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内容
编辑推荐

魏月蘅、王晓樱主编的《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收编的大学生日记,真实再现了大学生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场景,折射了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可读性强,极具感染力,是开展学习鹦哥岭先进事迹学习活动的好教材。滴水汇聚成江河。相信通过读大学生日记、学习大学生先进事迹,鹦哥岭精神将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并汇集成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内容推荐

2012年4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通讯《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报道了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27名年轻的大学生扎根深山、坚持理想、热爱环保事业的感人事迹。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魏月蘅、王晓樱主编的《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充分挖掘该通讯背后的故事,详细记录了这27名大学生在当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的择业心路历程,真实再现了大学生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场景,展示了他们在风景如画的鹦哥岭热带雨林区里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在鹦哥岭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必将激励更多的人。

目录

第一章 鹦哥岭上找鹦哥一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秀美风光

第二章 我的价值就在这座山里

 ——27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鹦哥岭有了歌声/016

 鹦哥岭有了“档案馆”/019

 鹦哥岭有了护林员/022

 鹦哥岭有了农业示范田/025

 鹦哥岭上有真情/029

第三章 鹦哥岭的快乐生活

 ——大学生日记里的讲述

 “蚂蟥谷”里的笑声/035

 局长下基层现场办公/037

 山水相依,快乐相伴/038

 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生命/039

 在一片“保护和生存有矛盾”的山里建立保护区/040

 我们给墨头鱼搬新家/041

 惊险的树蛙种群调查之旅/042

 护林工作“任重而道远”/043

 在社区推广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044

 和学生一起参加应急疏散演练/044

 检察长与我们一起爬山/045

 第一次参加“清山”活动/046

 与盗猎分子斗争到底/047

 在道银村感受“淳朴”/048

 运动会上展示鹦哥岭精神/050

 人乡随俗一我也过“黎家三月三”/051

 海南长臂猿监测/053

 番阳分站成立了/054

 鹦哥岭迎新会/054

 山谷险情/055

 火情就是命令/056

 从零开始/057

 岗前培训/058

第四章 练筋骨、量青山、磨意志、度青春

 ——27名大学生群像

 周亚东:鹦哥岭保护区首任“司令”(范南虹)/061

 李之龙:鹦哥岭的“骨灰级”粉丝(范南虹)//066

 陈辈乐:鹦哥岭的香港博士(范南虹)/069

 刘磊:在鹦哥岭收获事业和爱情/072

 姜祖扬:数字化保护鹦哥岭(范南虹)/075

 王合升:无法割舍鹦哥岭(孙令正)/077

 王云鹏:鹦哥岭百姓致富的领路人(孙令正)/079

 廖常乐:4天4夜冒雨观察鹦哥岭树蛙(符泽亢李庆芳)/081

 王伟锋:甘用双脚量青山(范南虹)/084

 许碧果:深深爱上这片土地(孙令正)/087

 王慧颖:为爱远走鹦哥岭(宋国强)/089

 黄娟:对鹦哥岭植物如数家珍/091

 李国:离开鹦哥岭就不自在/093

 麦严:为孩子们编一本鹦哥岭教材/096

第五章 何谓“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光明日报社等报道实录

 “牢记总书记五点希望”

 ——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副站

 长刘磊(光明日报记者李海秀李可)/101

 青年的选择就是国家的未来

 ——赞鹦哥岭精神(光明日报编辑部)/103

 鹦哥岭团队走进光明日报(范南虹)/106

 鹦哥岭拓展训练暨基层工作站揭牌实录/109

 “山顶的美景,要自己体会”

 ——光明日报社2012年新入职人员拓展培训记(1)/113

 “一份职业,背着三份责任”

 ——光明日报社2012年新入职人员拓展培训记(2)/116

 “那些路,我们一同走过”

 ——光明日报社2012年新入职人员拓展培训记(3)/119

 大学生怎样选择未来(光明日报评论员)/122

 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青年观”/124

 当代青年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126

 教育应该怎样塑造“人的精神世界”/128

 我们也要上鹦哥岭当志愿者——读者来电选编/130

 他们的选择打动了我——读者来信选编/132

 我们也要上鹦哥岭——读者来信选编/134

 远离喧嚣,尽己所能——读者来信选编/136

第六章 他们的选择打动了我

 ——各地学习鹦哥岭大学生先进事迹活动实录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高度评价鹦哥岭青年团队/139

 教育部:鹦哥岭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的优秀榜样/141

 海南省委教育工委等部门作出决定:开展向鹦哥岭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学习活动/142

 共青团海南省委等号召全省团员青年向鹦哥岭先进群体学习/143

 “海南青少年绿化宝岛教育实践基地”在鹦哥岭挂牌/144

 海南省林业局决定开展学习鹦哥岭大学生先进事迹活动/145

 白沙县座谈学习鹦哥岭保护站27名大学生先进事迹/146

 鹦哥岭11名大学生赴白沙县挂职/148

 “鹦哥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走遍海南高校(张中健)/149

 网上网下热议鹦哥岭大学生群体事迹(李海秀王岑予周志刚)/158

第七章 “孩子们,鹦哥岭离不开你们”

