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只会老不会死
内容
编辑推荐

《河上有座桥》、《宏仔》、《谣言》、《搁板》、《那阿》、《食人鱼》、《死的诞生》……作者钱佳楠用冷静纯熟的语言,书写着当下生活的艰涩与困窘;以一种少女的姿态,对抗世界的虚无与荒诞。

《人只会老不会死》是一部以“80后”“90后”所熟悉的上海为背景的小说集。

内容推荐

钱佳楠创作的《人只会老不会死》是一部以“80后”“90后”所熟悉的上海为背景的小说集,故事里的人物都是上海底层的平凡人,因为生长在这里,每一条道路的长短曲折,像是筋脉一样,和他们有了一种血肉的关系。贫穷使一生过早地衰老,亲情薄得像纸,青春染上血色,饶是如此,但到底是上海人,就算活得里子翻到外面也依然要保有尊严,就连死亡都无法战胜。

目录

序言 时间的翅膀雪白

辑一 夏日朝圣

 回家的第三条路

 从郁家弄到西村

 一颗死牙

 童言无忌

辑二 梧桐碎影

 河上有座桥

 宏仔

 谣言

 搁板

辑三 人只会老,不会死

 那阿

 食人鱼

 死的诞生

后记

试读章节

我还记得我母亲当时的反应,她的双手继续淘饭,节奏分毫无差,头都没有转过来,平静地答一句:“对啊。”

不知为何,我很怀念我母亲骄傲的模样,她是费家的三小姐,弄堂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小妹妹”吃饭挑剔,肥肉太油,河鱼太腥,宠爱她的父亲曾在晒台上帮她洗长至腰间的头发,上世纪80年代流行什么她就穿什么,喇叭裤、直筒裤、高腰裤再到皮夹克,顶替父亲在工业用呢厂上班的她还是厂里的标兵,不日就当上了车间主任。我喜欢那时候的妈妈,她每个星期会到理发店吹头发,抽屉里总有股高档香水的味道,散落在每个她待过的地方,而我会蛮不讲理地抢她的枕头。

这一切都中断在我十岁那年。宁波路上的外婆家拆迁,姨妈和外婆挑来挑去挑了套最远的房子,在浦东金桥。学校里的主题班会正教育我们用“世界看好中国,中国看好上海,上海看好浦东”的口号来取代“宁要浦西一张床,莫要浦东一间房”。然而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母亲头一回带我去浦东时还没有01路公交车,我们先用106路转64路,走一大段路到十六铺码头摆渡,浑黄的江水裹挟着刺鼻的腥臊,我规规矩矩地坐在船头,母亲紧紧攥着我的小手,江风如同光阴撩动着她和我的散发。接着又是一辆公交车,85路还是8l路?开得狂野,屁颠屁颠的。我觉得公交车途经的似乎是无边无际的荒地,只记得路过了东方明珠和杨浦大桥,其余都一样,矮矮的公房贴伏在灰头土脸的马路两边。到新公房楼下,我已然筋疲力尽,新的外婆家在六楼,姨妈家在五楼,我跑到三楼已经气喘吁吁,赌气说下次不来了!后来果真一语成谶,母亲也很少再去。而原来身板结实的外婆搬来浦东不过四年就过世了。她死的时候,瘦得连十多岁的我都抱得动,一把干柴似的骨头,她没有力气走下六楼再爬上来,沙发的一角竟能被她赢弱的身子坐得塌陷下去,像片沼泽,她四年来每天坐在那个位置,电视机也不开,直愣愣地盯着电视机上方外公的遗像。

我母亲直至今天还怨恨那场拆迁,“搬得那么远”,“现在那里还没阿拉曹杨闹猛”。可人终究是矛盾的动物,她提到曹杨的时候何尝不是说“要是此地有拆迁就好了”!

就在外婆家搬离宁波路之后,我才不得不接受自己是曹杨人的事实。对口的那所中学名声实在不好,我母亲死求活求托了个远亲出了七千块钱择校费才进了梅岭北路上的一所公立初中,我本来不应该知道这些钱的确切数目,也不应该据此算出那是我家当时一年的收入,只因我母亲夸赞我的功劳时说漏了嘴:“本来要交八千块的,是因为侬有张区优秀队员的奖状,所以免掉一千块!侬看,还有校长写的字据!”

