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
内容
试读章节

把孩子当成个体来尊重

当我们谈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较容易想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但是较少谈到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尊重的问题。当我们谈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的时候,我们是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天赋,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立思维能力,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对幸福的独特感受。如果我们做家长的不能认识到并且学会去尊重孩子的这种个体性和独立性,我们对孩子的爱,就很容易成为彼此的负担,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会因为这种爱而负累,从而不能把各自的生命舒展开来。

在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需要付出很多的爱和艰辛。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对于人生未能实现的美好理想寄于后代身上——不管是学业上的(比如上大学,读博士,等等),还是事业上的。这些人生理想因为没有能够在我们自己身上实现而显得格外的美好,我们渴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实现这些理想,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同时也让我们人生的缺憾得到弥补。我们做家长的对自己孩子寄予美好期盼是很自然的;孩子在一个家庭的出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也点燃了我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渴盼。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人生追求的话,我们就应该在心里面把握好分寸,那就是我们不能够把自己的喜好和人生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属于自己独特的对于人生的体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与自己的父母不一样是完全正常的:家长感兴趣的专业,孩子很可能根本就不喜欢;家长喜欢的对象,孩子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家长认为升官发财好,文质彬彬的孩子可能觉得在官场里面既尴尬又厌恶。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上,家长如果不能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两败俱伤——这些年来,我目睹了无数类似的家庭悲剧。

这牵涉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来养育孩子。如果我们含辛茹苦地带大孩子,是为了让他们完成我们自己对于人生的理想和期盼,那么我们是注定要伤害自己和伤害孩子的。生活在家长期盼的重压下的孩子,能够取悦家长,却不能让自己开心。孩子内心的压力和苦闷终究有一天会通过学业、事业上的不顺利,以及和父母紧张甚至敌对的关系显露出来。当这种危机在孩子生活当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盼越大,我们就越会感觉失望和生气:“这么多年我供你吃,供你穿,真是白养你了!”——做父母的常常会这样抱怨。

类似的话通常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和无价值感。因为孩子总是希望出自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应该是不以孩子的外在成就和表现为转移的。父母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给予孩子这样的爱的人。从自然的角度上来说,父母养育孩子的责任是不容推诿的。从父母作出了生孩子的决定开始,他们也就同时作出了养育孩子的决定。做孩子的并没有办法决定自己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也没有办法一出生就自己养活自己,他们的幸福甚至生死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取决于他们的抚养人。父母应该把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和牺牲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就像这个孩子理所当然地要承担养育自己后代的责任一样。如果我们想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以此作为抚养孩子的回馈,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也把相同的东西强加到自己的后代身上,以此达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这样,这种让家长和孩子都彼此负累的关系就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生活在这种家庭的每个人都无法感觉到自己生命的舒展和独立。

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来对待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学会抛开现实的烦恼,努力去享受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日子。孩子的出现给家庭带来了责任和忙碌,也同时带来了欢乐与惊喜。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心灵努力去发现和珍惜孩子在每一个阶段发展的特点,用这样的耐心和爱心去和孩子一起成长,那么我们在忙碌和付出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满足和喜悦。我观察到的整天在家里面带宝宝的很多美国妈妈常常会满足地说:“宝宝你是永远抱不够的”,“宝宝是不会被宠坏的”。在小区里面,你也可以常常看见美国家长—下班就回家陪孩子一起玩球,充满了孩子一样的快乐;有时候一群家长围着一堆小孩玩游戏,大人的认真程度俨然是在参加一个什么正式的比赛。抱着享受的心态,我们就会更加欣赏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可爱之处,明白自己要好好地珍惜孩子在每一个时期的特点,花时间去了解孩子,与孩子在一起;因为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其次,我们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作决定的能力。扩大孩子的阅读量,让他们在阅读别人的作品当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方式。在家庭里面,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就范围广泛的问题,不管是实事、历史还是艺术等展开讨论,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也是培养孩子对某方面产生兴趣的很重要的方式。在家庭作决定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关乎孩子问题的方面,让孩子参与讨论,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承担起作决定的责任很重要。从小就学会自己作决定的孩子,长大后责任心、独立性和自立能力都会更强。自我意志太强的家长,往往在作决定的问题上过于专断,孩子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往往只会按父母的命令行事,孩子在深陷挫折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的孤立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在孩子准备高考的时候,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节省时间,于是和孩子彼此分工:孩子专心复习功课,家长负责为孩子找专业,结果为孩子选择的专业孩子又不喜欢一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关乎孩子未来的大事上面,让孩子参与作决定,倾听孩子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决定所带来的所有后果,所有的痛苦与快乐,孩子必须分分秒秒去经历。在作这个决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和他们的心声。

