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滩(影像与传奇)
内容
试读章节

黑衣人走向灯光璀璨的门厅,拖着他们长长的影子,那是维多利亚时代漂洋过海而来的自重,趣味,势利,还有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们对光鲜事物无限热衷的遗风。

他们的背影看上去真是时髦与复杂,就像混合亚欧口味的食物那样,带有一种开放和投机的灵巧。东方人细长单薄的身体,宛如一只单反相机里极其敏感的测光仪,时刻根据不同的光线做出调整。即使是后背,也长着眼睛,时刻观察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反应,以及四周的动静。男人们穿着黑色的夏季西装,意大利鞋,里面的衬衣也是黑色的,并敞着领口,这样既冲淡了拘谨,又保持了进出外滩大楼应有的隆重。现在,出没夜店的男人们已再次讲究起来。他们谨慎地选择黑色,在面料和牌子上下工夫,掩盖自己在颜色和款式上的贫乏想象,他们投入浮华生活的时间毕竟太短,趣味与自信都还没有成熟,还不能炫技,只可求不错。

十九世纪末的晚上,外滩的生意人只有上海总会一个去处。去上海总会,他们要穿好黑色燕尾服和白色衬衣,打黑色呔。有一夜,遇到租界火警,正靠在吧台边喝酒的救火会志愿者们来不及换衣服,就冲出去救火。镶了一层黑缎子边的黑色衣尾在火光熊熊的夜色里随风飘起,沾满了焦炭的气味。过后,工部局通知他们。可以将那晚洗烫修补礼服的洗衣店发票拿去报销。这是另一个关于黄浦滩上的黑色礼服的故事。

黑衣人三五成群地消失在旧渣打银行门庭的灯光里,像解一道合并同类项的数学题那样,归成一个符号。

她们是一对长得很相像的母女,长脸。在自天花板而下的灯光里显得更长。

玛丽莲吊灯洒下明亮而匀称的光芒。这些大小不一,出现在大楼各个角落的、红色里夹了金箔的玻璃吊灯,是第二次从意大利舶来的镇楼之宝。第一次从意大利来的镇楼之宝,是1920年代从意大利教堂里买来的大理石圆柱,据说它们还是米开朗基罗时代开采的。精确地说,这次不再是舶来,而是空运。“舶来品”这个词也已经过气了。

玛丽莲吊灯让人想起威尼斯那些昂贵而易碎的古老玻璃,和弥漫着旧缎子和耗子味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往事。但是,如果经历过上海1970年代和1980年代由于电力不足而全城灯光黯淡发红的岁月,才能体会到它们给予的明亮与柔和所意味着的渴望。这是完全不同于威尼斯的渴望。

地上细小,而且排列并不规则的白黑两色的马赛克铺满了她的眼睛,犹如《太阳帝国》里描绘过的,在黄浦江里漂浮的一口小孩的棺材那样,在她回忆里晃动。“是它吗?是原来的那些吗?”她猜测着。

大楼修复时,专门介绍了修复时对马赛克地坪的保护。当时她读到报道,眼前浮现出的门厅,是幽暗而高大的。马赛克地面好像蠕动的蟒蛇一样冰凉,并有一种威慑力强大的鳞状图案,马赛克在水泥上微轻的不规则排列,就像蟒蛇隆起时,撑开了鳞状物之间的皱褶。

这是八十年前的旧物。保留着1920年代亲切的手工痕迹的马赛克,看上去像雨后的泥地一样柔软,容易留下痕迹。完全没有如今的马赛克那样冰冷和规整。那些手工的痕迹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黑衣人沐浴在灯光下,洗得千千净净并散发名牌香水气味的身体,保养良好的头发,在黑色的衬托下格外白皙的手背和下巴,如同沐浴在阳光里的植物一样自在而感恩。冷气很快就使皮肤变得凉爽干燥,他们脸上因争斗而隆起的肌肉放松下来,变得彬彬有礼。

