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欢乐之家
内容
编辑推荐

《欢乐之家》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代表作,自1905年出版以来魅力经久不衰。1998年入选“20世纪一百部伟大的英文小说”,2000年被搬上银幕。该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推陈出新地继承了英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巧妙地融合了法国文学的唯美主义追求,并对新旧世纪之交的社会意识和存在作出了前期现代主义的艺术反思。小说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复杂的多元视角和对自我身份的深度心理探索,其中既可见奥斯丁、艾略特、哈代小说的风采,也有福楼拜、司汤达、左拉、乔治·桑作品的韵味;更有詹姆斯、德莱塞、菲茨杰拉尔德、刘易斯作品的氛围,尤为重要的是,小说从非女权主义的女性视角探讨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郑重提出却没有回答的问题:娜拉出走以后结果如何?因而具有超越种族、阶级、性别和国别的普遍意义。

内容推荐

《欢乐之家》由华顿编著。

《欢乐之家》讲述了:

20世纪初的纽约,出身名门的美女莉莉·芭特在家道中落后寄居亲戚篱下。转眼她已29岁,在对贫穷的恐惧和美人迟暮的担忧中急于寻求归宿,欲嫁入豪门而未果,又遭人陷害落入社会底层……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塞尔登意外地停住了脚步。在曼哈顿中央火车站下午的人流中,他看见了莉莉·芭特小姐,顿时眼前一亮。

这是九月初的一个星期一,他刚刚结束了在乡下的短暂休假,正要回去工作。在这种时候,芭特小姐来城里做什么呢?如果她像是要赶火车的样子,他也许会推测,她是在新港避暑度假结束之后,不得不离开一处不再欢迎她的乡间别墅,赶往另一处,因此和他碰上。但她无所事事的样子让他感到困惑。她站在人群之外,任人流在她身旁来来去去,冲向月台或街道。她的神情显得犹豫不决,但他猜想她已经有了确切的目的,这神情不过是种伪饰。不知何故,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她是在等某个人。他对莉莉·芭特再熟悉不过了,但每次看见她,总觉得她的一举一动充满了意趣——她的特点就是总能引人深思,她最平常的举止也仿佛蕴含着深意。

他本来正笔直地向大门走去,却一时兴起,信步走到她身边。他很清楚,如果她不想被熟人看见,就会设法躲开他。他打算试试她的伎俩,这挺有趣。

“塞尔登先生——真巧啊!”

她却满面笑容,走上前来拦住他,几乎显得急不可耐。擦身而过的一两个行人放缓了步子,转头来看——即使是忙着赶末班火车的乡下旅客,也不免被芭特小姐的倩影所吸引。

塞尔登从未见过她如此容光焕发的样子。她鲜亮的面目在人群灰暗的色泽中脱颖而出,比她在舞厅中时更为耀眼。而在她深色的帽子与帽檐面纱之下,她恢复了少女的润泽——那纯净的色彩,在十一年的熬夜生涯,终夜不知疲倦的舞蹈之后,她本已行将失去的东西。真的是十一年吗?塞尔登想。她真的像她的竞争者所确信的那样,已经度过了二十九岁的生日吗?

“太巧了!”她又说了一遍,“你能来拯救我,真是太好了!”

他高兴地回答,拯救她乃是自己毕生之重任,只是不知该如何拯救。

“哦,怎么样都行吧——在长凳上坐着跟我说说话也行啊。别人跳沙龙舞”’时,我们都可以坐在旁边不参加,那干嘛不能坐在火车旁边呢?这儿不比范·奥斯伯格夫人的房子里更热,女人也不比那儿的女人更丑。”她停止说话,笑着解释说,她刚从塔克西度来,正要去百乐山庄的格斯·特雷诺家,却错过了三点十五分到莱茵贝克镇的火车。“五点半才有下一班车了。”她看了看套在衣服花边上的镶嵌着珠宝的小手表说,“要等两个小时,我一个人不知道该干什么。我的女仆今天上午出来帮我买东西,预定一点钟去百乐山庄,姑妈家也关着门,我在城里鬼都不认识一个。”她楚楚可怜地朝火车站周围张望,“说起来,这儿是要比范·奥斯伯格夫人家里热一些。你有时间的话,带我去哪儿透透气吧。”

他声称自己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场奇遇引起了他消遣的兴趣。作为旁观者,他一直很欣赏莉莉·芭特,但他的生活轨迹和她的圈子相去甚远。莉莉的提议意味着突如其来的亲密时光,他很乐于花点时间来享受。

“我们去雪莉茶餐厅喝杯茶吧?”