同时,我们家长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要放弃自己的一切。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家长不公平,对孩子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故事——家长为了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举家迁移到某个地方,家长的工作也辞了,目的只为孩子有好的教育条件。在这样的故事当中,我往往对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将承担怎样的压力感到很忧虑。他觉得自己必须要用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牺牲,但是谁又能在如此大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压力下有良好的表现呢?父母应该关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要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压力和错觉——这个家庭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父母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也应该尊重和放手孩子的人生。

尊重孩子需要我们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也要不停地通过阅读和与人交流来学习和认识孩子:在目前孩子的年龄段,他们的心理和成长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家长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应对和引导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家长往往喜欢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对孩子的很多行为和反应常常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有关于教育的更多知识,能更多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思考问题,也许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认识。就比如说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家长往往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时间表来行事。宝宝本来在自己玩车子,我们觉得他该洗澡了,不由分说就把他抱走。这个时候,孩子当然不愿意了,又踢又闹。同样地,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当我们自己专注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丧气和恼怒呢?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甚至建议,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是蹲下来,跟孩子处于同一个高度,用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说话。我们要知道,在这个高度的孩子看到的世界跟我们不一样,感受也会跟我们大人不一样。

尊重孩子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但都需要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多地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P31-35

书评(媒体评论)

过去25年,在精神病学领域最有意义的发现就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孩子早年接受到的父母照顾的品质对其将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决定性的。

——约翰·鲍尔比:《母亲的照料和心理健康》

最成功的做父母之道的关键是找到快乐的秘诀,快乐是人最大的美德。

——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在跟虎妈妈辩论中说

人们曾经认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孩子将来能够接受什么样层次的教育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这项研究表明,父母的藏书是否丰富对于孩子将来受什么样层次的教育起着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

——玛丽亚·埃文斯等:《家庭书卷文化以及教育成功》

目录

第一章 好的家庭远胜过重点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爱

 母亲的照料决定心理的健康

 当母爱缺席时

 离开孩子的决定

 社会需要呼吁“母亲回家”

 超越过去的伤害:

别让家庭的不幸代代相传

 把孩子当成个体来尊重

 “爱”和“溺爱”之间

 别让夫妻的矛盾伤害到孩子

 父母之道的关键是找到快乐的秘诀:

从《虎妈战歌》谈开去

第二章 马修老师和他的问题学生——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

 的启示

 用幽默感来应对学生的刁难

 孩子恼人的行为往往源于简单的梦想

 寻找孩子们的天赋音乐艺术的力量

 不幸的孩子大都来自不幸的家庭

 被恨摧毁的孩子

 孩子的送别空中的纸飞机

 高雅艺术能与人的心灵交流

 孩子对美感知的第一课来自大自然

第三章 勇于管教与爱的智慧——在爱与理性中管教孩子

 对孩子进行体罚的研究发现

 管教孩子的几个准则

制定规则·贯彻规则·积极鼓励·尊重权利·适当幽默

 在管教中如何把握爱的尺度

第四章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天使——认可和接纳孩子

 美貌

 聪明

 应付自卑感的六种行为模式

退缩·反击·丑角·逃避·认同·弥补

 孩子不同,天分不同

 以人为本:教育政策的设计

 以人为本:老师和家长说和做的细节

 结语: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第五章 好的藏书胜过好的出身——帮您的孩子爱上阅读

