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纸间映像(私影百部谈)
内容
编辑推荐

《纸间映像(私影百部谈)》由藤井树所著,十二年影评作品首次集结出版!

陆川、胡歌倾情作序!

贾樟柯、彭浩翔、高圆圆、宁财神、顾小白、李霄峰联袂力荐!

藤井树的影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角度独特,观点敏锐,笔触纤细,字里行间充斥着知性之美与文艺气息。作为一部赏析类作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赏析的佳作。

内容推荐

《纸间映像(私影百部谈)》由藤井树所著,为我国资深影视评论人藤井树,积数年之功,倾心打造的经典影评作品集结本。书中首次曝光了作者十二年来在影视道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纸间映像(私影百部谈)》共七辑,分别冠以“青春”、“禁忌”、“浮生”、“幻爱”、“感官”、“天真”、“城市”主题,内容涵盖中外影片近百部,不限作品国籍与出品日期,选取震撼心灵的银幕佳作,用文字细细解读。

目录

序一 十年藤井树/陆川

序二 有爱/胡歌

私·青春

《玛丽亚的星期天》: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青春残酷物语》:青春太长,人生太短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网络少年杀人事件

《青少年哪吒》:我们无法离开

《玫瑰少年梦》:世界的错位

《恋恋风尘》:一生最初的迷惘

《失恋33天》:空窗期励志手册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情书》:藤井树的故乡

《音乐人生》:少年音乐家的烦恼

《黑暗之光》:生命原本如此

《山楂树之恋》:小葱拌豆腐也很可口

《观音山》:世界尽头的孤独与暖意

私·禁忌

《霸王别姬》:是宿命的注定,还是今生的真相

《御法度》:欲望是最大的罪孽

《战场圣诞快乐》:我们都是如此渺小

《黑天鹅》:灿若烟花的天鹅之舞

《晚秋》:一场无法定义的邂逅

《断背山》:你怎么可以离开

《弓》:老人,女孩与海

《黑店狂想曲》:后现代的狂想阴谋

《狸御殿》:幸好还来得及

《革命之路》:文艺女青年的绝望人生

《三月的狮子》:在结冰与开花间

私·浮生

《天与地》:细沙入眼

《战马》:一匹马的战争史诗

《王的盛宴》: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我的爱人,你的死神》:如果死亡有时

《郎在对门唱山歌》:郎情妾意,回味无穷

《让子弹飞》:姜文进城了

《梅兰芳》:其实陈凯歌才是十三燕

《千里走单骑》:在路上,不如不上路

《白鹿原》:一声叹息

《神探亨特张》:非常靠谱

《桃姐》:于细节处见真情

《夺命金》:悲凉残酷的现实寓言

《小东西》:犹如白纸,无限风光

《海上传奇》:唱到骨子里的岁月之歌

私·幻爱

《八月照相馆》:风和日丽,宁静致远

《再吻我一次》:意大利版《将爱情进行到底》

《一天》: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东京日和》:生活本身的纯粹伟大

《闰年》:爱在他乡颠沛时

《爱情重伤》:男女很容易,爱情很难

《旺角卡门》:相忘于江湖

《最好的时光》:怎样才能在一起

《爱上爱情》:爱是不隐瞒

《大婚告急》:当闺密变情敌

《美得过火》:对你来说她太美

《单身男女》:都市灰姑娘的白日梦

《春娇与志明》:爱情总有分分合合

私·感官

《阿凡达》:不能在家里看的电影

《盗梦空间》:梦是最真的现实

《碟中谍4》:阿汤哥,RUN!RUN!RUN!

《大侦探福尔摩斯2》:大叔卖萌,势不可当

《玩命追踪》:一场《七宗罪》式的警匪追逐

《通缉令》:子弹狂想曲

《龙门飞甲》:徐克归来

《夜宴》:一场形式主义的死亡

《武侠》:其实很反“武侠”

《新少林寺》:有情有义的功夫少林

《窃听风云2》:这场赌局,没有赢家

私·天真

《小鞋子》:天堂的小孩

《烟花》:只为寻找一个答案

《菊次郎的夏天》:天使必定存在

《梦幻村庄》:哥儿俩好哇

《舞动人生》:给比利·艾略特的一封信

《爱丽丝梦游仙境》:失望与期待

《里约大冒险》:有一种电影,名叫梦想

《功夫熊猫2》:又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

《黑猫警长》:记忆重组

《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随梦想而飞

私·城市

全球:城市光影浮掠

上海:光阴的玫瑰

北京:皇城乐与怒

台北:梦想在继续

香港:为电影而生

附录 对话·电影·藤井树

后记

试读章节

不算新的挪威电影,看完以后在黑夜中独自回家时,我一遍一遍问自己: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我们究竟靠什么而耐心地活下去?

