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皮草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皮草人生》详细介绍了孙佐民在香港皮草业发展史中的历史功绩,称他为“皮草生产模式的革命者,将皮草制造工业化,推动香港皮草业蓬勃发展”。他创出多个第一,他是香港首位开创皮草工厂的先驱,是将成件起转变为分科生产的企业家。他打破皮草行业传男不传女的旧传统,率先启用女工入行,他善于吸收欧美先进技术,将手工制作改进为机器化生产,他发起创立香港皮毛厂商会,并出任第一届主席……30年后的今天,香港已成为世界毛皮中心。饮水思源,孙先生在香港皮草界德高望重,他对皮草业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这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将通过一位皮草商人的成长,见证香港皮草业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皮草人生》共8章34节120个小标题,28万字,170幅照片,真实地讲述了孙佐民1929-2011年这83年中令人难忘的人物、事件和情感,有成长中的温暖与惊险,有创业时的喜悦与艰难,有患难中的真情与无奈,有成功后的荣耀与牵挂……

孙佐民说:“《皮草人生》这本书是我的人生总结,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有益的启示。”

目录

第一章 在乱世中成长/1

 一 故乡/2

生逢乱世/2

天下裘都/4

 二 我的父亲母亲/8

父亲/8

母亲门2

 三 童年趣事/13

玩游戏/13

压花轿/15

 四 求学漫记/16

郑老师/16

转学/18

 五 结婚/21

父母之命/21

16岁做新郎/22

 六 跟二叔学徒/24

二叔/24

学徒生活/28

母亲去世/31

从大有到大中/32

第二章 在香港艰苦创业/35

 一 接管大中/36

初到香港/36

独自经营/38

 二 另谋出路/40

涉足皮草/40

办皮草公司/43

幸遇贵人——尼克斯夫人/46

开服装店/48

代客采购/49

 三 艰难的岁月/51

二叔返港/51

分家/53

 四 柳暗花明/57

缝毛衣里/57

重开皮草店/59

夫降财神——多诺康纳先生/61

 五 最后一面/65

与父亲相聚广州/65

为二叔二婶送终/67

 六 蒸蒸日上/68

大恩人摩肯先生/68

开皮草工厂/71

与赫米司先生的合作/74

毛皮碎料变成宝/76

开拓日本市场/78

 七 飞跃发展/81

购买40号店/81

竞购38号/84

300万盘厂/85

开硝染厂——宝利皮草/87

五次扩厂/91

 八 机遇与风险并存/93

授权须谨慎,失察有风险/93

看似简单的,往往不简单/96

当心!别放手/97

风险无处不在/99

 九 争当NO.1/102

创新推动发展/102

打造世界顶级皮革品牌——Michelle Fur(美雪)/105

第三章 向内地发展一波三折/110

 一 参加广交会/111

第一次参加广交会/111

写悔过书/114

我算服了/116

 二 与畜产公司的那些事儿/117

上海/117

河北/121

天津/123

北京/124

 三 最早引进蓝狐/126

在大营试养成功/126

去秦皇岛寻求合作/129

“不寻常的晚宴”/132

 四 在内地办厂/134

与航天部谈而未果/134

河北省最早的三资企业/135

京联的小股东/139

设宝利分厂/141

大小恒利/143

为老常办港联/145

大营宝利的坎坷命运/146

恒隆应运而生/150

第四章 人生因此而精彩/152

 一 香港毛皮业协会创会会长/153

创办毛皮业协会/153

协办慈善晚会/156

申办皮草技校/158

第一届香港毛皮拍卖会/159

毛皮业协会30年/163

 二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董/167

 三 冀鲁旅港同乡会副会长/170

加入同乡会/170

“公关爸爸”/171

成立京剧票房/173

 四 河北省政协常委/175

积极参政议政/175

创立河北省海外同胞教育基金会/177

终身的荣耀/181

第五章 痛失爱妻玉霞/185

 一 相濡以沫的岁月/186

创业伴侣/186

理财好手/188

贤妻良母/189

 二 玉霞离去的日子/194

不祥之兆门94

病重住院/196

四处求医/198

痛失爱妻/201

45年恩情永刻我心/202

第六章 开启新的生活/206

 一 我的第二春/207

尹哲主席夫妇做红娘/207

“小老虎”/209

天赐良缘/213

 二 移居加国的生活/216

移民加拿大/216

温哥华印象/220