 好的藏书胜过好的出身

 读书习惯,从婴幼儿期就开始培养

 语文教育之反思-—课外阅读篇

 “通过应用练习技能”的学习方式

 让课外阅读走进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改革的真实案例

 语文教育之反思一写作和朗诵

 一个学生的真实故事

 免费公立图书馆的建议

 优秀书籍

附录

 附录A 美国小学课堂观察

 附录B 曼斯菲尔德中学见闻

序言

写书是需要灵感的。在美国学习教育这么多年,又在这里的学校工作,一直就希望把在这里所学到和所观察到的关于教育的点点滴滴整理成一本书,但又不知道从何着手。一天清晨,我在阅读洛克先生的《教育漫话》时,写这本书的灵感悄然而至。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他1693年写的这本书里,既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专业术语,他对教育娓娓道来,诉诸的是读者的常识和理性,但是却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每一个细节——从穿衣、饮食、管教孩子的分寸,与孩子讲道理,到培养孩子的品质,对孩子阅读、音乐、跳舞的教育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其文章与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它的具体和平实,我—下子突发奇想,在本子上勾勒出了这本书的五个章节。这五个章节便是现在这本书的雏形。

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特意写给家长还是老师。教育孩子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与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老师、家长,还有教育决策者们,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在谈论每一个教育问题的时候,我都针对相关各方作了相应的讨论。这应该是一本对教育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都能够看得懂,并且能够受益的书。同时,书中内容根据章节的不同,侧重点也有一些不同。关于家庭教育(第一章)和管教孩子(第三章)这两个部分,我们的家长们应该更关心,受益也许会更多;关于课外阅读和语文教育(第五章)以及尊重和接纳孩子(第四章)这两个部分,老师和家长应该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而书中的关于《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的观后感(第二章)和附录中的我在美国的课堂观察,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其他几章则更加生动和具体,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孩子和教育。

这本书里面所叙内容的主题是我多年在中美两地学习和观察中体会到的在教育当中最重要,但在我国教育当中又常常被忽略和误解的一些问题。其中,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认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面,我们通常关注的是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面所受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和家长在教育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通常被我们忽略。但是,就我这么多年来对于教育的学习和思考来看,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就如杜布森博士所言: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也可以说,在每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孩子背后,其家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至关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源于我们的孩子所面临的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残酷的考试制度。鉴于这个考试制度本身改革的空间很小,而我们对于高分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这一现实,我们的孩子在这场关于分数的激烈竞争中可以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爱和保护基本上成了我们孩子可以寻求安慰和力量的唯一地方(我不能想象如果孩子连这个唯一的避风港也没有了,他们面临的人生将是多么的残酷和充满困惑)。只有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改变,只有我们这些平凡家长认识到什么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只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当中去,我们这场越来越残酷的关于分数的恶性竞争才会出现转机,我们的孩子的内心才有可能不被考试的重担压垮。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专业知识给孩子辅导功课,因此自己没有什么能力教育孩子,只能靠学校和老师了。其实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能给孩子做学业辅导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小到每天与孩子的生活和交流——诸如我们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孩子的困惑,如何帮助他们安排作息时间、创造一个热爱读书的环境,等等;大到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引导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等等。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双方哪怕只有一方能够对孩子和生活有一些朴素的爱和认识,并且自己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不要被周围的攀比和压力所左右,他/她就能为孩子的教育成就很多东西。

