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树花开》编著者李志娟。
《等待一树花开》成了李志娟新书的名字。新书有近40万字,收录了李志娟的诗歌童话、散文随笔和小说。李志娟自己画了插图,给每篇文章作了删减修改,书中收录了参加过新少年作文大赛的三篇作品:《那些年,向死而生的我》、《猫公》、《父亲的运河,母亲的桥》。
图书 | 等待一树花开 |
内容 | 编辑推荐 《等待一树花开》编著者李志娟。 《等待一树花开》成了李志娟新书的名字。新书有近40万字,收录了李志娟的诗歌童话、散文随笔和小说。李志娟自己画了插图,给每篇文章作了删减修改,书中收录了参加过新少年作文大赛的三篇作品:《那些年,向死而生的我》、《猫公》、《父亲的运河,母亲的桥》。 内容推荐 《等待一树花开》编著者李志娟。 《等待一树花开》内容提要:在作品中渐渐长大的她,不会一下子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否则,我们又要看见另一个韩寒或者郭敬明了。我并不太在意她的笔调慢慢变得老练,童话中多了些曲折的情结;但另一种变化更值得关注,对童话世界的向往逐渐演变为对作者内心及外部世界的关注。看着志娟那些“中期”作品,仍是稚气未脱,但读着读着,却发现了一个似乎有点跳跃,却又找不到断点的变化。她的文字中多了一些关键词,亲情、家乡、同情;哪怕同样是写春天,同样是说家乡的亲人,同样是躺在树下遐想,如果作为小学生的她,更多地是感受着快乐和宁静,中期的作品则似乎在叙述着她的苏醒,某种“前世”(这里指人类进化中形成的神秘而共同的内心气质)的召唤。她向往,又似乎有些挣扎,希望冬雪盖住些什么。文字中“花”和“雪”的频率,也许印证着我的猜测。 目录 诗歌·童话 春姑娘 新龟兔赛跑 狐狸和葡萄 暴风雨前的信息 听冬的声音 夏天“下雪” 烛的生命 大话西游之唐僧求雨篇 打野鸭的季节到了 谁说蛀虫不厉害 灿烂星空 祖国,生日快乐 猫猫狗狗的游戏 村前的花园 困兽之怒 十月的肖邦 爷爷泡的茶 高楼的魅影——写给高楼清洗工 海阔天空 突破时光去喜欢你——汉堡包 一条界线 一盘酸辣土豆丝 雨 江南 梦的追求 天鹅 地下铁(外一首) 心之萌动 从赤道到南极——根据动画片《从赤道到南极》改编 记忆 跳进音符里的童年 桂林山水 茶(外一首) 反转地球 一个过程 花开花落 浓雾中的房屋 一生 风轻轻地吹着冬天 一克的眼泪 我有一个伟大的祖国 断章 偶然 书写一种忧伤 深秋 那细微零星的春意——也消失殆尽了 所谓的信仰与真神 樱花 你的名字 散文·随笔 最初微光 窗口 雨中即景 坐慢车去清朝 我的祖国 学车记 在休博园里,我看到了世界 石头 当地球失去引力之后 写春联 老屋门前那棵树 怀想天空 回到过去 爬山记 舅舅的终身大事 童年趣事——BB大冒险 年华匆匆 谷雨 三分钟的时空穿越 记得 乞丐 体验,世界上最重的爱 镜中的我伴我前行 写一位修理工 茉莉花开 命运,在把玩一首谁的悲伤情歌 他与她 我们共有一种奇异的忧伤 故乡新余 绽放一一献给凡·高 回家 晴天·草地·三月 浅浅的快乐 大自然的语言 如果爱,请深爱 迷雾中,清醒的男人 老婆婆 人间 有这样一个老人 那年冬天,最美的雪 子夜 老龙 带着书香上路 凉风 禅意 菠萝的冬天 山风·稻绳·征衫薄 我爱我的祖国 花,追忆一个人的二oo八 由一幅画想到的_ 共老 有一种忧伤叫美丽 无声 云端 暮春 最后的庭院 我时常想 你在我心里 Bonjour dragon 咫尺幻觉 夏天诗人他 没有回忆的人 墓碑无言 花开不败 退货 肉体机器 写给你 橘子与战争 日出与微笑 秋叶原 我的青春有点“侵略性”——献给和我一样义无反顾的你们 漏光的树 春天的花 他改变了我 在快乐中成长 夜游 春树 漂移 失约 拥梦人眠——致幻者 忧伤的草原 掌纹 花名未闻 童话者的远方——写给安徒生 凝聚 圣诞夜,拥梦入眠 除夕夜的断想 那些年,我们一起做的傻事 最美的初夏 日晕 感受幸福 月华 给野比大雄的一封信 读书笔记——《怪谈》 与一棵树结下的不解之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麦田守望者 