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鸣亭编著的《上海十八样》写的是十八样上海的典型事物,大饼油条脆麻花、生煎馒头、猪油汤团、弄堂口的烟纸店、公用电话、弄堂游戏、三层阁老虎窗、居委会的服务站……那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经逐渐淡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留下的却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图书 | 上海十八样/读城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董鸣亭编著的《上海十八样》写的是十八样上海的典型事物,大饼油条脆麻花、生煎馒头、猪油汤团、弄堂口的烟纸店、公用电话、弄堂游戏、三层阁老虎窗、居委会的服务站……那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经逐渐淡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留下的却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内容推荐 董鸣亭编著的《上海十八样》以十八篇文字,描摹了十八样上海的典型事物,大饼油条脆麻花、生煎馒头、猪油汤团、弄堂口的娴纸店、公用电话、弄堂游戏、三层阁的老虎窗……那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经逐渐淡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通过作者幽默、活泼、俚俗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把大家带回时光隧道,让心跟着一起融化在这片或熟悉或陌生的土地上。 目录 长长弄堂 笃笃笃,卖糖粥 三层阁的阳光 弄堂口的烟纸店 老鹰捉小鸡 萝春阁的生煎馒头 大饼油条脆麻花 阿拉咸菜交关好吃 宁波人的猪油汤团 那时的西餐社 向阳院的故事 公用电话 居委会的服务站 黄鱼车往事 上海的马路 公园二三事 那些黄牛和跑单帮的 上海闲话 试读章节 但三层阁就不一样了,它是搭在二楼的屋顶上,要有一个人的高度,一家人吃喝拉住都在这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相比之下,住在三层阁的人进出非常不便,一条窄窄的楼梯搁在人家前楼的门口,平时是把楼梯靠在墙壁上的,用一根铁丝勾牢,有人上下了,就把铁丝的钩子放开,让楼梯放下来。 所以,住在三层阁的人家也低调处世,不大喜欢有人去他们的三层阁白相,特别是住在我们楼上的大块头,还算是家里的独养儿子,可一天到晚像个大姑娘,足不出户,躲在三层阁闷声发大财,结他的毛衣。 大块头是属于老三届的,响应国家号召去了江西插队落户,不久,国家考虑到他是独养儿子的原因,就把他从江西调回了上海,在里弄加工组里磨玻璃。 每天他去加工组上班时,就戴上袖套,从三层阁里出来,沿着窄窄的楼梯慢慢地往下爬,那楼梯很细,很陡,大块头两只脚踩得楼梯吱吱响,就像要踩死蚂蚁一样从三层阁出来了。 每当我听到楼梯吱吱咯咯的声音,我就知道是大块头上班去了。然后就听见花脸外婆对他说话的声音:“三层阁门勿关勿要紧的,盛水的铅桶要放放好。” 大块头就对花脸外婆说:“就一次漏水呀,勿晓得世界上有这样巧的事。” 我听了就暗暗发笑,于是,抬起头看看自己的屋顶。我家的屋顶是用白色的石灰刷过的,几道黄色的水迹斑点依旧,还有几道裂痕。好几次,楼上的大块头在三层阁跳上跳下,吵得父亲都不能睡觉,于是,父亲就拿了晾衣服的丫权头对着屋顶咚咚地敲几下,大块头就安静了下来。 那是一个大热天,我正坐在家里的吃饭台子旁做功课,突然发觉屋顶漏水了,我想肯定是大块头在拖地板,于是,就把头伸出窗口对着楼上叫道:“大块头,漏水了。” 大块头也把头伸出窗口朝下对我说道:“我没有拖地板呀。” “没有拖地板?哪能漏水了呀?”我觉得奇怪了,平时只要大块头拖地板,一不小心就会漏水下来的,今天他说没有拖地板,那这水是从哪里来的? 于是,我就上了三层阁,我去敲大块头家的门。 大块头赤着膊在三层阁里结绒线,我们都知道,结绒线是他的爱好,他可以拿四根竹针,结出各种各样的毛衣,他自己冬天里穿的毛衣都是自己结的。那时候,我们冬天穿的毛衣都是在夏天把旧毛衣拆了,再重新结过,一般是从夏天里结到秋天里,然后放进樟木箱里,等西北风吹起来了,毛衣也就从箱子里翻出来了。 大块头看见我到了三层阁,马上找了一件汗衫套在身上,他红着脸对我说:“你看呀,我说没有拖地板就没有拖地板。” 我看看他家地板是干燥的,是没有拖过地板,可这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块头已经把汗衫穿好了,头上在冒着汗,难道是他头上的汗滴到地板上漏下来的?