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位残疾人的故事。他因为小时候调皮,有一条腿被截肢了。虽然身处困境,但他始终对生活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他热爱舞蹈,并且乐于用舞蹈来帮助其他残疾人。他因此参加了很多重要的表演,他用舞蹈诠释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美打动了很多人。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身处困境还能够积极向上的时候,他说的话让人很感动。他说,自己的腿被截肢时,他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可是爸爸对他说:‘今后,你要把自己碰到的困难像吃糖葫芦一样一个一个地吃下去。”他说这句话给了他很多力量。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但他说的这句话更反映出他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与众不同但简单朴实的生活态度,让他的孩子面对如此强大的困难却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就是我所说的对孩子和对生活的朴素的爱和认识。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家长关于孩子、关于教育的朴素认识已经被愈演愈烈的对高分和成功的追逐慢慢地压抑和扭曲,被一种盲目的从众和攀比心理无情地左右着。渐渐地,孩子慢慢变成了我们追逐所谓的成功的工具,变成了我们可以向其他人炫耀的砝码。我们不再关心他们的内心是否快乐以及他们的挣扎和困惑。前些时,在《科技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名为《家长“功利心”造不出“朗朗”》的文章,里面谈到了众多家长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下一个“朗朗”,不惜用重金甚至高压手段强迫孩子学琴,这种现象在催生了泛滥成灾的考级机构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对弹琴丝毫没有发自内心兴趣的“十指演奏匠”:这些孩子可以准确地弹出每一个音符,但是对音乐没有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理解。有些家长甚至盲从到学朗朗的例子,到北京租房陪孩子练琴。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重压,而这种高压式的摧残式训练在伤害了孩子内心兴趣的同时,也磨灭了他在弹琴这条路上成功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的荒谬性就在于,好艺术家的作品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否则,弹出来的音乐只是音符的拼凑,它没有灵魂、没有美、没有生命。这和任何行业的成功一样,必须要“用心”才能够有出色的成绩和表现,我们不能不顾孩子内心的需要和感受而盲目地使用高压手段。因为当他们的心没有“生命”的时候,他们的学业和演奏的前景将随之变得越来越暗淡。

我们容易被成功的光环所迷惑和左右,而当这种成功的到来是伴随着家长的高压和强迫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和产生共鸣。因为这种手段把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放在了权威的地位上,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作什么反思,不需要对孩子的内心和教育本身作更多的了解,而且我相信这种行为在短时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我相信随着《虎妈战歌》这种书的出炉,我们很多家长又会为之心动。姑且不说这些书有没有为了达到轰动效应而夸大事实的嫌疑,我认为通过这样蛮横和高压的手段来练就天才的实践,在毁灭孩子方面肯定比在造就孩子成天才方面要“成功”得多。同时,我相信那些失败和悲惨的例子是很少有机会见诸报纸书籍的:如果说通过高压手段练就了成功的朗朗,但是其他同样经过高压手段练琴的孩子,我们可能都不知去向了;如果说有一个成功的虎妈妈正在为自己的严厉教育方式欢呼雀跃,可能其他有类似行为的更多的虎妈妈正在抱着自己的孩子哭泣——她们的孩子是否得了抑郁症或者遭遇了什么其他不幸,对此我们不得而知。这些年在身边,我目睹了太多这样的悲惨例子,而这些例子却很少有人有勇气真正地面对和反思。

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反思,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有当我们对孩子、对教育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够在下一个所谓的成功例子出现的时候——不管是朗朗,还是虎妈妈——不被其耀眼的光环所迷惑,不被周围盲目跟风的潮流吹得摇摆不定。因为我们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来思考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孩子:这些所谓的成功例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地方是不妥的?我的孩子对弹琴’(或者其他任何方面)有没有天赋?有没有比用羞辱来鞭策孩子刻苦学习的更好方法?高压手段强迫孩子学习的利和弊在哪里?保护孩子的兴趣(自发的学习)和锻炼孩子的毅力(有外在强制性的学习)之间微妙的联系在哪里?我到底应该是看重孩子内在的快乐还是外在的成功?这两者一定矛盾吗?(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外在的成功就必须以牺牲孩子内心的快乐为代价吗?)一个没有内在快乐和兴趣的学习过程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吗?我们家长具有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整个教育大环境都趋向功利化的时候,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考试制度的压力下面,我们家长会面临很多左右为难的情形。

