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步遐思(陈先达哲学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漫步遐思:陈先达哲学随笔》是作者陈先达的哲学随笔,主要内容围绕哲学及人生的理论思考展开,或畅谈哲理,如“哲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与智慧”“哲学要永远关注现实”“流行哲学与哲学的流行”等篇;或反思历史,如“人道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地位”“用发展的观点看人的本质”“争论不休的异化问题”“人和人的历史”等篇;或感悟生活,如“生存与享受”“幸福与满足”等篇。全书凝聚着作者睿智而深刻的哲思,对年轻人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漫步遐思:陈先达哲学随笔》是陈先达先生的哲学随笔,先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及其哲学问题,以一位哲人的视角进行探讨,或深入历史,或关注现实,或感悟生活,语言生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使读者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追问中得到哲学精神的滋养。《漫步遐思:陈先达哲学随笔》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上篇

 宗教·神话·哲学/3

 不要回错了家/5

 明白人与明白学/7

 哲学与自然科学/9

 境界/11

 知识与智慧/12

 我们依靠什么/13

 智慧与痛苦/14

 把哲学看成哲学/16

 哲学要永远注视现实/18

 哲学方法的特点/20

 饮食男女中的哲学和艺术/21

 流行哲学与哲学的流行/23

 哲学既要可爱又要可信/25

 哲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整体与部分/27

 解释技术、意境和科学世界观/29

 哲学可以活人也可以杀人/31

 哲学与人生/33

 哲学的真理性与个性/35

 哲学和尚与和尚哲学/36

 哲学并非只在抽象王国中驰骋/37

 深入哲学,走出哲学/39

 哲学家的眼睛/4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能是沙漠里的高僧/42

 哲学与时代/44

 科学与科学家/45

 哲学与文化/46

 哲学与宗教/48

 哲学与闲暇/49

 哲学不是李尔王/50

 哲学的风格/51

 哲学的民族性/53

 不能把哲学的阶级性庸俗化/56

 哲学与哲学家的哲学意识/58

 争论不休的哲学定义/60

 猫头鹰与雄鸡/62

 是一个主义不是两个主义/63

 全球问题与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65

 “天人合一”中的唯我论因素/66

 费尔巴哈与超越/68

 对自然的多角度考察/70

 唯心主义者也受唯物主义规律支配/71

 自然科学及其效用/72

 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73

 谈死/74

 人的本质/75

 人性/77

 类意识/78

 人道主义的社会制约性/79

 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的人物/80

 个人与个人主义/82

 人的使命/83

 何谓见物不见人/85

 黑人就是黑人/86

 我一个人与每一个人/88

 没有我,地球照样转/90

 人和人本主义/91

 人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93

 独立的人与人的独立性/95

 一窝蜂只是一只蜂/97

 何谓“人学的空场”/99

 人的社会性与个人主义/101

 个人主义是动力吗/103

 幸福与满足/105

 时代的交叉点上/106

 人在对象化中自我确证/107

 人的需要和非人的需要/108

 包含矛盾的尺度/110

 人的类特性/112

 不能在关系之外观察人/114

 存在:人类自我中心的难题/115

 入学的理论误区/117

 人在认识中的困难/119

 争论不休的异化问题/121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123

 死而不亡者寿/124

 被请出庙的神像只是木偶/126

 人是按人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128

 人的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129

 他人不是地狱/131

 自我能实现什么/133

 抽象人道主义的基础:类意识/135

 生存与享受/136

 人性问题的切入角度/137

 仆人眼中无英雄/139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人的层面上/141

 理性与欲望/142

 人道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地位/143

 人和人的力量/145

 不要忘记了镜子/147

 白天打灯笼为什么/148

 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149

 应该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52

 人不是衡量人的标准/153

 大海和一滴水/155

 用发展的观点看人的本质/156

 苦难与同情/158

 争论不休的人的本质问题/160

 人和人的历史/162

 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163

 只有人才能把人变成人/164

 人与动物/166

 不要同语反复/168

 如果人不死,就没有上帝/169

 生命与本能/170

 死活之间/171

 孤独与孤独感/172

 人与主义/173

 再谈个人与个人主义/174

 我就是我:貌似高深的无聊废话/175

 个人的死亡与类的继续/177

 快乐与痛苦/179

 人与哲学/181

 人与人的世界/183

 人类不能坐待自然的恩赐/184

 不能是人说了算/186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188

 不要忘了人还有无机身体/189

中篇

 历史不是苏兹达利城的拙劣绘画/193

 社会规律的特点和主体的选择/196

 历史与现实/203

 私有和所有/205

 历史学能成为科学吗/207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209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210