庄子与三岛由纪夫 给十年后的自己 那些女孩教会我的事——致好朋友们 哥哥海子 在梦境中找您 大梦 读书的苦乐之境 遥远的河——写给好朋友王晶 倒不掉的雷峰塔 你写小说,我来插画——写给好朋友陈张雪子 猫公 我的读书记忆 父亲的运河,母亲的桥 妈妈的妈妈 听海的歌 粱实秋这样的学者 美妙的过程 十六楼 十八岁的余华 不灭——写给好朋友王晶 七月茶会 城里的星光 细雪 林语堂和人性主义的哲学 弟弟 那年的清明 人性之光 等待,一树的花开 听海 那些年,向死而生的我 菜市桥 屋檐下 逆袭 在回忆中找您 山外山 获奖之后 少年眼,昨日事 花朝着太阳生长 翻越千座山与你相见——写给好友张如梵 向王老师致敬 恶毒纪 浙大学子,我的家教老师——写给徐朗特 故事·小说 月光 小姨的故事 洞穴 多年以前 听雨声的好天气 眼底的歌岛 日暮湖 后记 试读章节 可小鸡,给我们一家带来了不少麻烦。 我与妈妈喜欢它,这也许是女性的天性。打个比方,你经常能看见女生们抱着洋娃娃,脸上是爱的表情。而男生,哪个不对刀啊枪啊的感兴趣?可能是这个缘故,爸爸不怎么喜欢小鸡。他总说它们很恶心,还说他小时候很讨厌鸡,特别讨厌鸡拉出来的粑粑。 粑粑是很讨厌,我们也想出了不少方法,比如套上一个袋子之类的。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鸡就是鸡,你无法改变它的习性,这是天生的。 两只小鸡与我相处得很好。有时,你能看见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一个女孩坐在一张小木头板凳上,旁边还有一张小木凳,上面坐着两只小鸡。 那两只是我买的第一对。 也就是说,陪伴我的小鸡有很多。它们都留给我花样的记忆。 一只小鸡死了,妈妈又买了一只。这样,就是一只新的,一只旧的。它们两个在我家叽叽喳喳地叫着、唱着。 可是它们相处还不到1天,其中的一只就“归西”了。 这件事都怪我。 上午,我在画画。结果发现蓝色的彩色铅笔还在爸爸的书桌上,没拿来,于是就过去拿。结果…… 我承认自己是个很马虎的人,我的脚竟然鬼使神差般地踩中了那只陪伴我多时的小鸡. 小鸡倒下了,它走了。我的泪水汹涌而出,很快模糊了一切。只听见“叽叽叽叽”几声。而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没了声音. 我后悔,我怨恨自己,后悔为什么刚好踩到了小鸡,怨恨为什么踩哪不好,偏偏踩着小鸡? 我把小鸡的尸体埋在了我家门前的一棵小树下。后来,树越长越高。 只剩下一只小鸡了。 那是陪伴我最久的一只。 爸爸常常开玩笑地说要炖了吃,要扔掉。还老说鸡的智商如何如何低,鸡的缺点有这些那些。他不喜欢。 小鸡仍然经常把粑粑拉在地上,搞得房间里臭烘烘的。 快过年了,爸爸执意要把小鸡送到奶奶家。 。 奶奶家在农村,风景优美,是一个好地方。奶奶说,要把我的小鸡放在鸡笼里。那里其他的鸡都长得“膘肥体壮”,我担心:小鸡会不会受欺负?是啊,和那些鸡斗斗,它一定会头破血流的! 后来又听叔叔说,说那里的鸡都有病,要死的。这一来,更加坚定了我不把鸡放进鸡笼的决心。 再后来,我把小鸡留在了外婆家。表弟对小鸡很感兴趣。看他的样子,我猜他一定会善待这个生命的。 我很高兴,心想这也许是最完美的结局吧。 结尾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外婆打电话说,小鸡跑走了。 小鸡走了……孤独寂寞的城市,哪有它的身影呀?它是要去寻找什么么?它……我不敢再接着往下想了。 路是那么遥远,仿佛是两个孤独的岸与茫茫的大海,相隔千里。 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眶有泪光在闪动。我仰面望着天空,还记得买那只小鸡时,天空湛蓝的色彩。 2007-7-16 回到过去 今天上午,我和隽婉琳以及她妈妈来到了浙江博物馆,来观看庞贝的末日,这个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 ~幕幕正在上演。 