告一则,敬请继续关注。  。

以笔者之浅薄,此书最终能够顺利出版,首先承蒙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申凤吉大使和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先生的谬赞,为本书撰写序言,在此深表感激。同时,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社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张暮辉(木灰)

2012年11月于韩国首尔

书评(媒体评论)

从他的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精英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反思,以及对实现中国未来富强的愿景。我希望木灰对中国、日本和美国三国的观察和比较能带给读者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 申凤吉

迅速崛起的中国,其最需要和最缺失的东西是什么?也许人们对此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一代中国年轻人广阔的视野和深邃、成熟的思考。

——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凤凰卫视评论员 邱震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张西望(一个80后的美日文化观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暮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9125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