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忠实的人与文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陈忠实的文学道路

第一节 “倒着走”——从高中生到农民

1962年夏,傍晚时分,古老的旱原弥漫着雨洗后的葱绿与清新,这个清瘦的青年望着被薄雾笼罩着的一黛原坡,神情凝重。夜深了,山影越发地模糊,他的身影越发地单薄,潮气上漫,他的眼睛湿了。

这个孤单的身影就是20岁时的陈忠实,那时的他可曾料到,30年后这古老的旱原在他的笔下成为中华民族的秘史?“白鹿原”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陈忠实的人生在这里拐了个弯儿。

1942年农历6月22日,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西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那是一个三伏天的午时,天气暴热,出生不过半个时辰,婴儿的身上就被密密麻麻的热痱子覆盖,整整一个夏天,母亲都在替他从头到脚撕揭干了壳的痱子皮……成年后,每当他遭遇坎坷,母亲就慨叹儿子出生的时辰不好,要是遇上伏天的雨,儿子的时运就会好多了。

他属马,跟父亲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他说父亲是一本书,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熟悉最了解又最难理解的人。他爷爷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终生力行“耕读传家”的古老遗训,他的父亲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是村中少有的几个能打算盘、能提毛笔的人,偶尔闲暇,他会坐在院子里看书,直到老年依然保持这样的习惯;过年或村上有人家“过事”,父亲会在院子里铺开纸张,备下笔墨为村人写春联、喜联或挽联之类。他是乡村里的明白人,不管多么艰难,他都坚持供养自己的两个儿子上学。父亲最终死于食道癌,陈忠实亲眼看着父亲“庞大的躯体日渐一日萎缩成一株干枯的死树……”①他觉得他和父亲的生命中都需要雨。在他的心中,父亲就是一棵树。树是陈忠实小说、特别是散文中常见的审美意象,他的系列散文《我的树》(五篇),写出了他与树的渊源与情感。

陈忠实家境贫寒,童年时代的他在南原②上挖野菜、捡柴火,在灞河里与同伴嬉戏,在野风野趣中快乐地成长着。1950年春节过后的某个晚上,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他手里,告诉他明天早起要去上学,并要他和哥哥伙用一个砚台。七岁的孩子凝视着那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想,明天就要走进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驿站——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西蒋村小学了,心里感觉有点儿兴奋,有点儿紧张。

1953年到1955年,陈忠实在蓝田县华胥镇的高级小学接受高小教育。学校距他家只有二里路,他却得搭灶住宿,住在教室里的木楼上。这是他最早离家独立生活。他作品中常常提起的灞河从他家门前自东向西倒流,他家在灞河南岸,学校在对岸。灞河一年三季常会涨水,河水湍急,河边多植杨柳,古时“灞柳伤别”即为长安八景之一。河川里四季景致不同,远古时代这里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气候,雨量丰沛,是水乡泽国,草木繁茂,蓝田猿人和剑齿虎、披毛犀、猛犸象一起游荡在南原北岭和灞河川道里繁衍生息。灞河源头公王岭上蓝田猿人遗址的陈列室里,摆放着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复原仿制品,外行实在难辨真伪。

这个以华胥氏命名的小镇紧挨灞河北岸,因华胥塚遗址而得名。小镇地处秦岭北麓和关中平原过渡带,地形复杂,兼有丘陵、高原、河川等地貌,气候多变,景色宜人。华胥是女娲的母亲,《山海经.海内东经》说:“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为女娲。”《竹书纪年·前篇》的记载颇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其云:“太吴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美丽浪漫的神话传说,具有《荷马史诗》般的神秘韵致。风和Et丽的某一天,少女华胥氏在灞河边无意间踩到了一位巨人的脚印,心头如小鹿般被柔情撞击,那一刻天空彩虹缭绕,这个少女怀孕了,伏羲和女娲因此而诞生了。在《白鹿原》中,如白鹿般纯洁的白灵出生时,白家院子里梧桐树的枝头有百灵鸟在呜叫,白嘉轩以为女儿吉祥通灵,为之取名“白灵”,疼爱有加。不知陈忠实写到白灵降生时眼前是否闪过远古的那道飞虹?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和黄帝。黄帝是“人文始祖”,那么华胥呢?传说她是“九河神女”,史书上说她“蛇身人首”。传说黄帝曾梦游华胥国,那俨然是一个人类理想的大同世界,国无首脑,民无奢欲、无天殇,人无爱憎、无利害,一切遵循自然法则,“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据历史学家推算,华胥国距今8千多年,华胥镇不远处的陕西半坡遗址距今6千多年。2006年5月,陈忠实被聘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代言人,是国内作家代言博物馆的首例。孕育了中华民族始祖的灞河,至今还孕育滋养着灞河两岸的普通生民。