她赞许地微笑,接着轻轻蹙起眉头。

“星期一有那么多人上城里来,你肯定会遇到很多烦心事。当然,我已经老掉牙了,不该标新立异,但就算我够老了,你不是还没老吗?”她俏皮地否决了提议,“我想喝茶想得要命——但是有没有安静点的地方呀?”

她给他一个灿烂的笑容,他也报之以微笑。她的谨慎和她的轻率同样引起他的兴趣——他确信无疑,这两种态度乃是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计划的一部分。在判断芭特小姐的意图时,他总是运用“目的论”来分析。

“纽约的好去处相当有限,”他说,“不过我可以先叫辆双座马车,然后咱们再想辙。”

他带着她穿过休假归来的人群,从戴着可笑的帽子、面色灰黄的女孩们,以及拼命摇着纸张和蒲扇扇风的平胸妇女们身边经过。难道她有可能是这类人中的一份子吗?这些平庸女人的污秽与粗鄙越发让他感到,她是多么不同寻常。

刚才下过一阵骤雨,空气为之一爽。润湿的街道上空残存着雨云,使人心旷神怡。

“太美了!我们走走吧。”从火车站出来时,她说。

他们走进麦迪逊大道,信步向北走去。当她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塞尔登身边时,塞尔登感到了与她近距离相处所带来的极度愉悦。这种愉悦来自她纤巧的耳朵,她卷曲起伏的发浪——可曾有神来之笔为它画上了一抹亮色——以及她浓密而笔直的黑睫毛。她身边的一切顿时变得生机盎然,精致动人,顿时变得有力而纯净。他生出个迷惘的念头,觉得她一定是花费了不菲的代价才创造出来的,是通过某种玄妙的方式牺牲了无数呆板而丑陋的人才制造出了她。他意识到,将她与同为女性的芸芸众生相区别开来的,首先是外在的特质:就好像为粗鄙的陶土刷上了精美雅致的釉面。但这个类比并不能让他满意,因为粗糙的材质是无法进行精加工的;也不乏另一种可能,即材料本来很好,环境却将它造成了无用之物。

他正想到这里,太阳出来了,她举起阳伞,遮断了他欣赏的目光。过了一会儿,她停下脚步叹了口气。

P2-4

后记

之所以撰写译后记而非译序,是不想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即对本书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和判断,即所谓“前理解”。假使因为轻信“砖家”之言,原本可能出现的一千个莉莉·芭特提前固化为一两个死板的形象,实在是一件无趣的事。当然,如果读者自己希望先对本书有一个大致上的把握,将后记当作序言来读也是可以的。

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欧美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之一,并于1920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华顿一生著作甚丰,除本书之外,还有《伊桑·弗洛姆》(Ethan Frome)、《纯真年代》(The Age DfInnocence)等22部长篇小说,15部短篇小说集,3部诗集和9部散文类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既被批评界接受为纯文学作品,又广泛获得普通读者赞誉。

华顿出身于纽约一个豪门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和同时代美国上流社会人士一样,受到欧洲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除写作之外,华顿早年的另一大爱好是旅游。她在23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大12岁、有着共同爱好的另一位豪门绅士爱德华·罗宾斯·华顿,然后夫妇俩携手漫游于欧美各地,过着豪奢闲适的生活。但婚后没几年,爱德华就罹患了抑郁症,并愈演愈烈。医生于1908年宣布,爱德华的病彻底失去了治愈的希望,华顿又陪伴了丈夫五年后,终于在1913年和他离婚。心力交瘁的华顿决定永久移居巴黎,并在那里度过余生。此后直到去世,她只于1923年回过一次美国,接受耶鲁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顿是法国政府允许接近前线的少数外国人之一,并在整个战争期间不遗余力地救助伤员和无家可归者。法国政府于1916年颁发给她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表彰她的上述贡献。战后华顿继续生活在法国,与让·科克托、安德烈·纪德、亨利·詹姆斯、辛克莱·刘易斯等法、美两国名作家往来甚密,并于此期间发表了她的代表作《纯真年代》,达到了文学事业的巅峰。1937年,华顿在自己的一处庄园里因中风去世。