出示请柬。

与迎候的英国领事馆雇员寒暄,握手,探出上身去行贴面礼,嘬起嘴唇,轻轻向对方的耳朵发出亲吻的声音,“啧”,客气的,只贴一次。

留下名片。

“请好好享受我们的晚会。”领事馆的年轻本地雇员说了一口伦敦音,是上海的知识阶层一贯崇尚的口音,象征着教养与见识。说伦敦音的年轻女子将人群引向装饰着红色琉璃的电梯。曾有人形容它像一只圣罗兰的皮箱。这是外滩大楼渐渐成为展示西方奢侈品世界的前沿后,最为时兴和卖弄的联想。媒体对外滩的变化总是如此惊喜,并试图确切地形容。

“不,不不,我们更喜欢走楼梯。”她说。

于是她们拾级而上。

她的女儿探头看了看楼梯井。

P2-4

后记

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我打算写一本关于外滩的书,最初只是个模糊的心愿,我心中一个小声音说:“写一本外滩的书。”我听到了它。

2003年夏天我写下第一个句子:“沉甸甸的湿润云朵被海上的季风驱赶着,掠过和平饭店的绿色金字塔顶,一路向外滩后面上海辽阔的腹地奔去。”这个句子已经在修改中被删除了。从那句句子开始,我经历了漫长的写作,直至为最后一句话,敲上最后一个下引号。“最后,罗伊斯将手里的一块六角形的巧克力递到她手里,玩笑似的又念了一遍台词: ‘想吃巧克力吗?有紫罗兰味道的,或者你更喜欢玫瑰味道。在一个礼拜天早上新采下来,然后和奶油打在一起做的。’’’我盼望的时刻,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天上午到来,在电脑上敲了最后一下,我的外滩故事终于结束了。

这三年里,我想象过很多次,结束这本书的那天,我要写一个后记。我要在后记里开列一个长长的感谢名单,每次我接受别人的帮助,都会这么想。两年里,我接受了那么多帮助。谢意在心中堆积,渐渐压得我喘不上气来。

 我感谢上海作家协会给予我的创作长假和资助。这给了我一个安定的心境,去做一样复杂的,需要许多前期投入的工作。上海作家协会从我开始准备外滩材料的2001年,就开始了对这本书的资助,最初他们资助的是我收集材料的两年,然后,是开始写作的三年。他们的期待和信任,是我的动力,也是压力。这两样,正好是我需要的。回溯起来,作家协会为我一共放了十年的长创作假,上海三书,四部旅行书,加上这本外滩之书,都是在作家协会为我创造的安顿里写出来的。期间,我结识了不少世界各国的同行,从爱尔兰作家到智利作家,到英国作家和美国作家,还有日本作家和玻利维亚作家,他们了解到我的情况,都开玩笑地追问过一句:“那你认为我有可能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吗?”

我感谢伦敦市长办公室的赵冰冰小姐,我去伦敦寻找资料,她出力良多。当我写到一半,身心疲累时,她打电话来,说:“我来带你去好好吃一餐饭,然后,再好好吃一碗冰激凌,再好好去一个晚会放松。”那个晚会,就是在外滩十八号的顶楼,它成为我书中描写的一个场景。冰冰隐在我的角色后面,穿着一件洋红色的绣花大襟短衫。

我感谢我英国的作家朋友们,他们为我张罗可以采访的人,提供给我他们生活中的经验,与我讨论英国人对海事时代的立场。我和托比·利特一起去伦敦的大街小巷,和苏珊·艾德金一起去泰晤士河岸上的老酒馆,看当年吉卜林写《丛林男孩》的地方。我在大学英文课上读过《丛林男孩》的节选,那时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瑞曼史深夜送我回家。我不会忘记,他摇下车窗,隔着半街雨后满满的花香和沉沉睡意,大声问:“你带苏珊的钥匙了吗?”他那斯里兰卡人黝黑而温柔的脸上,在路灯下充满柔和的阴影。那时我住在苏珊家里,她则去澳大利亚写文章了。他怕我忘记带钥匙,进不了门。2007年的春天,我们在上海再次见面,他从故乡来,我们在一起比较了上海外滩和斯里兰卡的殖民时期码头区的现状,这两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外国商人来了,河岸区发展起来了。外国商人离开了,河岸区凋谢了。外国商人又来了,河岸区的洋行旧楼,成了高级酒店,高级餐馆,高级夜店,国际价格,国际格局,当地人再次离开,知识分子摇摆于激烈的民族情绪和普世文明的标准之间,在一间高级酒店举办的文学节受到了当地报纸的质疑,如我们一同参加的上海国际文学节一样。他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更大的价值,对通商口岸城市绵绵不休的困惑的表达。