 ——领导寄语

 “孩子们,鹦哥岭离不开你们”

 ——海南省林业局局长关进平/163

 鹦哥岭上的大学生,我太喜欢你们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166

 “我被鹦哥岭的大学生深深震撼了”

 ——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马勇霞/168

 鹦哥岭青春的礼赞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171

 我女儿也上了鹦哥岭

 ——海南省林业局森林公安局政委王春东/172

 “好样的,鹦哥岭上的大学生”

 ——海南省白沙县县委书记严正/174

附录 《光明日报》报道集锦

后记 再次感受鹦哥岭(魏月蘅)

试读章节

鹦哥岭有了护林员

一个棘手的问题很快摆在这27个大学生面前:守山护林需要大批护林员,怎么办?在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一场招募护林员的战役在鹦哥岭打响。

“让我们放下砍刀、放下猎枪绝对不行!”

“甭说每月给几百,就是给一万也不干!”

“我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这林子不也没毁掉吗?”

大学生们进村动员碰了一鼻子灰。“小伙子们,别气馁,黎、苗兄弟实诚,要想让他们认这个理,先和他们喝酒!”

这么一指点,小伙子们茅塞顿开,他们凑钱买了几十箱米酒。“原来这些有墨水的还挺实在,不来虚的!咱也该应了!”看这些小伙子强咽一碗碗酒,然后醉倒的那难受样儿,村民们终于松了口。

没过几天,出现了奇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的门前摆着一杆杆猎枪,一把把砍刀,足有200多人静静地等候在那里。“我们是来当护林员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刘磊认真地介绍说:“叔叔、哥哥们,咱们护林员的工资以及我们这些大学生们的工资是从海南省政府设立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里出的,现在每亩是5元,咱鹦哥岭是80万亩,每年有一笔经费。我们是1千元左右,护林员是600元左右。”

这天一下子招募了270多人。人是招募来了,可怎么培训呢?27个大学生决定在给他们讲课培训前,先和他们交朋友。于是27个人做了分工,每人包10户。

这天,刘磊来到元门乡红星村王永研、王永另两兄弟的家。他先走进王永研的家,只见家里四壁空空,床上铺着张破席子,两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再去王永另的家,一看更是寒酸,房子破、衣服破,除了点农具和做饭的家什外,什么都没有。晚上,刘磊把他的伙伴们召集在一起,说了自己白天家访的感受,结果大家也都有同感。“我想咱先帮帮他们,可指着咱捐不现实,咱能不能发动咱家乡的亲人,比如把咱们各家里不穿的衣服、物品什么的运来给他们。”没等刘磊说完,大家一致叫好。很快,一包包衣服,一箱箱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运到了工作站。在省林业局的支持下,大学生们还为270位护林员订制了工作服。“上课了!今天我先讲鹦哥岭的动植物资源,然后请万冲镇南盆苗村的王明仁讲怎么认识兰科植物。”听刘磊这么一说,护林员们差点笑出声——乱砍滥伐大王怎能当老师?原来,刘磊他们提前摸好底,有那么十来个护林员以前就是有名的乱砍滥伐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反而是“业务”最强者。刘磊他们提前做了这十来个人的工作,动员他们当老师。这招儿还真灵,这十来个人每人都认真备课,准备把最拿手的“端”出来。

从此,27个大学生和270个护林员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们一起守护和滋养着鹦哥岭。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情。

2010年,海南省政府将公益林补偿资金由每亩5元提升为每亩20元,大学生们乐了,护林员们笑了,他们的工资也翻番了。

鹦哥岭有了农业示范田

该怎样帮助当地黎苗族百姓脱贫致富,这群大学生绞尽了脑汁。他们从网上得知贵州山区有个“稻鸭共育”模式,带动了一方人致富。于是,王云鹏和几个大学生专程去取经。回来后,他们选择白沙县高峰村委会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有16户人家,96口人,每人平均O.2亩稻田。王云鹏领着这16家农户,插秧,浇灌,当秧苗长到一定程度时,教他们在稻田放养鸭子。可农户们说,没钱买鸭苗,也不知道从哪里买。王云鹏和站里一商量,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工资替农户们买来了鸭苗。当年,收稻子,卖鸭子,农户喜获丰收。黎苗兄弟、阿叔阿婶敲着鼓来站里答谢。

他们用黎语、苗语反复说:“布隆”、“米恭”(谢谢)。

从此,“稻鸭共育”在鹦哥岭大面积推广。农户们在稻田里骄傲地插上“农业示范田”的牌子。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眼见着一年到头手里都有钱了,靠上山砍树卖钱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下乡进村巡访中,大学生们发现,黎苗村寨家家户户没有厕所,不仅如此,家家户户的猪也是散养,造成道边、树丛、甚至房前屋后肮脏不堪,四周恶臭扑鼻。“非要改变这一现状不可!”在保护区每周的工作碰头会上,香港大学专攻生态保育的博士陈辈乐的话掷地有声。