《欢乐之家》(The House DfMirth)是华顿的成名作,先于1905年1月开始在《斯科莱布诺杂志》(scribners’Magazine)连载,同年10月出版成书。小说在连载过程中即获得读者好评,成书后更是广受赞誉,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就销出14万册。《纽约时报》认为本书是“一本具有非凡力量的小说”“描写逼真,引人入胜,并以幽默见长,将众多的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也有人猛烈地抨击本书,认为它污蔑了社会精英们的形象,并在《时代周刊》上与本书的拥趸进行论战。在一部分保守批评家的眼里,本书和同时代的同类小说,如斯蒂芬·克莱恩的《街头少女玛吉》、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一样,过分渲染社会阴暗面,悲叹少女的沦落,却不能指出希望所在口。这些争议并不能阻止本书受到经久不衰的欢迎。一百余年来,本书不断再版,直到2010年还有新版本上市,并先后被改编成同名舞台剧(1906年)、电影默片(1918年)和现代电影(2000年)。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讲述了上流社会美女莉莉·芭特,在30岁前后几年中(出场时29岁)急于寻求归宿,欲嫁入豪门而不得,又遭人陷害落入社会底层,最终含恨而逝的经过。简言之,这是百年前大洋彼岸的一出“剩女”悲剧。

《欢乐之家》的书名与悲剧性的内容看似格格不入。这是取自圣经中的典故,语出传道书第七章第四节:“智者的心,住在哀伤之家;愚者的心,住在欢乐之家。”显然,作者的用意是要抨击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揭示所谓绅士淑女们内心的愚蠢。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迅速崛起,随着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股票金融业的发展兴旺、对外战争和殖民掠夺的进行,新的巨型跨国财团开始建立,一大批新兴的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随即挤进上流社会,与旧有的豪门联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新旧两代富翁共同组成了上流社会,但所谓旧贵族们仍然看不起新兴的暴发户,认为他们没有文化,鄙俗不堪。这也反映在本书之中。然而在华顿看来,上流社会无论哪一类人都同样愚蠢,无休止的欢宴背后只有空虚而肤浅的心灵。

对本书中先后出场的人物,华顿给予了同样的批判:不惜一切代价,一心向上爬的暴发户西蒙·罗斯戴尔;嫁了金龟婿后不可一世,私生活却糜烂不堪的贝莎·多希特;除了举办宴会就无事可做,内心空虚无比的特雷诺夫人;性情软弱而古怪,却又自私自利恩将仇报的乔治·多希特;依附有钱朋友,甘当食客与扈从的嘉里·费雪,等等。身在豪门的华顿能够跳出自己的阶级圈子,进行自我批判,这当然难能可贵;同样可贵的是,华顿身上有着根深蒂固的贵族修养与风度,以至于对人物的批判保持一种温和的嘲讽口吻,点到即止,以不失优雅的幽默取代尖酸辛辣的笔调。这便是华顿鲜明的个人写作风格。在同样抨击上流社会的作家中,如果说狄更斯是尖刻的,德莱赛是冷静的,华顿则是温淡而清雅的。

在这个欢乐而愚蠢的上流社会圈子里,只有一个半例外,即男女主人公塞尔登和莉莉。塞尔登是一名律师,租住在纽约市中心的公寓里,从财产来看属于中产阶级,只是被纳入上流社会的交友圈。他对豪门中的男男女女不以为然,却并不尖刻地讽刺,而是带着一种懒洋洋的兴趣远远观望。他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也享受物质生活,只是来去自如,并不沉湎其中。在特雷诺家或布莱家的豪华晚宴中,他乐享其成;回到他那间小小的公寓房间里,他也安贫乐道。在莉莉的眼里,上流社会人士“都像是长颈瓶里的苍蝇,一旦飞了进去,就再也无法重获自由。塞尔登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从未忘记如何飞出瓶口”。

如果仅此而已,那塞尔登也不过像毛姆《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一样,是一个意识先行的概念性人物罢了。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塞尔登并没有被描写成一个完全成熟、信念笃定的人,尽管表面看上去是如此。塞尔登的表妹格尔蒂·法里希可以说是彻底善良和坚定的人,只是因为其貌不扬加上命运的播弄,无法得到自己的幸福;塞尔登的悲剧性则植根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之中,即多疑与懦弱。他与莉莉的几次误会,失之交臂,既有莉莉那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自己不够信任对方造成。追本溯源,塞尔登对莉莉的不信任,其实也是对世界的不信任,以及对他自己那套理念的不信任。无论多么爱恋莉莉,他都不敢勇敢地尝试改变她,害怕自己会失败。害怕失败,所以用冷漠和做作的超脱来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强烈需要,恰恰说明他的精神力量不够强大,成熟的外表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灵。归根到底,哪个男人又不是这样呢?因此,即使在一百年之后的中国,塞尔登的形象读来依然令人感到亲切,不觉半是玩味,半是苦涩地会心一笑。