Ⅰ 在某一个橱窗里,一枚金色的戒指优雅地躺着。 戒指是一条蛇的形状。看出,庞贝人民视蛇为神灵。 那枚戒指很耀眼,闪闪发光,灼灼其华。戒指说不定曾被一个富裕的妇人戴在白嫩的芊芊玉指上;说不定它的主人曾是一个朴实的农家女子。一切都说不准。 而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吞灭了一切美好。戒指看着自己的主人成了一个骷髅。它却坚强地“活”了下来。 P58-P59 序言 首次见到志娟,只感受到她与年龄不相称的哀伤——我的同事,她受重病折磨已久的父亲,故去了。后来,单位同事几家一次出游西北,目睹她对陌生世界的紧张和好奇,却从未知道她的文学情结。直到志娟的母亲发来她的书稿,嘱我为孩子写些什么,方知“真相”。 发掘他人的内心,不是我所长;就像身边的许多人一样,我和“我们”都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或者如同在拥挤的大街上,被人流裹挟着走动,很少去想为什么这样走。评价一个小女孩从小学到高中的作品,对我而言也确实勉为其难。坦率地说,这本集子汇集了志娟从小学生开始跨度长达七八年的作品,因而前后文字有巨大的差异,如果要说所有文章有一致性,那便是内心的细腻和真实。 2005年左右的志娟,无忧无虑,花草树木、雨雪云雾滋养着她;这个孩子想学着大人的样子表达,用尽可能优美而又有些幼稚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赋新词强说愁?不,那时的她还不知道何为愁。但不论她是否愿意,岁月这把刀子会逼着她感受自己的内心。她成长着,她的世界也在变,宛似大海退潮露出了海滩的底部,人生的风景——或者说对风景的解读,终有一天全然不再是她小时候的样子。 在作品中渐渐长大的她,不会一下子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否则,我们又要看见另一个韩寒或者郭敬明了。我并不太在意她的笔调慢慢变得老练,童话中多了些曲折的情结;但另一种变化更值得关注,对童话世界的向往逐渐演变为对作者内心及外部世界的关注。看着志娟那些“中期”作品,仍是稚气未脱,但读着读着,却发现了一个似乎有点跳跃,却又找不到断点的变化。她的文字中多了一些关键词,亲情、家乡、同情;哪怕同样是写春天,同样是说家乡的亲人,同样是躺在树下遐想,如果作为小学生的她,更多地是感受着快乐和宁静,中期的作品则似乎在叙述着她的苏醒,某种“前世”(这里指人类进化中形成的神秘而共同的内心气质)的召唤。她向往,又似乎有些挣扎,希望冬雪盖住些什么。文字中“花”和“雪”的频率,也许印证着我的猜测。 人生如同一次旅行,你刚刚上车时,只有新奇;至中段,你会感觉疲惫和隐忧;接近终点了,你会强烈地希望知道归宿是什么样子,或如果你知道了,便会极力投向归宿。志娟至今也还是一个中学生,人生与她,正是花季。乍看上去,似乎很难理解小女孩的文字中,为何逐渐有了忧伤、怀念的色彩,偏偏她说描述的众多事物,恰如同灿烂春花。或许是因为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劳碌,让她陷入一种拉扯中,回不去的过去、回不去的故乡,有些粗粝需要修饰的现实世界、不确定的未来,让她更多发掘自己的内心。无论是与笔友的对话交流,还是对那些悲剧性作家的解读,实际上都是在说她自己。或许我们应该庆幸,许多人感受到这些时,韶华已经逝去,追忆只能带来无奈和绝望;而对志娟而言,现实虽然不完美,她却有时间期待。 她年轻,所以虽然有些忧伤,却可以等待一树花开,即使花谢了,也不必完全依靠追忆,来年还会一树花开——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述,我会为她担心。她年轻,所以她有勇气为十年后的自己写下文字。她年轻,所以不用为名声、风格所累,可以尽情地书写——屏风式的小说、清新的诗歌、有些俏皮荒唐的童话。我要说,只要你还能抒发,你便有价值,哀伤和失望,还有你一直暗暗警惕的死亡,就只能远远低窥伺,而你会拥有力量和快乐;就此而论,“老成”才真正可怕。 