这是不可能的,大块头块头再怎么大,也不会夸张到如此地步吧?但我家屋顶是在漏水呀!于是,我就向四周扫了一眼,我看到了一只铅桶放在地板上,铅桶里盛着水。那是大块头怕热,用铅桶盛水来降温的。 我对着铅桶看了看,就拎起铅桶,只听到铅桶底下传来了漏水的声音,而巧的是,那个铅桶漏水的小洞正对着我家屋顶上最薄弱的地板,于是,铅桶底漏出来的水正好对着地板上的漏缝漏到我家的屋顶上,所以大块头没有察觉。 漏水的原因找到了,大块头的脸红得像六月里的晚霞,马上把铅桶里的水倒掉,再从抽屉里拿出一块伤筋膏贴在了铅桶的小洞上,连声对我说:对不起哦。 算了,对不起就不用说了,到时候帮我结件毛衣。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擦脸上的汗水,这三层阁就如蒸馒头的蒸笼,我浑身是汗了。 好的,好的。大块头答应道。没有想到花脸外婆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就说我了:“小姑娘哪能好叫男小人结毛衣的,男人结毛衣总是娘娘腔。” 我们听了都没有发出声音,随着我阿娘去世和亲妈长期卧床,现在花脸外婆是这幢楼的老祖宗,她说的话,不管是错还是对,大家都顺着她。但花脸外婆人老了,说来说去也就说些老话,所以她每次看到大块头要出门了,就会提醒他:“三层阁门勿关勿要紧的,盛水的铅桶要放放好。” 三层阁我很难得去,就这一次去了大块头家,叫我终生难忘,那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大块头居然捧着绒线,坐在家里结绒线,真是好有涵养呀。 P30-32 序言 出版社要我为《上海十八样》写个自序,这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但在提笔之前,我心中不免升起淡淡的遗憾和丝丝的伤感。因为在写这本书时,我曾对母亲说过:“这本书我是为您写的,如果《上海十八相》写的是祖母,那《上海十八样》就是写给您的。”当时,母亲听了就开心地笑了,她自信自己的形象在女儿的笔下是栩栩如生的,也曾经多次,她拿着我的文章戴着老花眼镜坐在她的书桌前认真地看,然后就用老年人那种天真的口气对我说:“你写的故事能拍成电视剧,如果要演宁波阿姆这个角色,就让我去演哦。”我答应了她,我说您都不用化妆,就是一个大牌明星。 可母亲没有等到《上海十八样》的出版,她就突然走了。当我在失去亲人的刹那间,在悲伤之余,我从内心由衷地感谢母亲,让我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完成了这本书稿。在我创作的过程中,一些已经远去的弄堂里的故事,在母亲的复述下,渐渐地还原在我的笔下,让时间停格在我们快乐的弄堂生活里。但母亲却走了,留下了我这本书,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是对流去的岁月的怀念。 母亲走了,时间还在,我要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和写作的天赋,给了我开朗乐观的精神。《上海十八样》也算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感恩,其实,我们生活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是件多么幸福和快乐的事呀。 现在,大家都喜欢说:“时间去了哪里?”其实,时间没有去了哪里,时间就藏在我们的记忆里。当大家打开《上海十八样》时,我们的童年、青春、激情、岁月都会回来。同样,我希望大家都喜欢这本书,都能找到曾经有过的快乐和幸福时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海十八样/读城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董鸣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施振华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50232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14-08-01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4 |
CIP核字 | 2014060040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5 |
宽 | 14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