P22-25

序言

我的鹦哥岭情结

关进平

任海南省林业局局长这些年来,我一直怀揣鹦哥岭情结。27名大学生白手起家,重建鹦哥岭的事迹时时在感动着我。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甘愿舍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五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他们为了保护海南的绿水青山,在诸多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退缩,以苦为乐,追求卓越。五年来,他们恪守远大的理想抱负,选择了一种与他们年龄不相匹配的生活方式,坚持与树木为伴,与青山相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建立了“鹦哥岭模式”。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团队,是新时期海南林业人创先争优的典型代表。我打心里敬佩他们,感激他们。期盼着有一天,鹦哥岭大学生精神能够升华,成为推动海南林业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

非常感谢《光明日报》驻海南记者站的魏月蘅站长帮助我们圆了这个梦想。2009年的一次偶然机会,魏老师获悉鹦哥岭大学生的有关信息,她以一名优秀记者特有的敏锐嗅觉,开始关注鹦哥岭大学生团队。几年来,为全面、客观地报道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她多次蹲在深山老林采访,体验生活;她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辞辛苦,不畏艰险、连续奋战,采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闻稿件。今年4月9日,《光明日报》首版头条刊登了魏月蘅老师采写的《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纪实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海南全省乃至全国各高等院校掀起了学习鹦哥岭先进事迹的热潮。为了推动各地的学先进活动,魏月蘅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连续月余,冒着生命危险,徒步或乘摩托车穿越崇山峻岭作深入采访,拾掇大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将大学生们的日记整理成册。她以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肃然起敬!

本书收编的大学生日记,真实再现了大学生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场景,折射了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可读性强,极具感染力,是开展学习鹦哥岭先进事迹学习活动的好教材。滴水汇聚成江河。相信通过读大学生日记、学习大学生先进事迹,鹦哥岭精神将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并汇集成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谨在本书付梓之际,作此感言,表达海南省株业局以及我本人对魏月蘅老师的感激之情,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2012年4月25日

后记

再次感受鹦哥岭

魏月蘅

2012年4月14日,我们随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教育工委、省林业局的领导和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的教师学生代表以及省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招募的博士、硕士生们一起赴鹦哥岭慰问坚守在那儿的27名大学生。

早上5点出发,我们坐了3个小时汽车到了白沙县城,接着坐了一个半小时汽车跑了45公里才来到山脚下。开始爬山了,凹凸不平的狭窄小路,因为时而陡峭,时而拐弯,弄得人上气不接下气。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段水泥路,一旁的林业局领导介绍说,5年来,大学生们每年挤出3万元的办公经费买水泥。他们和护林员们一起,用摩托车将水泥一袋袋运上山,然后自己动手修路。只见一段段水泥路都铺在最崎岖处,可以想象,要是没有水泥路,大雨泥泞时,上山下山会有多困难。急人的是,爬了一个半小时,目的地——鹦哥岭省级保护区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正当大家愁眉不展时,一百多辆摩托车就像从天而降,“突突突”地骑到队伍前。“上车!”一位穿着鹦哥岭工作服的摩托车手一声令下,我们一行全都坐上了摩托车。见了“救兵”,大家可高兴了,谁想这一坐上却“吓死人”,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荆棘丛生的大山。那条小路宽不过30公分,刚刚勉强容纳一个车轮,只见每个人坐在摩托车后都是两手紧紧搂住开车人的腰,几乎都是紧闭着双眼,甚至将头埋得低低的。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家这才长舒一口气。

中午1点,慰问活动在保护站进行。记者出身的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林代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教育工委将3台笔记本电脑和3台台式电脑送到了鹦哥岭大学生的手里。

道银村的黎苗族同胞来了,有拎着鸡的,有举着猪肉扛着米酒的,还有十来个人每人抬着个桌子。“他们好样的,这里不通电话,他们想和家里联系得翻过山!”“这里没电,2009年以前都是点蜡烛,后来他们来了,用太阳能发电!”“我们村的房子最早是茅草房,后来改造为土坯房,他们来了发明了用沙子和土混合的材料,我们用它盖房不怕台风和雨!”几位会说汉语的黎苗同胞一股脑儿地夸起了这些大学生。

近距离接触这些大学生,发现他们每个人的皮肤都是粗粗的,黑黑的,驼色的工作服被汗水浸得透着一块块白碱。他们要负重上山,背着行李、干粮,他们耐得寂寞,远离喧嚣,没有电视,他们要出成果,默默无闻工作……他们每个人的床头案头都堆着书。

感受鹦哥岭,用同行海南电视台年轻记者黄冠华的话说:“这是我工作以来遇到的最艰辛,最震撼的一次采访,我将它永远珍记在心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月蘅//王晓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0133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