塞尔登是“欢乐之家”里的一个例外,莉莉则只能算半个。她出身上流家庭,后来家道中落,很快又被姑妈收养重返上流社会。由于这样的教养和经历,她痛恨贫穷,把奢侈的生活当成主要的人生目标,依附着亲友不肯离开上流社会,还不断盘算着依凭自己的美貌和气质嫁给金龟婿。但莉莉内心又对上流社会的空虚愚蠢有着深刻的认识,常常感到索然乏味。在本书前几章中,她试图引诱单纯的“富二代”佩西·葛莱斯,眼看就要成功,自己却感到丧气,心知花费偌大气力得来的胜利只是让自己有机会“无聊一辈子”。塞尔登的出现就像一阵清风,她走进塞尔登的书房,觉得“昏暗却使人欢快”,地毯“已经褪色却令人愉悦”。但是要嫁给塞尔登,离开豪奢的生活,她又难以接受。在举棋不定的心态中,葛莱斯受人挑拨离开了她,塞尔登也感到她和自己终究不是一类人,与葛莱斯同时离去。

莉莉置身于两难的处境中,若向世俗迈进一步,她便是另一个贝莎·多希特;若向超脱迈进一步,她便是另一个格尔蒂·法里希。然而莉莉“体内仿佛有两个灵魂,一个深深吸入自由与欢快的空气,另一个却在黑暗狭窄的恐惧之牢笼中喘息”。她无法完全认同塞尔登的超脱理念,指出要真正达到超脱的境界,就不能“过多地考虑金钱,而不考虑金钱的唯一方式,就是拥有大量的金钱”。但她又具有善良的天性,不肯和社会同流合污。因此,她不断在两个世界之间摇摆——拒绝了罗斯戴尔与乔治·多希特的求婚,因为与他们没有精神共鸣;不肯借用贝莎·多希特的信件来让自己重返上流社会,因为这不符合她的道德准则;但要跟随内心指引嫁给塞尔登,过格尔蒂那样的中产阶级生活,她又断然无法忍受。此外,上流社会的潜规则是表面光鲜,背地里男盗女娼;莉莉秉持内外如一的清白,却总是在小节上玩弄伎俩,结果授人以柄,横遭陷害与非难,被上流社会所驱逐。可以说,内心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莉莉死于不慎过量服用安眠药,这当然是个意外。但如果意外没有发生,她性格中的矛盾也仍然无法解决,悲剧仍是必然的。或者她内心的矛盾中有一方获胜——要么嫁给罗斯戴尔走上世俗之路,要么嫁给塞尔登走上超脱之路——那么,旧的莉莉·芭特这个人物也就死去了。在灵动的青春身后,是漫长而乏味的现实。

从现实世界中的眼光来看,倘若有一个莉莉式的剩女在我们身边,我们当然会劝导她,不要什么都想要,早日作出取舍——幸福必然是不够完美的,要得到它,就必须先斩去灵魂的冗余部分,在莫大的痛苦中浴火重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本书并非不能指出希望所在。然而文学世界永远比现实世界更剑指人心,从生活的琐屑中剥离出更加残酷的真实。世俗的幸福一代代化为尘埃,那个永远处于挣扎之中的莉莉,却卓立而不朽。

就本书的翻译而言,译者在尽力保持原文风格的同时,也希望照顾到当代中国读者的习惯,毕竟文化与时代的隔阂客观存在,而且在信息时代,阅读的方式已经改变了。然而译者的权力是有限的,如果说作品是作者的孩子,译作至多是译者的养子。准确地说,译作更像是一个十来岁的养子,基本的教养已经形成,只能给予有限的引导,而无法像自家孩子那样随心所欲地培养。因此,本译作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只有三点,都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一是在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法差异过大的地方,译气而不译字;二是对西方人名稍作调整,保持前后一致;三是将过长的段落根据逻辑意义进行细分。

当然,这些都是很有限的补偿手段。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读者若想从经典文本真正汲取力量,仍须尽量静下心来细读。

王小可

2012年4月于南开园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具有非凡力量的小说……描写逼真,引人入胜,并以幽默见长,将众多的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

——《纽约时报》

20世纪没有哪本小说,能像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那样直接地提出女性与婚姻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哪部小说里的人物,能像美貌、惹人遐思、命运多舛的莉莉·芭特那样令读者倾心关注。

——卡罗尔·J.辛格里

在伊迪丝·华顿的首部伟大的小说《欢乐之家》中,女主角莉莉-芭特出场时已29岁……讲述女人在30岁之后的历史,是华顿作为一位展望20世纪的作家,所面对的挑战之一。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学者 伊莱恩·肖沃尔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欢乐之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华顿
译者 王小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9094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1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