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崇贤记忆/崇贤文化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回忆吃公社大食堂的日子,饥饿的滋味和恶吃的滋味,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饥饿的滋味,一句话就说得清道得明,肚皮饿得咕咕叫,顿觉五脏六腑在翻腾。恶吃的滋味得从轮流碾米中细细道来。那个时候,无论是很会吃、很想吃的年轻人,还是相对来说食量较小的老年人,最大的期盼当属能吃上一餐白米饭,而能吃上一餐白米饭的机会,只有被食堂派到加工场去碾米时才能获得。那时碾米的加工场还不普遍,离石前食堂最近的加工场坐落在青龙桥,碾米时将稻谷背上船,再将装满稻谷的船摇到青龙桥,需两三个小时,若米尚未碾好便到了饭点上,可以在加工场的灶头上烧一餐白米饭吃。去碾米的劳力,开始时是食堂主任指派的,指派了几次后,没指派到的人就有了意见。于是,就变指派为轮流,凡十八岁至六十岁的男劳力,都写进了一张轮流表里。那一年,我正好十八岁,轮流表上就有我的大名,排名虽不靠前,但估算了一下,两三个月后就会轮到我。吃到一餐白米饭已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了,我心里自然挺激动。能吃上白米饭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一天吃早饭的时候,平时从不嫌我多吃的爷爷,低头对我说:“今天你去碾米,早饭少吃碗。”我心领神会,喝了一饭碗薄粥就不喝了。

轮到这一天去碾米的有三个人,阿林、阿华和我。阿林和阿华比我年长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我们将装满稻谷的农船摇到青龙桥加工场时,沈家塘食堂的人已在加工稻谷了。于是,我们就只好排在后面等,等了一会儿,阿华提议,趁现在空着没事干,可以烧饭吃。我们都说好。我们的谷还没碾成米,阿华就向已碾成米的沈家塘借了三斤米生火烧饭。那个时候的人,真当个个是饿鬼投胎,三斤米做的饭,外加五分钱什锦菜,吃得你朝我看看,我朝你看看,都说有饭还吃得下。等我们把米碾好,已是下午3点,照理个把小时的水路,赶到石前吃晚饭还早,然而,我们偏不急于往回赶,从米袋里捧了些米,要在加工场烧了饭,吃了晚饭再回去。这次烧饭的米,不用还,我们胡乱从在米袋里捧了些,没过秤,估计一定超过三斤,因为我们三人都吃得饱饱的了,锅里毛估估还有两碗剩饭。阿林说,浪费掉要天打死的,得分分吃下去。于是,我们把剩饭分成三份,和着什锦菜慢慢吃着。吃着吃着,恶吃的滋味就来了,肚皮胀鼓鼓的,身子一动肚皮就跟着痛起来。回到船里,我想吐掉点又吐不出来,便躺倒在米袋上。刚躺下,阿华说,快起来,饭吃得太饱了不能躺着,躺着不动要生病的。我连忙爬起来,准备去摇船,可阿林说,摇船的动作太激烈,不让我摇。躺也不行,摇也不能,我便踏着米袋从船头走到船尾,再从船尾走到船头,来来回回地走着。船到石前食堂河埠头时,饭饱导致的胀痛有所缓和,但我仍担心背不动米袋会露出恶吃的马脚。正在这时,崔书记踱着方步来了。他说:“这米不用背到食堂里去了,刚才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意见的‘六十条’,这些米得按饭人口分到户……