居家的生活/223

菲菲/233

“黑发青年”/235

乌龙笑话/236

 三 周游世界/238

迷人的拉斯维加斯/238

新西兰的幸运之旅/244

第一次坐邮轮/247

加勒比海掠影/250

初游地中海/252

领略欧陆风情/254

亲历巴西嘉年华/260

中美洲见闻/261

再游地中海/263

南美洲巡礼/266

新加坡——迪拜之行/271

回北京看奥运/278

到上海看世博/281

第七章 难以割舍的乡情/285

 一 漫漫回乡路/286

少小离家老大回/286

热土难离/289

 二 绵绵寸草情/291

不以善小而不为/291

为振兴大营皮草业贡献力量/295

捐建乡村小学/306

设立教育基金会和奖学金/309

捐建李玉霞图书馆/315

给乡亲们盖个戏园子/321

捐建民华慈爱敬老院/325

举办公益英语培训班/330

设立“民华杯”/333

赈灾助残献爱心/335

第八章 我的亲人们/338

 一 我的兄弟姐妹/339

 二 我的儿女/345

 三 我资助出国留学的晚辈们/354

 四 我的工友,我的兄弟/359

附录/365

香港制衣先驱——孙佐民/365

拳拳游子意浓浓故乡情/369

在香港毛皮业协会创会30周年庆典上的贺辞/376

世界最大皮草业协会的发展之路/379

后记/382

试读章节

二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 1518年(大明正德13年),我的始祖孙进礼由山东省武城县孙家庄迁至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后马庄,至今已近五百年了。以始祖孙进礼的“进”字为首,孙氏祖先拟定了30代的辈份排序,即:进有兆向美,枝福玉魁仲,德胜庆连绍,景耀克延崇,学念绪以培,嗣世继怀宗。我这一辈已是第14代子孙了。

我的父辈是“庆”字辈。父亲兄弟四个,父亲名庆堂,号寿臣,为长兄,在家务农;二叔名庆田,号荩臣,在上海经营地毯;三叔名庆祥,号瑞臣;四叔名庆榜,号汉臣,他们都在上海电车公司上班。兄弟四人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多年没分家,家里家外的所有财产归兄弟四人共有,不分你我。我的祖父母去世后,身为长子的父亲挑起了这个大家庭的重担。在他的带领下,兄弟四人继续同心协力,置办家业,共谋发展。

二叔在上海创办了大有地毯公司。公司创办之初,三叔四叔把工资都贴补到了里面。公司越办越好,同时也陆续从家乡带出来一些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都是父亲挑选出来送到上海的,大多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他们从此走出闭塞的村庄,融人外面精彩的世界。后来,很多人靠自己努力,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父亲没什么文化,但是非常勤劳能干,他在家种着地,开着油坊,偶尔还倒腾点皮子。我家是一处大宅院,分前后院。新盖的大门外,有一个高大的牲口房,里面喂着一头白骡子、两头牛。出了胡同口,街对面,还有一个较大的南场院,场院里有草料棚、磨房和油坊。油坊里常常蒸着棉籽,烟雾弥漫看不见人。雇工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挥动大锤击打木柱挤棉籽油,那声音铿锵悦耳,不时传来。家里雇着俩干活儿的,但是好多活儿还是父亲自己干。他里里外外,忙东忙西,很少有闲下的时候。

我家本来很穷,在父辈的手中,变得越来越富裕,逐渐成了村里的大户。然而,土匪的骚扰打破了家乡的安宁,日寇的入侵使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盘踞在枣强县的日军,为了巩固这块占领区,进行了更加疯狂的扫荡。1942年6月,日军1.2万多人对枣强南部进行铁壁合围。抗日军民在数十个村庄与敌人迂回作战。鬼子在距大营镇不远的焦里祥村将老百姓围在一起,拿着刺刀逼问粮食藏在哪里。老百姓无一回答,惨无人道的鬼子活埋了18位乡亲。9月,日军再次纠集万余步兵、骑兵,并动用汽车、飞机,对枣强南部进行更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抗日军民奋力还击,历时12个昼夜,终于使敌人败退。在这次扫荡中,鬼子无恶不作,杀死300多位乡亲,奸污了一些妇女,还抓走一批劳工。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1942年,父亲毅然决然地抛下全部家产,带着一家人逃到北平谋生。

初到北平时,父亲为大有地毯公司在京津采购地毯。他很会买地毯,总能把价钱砍到最低。他经常去上海,看到公司缺什么货、什么花样最流行就记在脑子里,回来照着采购。除非遇到特别的订货,二叔才会到北平亲自与厂家洽商,一般的牛意都由父亲一手操办。