海事时代早已过去,但在旧通商口岸城市发生的事情。仍旧这样复杂,甚至更为复杂。这是我和瑞曼史的感慨。

我感谢命运引导我找到了这样的谈话,这样的朋友。

我感谢上海史专家李天纲,这些年来,他家的电话号码对我就像是上海GOOGLE的号码,他的不厌其烦,让我能找到许多我想要的资料,资料的来源,资料的真伪。他远比GOOGLE出色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深入地讨论。对上海的许多认识,都是在与他的电话讨论中成熟起来的,一直说到电话的听筒都发烫了。他是我的字典。

我感谢大英图书馆的中国部主任伍芳思。她与我分享她的研究成果,她帮我复印沙逊家族的传记,她带我去伦敦的公园寻找外滩公园时代的游园法规,她甚至陪伴我去亚非学院。怕我找不到路。她说:“我们收藏了那么多中国的好东西,我们无法归还,所以我要帮助你。”

我感谢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工作人员,综合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和徐家汇藏书楼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这两年里不知为我搬运了多少次旧书和旧报纸杂志,有时书太重了,他们就用小车推到我桌子旁边,有时他们搬动多年无人问津的旧报纸,从书库出来时,已满脸喷红,是因为螨虫刺激他们一直在打喷嚏。他们在我忘记带纸笔的时候借给我纸笔,在我来不及看完的时候帮我保管资料,在我从索引里找不到我需要的书的时候过来帮忙,他们是我的英雄。

我感谢爱荷华大学的亚太研究中心和图书馆,感谢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感谢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感谢吉林大学东亚系,感谢贝茨大学东亚系,华盛顿大学东亚系,这些美国的大学为我到英国和美国的其他图书馆借书和档案,照顾我的研究,安排我的演讲和讨论。那些对公众的演讲和与学生的讨论,使用的都是我写作的章节和照片,每次讨论都给我新的启发,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会有这么多次修改的原因。

感谢我的朋友艾大卫和他的妻子海伦,他们教给我怎么做美国式的资料收集。大卫是哈佛出身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史,他膝盖上永远搁着一台正在工作的戴尔电脑。我们讨论了不少关于中国的事。我在美国做研究的一年中,从写作到生活,他们对我帮助良多,连我家的葡萄酒杯子,都是来自他们的圣诞礼物。

我感谢黄浦区团委的陈蕾女士,她帮助我寻找和联系曾在外滩生活的家庭,与我分享她大学刚毕业时在外滩街道工作的经历和见闻,以及自己的体会。她从来都有求必应,充满鼓励。有一次我去她的办公室,但是到得晚了,远远地,看到她在人行道上等我,她握着电话,好像随时准备着。

我感谢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他注释的洋泾浜英语,对我帮助良多。

我感谢接受我访问的那么多与外滩有关的人物,老人和年轻人,有钱人和穷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感谢他们付出自己的时间,打开自己的心扉,赠送自己的回忆,这些都是宝贵的个人历史,有些不快的回忆让他们再次受到记忆的伤害。有时我感到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我,当然更不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是为了这本书,这本写外滩的书。他们对外滩怀有某种使命感,我想,这才是他们接受我的原因。我感谢那些约谈和偶遇的人,通过朋友辗转介绍认识的,或者认识多年,却刚刚意识到他的经历对我的书的价值的人,感谢这些与外滩相关联的人们帮助了我。