15岁的少女玛丽亚,父亲是一个神父。这个家庭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是极漂亮的小孩,玛丽亚是其中的老大。故事的展开是因为玛丽亚还有684个小时就将接受洗礼成为真正的基督徒,这之中有她的种种挣扎和逃离。因为有少女成长的过程中复杂而难以言传的情感经历,因此没有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部片子我会喜欢。

其实,我觉得本片并不是以表现宗教对人性的禁锢为主要目的,在我看来,影片要说的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初产生的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和青春期的骚动与成熟。玛丽亚在这684个小时中完成了她整个生命最重要的转折轨迹,从起初的迷茫到最后的挣脱与回归本性,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上帝。

我很佩服本片的导演,他在运用镜头的时候节奏感控制得很好。整部片子始终弥漫着压抑和沉闷的氛围,借着上帝的名义对人性欲望进行最残酷的遏制。玛丽亚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完全被夸大化的反面人物形象:满口的教义仁慈,上帝仿佛与他同在,甚至他就是上帝的化身。他在影片中从来没有笑容,一张几乎没有表情的脸的背后却同样是一颗充满了欲望的心——这让我想到了《荆棘鸟》里的拉尔夫。

事实上在看此片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荆棘鸟》的故事,而杜哈姆小姐多么像麦琪,她们都爱上了不该爱的男人。幸好玛丽亚的身边有杜哈姆小姐的存在,这个小姑娘最终的挣脱,其中很大的勇气来自杜哈姆小姐的死亡,这个女子是本片的唯一亮点。

我想一个女孩子要长成一个有智慧、有气质、心灵优雅美好安宁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一定要有一个具备了这些品质的女人的存在。在青春期内心最迷茫动荡的时候给予她无尽的关爱和注视,让她慢慢擦去因为成长而变得雪亮的眼睛所看到的肮脏,并消退那些使心疼痛起来的乌青块。

我想起了我的青春期的混乱和怀疑,幸好我有陈丹燕和张爱玲的美好文字的陪伴,有陈丹燕细腻温柔的声音在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从《十二种颜色的彩虹》里传出来,放巴赫温暖湿润的曲子。而玛丽亚的杜哈姆小姐也对她这样谈起巴赫的音乐,跟她一起在没有首饰和化妆盒的日子里用牛奶瓶的锡箔片当耳坠,偷偷地涂口红,做一切使心灵丰盈起来的事情。这对玛丽亚来说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导演用杜哈姆小姐传达着自己的意愿,他通过对准她的镜头来指引和塑造玛丽亚,甚至不惜以死亡为代价让他的指引得以实质性地成功,就像烟花幻灭的一刻必然发出最璀璨夺目的光。

杜哈姆小姐看不到希望的死,实际上给了玛丽亚清醒震惊的理由。从这个时刻开始,这个小姑娘睁开了眼睛,理智独立地看世界。于是她心里的那个上帝随之复活,她不再需要那个强加给她的外在的虚伪的上帝的名义。

湖是影片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湖的周围是一个仿佛世外桃源似的美丽景色。四周都是树,浓绿灿烂,中间躺着一片透明安宁的湖。这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的“世界尽头”,那个小镇的森林就该是这种模样吧。金毛狮子们喝水的地方,我的影子逃离的地方,都是这样的一片看似安宁的湖。

在影片里杜哈姆小姐告诉玛丽亚,游泳和水能够给人带来平静。于是,最后杜哈姆小姐选择在湖水中死去,而玛丽亚跟她的告别也在湖边完成。她们都是忠于自我的人,她们的心在那个没有自由的天地里如此艰难地飞翔着。尽管那么难,那么累,可还是尝试着做出种种挣扎和不甘。疼痛在所难免,所谓个体的独立完整其实并不需要外在强加的道德准则约束。我们看到教堂中跟玛丽亚一起听讲的人都是没有表情的脸,如果这样就叫虔诚和解脱,那么我宁愿一辈子做自己的主人。