 不要冷落了社会科学/212

 必然性与宿命论/213

 革命行为与反社会行为/214

 应该怎样评价历史/216

 要承认社会也有客体/218

 不能忽视生产关系/220

 历史不拒绝偶然性/222

 需要与利益/224

 生物结构与社会结构/226

 事实与预见/228

 社会规律与人的行为/229

 事件、现象、规律/230

 社会和社会规律/232

 预见、预测、预报/233

 出乎预料/234

 历史本身不需要“如果”/236

 规律论和宿命论/237

 不能否定社会领域的决定论原则/239

 必然、偶然、机遇/241

 社会规律是大尺度规律/243

 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社会唯物主义/245

 难得的远见卓识/246

 正确理解“没有……就……”/248

 金钱与功利/250

 资本主义矛盾和人类前途/252

 个人主义的“猴子”永远变不成人/254

 历史将做出最终裁决/256

 所有制问题也是政治问题/257

 为什么会有这种需要/258

 如何看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水平/259

 道德的根源不在道德自身/261

 正确理解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264

 动机的深处/265

 类与社会/267

 社会中的量的分析/268

 目的与手段/270

 自由与自由的获得/272

 规律和责任/273

 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274

 选择以不可选择为前提/276

 自由的想象与想象中的自由/277

 自由的界限/279

 三种视角中的自由/281

 自由与自由竞争/283

 文明与交通/284

 合目的与合规律/285

 有没有最终目的/287

 一般规律从哪里来/288

 唯物史观不能忽视对交往的研究/289

 唯物史观变革的实质/291

 正确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关系/293

 机械运动并不机械/295

 不要轻视历史/296

 历史与历史观/299

 历史史实的客观性何以可能/301

 合力论的本质是规律论/303

 社会发展是修正目的,而不是修正规律/304

 历史的悲剧/305

 世界历史和历史观中的世界/306

 历史和历史的经验/308

 社会进步及其尺度/310

 社会生活中的血缘关系/313

 劳动的多种思考/315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物本主义/317

 在关系中把握属性/319

 认识的社会制约性/320

 对体会的体会/321

 联系与思维/322

 关于“错误难免论”/323

 正确与错误/324

 科学与经验/325

 谣言的可信与不可信/326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327

 我看知识分子/328

 观念与习惯/330

 真理与谎言/331

 眼与手/332

 理性与审美/333

 看问题要有角度/334

 真理与错误/335

 真理与气节/336

 规律与矛盾/337

 必然与偶然/338

 重视本质不忽视非本质/340

 二与多/341

 由直观到抽象/342

 和与同/343

 是什么与似什么/344

 本体论与认识论/345

 同与异/346

 相互联系和宿命论/347

 不能把普遍规律抽象化/348

 真理与时间/349

 走过去与走过来/350

 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352

 可能性与“万一”/353

 何谓全面性/354

 辩证法与变戏法/355

 自由的代价/356

 想想看,你为什么那样看/357

 木桶效应与鞭打后羊/358

 碰钉子与被钉子碰/359

 谈悟/360

 豪猪与自由/361

 自觉性与盲目性/362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363

 关于“两点论”与“一点论”问题/367

 不能非此即彼/368

 真理中的新与旧/371

 真服与假服/372

 真理与谎言/374

 体系与僵化/376

 大智若愚/378

 真、善、美/379

 世界和世界观/380

 情人眼中出西施/382

 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383

 要注意对原因的探求/385

 世界和图景/386

 生活节奏与时间观念/387

 量的把握/388

 对象和对象的认识/389

 事与理/390

 概念与现实/391

 运动与无限/392

 不要利令智昏/393

 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与价值/394

 存在是不能排除的/395

 顺水推舟与逆水行舟/397

 不成为理由的理由/399

 辩证法的客观性/400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402

 观察的客观性/404

 关系与关系者/406

 梦与现实/407

 时间和空间/408

 颠倒的世界和颠倒的世界观/409

 用脚踢倒唯心主义/410

 一、二、三/411

 关于主客二分与科学世界观/413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416