但志娟将继续长大,还会面对很多未来的不可知,也将面对必然乃至宿命轨迹;正如我,也开始故作深沉地为人作序,开始以长者的口吻说话。作为长者,我希望志娟,还有她的同辈人,眼中总是一树花开;大干世界就是大干世界,天地不仁,唯有我们以一种情怀去解读世界时,世界才拥有了意义,人自身才有了意义。或数年后的一天,我们这些长者能和她一起回望当下,感慨说天已大明,曙色猖狂飞遁,远听宛似海涛奔腾(《约翰·克里斯多夫》)。愿你像花,也愿你像海,宁静优美,却又奔腾不息。 后记 当我还是很小的孩子时,就喜欢上了写作。记得第一次拿起笔尝试着写点什么时,我就像是偶然间发现藏在丛林深处的冒险家,满心窃喜。尽管有太多生字不会写,握笔姿势吃力,但仍然吭哧吭哧用拙劣稚嫩的字体,写出一小句一小段一小篇属于自己的文字故事和喜好。 渐渐地,我积攒下不少小文章。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突发奇想,把我平日里写的这些文章收集起来,拿到复印店打印,装订成了一本简洁的文集。这成了我当时顶顶珍爱的册子,我拿着它,反复抚摸封面许多遍,里面一页页翻过来,再翻过去,我的心在瞬间幸福万分。 或许从那时起,出版一本文集就成为了我最美好的梦想,我渴求某一天,当我把已出版的书递给父母时,看见他们喜悦的脸。没想到的是,我的梦想通过诸多人的共同努力帮我实现了! 啊,最最亲爱的读者!翻开此书,你们能看到什么呢?倘若你想看见天才高中生的绝伦文字,恐怕这里面没有;倘若你想读到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恐怕这里面也不多……有的只是,一个平凡的女生,将多年来自己在平日里的所见所想所思所闻所感记下来,汇集成册然后在某一时候忐忑地递给你们。如果你们能从书中,得到零星和细微的益发,或哭或笑或感动,那身为作者的我,一定会欣喜无比。 啊,最最亲爱的读者!你们可曾看见一条留有歪歪扭扭脚印的泥泞道路从书里延伸出来,最初的童真恰似繁星闪烁?可曾看见青春期的我反复踱步,阴郁的怅然像坚硬树木一样生长,直刺天空的腹部?可曾看见成长过程中说不清的困惑善感如同夕照,凄清覆盖在碧落的表面?穿透这一切,你们或许能看见最深处,有一潭浅浅清泉吧——这是我心中纤细的羞涩,和初生的诗意——泉水倒映出的,是心脏跃动时的渴望,和遐想未来时的未知快乐。 “给女儿出版一本文集”是母亲一直以来很想为我做的事。下了决心后,她开始认真整理我所有的文章,甚至连纸条上潦草写下的小诗也不放过。数不清的夜晚,母亲在灯光下将我写下的一字一句输入到电脑,碰见看不清的字,她便眯着眼低下头或近或远仔细辨认上数十遍,之后又进行文章归类和一遍又一遍的文字校对工作。她为我所付出的一切,值得我致以最高敬意。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静如爷爷,是我父亲的博士生导师,如今已八十多岁,他给予了我巨大的精神安慰和物质帮助。在父亲去世后,他常给我写信打电话,他去上海开会还特意转到杭州看望我和母亲,他外孙女暑假到杭州玩也不忘叮嘱要到我家一趟。今年暑假,妈妈陪我去北京参加作文比赛,爷爷奶奶等一家人热情招待了我们,尤其是爷爷的一句话听着就开心:“到北京就是来玩儿,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要。”爷爷的外孙女窦豆姐,也给了我最美好的祝福。亲人般的爱使我渐渐从悲痛而沉重的阴影里走出,让我懂得要面对现实,坚强起来。 浙江大学的余逊达伯伯一直很关心和照顾我与母亲的生活,给予了我们极大而可贵的帮助。余伯伯不仅送给我许多文具用品,还送给我不少图书,对我的写作也十分关注,在很多方面带给我全新的认识。余伯伯可能经常看报纸吧,我发表在《钱报》上的文章他都能留意到,遇见母亲后会直夸我——不错不错,志娟有出息。这无疑又是给我鼓励,让我继续为之努力。去年冬天临近时,余伯伯还特意送了我们一床很大很厚的毛毯,母亲和我都为此感动不已。余伯伯的好,我们都会铭记在心。 同济大学的丁晓强叔叔是父亲在世时的挚友。父亲走了后,他对我的鼓励关心和帮助,像极了暗夜迷途中的明亮火光,让我感受到了同样温暖的父爱。