玛丽亚青春期的骚动是整部片子主题的切入口,一个女孩子对于性最初的渴望和臆想在影片中得以细腻地呈现。而和那些来了月经仍然做爱的女孩子们相比,玛丽亚纯洁得叫人心生怜爱。影片里不止一次拍她坐在教堂听讲时,脑子里却想着种种放肆的念头。这种口是心非的模样可能跟她周围每一个看似虔诚的人是一样的状态,甚至玛丽亚的父亲——同时也是杜哈姆小姐心头的痛——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何尝不是?让我憎恨的虚伪男人。

注意到影片中有几处刻意拍教堂的镜头,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天空阴霾潮湿,笼罩下的教堂格外冰冷,造成特别疏远而压抑的视觉体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想导演用这样的镜头就是要传递教堂所代表的、用上帝的名义对人性本能的禁锢而造成的郁闷和压迫。当宗教成为一种可被利用的手段时,和政治很像,堂而皇之的理由下掩埋着最卑劣肮脏的目的。人就变得特别无助,一切正常的本能都是禁止嘲讽的对象,而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影片的最后,玛丽亚拒绝接受正式的洗礼,她心安理得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留给她的父亲一个清晰的背影。电影第一次响起了明快的音乐,有了亮晃晃的阳光,一个健康、自由、独立、清醒的小姑娘满面春风地一路走来。哦,她是那么美,那么快乐。我仿佛看见了她心里进驻的上帝的笑容,这个才是她要信仰和遵循的上帝啊!

那么,银幕前的我们呢?已经走过了青春期的我们,早已放弃了当初对世界质疑的勇气,变得温柔而麻木。我们心里的上帝已经慢慢沉睡,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过着日子,如流水一般眼睁睁看着每一天从指缝中溜走。懒惰的我不想去争取和挣脱什么,我对自己说,我长大了我才这样冷静和理智。可是事实上,我是再也没有了抗拒的勇气,我心甘情愿地被生活吞噬着。

玛丽亚唤醒了心里沉睡的本能的上帝,她终于得到了释放和解脱。于是,我也希望我有再次唤醒我的上帝的力量,让我得以生动鲜活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祝你们幸福,哪怕流泪。

P3-5

序言

1.

我见证过藤井树的青春热血。

那是茫然不安且中度伤感的年代,电影梦如同包裹在每个人头上的氧气袋,支撑着爱电影的鸡血青年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2.

我们真正的相识是在可可西里。

这个形迹可疑的上海女记者是突然空降在我们面前的。鲜活得像一只春季的蜥蜴,花花绿绿且毫无节制地变幻着色彩,让那时已经在戈壁滩上待了将近四五个月的我感到一阵晕眩。她嘹亮的欢笑惊醒了整个戈壁滩,扑面而至的热情几乎淹没了整个剧组。

是的,藤井树就是这样的姑娘:质朴而热情。

她热力四射的热诚经常能融化四周的坚冰,令她在人生的征途上不断遭遇友谊的伏击;也能令她如同无人驾驶的蒸汽机车莽撞地)中上枕木已经朽烂的密林铁路,不知归途。

这十年,就这么看着她一路高歌冒着热汽地前行着,手心攥着汗。

3.

那天我们决定放弃在格尔木周边的拍摄景地,直接将剧组拉入可可西里腹地海拔4700米左右的五道梁。

制片主任默默地拿出一罐氧气瓶,把两根导管插入鼻孔,然后深沉地点上一支香烟:“你们上吧,我老了。”在他的身后,是二十箱氧气瓶。

“吸着氧还抽烟?您丫不怕炸死自己?”年代久远,印象中藤井树大致说了类似的一句话,随后从桌子上抄一个苹果拿起背囊,径直走到吉普车旁。

文艺女民兵——在那个瞬间,我默默给她起了这个名字,然后在心中流着热泪给她鼓了两下掌。

车队沿着青藏公路一路盘山而上,路边山谷里熊熊燃烧的卡车,远处的雪山,冰河前孤独的野牦牛,奔驰而过的野驴群都能让这枚只见过自行车群的上海女民兵发出阵阵尖叫;傍晚时分我们的车进入了五道梁地区。4700米的戈壁,开始显示其黑暗的力量。缺氧让车里一片死寂,藤井树牌复读机也开始间歇性断电,并咝咝啦啦发出各种令人担忧的噪音,直至最后陷入永久的沉默。

