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健、周云蓬、陈晓卿、易中天、姚晨联合推荐!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由田艺苗所著,大家的第一本古典音乐入门书。

来一点儿古典音乐,不必正襟危坐,

和田艺苗一起,穿T-shirt听古典音乐。

本书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由田艺苗所著,在《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中,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J.S.Bach)到勃拉姆斯(Brahms),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目录

自序:穿T-SHIRT听古典音乐

巴赫的佛音

莫扎特的音乐生活

贝多芬:平凡的乐圣

普契尼的珠宝

你喜欢舒曼,还是勃拉姆斯?

年末的李斯特大戏

在俄罗斯醒来

温柔的战曲

酒馆中的萨蒂

雾中的勃拉姆斯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总是梦见南方的老家。雨季之后,路上绿意浓浓。白墙乌瓦上布满了暗淡的水渍与青苔留下的斑痕。院子早已荒废,书房里却好像有人刚刚走开。我看见小时候的我,穿波点连身裙,一副伶俐的倔样子,抬着脑袋直直地看生人。

我走到书桌前坐下,心想在这里终于可以安心写我的对位法论文了。

女孩有一搭没一搭地练习钢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第二首赋格。我暗笑,我小时候弹得好臭啊,完全心不在焉。女孩忽然停下,扭头看着门口,一只华丽的虎皮猫正悄无声息地走进来,长尾巴高悬,好像刚从屋檐上飞下。

没有什么比机械的对位曲更能配合这个复古的梦境了。南方的盛夏,树影,蝉鸣,一支专注于音阶自身运动的钢琴曲,让寂静的下午更加寂静。

梦醒后,听着远处高架桥上车流轰鸣,想起自己多年来荒废的学业。小时候没心没肺地弹巴赫,长大后心不在焉地选择了巴赫的对位法做专业,现在想来都是潦草度日。即使如今,我仍是兴趣杂乱,无法安下心来研读巴赫。只是在梦里倒是非常清醒,这是我的起点与归宿。

我在电脑的文档里一个一个敲字:巴赫的键盘曲,按照他一生少得可怜的行踪,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早期(1703—1708),巴赫在阿恩斯塔特担任管风琴师。这个城市位于德国中部的图林根山麓,他在那里写了《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这首乐曲饱满有力,常被误认作他的晚期作品,其实来自他青年时代的才华大爆发。

中期(1708一1716),巴赫在德国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此时他的职位较低,但已是远近闻名的管风琴师了,业务水平日益精进。曾受邀到德累斯顿参加管风琴比赛,那个法国人听了他那摧枯拉朽的即兴演奏,偷偷溜走了,巴赫不战而胜。

盛期(1717—1722),巴赫跳槽到科滕担任宫廷乐长。科滕是德国外省小城,那里的领主利奥波德亲王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对一切时髦的艺术跃跃欲试,那个五年巴赫过得很愉快,大部分键盘名曲都是在此时期完成。比如《十二平均律曲集》、《哥德堡变奏曲》、《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一直到《赋格的艺术》。

晚期(1723一1750),丧妻之后的巴赫来到莱比锡担任教会乐长。在那里他的工作主要是为教会作曲和培训合唱团,因而此时期的作品以合唱曲为主,如近300首康塔塔、《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他利用业余时间修订了早年的《哥德堡变奏曲》,更作有炉火纯青的晚期代表作——室内乐《赋格的艺术》,包含15首赋格和4首卡农。巴赫因用眼过度,此时患白内障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作曲。据说在某一首三重赋格的第239小节,他永远地画下了休止符,告别了音乐和人世。他写到最后一刻。

音乐史总是将巴赫的作品按照工作地点来划分,这样分类非常合理。在当时,作曲是一门手艺活,基本上巴赫的领导喜欢听什么,他就写什么。他的乐曲很齐整地按不同单位不同领导分类。但巴赫天生是好学者,自我要求极高,决不为混口饭吃就满足,他喜欢整理修订,没事就爱翻出以往的乐谱修修补补,乐曲定稿的时间跨度总是很长。像《英国组曲》,从魏玛开始写,到科滕修订完毕。《法国组曲》稍晚,从科滕开始写,到莱比锡完成。按时间顺序来考察这些音乐中的创作演变与心得收获甚少。

按乐曲的体裁来看,或许他的艺术追求会更明晰。

P7-9

序言

现在想起来,在音乐学院读书的那几年,只剩下忙忙碌碌的5月。考学、中期考核、准备毕业作品、准备答辩,最抓狂的功课都被安排在5月。就这样,10年最好的时光和最好的时光中的最好的天气,都留给了琴房和图书馆自习室里右手边靠窗的位子。这件事像失败的初恋一样叫我耿耿于怀。以至于毕业之后,我决定把下半生时间都用来过成青春叛逆期,再不想循规蹈矩。

那时候我学的是作曲技术理论。白天上课、读总谱、读各种论著,晚上七点赶去听音乐会。

有时候,傍晚站在17楼琴房的窗口,听坎切利或阿沃·帕特;有时候,深夜躺在地板上,听坂本龙一。那通常是一天中有点实质性内容的时刻。音乐似乎可以改变些什么。它将你抛出了时空隧道。在那个纯洁时分,天空与海洋尚未成形,混沌之梦的预感多么迷人。一切可能,一切重生。那些艰深的所谓作曲技术理论,高级复调、远关系转调,又能说明什么?它们与音乐本身无关。作为一个搞理论出身的写作者,我总是想把音乐家的想法解释清楚。到后来发现,音乐中最美妙的部分,正是那些不可言传的灵感的火焰。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莫扎特从不谈论他的音乐。