这张字据至今还被我妈当珍宝一样收着,好像是我挣的头一笔钱。

“阿拉到华师大二附中下属的民办初中也去问过了,因为你是区优秀队员,他们肯定愿意收你的,就是学费太贵了,要五千块一个学期,是不是啊,小费?”我爸说完这句话,就被我妈瞪了一眼。我妈坐到我身边,揉搓起我的手来: “是阿拉不好,没本事让你上那所学校,你不能怨父母,要自己争气!”

那笔钱,原先是我们搬离八村的希望,没了以后,我妈更加谨小慎微,而我与曹杨也注定难合难分。

学校门口是条十字路口,因而回家的路不仅可以向左走,向右走,我更常选择的是“向前走”。当然,我也曾经向后走过,往后退原先有家罗森,世纪之交时算得上一家比较高档的日式便利店,觉得中午饭难以下咽的同学会涌进去买寿司、饭团或者关东煮,我常常是陪她们去买的那个,听她们说多了自己也会顺口偷一句:“当年罗森的贡丸超好吃的!”

这句话屡试不爽,一起排队的陌生人忽然间绽放出一抹惺惺相惜的笑容:“你也觉得啊?我那个时候每天中午都去买!”

好像过去每所中学旁边都有一家罗森,就像现在每栋写字楼附近都会有一个全家。只是,我未曾尝过传说中“超好吃”的罗森贡丸。

罗森再往后一点儿是曹杨五村,我的朋友若子就住在里面,她偷偷带我回家时会在家门口逗留片刻,郑重其事地问我三个问题:“你会不会带陌生人来这里?你会不会带坏人来这里?你会不会带小偷来这里?”

我还在绞尽脑汁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她却已经抖动钥匙旋开房门,跟我说那三个问题是她爸爸命令她“宣读”的。而那里,也是我往后退的边界。

我很少出了学校门向右走,除非和我另一个好友小玥一起去三汽公司等她在那里上班的母亲。那条路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尘土飞扬,我们先走过沙田中学,学校的外观一如其名,沙土色的,再往前就是明晃晃的曹杨路,自行车早早地驶进机动车道的边缘,盼着红灯转为绿灯。骑车的中年男人和我爸很像,屁股扭向一边,屁股后面的口袋或者塞了一包烟或者插了一束圈成一叠的报纸,偶尔会留出一记响屁,幸而不臭。看到他们我就执拗地想起唯一一次和爸爸同乘公交车回家,他遇见他过去的同事,想介绍读书特别了得的我,他喊我的名字,我故意不理他,我听见他跟他的同事高声嚷嚷:“我嘛,靠阿拉老婆的,上海滩上哪一个男人不是靠老婆的?”也因为这样,我坚决步行半个多小时回家,不让他靠近我学校半步。小碉和我远远地避开那群男人,站在横道线上。穿过马路,沿曹杨路向北走就是三汽公司和曹杨七村。彼时轻轨三号线四号线都还没建,没有那么多风尘仆仆的上班族,我和小玥晃晃悠悠地荡过去,在三汽公司门口看那些出厂的空车,叮铃铃,一辆车,叮铃铃,又一辆车,通往江桥、丰庄、南翔、马陆,等车的大都是些背着书包的学生,多是不久前把曹杨新村的老公房添了千把块置换到偏远一些的新公房。小玥的家就在丰庄,对普陀人而言更为熟悉的名字是“轻纺市场”。P7-10

序言

我读中学时校园里曾流行过送三种东西作生日礼物:沙漏、烛台和杯子,竟然都与时间有关。沙漏是历史悠久的计时工具,那时候的我们听厌了化学老师口中的氢氧化铜、氧化铁和氯化钠,就趴在课桌上盯着染过色的细沙从顶端的玻璃球流向底端的玻璃球,流尽了,再把它翻过来,继续瞅着,无聊的课堂似乎就于己无关了;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迷醉于欣赏摇曳的烛光,烛火在昏暗的房间壁上投射出夸张的人影,像熊,像狼,像幽灵,缓缓地烧尽了,我们叹一口气,不情愿地打开房间里的日光灯。

大约是长大后才知道蜡烛跟死亡有直接的意义关联,太多的天灾人祸教会我们在转发悼念信息时应当顺手点上一支蜡烛;而沙漏的含义其实也很残酷,虽说中国最先发明这项计时工具,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似乎是西方,我猜是因为细沙流消的声音与古希腊神话中“命运三女神”在梭机上纺纱的沙沙声似曾相识。在古希腊神话中,“命运三女神”纺出的经线和纬线正是凡人的生命之线:克罗索将线纺出,拉克西斯丈量长度,待到长度差不多了,阿特罗波斯挥起剪刀,在生命的终点抡刀一剪,一个生命便陨落了。