我回过头,看见她脸色苍白,惊恐万状地举着苹果。她把苹果转过来让我看,在她咬过的地方,一大片血迹。

高原反应,我们都习惯了。

随后在楚玛尔河边上,我们正在勘景,藤井树开始喷射性呕吐,两个副导演都扶不住她,她很快陷入了轻度昏迷,我们迅速把她送到最近的五道梁兵站医务所,在那里她做了一个决定:继续留在五道梁,完成她的采访。

4.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隐约还会觉得自己肺部的两个痛点又开始疼痛,一左一右两个看不见的贯穿伤永远烙印在我的胸膛上。在五道梁拍到第二个礼拜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肺部仿佛中了两枪,两个伤口从前胸一直贯通到后背,令人发狂的疼痛彻夜不停地折磨着我。

剧组从一百零八人减员到六十多人,每天都有人一头栽倒,被紧急送下山。留在山上的人都有一个显著的幸福特征,脑袋逐渐变大,肿得跟紫茄子一样。在这样惨烈的局面中,藤井树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越来越健康、吃嘛嘛香。我们不多的口粮碰到这样坚韧的朋友,真是悲剧。她真的是——我们所有人都齐赞——高原的一朵奇葩。

她在现场,白天热火朝天地和各种藏族巡山队的小伙子谈笑,热火朝天地和摄影组的帅哥们聊天;晚上热火朝天地和我们在兵站外小餐馆涮各种白菜、大口喝青稞酒、大声唱歌;深夜陪着剧组病号在救护站打点滴——大声和护士聊天……

这不会是假象吧,我猜她不但没好,应该彻底病了。

有一句话是说这种症状的:自从得了精神病,心情开朗多了。不会是高原缺氧让她彻底神经了吧——我暗忖。

她其实一直没有脱离危险,嘴唇已经是黑紫色,脸型也成功地从南瓜子升级做了南瓜。每天晚上兵站医务站都会给她准备一整瓶医用的氧气瓶,钢罐,一人多高,斜支在她的床边,供她很奢侈地整夜使用。我们探视她的时候,都流着口水凝视着她——身边的氧气瓶,心想,丫怎么还不走呢,这氧气瓶就可以——这是五道梁地区唯一的医用氧气瓶。

她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坚持到了我们完成了可可西里腹地楚玛尔河地区的全部拍摄结束的那天,她才离开了我们。

她走的那天,剧组所有的小伙子都和她拥抱了,她貌似哭了,惹得很多人都哭了。

当看着她的车在戈壁滩上拉着一条浓烟越走越远的时候,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她高亢嘹亮的笑声,一瞬间很多人突然明白了她这段时间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意味着什么。

后来《南京!南京!》的时候,她又出现了,那次她号称是来看圆圆的。

再后来,《王的盛宴》的时候,她又出现了,这次她和秦岚打得火热。

看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见证了成长。

藤井树,就如同她的笔名,她的成长,就是一棵小树的成长。她总是用最热诚的心去拥抱友情,拥抱感情,几乎毫不设防,所以行业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和她成为了朋友。

这本影评是她心灵的文字,我知道是她用心写的。我就不对她的影评进行吹捧了,反正中国电影走到今天这个状况,影评人起了一部分坏作用。很多影评要么是坟头的花圈,要么是鞭尸的刑具,要么就成了被收买的旗手。藤井树的影评让我看到了很多不同。有什么不同,大家自己去看。

其实我更希望这部书能让大家看到一个作者的心,一颗温暖的爱电影的心。我不想说她是伟大的影评人,我知道她心中有这个目标,她在走向那个目标;不过她内心泛滥的仗义和友善,经常会让她混淆对电影的热爱和理性评判的界限;但是她会迅速清醒,因为电影,永远是她心底不变的底线。

她在我心中,代表着永远爱电影的那一群人。她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镜子。

再长的序,也有终结的时刻。

这篇序写到这里,我对自己很失望,因为我觉得我没有完整描绘出藤井树的十年;我没有描绘出我们的友谊,以及这种友谊见证的我们爱电影的岁月;我突然意识到我甚至不知道藤井树的本名。我曾经听说过一次,非常诡异的感觉,那个名字过于庸常,我想我一定是从我的记忆中刻意地抹去了。她在我心中应该只有一个名字:藤井树。