我原想把这本书的题目定为:《孩子,你需要什么?》(书中所指的孩子可以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我在文中所举的例子有关于幼儿的,也有其他年龄段的)。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该问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我们给孩子提出了太多的要求,给他们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但我们提供给他们的教育——从教材、评价制度、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到与他们的交流方式和对他们心灵的关爱——有太多太多需要反思和努力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我们提供教育的大人缺少反思,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提供幸福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小。

这本书面对的是普通的家长和对教育感兴趣的人,所以一般大众都能够读懂(虽然书里面也有对国外著名思想家——诸如洛克、卢梭等的引用,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其实是那么的亲切和朴实,大多数时候诉诸的是我们常人的常识和理性)。在文中,我也引用了一些教育领域的研究结果来论证书中的观点。这些研究结果,如“好的家庭藏书胜过好的出身”能够为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看问题时提供新的角度和信息。为了把书中原则性的东西说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我在文章中穿插了很多例子:有些是自己身边的例子,有些是网上摘录下来的例子,还有些是别人作品中的例子。但是,和其他任何书籍一样,在实践书中原则的时候,我们仍会发现实践和理论的巨大鸿沟,这是我们每位读者都需要有心理准备的。书里面的理论和例子的确能够在实践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但是人的复杂性以及环境的千差万别注定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一些原则,比如说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才能达到让孩子喜欢读书的效果。前期的准备和努力很多,可能也有让家长感觉泄气和疑惑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热爱读书的),也许孩子就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随手拿起你为他准备的一本书,从而为书中的世界着迷,并且从此爱上了读书。只是,这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会因人而异,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来到。

又比如说,在管教孩子方面,书中介绍了一些准则和例子,但是,实践起来,因为各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一样,我们做家长的更需要极大的爱心和智慧,多学习,多反思,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举个我观察到的例子来谈关于理论和实践的鸿沟这个问题。山山是个一岁多的孩子,他的脾气很急,当有什么要求没有被满足时,山山就会使劲地撞自己的头,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的前额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可急坏了山山的妈妈,她无法想象这么小的孩子就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要求。可是做妈妈的很善于去学习和了解,她看了各种各样的书,也在网上查了资料,也咨询了医生。她得到的反馈几乎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解决孩子撞头发脾气来达到自己的要求这一问题的时候,其一,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可以把孩子放在比较松软的地方);其二,不能因此就满足他的要求,因为长此以往,这会成为孩子要挟父母的砝码。于是,山山的妈妈就决定这样尝试:每次孩子发脾气大哭、撞头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站着,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但并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因为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有时候这样一闹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把头弄得青青紫紫的,精疲力竭为止,做妈妈的在旁边看着心里别提多难受,多揪心了。

这样闹了几次,孩子的脾气也不见好转,而且每次大人小孩双方都会弄得精疲力竭。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凭妈妈的直觉,她似乎觉得自己所采取的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但是自己又没有任何经验。这正是由于孩子的千差万别,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多反思、多学习,来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山山妈妈见人就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有一天,她遇到对门的一位做幼儿护理、也有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位母亲告诉她:做母亲最重要的是直觉,有时候,要相信你的直觉。这位母亲说:“很多书上说,孩子大多数时候吵闹,是在耍脾气、操纵大人。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孩子闹,是因为他们有真正的需要。就比如说,做大人的,让你不想睡觉的时候睡觉,你不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么?何况是孩子呢!我的孩子,晚上任何时候醒来让我抱,我就会抱着他们,直到他们睡着。我想与其排斥和抱怨,还不如接受孩子的需要,好好地享受和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现在我的孩子长大了,都自然而然地独立了,他们也没有养成什么不良的习惯。跟孩子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爱和信任的关系,不要闹得跟敌人一样,好像看谁能坚持得更久,这样双方都会很累。”