陈家同时供给陈忠实兄弟两个上中学,生活逐渐显得捉襟见肘。父亲节衣缩食,拼命向土地和汗水索取,他能想到和做到的,一是卖粮,二是卖树。短短三四年间,滩地上的小叶杨树全部被砍伐一空,连地下的树根都掏挖干净了,只有渠岸上留下了一排新插的白杨枝条或手腕粗细的小树……小树的成长赶不上儿子的成长,无奈之下父亲卖掉了农民视为生命的水田,却依然无法为儿子筹集到足够的学费。水田之于当地农民的重要在《白鹿原》中有真切的描绘。在旱原上,水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一家人“肚圆”的基本保障。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写了一个叫宋老定的农民为生活所迫而卖地的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初一第一学期结束的那个大年初二的晚上,父亲对陈忠实说:“你得休一年学,一年。”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陈忠实当时只有13岁,在同学中算小的,父亲想先供哥哥上完初中,待哥哥考上师范或技校,压力缓解之后再供他上学。父亲的盘算合情合理,然而,父亲没有料想到的是这一年的休学竟然彻底改变了陈忠实的人生轨迹,父亲临终时歉疚地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二十年……”

P4-6

后记

《陈忠实的人与文》是我在博士后研究报告《陈忠实评传》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写作时间历时10年。2003年冬,我在兰州接受了雷达老师的任务,编选《陈忠实研究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开始撰写陈忠实及《白鹿原》研究的系列论文;2008年7月,我申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导师张炯先生认为我的陈忠实研究已有一定基础,要我深入下去,于是有了这一选题。2012年2月10日,我完成了博士后研究报告的答辩,导师组由张炯、包明德、白烨、陈骏涛、王光明五位先生组成,他们在肯定书稿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修改意见,我在张炯老师指导下多次修改。定稿后,张炯老师为该书撰写了序言,白烨老师将书稿推荐给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此刻,面对书稿,我深感愧疚。我深知没能达到张炯和雷达两位恩师的殷切期望,张老师慈父般包容我为人为文的一切不足,多次帮我修改书稿;雷老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先后两次审阅书稿,他说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他们的恩情,非言语所能尽表,唯有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方能回报恩师教诲之点滴。陈忠实先生对我的研究和写作给予了巨大的帮助,由于我年轻固执,曾与他争得面红耳赤,他却毫不介怀,多次审阅书稿,核实书中涉及韵史料,使我顺利完成了书稿的写作。我深知学术研究需要尽心竭力,而自己没能尽心竭力;我深知父母家人需要照顾,而自己没能很好照顾;我深知花开花落应有时,而自己却常常错过丁香盛开、雪花飘落,辜负了馨香串串。

白烨老师多次帮我审阅书稿、推荐出版,朱小如、李建军、董之林、陈福民等老师都曾给予了我真诚而有效的帮助,陈忠实的朋友赵润民先生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我一直心存感激。陕西省作家协会的雷涛、贾平凹、李国平、许如珍等老师,为本书的创作和项目申报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真诚地跟你们说声:谢谢!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李炳青和周慧敏女士,李炳青老师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她才思敏捷,待人真诚,工作效率极高,是我的良师益友,周慧敏老师耐心诚恳,工作认真负责。感谢她们为本书出版所做的一切努力。

感谢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为本书创作和出版提供的帮助。书中图片由陈忠实、赵润民和冯希哲提供。

李清霞

干2013年1月11日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陈忠实的文学道路

 第一节 “倒着走”——从高中生到农民

 第二节 “独开水道”——自修文学

 第三节 “信任”之后的决绝——从乡村干部到专业作家

 第四节 蛰居“做枕”——《白鹿原》的创作、发表与获奖

 第五节 “生命之雨”——文化名人的创作与烦恼

第二章 陈忠实“文化大革命”后期及八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一节 真实性与陈忠实“文化大革命”后期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 回乡知青:陈忠实中短篇小说的叙述核心

 第三节 走出类型化的窠臼

 第四节 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

第三章 《白鹿原》:民族史诗的建构

 第一节 “家族一文化”历史叙事模式的建构

一 20世纪家族小说回溯

二 《白鹿原》:民族秘史的讲述与家族制度的瓦解

三 《白鹿原》的文化史观

四 性描写的“社会文化化”

 第二节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

一 白嘉轩:中国最后一个族长

二 朱先生:儒家文化人格的象征

三 白孝文:从家族样板到革命投机者

四 鹿氏家族精神人格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五 田小娥:秩序与观念的“他者”

六 黑娃与冷先生:功能性人物的文本意义

 第三节 《白鹿原》的艺术特色

一 《白鹿原》: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发展

二 从崇高到荒诞:《白鹿原》的美学追求

第四章 《白鹿原》之后的创作

 第一节 陈忠实的散文创作

一 纪实性散文:讴歌中隐藏着深沉的忧患

二 生命体验与小说技法在散文中的运用

三 镜像世界中的抒情主体

 第二节 2l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创作

一 关注现实人生和普通人的生存境遇

二 三秦人物摹写:民族精神的发现与重铸

 第三节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文学观念的形成

一 作家的自我认知及其主体性的获得

二 沉静是作家生命存在的状态,也是长篇创作的最佳心态

三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作家的“个性化追求”

参考文献

附录 陈忠实年表

后记

序言

张炯

李清霞教授的新作《陈忠实的人与文》,是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从事两年研究工作的成果。这个课题的导师组除了我,还有著名评论家包明德、白烨、陈骏涛、王光明等人。导师组对她的成果的一致评价是“优秀”。