毕业之后,我不想再搞理论,只想听音乐。听到喜欢的,就写几句,后来给一些音乐杂志和文艺杂志拿去作唱片推荐。这通常是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工作。我知道,站在一个爱乐者的立场,你心里的音乐才会纯粹鲜活;我也知道,文字无法成为音乐的介质,我只能写下零星感受,送给那些在黄昏和深夜里与我一起聆听的人。后来这些文字被结集出版。去签售,有读者建议,光有文字没有音乐叫我们如何领略音乐的妙处?不如你来一边播音乐一边开讲座吧。我觉得那也不错,独乐乐又众乐乐,于是一边卖书一边开起了讲座。我给讲座起了个文艺的标题,“穿T-Shirt听古典音乐”。

“穿T-Shirt听古典音乐”。其实我想说的是,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你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西装、穿睡袍····反正不穿T恤也可以听古典音乐。当你看到这个标题,应该大致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古典音乐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它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需附庸风雅。它不是世上最装逼的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

“穿T-Shirt听古典音乐”,初听起来挺酷挺新鲜的,像一句口号。口号喊多了叫人怀疑,它好像成了另一种装--“以不装逼的形式装逼”。为此我经常自我检讨。记得有个女性杂志曾发我一问卷,问:“与上一辈相比,70、80后的女性有何不同?”我答:“我们这一代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知性优雅、举重若轻,但也缺乏感染力和爽辣的生命力。”后来我想,我想出来这么个轻快的艺术活动,或许也算是时代面貌之一种。我等无力,却也清醒,质疑一切狂热的所谓伟大崇高的使命,只求活得轻盈而真实。

穿T-Shirt听古典音乐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记得那些个忙碌的5月,我白天赶功课,晚上赶去听一年一度的“上海之春”音乐节。下课了来不及换衣服,常常一身破烂T恤,在演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冲进巴洛克式音乐厅,对领座小姐投来的白眼傲娇微笑。中场休息的时候,回头看见我的师兄师弟们正穿着数十年金不换的黑色T恤,围在门口吸烟讨论。大概只有搞音乐的,才敢标榜自己无需附庸风雅,听音乐会不过是工作。

十年前的很多轻狂行为,现在想来时常羞愧。人过了青春期,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时候,才懂得礼仪。所以现在,有时间我都是盛装去听音乐会。视线越过自拍嬉笑的年轻人,凝望形容端庄的老去的人们,一边猜想会有什么样的记忆、故事和坚持深藏在他们的沉默里。

当你在浩瀚文献中彷徨,步入漫长历史,走进一段又一段音乐家们为理想战斗的艰辛人生,此时聆听古老的音乐,确实是轻松不起来。我身穿时尚T恤,讲课时总有点儿放不开,回答台下家长们问起孩子今年应该考几级不肯练琴怎么办的时候,偶尔会走神。我想起父亲求学的年代,想起自己20年的音乐道路,我的理想丢失在哪里?我是不是应该干点儿更有价值的事?但更有价值的事是什么呢?

我想,在这十年中,我是更了解古典音乐了。记得刚来作曲系那会儿,大家都急着想了解当代音乐,想知道活着的贝多芬应该干点儿什么?我们如饥似渴啃外文文献,听遍了能找到的所有打口CD,我甚至还写了一本至今也卖不出去的书,《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现代作曲家的孤独吟唱》。在光怪陆离浑水摸鱼的现当代音乐中,我们最后发现,经得起推敲的创新最终都是根源自传统。勋伯格的序列主义是20世纪的一面颠覆传统的旗帜,究其本质,是推翻传统和声原理之后,借力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的古老技法;以一曲《春之祭》惊世骇俗的斯特拉文斯基,在写作岁月中一步一步回溯过去,回到古典时期、回到巴洛克、回到巴赫、巴赫之前……;我们跟随大师足迹,一点一点补课,补那时为了追新音乐节而翘掉的音乐史课程。从现代回归传统,从传统再次领会当代。学习古典音乐,不正是最有价值的事么?

古典音乐是什么?它不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也不是维也纳、大牌指挥家、DG黄标唱片、欧洲百年乐团、晚礼服、名流晚宴。我想它是一份高贵而谦卑的技艺,质地精良、精工细作,极讲究,经日积月累与反复融合改进,逐渐沉淀出一系列至臻完美的规范;它是一份秉持贵族精神的情感,低调清雅,清高随意,不懈追求美、自由与真理,剔除一切非音乐的僵化教条,不肯溶于浮华时代;它是原始的语言,情感的艺术,它有真实的人性,不曾被苦难或荒诞的命运磨去棱角与血性。当我过了青春年华,终于了解音乐之于我人生的意义,它变得越来越神圣,也越来越平凡。十年之后,我低头看看自己,仍旧是穿了T恤在听古典音乐,我再次确认了,这就是我想要生活。

写作叫人清醒。做了十年寒窗苦读的书呆子之后,“穿T-Shirt听古典音乐”,这一份轻装上阵,不正是我所求的?

后记

西方“古典音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是指音乐史上的“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的音乐,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广义是指从西方中世纪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可见广义的“古典音乐”指一种音乐风格,涵盖了西方的一切艺术音乐。无论中世纪教会音乐、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现当代的序列主义、约翰·凯奇和谭盾的音乐,都属于“古典音乐”范畴。格莱美的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奖就是颁给以古典风格作曲的当代音乐家。此外古典音乐(Classic Music)也包含了一层“经典音乐”的意思。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中,猫王、列侬、阿姆斯特朗都被排在古典音乐家行列,可见到了20世纪,古典音乐已经突破了风格界限。就像人们说的,世界上只有两种音乐:好音乐和不好的音乐。音乐没有界限。在娱乐时代,古典音乐赋予我们一种追求经典品质的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艺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4480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3260864
中图分类号 J609.1-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