 不能认为凡存在的都是必然的/418

 两种必然性的观念/419

 规律与规律的实现/421

 应该区分决定作用与反作用/423

 规律与目的/425

 不能简单推论/426

 规律的普遍性与普遍规律/429

 问一个为什么/431

下篇

 历史进步中的传统与当代/435

 理论与信仰/442

 也谈“马、中、西”/443

 教师与玉匠/446

 丹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问题/447

 价值与价值评价/449

 治世与治身/450

 中国文化的特点:文史哲的合一/452

 以道术鸣/454

 争与不争/456

 传统与反传统/457

 道德与非道德/459

 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461

 金钱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463

 文化与自由/465

 历史与狂人/467

 征服者的被征服/469

 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470

 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471

 价值与意义/472

 自我表现与表现什么/474

 美与爱美/475

 水/476

 善于掌握社会思潮/477

 何谓文化的心理结构/479

 人文学科的科学性何在/480

 禁忌:人的自我限制/481

 爱国/482

 复古与革新/483

 道德与行为/484

 潜意识、无意识和人/485

 理论与历史/487

 引证不是论证/488

 洋人与洋奴/489

 聪明与愚蠢/490

 拜金与拜权/491

 问题和主义/493

 宗教的社会功能/494

 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是遮不住的/495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者/497

 要发展,不要重构/499

 从整体中把握马克思主义/501

 沉默扼杀不了马克思主义/502

 神化与钝化/503

 马克思主义的复兴/504

后记/505

试读章节

人学的理论误区

人最熟知的是人,但最不了解的也是人。人,这个哲学中的斯芬克司之谜,耗尽了多少智者的心血。德国哲学家舍勒说,在一定意义上说,全部哲学的中心就是使我们回到人是什么。至今哲学仍然在为人是什么不断地争吵。唯物史观当然没有解决有关人的一切问题,但它为我们如何研究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多少年来,在人的问题上的一个巨大理论误区,是在个体与类的对立中寻找人的本性。哲学家们企图在个体人的身上发现人的全部秘密,这当然是做不到的,因为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并不具有人的本性,而只具有人的生理特性。从个体的角度来考察人,人始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这一点连德国哲学家赫德尔都知道,他说过,假如我把人身上的一切都归结为个人,并否认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个人与整体相互联系的链条的话,那么人的本性和人的历史对我们都是难以了解的,因为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光靠自己都不能成为人。这是正确的。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即生活在人群中才成其为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准备博士论文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关于伊壁鸠鲁的笔记中,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表达过这个观点,说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存在物。

当然,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但不是纯生物学意义的个体,而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即我们所说的个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他的人的资格,离开了社会就不再是人,而是两脚动物。人总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人,只要是人生的就是人。其实,人的自然出生,还只是人成为人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马克思说过,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在,首先只是赋予他以生命,使他成为自然的个人。人由自然的个体变为社会的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即与人交往的过程。

人是用两脚行走的,这是人类祖先花了若干万年才获得的成果。可如果现代人一旦离群,在自然环境中长大,他永远不会直立行走。在哑人世界中长大的人不会说话。人的自然器官,离开人化的过程,即离开与人的交往,是会退化的。