后来京津地毯业不景气,父亲就不再代理大有公司采购地毯了,开始在京沪两地跑单帮。他去上海买毛笔料,买做毛笔用的黄狼尾_(一把100根,价钱很贵)、山羊毛,带回北平卖给毛笔厂家,在北平买牛角梳子、分发针,带到上海卖;也曾去其它外地批发衣服,带回北平到天坛墙根摆摊儿卖估衣。一般在南方买,到北方卖。他有时带着二姐和焕妹同去。有一次,父亲带她们去上海跑单帮,回来时在火车上碰上日本鬼子上来查验货物。他们说是要上税,其实是抢钱,父亲给钱慢了,鬼子拿着刺刀,向父亲一刀挑去,把棉衣穿了个大洞,差点没刺破肚皮。这次遭遇把父亲吓得要命,从此,父亲再也不跑单帮了,太危险了。

父亲很有生意头脑,精明灵活,这个不行干那个,那个不行干这个。生意不行了就得转,转来转去就能转出条路子来。

虽然我们举家迁至北平,但父亲仍然与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那时乡亲们生活非常困苦,缺衣少食,经常有人到北平来找父亲,求他帮忙买下他们的宅子或土地以渡过难关。父亲总是一口答应,然后叫上海的二叔寄钱来。虽然大有地毯公司生意不错,但因资金周转很快,有时也抽不出钱来。有一次,父亲一听二叔不拿钱,大发雷霆,一巴掌把八仙桌拍了个窟窿。二叔拗不过父亲,只好想办法筹钱。兵荒马乱的年月,父亲明知道置什么买什么都没保障,但是面对那些几乎走投无路的乡亲,只要他们开了口,他就会伸手帮一把,那份乡谊让他无法袖手旁观。到解放时,父亲在村里买了大约300亩土地和几处宅子,还在太营镇上买了几个皮货店。解放后,我家没人再回乡生活,这些家产就全部归了公。

父亲豪侠仗义,脾气也非常火爆。我前面的一个姐姐,有一天中午睡觉起床晚了,没下地干活。父亲回家一看大发脾气,失手打在她头上,熟睡中的姐姐受了惊吓,致使她不久便不治而亡。当时她只有十四五岁。父亲为此万分痛心,悔恨终生。

因为他的暴脾气,他还闹过一个笑话。1950年,在香港,有一次父亲、二叔与朋友在九龙一个小饭馆吃饭。店伙计过来问父亲:“老先生,你要饭吧?”父亲把眼一瞪冲他说:“谁要饭啊?你才要饭呢!”父亲把那个伙计吓愣了。其实那个伙计是问他要不要添饭。经大家解释,父亲才知道是怎么个意思,又马上向人家赔礼道歉。

虽然父亲脾气大,但是他从来没打骂过我,而且对我特别疼爱。小时候,他常带我去大营赶集,把我放在他的肩膀上,或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就这样来回要步行十几里路。在集上,他总会给我买好吃的:有时给我买个驴肉饼卷,驴肉饼卷是大营的特色小吃,烙饼薄如纸张,白润微黄,把刚出锅的五香驴肉剁碎,摊在饼上一卷,饼借肉香,肉借饼味,好吃极了;有时带我去吃炒饼,那股肉、菜加饼条爆炒出来的香味非常诱人。至今我仍爱吃炒饼,儿时的记忆真是难忘。

P8-11

序言

我和学华结婚已有十七年之久。十七年来,我们朝夕相处,鹣鲽情深,尽情享受着爱的温暖、生活的甜蜜、人生的幸福。我如今八十四岁了,可感觉还像六、七十岁一样年轻。

大约十年前,学华就提出为我写传的想法,她认为我的人生是不平凡的,有各方面的经验值得后人了解和借鉴。可我想我只是个小买卖人,既没创出大事业,也没什么大贡献,做过一点小善事,实在觉得不足挂齿,因此并未放在心上。而学华从那时起就已开始做有关的准备工作,随时记录、收集我的资料,并陆续寄给李玉霞图书馆馆长屈林生整理保管。在她不断的劝说和鼓励下,我对此事逐渐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我的人生经历能给人以启迪,那么我非常愿意去做这件事。