不论是去北京还是到上海参加作文比赛,丁叔叔支持鼓励的话语始终陪伴在我左右,在比赛结果不理想我十分懊恼时,丁叔叔及时发来短信安慰:“文学是一种审美,是个性的张扬,不是比赛的。”呵呵,这句话概括得太精准,太适用我了,让我相信写作是一种源自本我的需求。 上海复旦大学的韩福国叔叔对我的帮助和影响非常大。有时写完文章,心里七上八下的,我会把文章发给韩叔叔请他指导。于是,他会对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修改和点评——韩叔叔文学水平很高,每次修改完后,文章质量都会提高一个档次。今年1月份在上海比赛时,他热情招待了我和母亲,还给我买这买那,太让我感动。韩叔叔对我说过:“不要背负太多的东西,否则,你就会越来越像一只小乌龟。”他幽默的话语中,蕴藏了真实的道理。 父亲去世后,为了能使我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由余逊达伯伯和丁晓强叔叔起头,由苏勇叔叔具体操作,为我筹办了一个基金会,因有了张雅丽、许法根、刘秋平、刘晓清、龚上华、黄宇、周海文、肖剑忠、缪爱君、林龙、李东方等等热心的叔叔阿姨们的参与,更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于凤政伯伯,每年两次定时给我汇出一笔笔数目不小的爱心款,使得我的生活和学习才有了坚实的保障。大家的爱为我撑起明朗天空,让我能从父亲的事故中走出来,每每念及这所有的好,我总是情不自禁得眼眶湿润。母亲时常教导我,要永远铭记这一份份恩情,长大了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文集的出版,凝聚了许多长辈们的心血,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张静如爷爷,余逊达伯伯和于凤政伯伯,还有丁晓强、高力克、王诗宗、苏勇、徐林叔叔们都为我的书提供了出版经费。胡税根和王诗宗两位叔叔帮我联系出版社,为了出版经费的事多次与出版社领导协商。傅百荣编审叔叔为书编排、付印,直至书的成形。高立克和凌志两位叔叔,及我的老师王红卫、阮立芳、邵丹、卢丹华,在我获奖时发来短信祝贺在我灰心丧气时给我鼓励。高中校长王靖宇更是用各种形式给予我写作方面的支持,我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和“西高学子”,还为我颁发“特别奖”和奖金,使得我在高一时文章的量增多和有了质的提高。还有关心帮助我的同学们。在此,借这机会对每一个人表示深深感谢,衷心祝福! 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拿到书时是怎样的表情,是否会快乐得流下眼泪?不论这本书中的文字是否美轮美奂,是否能赢得他人的关注,至少,我能肯定地告诉别人,现在的我是幸福的。 最后写一句,与其说是“后记”,倒不如说这是一篇真情实感的致谢。期待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喜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等待一树花开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志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1221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26 |
出版时间 | 2013-10-01 |
首版时间 | 2013-10-01 |
印刷时间 | 201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6 |
CIP核字 | 2013240083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