学生时代的我们并不确知时间的极限正是死亡.或者即便确知了也只是打个哈欠的功夫就足以释然,因为死亡离我们还很遥远,沙漏的声音听起来更像流动的音符而非死神的催促。随后我们便流行起送第三样礼品——杯子,谐音“一辈子”,意思是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我的家中至今还零零落落堆着很多杯子,还有几个杯子从未拆过封.有的朋友已经天涯海角,有的朋友已经杳无音讯,可悲的是我竟然怎么也想不起这几个许下“一辈子”承诺的究竟是谁?

前年,阔别多年的小学同学借助如今发达的通讯方式重新聚首,共话当年时竟然生出同一种错觉:从前的小学校园好大好大,从教学楼通往操场的地方有道水流湍急的瀑布,操场的后方是成片的广袤树林,而一下雨整个校园简直堪比汪洋大海。小学自我们那一届毕业后就不再招生,挂上“危房”的牌子荒废了好些年,现如今改成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一到周末自有成群结队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来此地。我们那晚喝了些酒,面红耳热,起了回去看看的兴致,可是绕着校园走了一圈酒就醒了,所谓的“瀑布”不过是通往操场的三节台阶,落雨时水流顺着台阶次第而下被我们看成是瀑布;而成片的树林不过只两棵树,一棵石榴,一棵夹竹桃(得知夹竹桃有毒后,我们都以为碰过夹竹桃叶子的自己即将毒发身亡,在那天晚上满怀悲伤地最后一次扮演爸妈的乖孩子),下雨发大水的时候确实淹过整片校园,可是要说水没过我们的套鞋,再从套鞋和小腿之间的缝隙倒灌进去,如此悲惨的经历,在我的身上还未曾发生过。

那么为何回忆里的校园竟然是那般大,那般险呢?大约是因为我们那时候太小的缘故。因为小,美丽和奇异被无限放大;也因为小,那些个无忧无虑的夏天好像永远不会走到尽头。

所以,这是一册有关时间的小书,书中的人物都借着长大后的双眼重新回看童年,回看青春,难免多了一分彻悟后的惆怅。

我尤其钟爱上海诗人陈东东《论语组诗》的开篇二句:鸟的翅膀雪白/时间的翅膀雪白。很多年后,奇怪的是竟然连诗人自己也想不起来他曾经写下过这两行诗句。如果将这两句诗和泰戈尔的名言“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比照着吟诵,就会生出一种恐怖的感觉:宛若自己的身后跟着一块硕大的橡皮擦,自己留下一点儿痕迹,它马上就跑上来把痕迹抹灭。不仅是我自己,我觉得城市的背后也跟着这块硕大的橡皮擦,缓缓拭去一代人的生活印迹,将一切推倒重来,改得面目全非,不消多久,熟悉的街道便将化为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人口中那句悲哀的问话:“这里是哪儿哟,我认不出来哕!”

不过,我固执地认定在我们和身后的这块橡皮擦之间还隔着一段间隙,不很长也不很短的间隙,足以让我们再把印迹留得深一点儿,纸笔记录,或者口口相传,然后渗透进城市的肌理,让我们存在过的印迹和生命留下的启示,不至于全被时间偷走。

这就是我写下这些小说的初衷。

钱佳楠

2014年5月于上海

后记

这是我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虽然之前出版过译作,但毕竟和短篇小说集不同,小说集是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放到书里产出的作品。

这些零零碎碎的小说断断续续地写自2008年至今,有些小说的技法很是笨拙,但是我却因为现今的自己再也蹦不出当年的胡思乱想而敝帚自珍。(《从郁家弄到西村))是我的第一个小说,前三篇写完后随便题了个(《西村外》的题目便投给了当年复旦校园的“望道传媒奖”,不想竟然获奖,还获得了多位恩师的鼓励,这些鼓励令初出茅庐的我勇气倍增,一头栽进这条艰难的道路。