山山妈妈听到这一席话之后,如释重负。她回想自己的孩子,好像控制自己脾气的能力是很差,也许他的哭闹、撞头跟他缺乏安全感有关。于是,之后山山开始发脾气撞头、大哭的时候,山山的妈妈就在旁边轻轻地按摩自己宝宝的头和身体,帮助他安静下来。后来,小宝宝每次吵闹的时间就越来越短,直到最后再也不撞头了!我想,山山的妈妈遇到的情形就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例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从书上和其他资料上学习,但是,我们更需要反思自己孩子的独特情况,多向周围的人询问经验。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对孩子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有时候,也不妨相信—下自己的直觉。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长和老师。任何家长或者老师,不管受过多好的教育,不管有多么高的涵养,都会有失去耐心的时候,都会有力不从心和不知所措的时候,都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犯很多的错误。长期从事教育咨询工作的杜布森博士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是教育专家,也没有办法教育出完美的孩子。有一次,杜布森博士做完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演讲后,有家长向他请教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而这个时候,他正看见自己的几个孩子在会场上互相追打、闹成一团,可是他却要向这位观众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他说,没有比这更为尴尬的事情了。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长和老师。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看起来最完美的教育心得,也有它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困惑,也有它的问题和盲点。利维先生在他的《从零开始一创建自己的课堂》这本书里面,在介绍了他充满乐趣的生动课堂案例之后,在文章结尾,他特别谈到: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写出来的成功课堂实例就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这些例子只是他在平凡琐碎的一年又年中的闪光点;而工作当中的更多时候,他都会有很强的挫败感——有时候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头发扯下来,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能给这些孩子的教育做些什么。这个例子说明,不管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多么的优秀,其实他与我们在生活和教育当中所经历的感受都是类似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我们接纳了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这个事实之后,我们要做善于反思和学习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个善于反思和学习的教师,一个对孩子的感受有敏锐感受力的家长,哪怕受教育水平低一些,她/他也可以比那些受过更高教育的人更能成为好父母和好老师。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产生不切实际的猜测:觉得别人具备的条件自己都不具备,别人定有什么更好的条件或者秘诀来教育孩子,或者说别人教育的孩子一定比自己的孩子听话,等等。这种思考方式只能放任我们的懒惰,事实上,只要肯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好家长和好老师的条件。

意识到这些,也许我们更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平心静气一些。我们可以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欣喜——哪怕只是一时管住了自己的嘴巴,没有对孩子说那些具有杀伤力的羞辱的话。其实,如果能够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努力很多时候是在做“积极的毁灭”,我们就能够意识到,哪怕是有时候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更无为一些(比如说,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少过问)、为孩子在家里和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等等),都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文中列举的一些例子,有一些是我在美国观察到的,之所以使用这些例子,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大家也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距离感,毕竟,我们都是人,虽然存在文化的不同,但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是跨越国界的。别的国家的例子,不应该成为我们接受这些理念的障碍。另外,文中关于英文文献的引用,如在出处里面注明的是英文,说明里面的中文引用都是作者自己翻译的。在引用的时候,有些地方使用了黑体,这些都是作者本人加上去的,希望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们的家长、老师和所有对教育感兴趣的读者带来帮助!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开始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会有更多的孩子开心、幸福地成长!

内容推荐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对教育娓娓道来,诉诸的是读者的常识和理性,但是却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每一个细节——从穿衣、饮食、管教孩子的分寸,与孩子讲道理,到培养孩子的品质,对孩子阅读、音乐、跳舞的教育等。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是一本对教育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都能够看得懂,并且能够受益的书。同时,书中内容根据章节的不同,侧重点也有一些不同。关于家庭教育(第一章)和管教孩子(第三章)这两个部分,我们的家长们应该更关心,受益也许会更多;关于课外阅读和语文教育(第五章)以及尊重和接纳孩子(第四章)这两个部分,老师和家长应该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而书中的关于《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的观后感(第二章)和附录中的杨敏在美国的课堂观察,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其他几章则更加生动和具体,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孩子和教育。

编辑推荐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是美国名校教育学博士杨敏及十余年跨文化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使作者深刻地体悟到:作为教师、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只是付出,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会爱孩子的五堂课(一位波士顿大学教育博士的实践课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8196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4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