目录

 让记忆真实并感人

 ——《崇贤文化丛书——崇贤记忆》·董复新

上卷·回味光阴

 发生在大食堂里的故事·陆云松

 造屋·陆云松

 杂话养猪·陆云松

 周家潭之痛·陆云松

 捻竿剪出丰收景·陆云松

 沾驾桥感怀·陈如兴

 风风雨雨“老墙里”·陈如兴

 师公人家·陈如兴

 漾潭潭边的那些人那些事·陈如兴

 野荡儿,童年的乐园·陈如兴

 小村葛家兜·陈如兴

 荸荠窠·陈如兴

 贺家塘小学,我们的摇篮·陈如兴

 1949—08—08平泾乡的枪声·陈如兴

 鸭兰春雷·周如汉

 1954年拔荸荠苗事件的因果·周如汉

 怀念战友黄玉山·沈沉

 重返军营·沈沉

 双抢,1972·沈沉

 番薯琐忆·孙高平

 独山石墅小记·孙高平

 我的爷爷方文相·方蔚林

 回忆“票”的年代·何连奎

 一张百年旧照勾起的荸荠之忆·蒋豫生

 永远的杨老师·蒋豫生

下卷·我与崇贤

 裘家兜,1973·胡建伟

 裘家兜务农记·胡建伟

 第一次做客崇贤·蒋豫生

 第二次做客崇贤·蒋豫生

 为崇贤学子跑腿·蒋豫生

 知天命之路·张国安

 在崇贤编《农活七字经》·张国安

 独山记忆·张国安

 沾桥五年·施建华

 崇尚贤者·屠再华

 难忘的那个夜晚·江家騉

 牵鱼丫雀漾·丰国需

 有关崇贤的美好记忆·李晨初

序言

记忆,是历史的一部分,因而,捍卫记忆也就是捍卫历史。人需有记忆,社会需有历史,如此,《崇贤文化丛书》便有了《崇贤记忆》这一册。

一本怀旧的好书,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文字的华丽,它的魅力在于,令读者在不经意中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瞬间感到怀旧的亲近和温暖,昔日的生活扑面而来。感谢《崇贤记忆》的作者们,为崇贤留下了真实而感人的记忆。

用真实打动人,也许是作文的最高境界。收录在《崇贤记忆》里的三十多篇文稿,均从真人真事出发,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因而,《崇贤记忆》既可以当作崇贤的故事来读,也可以当作崇贤的历史来读。古人云:“修辞立其诚。”行文首先要诚恳、诚实。态度坦诚,内容真实,文章才能打动人心,才能滋养人心。

用记忆感染人,是《崇贤记忆》追求的目标之一。《鸭兰春雷》,是我们的红色记忆;《裘家兜,1973》,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记忆;《怀念战友黄玉山》,是复员军人们军营生涯的记忆;《野荡儿,童年的乐园》,是我们童年生活的记忆;《造屋》,是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记忆……方方面面的崇贤记忆,渲染着崇贤形形色色的人。

记忆是私人的,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回忆,但如果把记忆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话,你会发现正是这一个一个人的记忆汇成了浩瀚的历史之海。作为个人,我们人生的昨日、今日、明日靠记忆串联;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通过他人的记忆来认识世界,感知兴亡,唯有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到眼前的光明与美好、黯淡与缺失。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崇贤民间有句俗话,叫作“吃苦不记苦,到老没结果”。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美好的记忆,还是苦难的记忆,都不能轻易忘怀。事实上,记忆是很难自灭的,《崇贤记忆》能结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用真实打动人,让记忆感染人,将纪实转变为文化,用艺术再现历史——这恐怕是《崇贤记忆》的作者、编者们的心愿。

是为序。

内容推荐

一本怀旧的好书,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文字的华丽,它的魅力在于,令读者在不经意中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瞬间感到怀旧的亲近和温暖,昔日的生活扑面而来。感谢王跃田编著的《崇贤记忆》的作者们,为崇贤留下了真实而感人的记忆。

用真实打动人,也许是作文的最高境界。收录在《崇贤记忆》里的三十多篇文稿,均从真人真事出发,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因而,《崇贤记忆》既可以当作崇贤的故事来读,也可以当作崇贤的历史来读。古人云:“修辞立其诚。”行文首先要诚恳、诚实。态度坦诚,内容真实,文章才能打动人心,才能滋养人心。

编辑推荐

王跃田编著的《崇贤记忆》收录有关崇贤记忆的非虚构文稿三十余篇,所收录的文稿均出自在崇贤生活工作过的余杭本土作家之手。有关于乡村童年的记忆的,有关于之情上山下乡的记忆的,有描写复员军人的军营生涯的,有老宅分家诸如此类的民俗描述,有家族在近代历史洪流中的兴衰与变迁,还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奔小康的方方面面。这些文章既可以当作崇贤故事来读,也可以当作崇贤的历史来读,从多方面真实展现了崇贤这个普通的江南小镇的独特历史及其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崇贤记忆/崇贤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跃田//许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800392
开本 32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3246868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