我发表第一个小说要等到三年之后,彼时的我已经大学毕业,陆续撞了几回南墙,陷入人生的低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给《读品》杂志投去评论罗伯·格里耶的书评稿,竟然遇见了人生的第一位伯乐——周鸣之小姐.她悉心地将我的小说转给几位媒体圈的朋友,然后这篇小说竟然很快登上了《鲤·偶像》,我至今仍然觉得这个经历很富有传奇性,感谢周鸣之小姐、顾明先生、张悦然小姐和周嘉宁小姐。

另一位注定刻入我生命年轮的挚友是张怡微学姐,我记得自己头一次去台北领奖的时候跟她几乎可以算是不认识,她欣然约我在台大附近吃寿喜烧为我接风,席间透露给我台湾旅行的种种贴士,然后带着我在黑黢黢的台北街道上蜿蜒穿梭,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她是要领我去书店并拿出她在台大的访问学者证让我在结账的时候可以有优惠的折扣,我也不敢多问,只是蒙头跟着她往前走。她在我每次陷于困顿的时候戳醒我,提醒我咬牙坚持,因而才有了如今的小说集。

感谢本书的编辑刘丛小姐,她为此书付出了极大的心力,而且我猜还承担着不小的压力。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画画,虽然曾经在伦敦校园里摆摊卖画,但也都止于游戏,不敢多想。是她的鼓励和坚持才有了我为本书手绘的二十多幅画稿,因为学艺不精,我在构图上多有对李守白、FeiGiap、Alexander wlells和中岛洁的拙劣模仿。其中的六幅彩图画的是我眼中的日常上海,希望能为读者搭建一个似幻似真的小说空间。在我眼中,上海不只是南京路的十里洋场和陆家嘴的水泥森林,洪镇老街、巨鹿路、曹杨铁路农贸市场也同样是上海,并且这才是我生活中每日寒喧致意的上海,南京路和陆家嘴反倒让上海人感到陌生。

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帮助着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萌芽》杂志的徐敏霞编辑每次刊发我的小说后都会把编辑的意见耐心地授予我;《上海文学》的林玮丰编辑最早鼓励我写下上海的往事,《回家的第三条路》就是在她的提议下促成的。还有倾情为我撰写推荐语的金宇澄老师、阿乙老师、路内老师、张悦然老师和韩松落老师,他们都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我原先不过是他们的小小粉丝,今日身为偶像的他们竟然为小粉丝作推荐,令我感动不已。

序言抛出了时间的话题,似乎过于沉重,幸而时间的问隙真的可以留住很多东西,就像王家卫电影里阿飞对苏丽珍最初的爱情告白: “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一分钟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一切都会过去也都不会过去,近些年怀旧热风靡全国,尤其在尚未老去的80年代后生入之中罡风劲吹,街头巷尾弥漫着“既然青春留不住”的哀嚎和哭叫。我反而有一个不同的思考:青春其实并不存在于十多岁至二十多岁的时期,原因是处在那个时间段的自己对手中握有的青春没有任何感知,毕竟青春既不是一只热水瓶也不是一根冷饮雪糕,青春是回忆时才真正拥有的,正如有入说旅行的快乐只存在于回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从现在开始才真正拥有青春,而非失去,不必哀伤,不必痛惋,我们每过一段时日就多握有一部分时间而非流失一部分时间——每一段经历,哪怕是苦涩与不安的经历都在让我们变得富有。

书评(媒体评论)

钱佳楠无疑是我见过的最有勇气的年轻写作者之一。她用冷静纯熟的语言,书写着当下生活的艰涩与困窘;以一种少女的姿态,对抗世界的虚无与荒诞。

——张悦然

佳楠笔下的生活之河,沮丧,朴素,本真,多彩,强有力的人物对抗背后,常常出现凝滞心间的悲悯。

——金宇澄(《繁花》作者)

她的小说和画,都在证明她是一个冷漠、日常、不动声色的上帝。唯此,才有作品的奇彩与妖魅。这本书压着一个潘多拉魔盒。

——阿乙

看钱佳楠的小说像看一个小女孩独自走过街,走过桥,走过你身边,优美可爱,保持着自足和轻微的洞察,最后停在一张小尺寸的水墨画中。

——路内

她书写的是城市的幽暗地带,以及生与死的幽暗地带,那种幽暗之心,超越她的年龄与性别。她拥有一种老灵魂才有的勇敢和决绝。在生活里,她温良随和;在小说里,她专制严厉,从不害怕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又会涉过怎样的深河。

——韩松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只会老不会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佳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12831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4088009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