2007年11月,在温哥华的家中,我正式开始写我的回忆录。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思潮涌至,一气呵成。于2008年3月,真不敢想象我竟然能写出十余万字的回忆文稿。2008年5月,我们乘邮轮,在新加坡——迪拜的旅途中,学华早已准备了小录音机和拟定了大纲,她以采访的形式启发帮助我回忆了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制作了十六小时的访谈录音文件。这为本传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9月,学华经过深思熟虑并征得我的同意,精心挑选了三位对我本人经历有较深了解的人,组建了文字整理小组。第一位是河北日报社记者吴艳荣小姐。她是枣强人,李玉霞教育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她在大学读书时就曾写过采访我的文章。第二位是屈林生先生。他任李玉霞图书馆馆长多年,对我十分了解,为整理我的资料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位是学华的胞姐张学采女士。我们已有十几年的交往。她曾在香港大公报及香港亚视任职,精通英文和粤语。文字整理小组成员在北京见面开会,确定了总体框架,安排分工,各负其责。

2010年2月,本传第一稿整理完成,书名《根在大营》。

由于艳荣的工作非常繁忙,2010年9月,我们特邀屈馆长的夫人张贵云女士加入,她是枣强县文化馆创作员,曾为某中学资深语文教师。他二人的合作非常有利于本传的顺利推进。2011年7月,第二稿整理完成,书名《皮草人生》。

经过我、学华、学采姐与其他各位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地反复求证修改,2012年2月,本传定稿。

此传记录了我一生的坎坷经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果它确实对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有借鉴的作用和价值,我真感到此生没白活。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为社会再做一点贡献,我心里十分地高兴。

我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没学识,不会写,幸有学华支持鼓励,以及诸位的齐心协力、鼎力相助,才使本传得以面世。在此,我谨向为本传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爱妻学华、艳荣、林生、贵云和学采姐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印刷出版发行此传做了大量工作的学江弟和他的团队表示衷心感谢!

经我屡次审阅,本传内容全部属实。因本人年事已高,记错说错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海涵。

孙佐民

2012年2月

后记

我有幸与孙佐民先生结为夫妇,那是1995年8月8日。用他的话说17年来我们从未分开过。在形影不离的生活中,我随他去他的出生地枣强大营后马庄,去孙氏家族墓地祭拜历代祖先,去他儿时在北京的住家西八角胡同和北方小学,去上海同孚路大有地毯公司旧址,去九龙汉口道57号2楼大中地毯公司的旧址……旧地重游,触景生情,所到之处都会引发他无限的回忆和感慨。他几乎每日向我述说着他的陈年往事,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动人心弦。我成了他最好的知音与听伴,对他的人生经历,我耳熟能详,感同身受,我们有着共同的喜怒哀乐。我敬佩他质朴豁达的品格,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对皮草业锲而不舍的探索追求,爱国爱乡的拳拳赤子之心,乐善好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所见所闻,使我深受感动。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一生中最尊敬的良师益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孙先生就以对香港皮草业所做的卓越贡献和坚持不懈报效家乡的爱国精神而倍受社会关注。他的事迹曾被香港的《大公报》、《星岛晚报》、《明报》以及《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河北日报》、《相知》等许多媒体报道,曾被编入《群英谱》、《香港服装史》、《枣强县志》、《枣强珍闻大观》、《大营皮毛志》等书。通过收集这些资料并仔细阅读,我对自己身边的这位亲人肃然起敬,认识不断升华。《香港服装史之香港制衣先驱——孙佐民》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他在香港皮草业发展史中的历史功绩,称他为“皮草生产模式的革命者,将皮草制造工业化,推动香港皮草业蓬勃发展”。他创出多个第一,他是香港首位开创皮草工厂的先驱,是将成件起转变为分科生产的企业家。他打破皮草行业传男不传女的旧传统,率先启用女工入行,他善于吸收欧美先进技术,将手工制作改进为机器化生产,他发起创立香港皮毛厂商会,并出任第一届主席……30年后的今天,香港已成为世界毛皮中心。饮水思源,孙先生在香港皮草界德高望重,他对皮草业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出于深深的感动和敬佩之心,我下决心做一件事:协助他写回忆录,把他一生的奋斗史和香港皮草业的发展史结合起来看,我想这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将通过一位皮草商人的成长,见证香港皮草业的发展历程。

本传整理历时3年多。我俩和我们的四人文字整理小组,远隔千山万水,多是通过电话、电邮保持着密切联系,随时补充材料,提出许许多多意见,反复求证修改。文稿没有什么艺术加工和华丽辞藻,力求准确记录孙先生自己的叙事内容和他本人的语言风格,希望做到文如其人,让读者阅读文章时就如同聆听他在述说自己那些动人的故事。

文字整理小组的诸位精诚合作,各尽所能,数易其稿。尽管如此,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本传一定还有很多不妥或纰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孙张学华

2012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皮草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佐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4299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