《陈忠实的人与文》这个题目是我与她协商确定的。因为陈忠实是当代著名作家,也是陕西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荣获茅盾文学奖。他的文学创作道路,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应该研究。而李清霞也是陕西人,对陈忠实已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基础,导师组中的白烨研究员对陈忠实素有研究,能够提出好的指导意见。果然,在两年内李清霞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出站后,她回到教学岗位,对原稿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才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陈忠实的人与文》意在解决以下问题:一、陈忠实如何从一个回乡知青、农村基层干部成长为优秀的作家,从个人命运遭际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和源泉。二、陈忠实如何走出“文化大革命”文化审美模式及叙事模式,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与文体风格。三、《白鹿原》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思想艺术价值,兼及作家艺术超越的可能性。四、陈忠实散文创作及21世纪以来短篇小说创作的价值与评价。五、作为文学现象,陈忠实和《白鹿原》的社会意义与文化符号意义。

应当说,李清霞经过长达数年的采访和研究,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此书的写作。她多次采访陈忠实本人,倾听他的自述,并与他交换各自的看法。她收集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广泛地阅读了前人对陈忠实研究的成果,并在广阔的学术和理论视野中,形成自己对陈忠实及其文学创作的见解。书中相当详细地叙述和描绘了陈忠实如何从农村青年,一步步成长为著名作家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并对他的系列作品做了介绍和评价。对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更以厚重的篇幅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自然,对作家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是对于创作道路比较曲折、成果比较丰硕、内容比较复杂的作家,要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恰当而公允的评价,往往需要几代评论家的努力和读者反复阅读的考验。本书自然只属于一家之言,难免会有认识的局限。但作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它的引证丰富、思虑精慎、立论严谨、见解独到,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通过这样的著作,读者会加深自己对陈忠实及其创作的理解,并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新中国文学已经走过了六十余年的岁月,其间涌现过许多创作成果丰硕的作家。但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们的研究仍很不够,没能把他们的创作成果很好地介绍给读者,对他们的文学创作的历史意义,也缺乏应有的深刻论述。因而,吸引更多的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潜下心来,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作家作品做浅尝辄止的泛泛评介,而对有相当成就的作家做深入的研究,写出更有分量更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来,实在非常必要。近年来,这方面的著作,包括作家评传和作家创作专论渐渐多起来,这无疑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它们对于发展我们的文学批评,并加强我国文学评论界、研究界与世界的对话,都非常重要!

成功的作家就像一棵大树,它总要深深扎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还要善于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养分,它也一定要迎向风霜雨雪,乃至电火雷霆,但总是由于自己的顽强坚韧,由于自己坚定的意志,由于自己雨滴石穿的努力,终于攀登上荣誉的顶峰。我想,陈忠实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扎根于关中,把自己的根须深深伸向民族文化和政治风云的土壤,而能从前辈作家以及世界各国现代名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在并非一帆风顺的环境中,励志不移,不怕艰难地向文学前路奋勇迈进!这样的作家的文学道路不但会给许多文学爱好者、青年写作者以深深的激励,也会使许多普通的读者得到人生的滋养及审美享受。因而,《陈忠实的人与文》这部书,不仅对文学工作者有益,也对广大读者有益。我祝贺这样的一部著作出版,并衷心希望它能因资料的丰富、语言的清新流畅和论述的深入浅出,而获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赏!当然,更希望能得到读者和专家学者对它的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陈忠实是“文化大革命”前开始创作的陕西作家,他秉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文学信念,完成了从回乡知青到专业作家的蜕变,其代表作《白鹿原》被誉为“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的“一代奇书”和“民族秘史”。

李清霞所著的《陈忠实的人与文》是第一部全面考察陈忠实及其创作的“评传性”学术专著,时间跨度从“文化大革命”前直到21世纪,写作门类涉及小说、散文和创作谈等。全书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质朴而晓畅的文字,系统地梳理了陈忠实文学活动与创作经历的总脉络与全过程。将陈忠实及其创作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其成长经历与创作经验的总结,探寻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文学价值,从而对陕西当代文学创作的流变进行宏观把握,勾勒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特别指出了陈忠实的创作经历对未来作家成长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陈忠实的人与文》以评带传,通过对《白鹿原》等作品的分析阐释,探寻陈忠实的生命体验史和精神裂变史,以反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及其对陈忠实文学创作的影响。这种“作品一作家一社会”的逆向思维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与尝试。

编辑推荐

李清霞所著的《陈忠实的人与文》意在解决以下问题:一、陈忠实如何从一个回乡知青、农村基层干部成长为优秀的作家,从个人命运遭际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和源泉。二、陈忠实如何走出“文化大革命”文化审美模式及叙事模式,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与文体风格。三、《白鹿原》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思想艺术价值,兼及作家艺术超越的可能性。四、陈忠实散文创作及21世纪以来短篇小说创作的价值与评价。五、作为文学现象,陈忠实和《白鹿原》的社会意义与文化符号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忠实的人与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清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31800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2013205456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