爱是天性,人们总是这样说,其实,爱是一种模仿,是一种教育。一个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子女。爱是人作为人的社会特性,而非天生的本能。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来自抚养,来自接触,而非来自血缘关系。一个被抱养的孩子长大后对亲生父母并无天然的感情,当他长大知道真相后,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与其说来自父子天性,不如说来自几千年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伦理观念。这种观念如此深入人心,仿佛是天性,只要知道他是父母就应该以父母之道来对待。

马克思和恩格斯走出了几千年抽象人性论的理论误区,不是把人的本性看成是人作为类的本性,而是作为社会人的特性,即在社会中形成并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属人的东西。人与动物共有的那种自然本性,如生存、繁殖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集团、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不同的满足方式。如果人的自然本性以纯粹的形式表现,那就是退回到了野蛮人。所以人离原始状态越远,越是使人的自然本能社会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自身的进步。

P117-118

后记

《陈先达哲学随笔》中的前四本书,写作和出版时间前后经历十一年。《漫步遐思》出版于1997年,《回归生活》出版于2008年。《静园夜语》和《哲学心语》则分别出版于1998年和2007年。看起来每本书出版时间距离很近,实际上书的内容酝酿很久。

我读书有个习惯,有所感,会随手记下来。有时是一整段,仿佛已成文,稍加修饰即可;有的只是几句话,只是一些突发性的“灵感”,需要再加工和发挥。每本书成稿时,都是对多年点滴思考的再写作和凝练。

我把这几本书的写作比喻为农家盖房子,木料、砖瓦,平时有点积累,不过是堆在院子里,即写在笔记本上,当积累到一定时期需要盖房子时,再一样一样清理出来。我一直认为读书时多做笔记虽然是做学问的一个笨方法,但也是极其有用的好方法。人的头脑记忆有限,何况我天资平平,如果不随时记下点东西,恐怕读过的东西能留下来的并不多,更不用说在比较短的时间写成书。

我过去也出过一些书,写过一些论文,每篇都是洋洋万言。但我并不看重那些东西。因为那些东西似乎很“高深”,很有“学术”气,实际上我对所论之事、所论之理并没有深切的体会。我还是比较偏爱我这几本小书,因为它们是我用自己的话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管不少观点或者是受前人智慧的启发,或者有些材料取自于现实生活,但多少都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我历来主张文章要通俗易懂。不要用生僻的词语,不要让人如读天书、捉摸不透。不能认为凡看不懂的就是好文章。文章中的道理可以很深刻,但行文一定要让人能读懂。“深入浅出”是评价文章的一个标准。写文章让同行都看不懂,更不用说非专业读者,文章的道理再深再好也是一件憾事。不能流通的货币,票面价值再高也是近乎废纸。

我还认为,文章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旁征博引,不在于长短,更不在于玄而又玄。有点味道的文章,无论长短,一定要说点“什么”,告诉人家点“什么”,这点所谓“什么”,就是要向读者传达你的想法、你的体悟、你的心得或者说思想“火花”。只要是从自己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东西,不管多少,不管深浅,总比东拼西凑的好。

说句实在话,我这个《随笔》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东西。人,容易敝帚自珍,我亦未能脱俗。这些小书是我进入老年后,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我喜欢这些东西,仿佛“老年得子”,有点偏爱。

我确乎老了,因为近年来越来越有种紧迫感。不过我这个人不太服老,总还想再写点东西,虽入老年,从未懈怠,至今依然,大有至死方休的意思:

日有黄昏岁有年,头白何须悲凄凉。

伏枥犹记千里梦,不贵脚力贵自强。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们。“为人做嫁衣”的事业是崇高的,值得作者和读者致以由衷的敬意。

陈先达

戊子年盛夏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步遐思(陈先达哲学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先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69054
开本 16开
页数 5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3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82
CIP核字 2013176430
中图分类号 B0-53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