感谢我的朋友们,我维也纳的朋友,我柏林的朋友,我北京的朋友,我上海的朋友,我美国的朋友,我云南的朋友,我香港的朋友,我伦敦的朋友,他们听我说了整整两年的外滩故事,以至于他们有时特地问:“又有什么好玩的故事?那本外滩的书的故事。”他们的兴趣,有时是支持我在感到太困难的时候仍旧进行下去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有趣和重要。在一个人写一本很长,也很难的书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朋友是自己生命中的烟花,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如节日的夜晚看烟花怒放,他们华丽地照亮了本来辛苦和寂寞的写作生涯。这两年里,有时我陪伴他们去外滩,一路上忍不住喋喋不休,常常要等到他们望着我笑,才发觉自己话多了。但他们大多继续笑,然后说:“你就该写外滩,是不是?”我为这些亲爱的朋友们,而感谢上帝的赐予。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从来没有打扰过我的写作,也不曾制止过我的计划,可以说我是一个完全自由和自主的人。我要写作,不跟他们出去吃饭;我要写作,要离开他们到美国和欧洲;我要写作,休息时要有人陪伴……他们总是答应下来。每年到祈福时,大家都记得为我祈祷书写得一本比一本更好。我从不去参加子时放鞭炮,每年他们带着一身硝烟回家来,都纷纷过来告诉我:“你的那一支,震天一样响。”我为有这样的家人,感谢上帝的恩宠。

在写作的时候,我最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爱,以及自己的使命。

目录

一、黑白马赛克

二、宿命

三、不可能的世界

四、纪念碑

五、梦想的烟尘岁月

六、怀乡痛

跋:外滩写作记

参考书目

序言

从2003年开始写《外滩:影像与传奇》第一稿,到2012年写完《成为和平饭店》最后一稿,我的“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写了十年。

1937年,美国作家豪塞在他描写外滩的书里写道:外滩是上海外置的心脏。而我,则在六十多年后描写了外滩如何成为新中国上海无可争辩的象征。上海是个反复经历沧海桑田剧变的都会。而外滩,则是这种剧变的纪念碑。

2014年,我的“外滩三部曲”集合成套,在外滩所在的城市——上海出版印行。时至今日,我想,自己努力承担了对养育我的城市的作家使命——尽我所能,为这条充满象征并不断变化的河滩留下有血肉的历史细节,为它的过去与现在,更为它的将来。

作为一个作家,我在十年来用文字和照片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探索中,摸索着表达它层层叠叠故事的写作方式,写作手法和词语库。我在努力尽到一个作家的本分。作为自幼随父母迁徙而来的移民,我是在长年对上海往事的探究中渐渐认同它为家乡的。

外滩三部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

陈丹燕

2014年6月29日

内容推荐

《外滩:影像与传奇》,陈丹燕“外滩三部曲”之一。作者以“非虚构”、“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以海派式绵密、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外滩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外滩这艘内蕴丰富的历史巨轮光影斑驳的面纱。

在作者笔下,为逃避中国内战从外滩乘船离开的外国侨民,出生于上海、拍摄了1949年外滩的外国摄影师山姆·塔塔,携女儿岛上海总会遗址追寻自己童年记忆的母亲,号称要重新点亮外滩的“外滩三号联合会”主席李景汉,以及租界时期连接外滩商业繁荣的洋泾浜英语,1950年代外滩长夜一般的寂静,1966年出现在友谊商店外墙上“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型宣传画,1970、1980年代的外滩恋人墙,1990年代的外滩改造工程……绵密的细节铺陈着那些与外滩有过特殊经验的人与事,使得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全书配图170多幅。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联袂,生动再现了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编辑推荐

《外滩:影像与传奇》是陈丹燕非虚构上海系列故事之一。这部陈丹燕历时6年完成的作品,是她对外滩的回望、注目与访问。外滩就像一艘内藏丰富的巨轮,航行在历史的海面上;陈丹燕以“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来揭开外滩光影斑驳的面纱,展现她对外滩历史的打捞。每一个章节都似一个闪光的镜面,反射着历史的驳杂与丰富、理性与非理性交错的瞬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滩(影像与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4067
开本 32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4156380
中图分类号 I247.53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