真正的老友,应该一起扛过枪,也是知道对方受过多少伤;显然我知道不少,且都是硬货。但是她心底的爱和善意,让她能一次次修复和重生;她拥抱生命的双臂从来没有放下来过。这一点,她深深地感染着我。

电影人老了老了的时候,经常会有沦落街头的结局。我设想很多年后,在某个寒风刺骨的冬季,我会在一个桥洞下写上几页回忆录,然后寄给藤井树,让她看着给钱买走。在信的结尾,我会特别用红色的原子笔写上:你、r如果不给钱,我就把这几页手稿出版在某个闹市区的墙壁上。想象着她接到信的样子,让我总是有一种特别踏实、特别开心、特别温暖的感觉。

这就是和藤井树做朋友十年的感觉。

2012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看电影?我想或许是生活本身太平淡了,于是就想在电影里过过瘾。看一场电影,做一场梦。散场了,梦醒了,才有力气继续活下去。这种感觉就好像陈丹燕的书里写的那样,因为自己很无能,所以就总是幻想变成一个无所不能、呼风唤雨的巫婆,能飞檐走壁、行侠仗义,结果到头来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日子一天天从指缝中溜走,悲从中来。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

其实看电影从来都是很私人的事,喜欢或者不喜欢,你所感受到的那些情绪,都来自你的经历。所以我的博客标签是:我们看电影,其实是在看电影里的自己。

而我写电影,写的亦是自己。

我不是电影专业科班出身,不懂技术,更没拍过电影。从十二年前在“电影红茶坊”(网络论坛)贴出第一篇影评开始,我写下的这些关于电影的文字,全都是关于我自己的生活。我的悲喜起伏,感动或者厌恶,所有一切都忠于内心。或许这些都不能叫作影评,称为观后感可能更合适。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电影,并且这辈子都会一直爱下去。

印象中真正爱上电影,应该是1994年,那年我高一,去影院看了一部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彻底拜倒!原来武侠片还可以这么拍啊,原来电影可以是这样的啊。这之后就跟中了毒一样,整天沉溺于影院和各种碟市中。从VCD到DVD再到如今的在线视频,从2D到3D再到IMAX一3D,银幕尺寸和观影模式在变,不变的是,我对电影的爱。

好了,终于有勇气把过去这些年来对电影的爱拼凑成一本书了,不知道书那头的你,是否和我一样,也那么喜欢电影。无论如何,都感谢这一路的相伴、鼓励与分享。在网络,在现实,在世界每个角落。

这本书里是我2000年~2012年间写的电影文字精选,一部分集中写于2000年~2002年,另一部分写于2009年~2012年,可能文字风格上不太统一,但情感绝对真挚,都代表当时当刻我最真实的感受。至于选片的角度,则有一定随机性,在整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些片,我并没有写,比如《可可西里》、《燕尾蝶》、《我们天上见》、《东邪西毒》、《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好多,都没写过。这就像对于最爱的人,言语总是过于苍白。所以,现在写的这些片不代表我真的都喜欢;但没有写的那些,也不代表我不喜欢。

2011年3月,我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藤井树观影团”,期望能找到一群和我一样热爱电影、喜欢看电影,并且谈论电影的朋友。至今,这个观影团一直在坚持每个月不定期地组织观影。把优秀的国产片推荐给更多人,同时也把爱影人聚集在一起。

最后要谢谢这本书的出版工作人员。谢谢多年好友陆川导演和胡歌先生,谢谢贾樟柯导演、彭浩翔导演、宁财神先生、高圆圆小姐、李霄峰先生、顾小白先生等,拥有你们的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当然最感谢的还有我最爱的岩井俊二导演,因为没有他,就没有“藤井树”。

祝所有人在电影中,尽兴!

2012年9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很奇妙中国有一个爱电影的藤井树,而她还给我写了一封情书。

——岩井俊二

藤井树用真性情看电影,用真性情写影评,最可贵在于一个“真”。十年弹指一挥,相信下一个十年还能被树小姐的文字打动。

——贾樟柯

藤井树以其清新隽永的文字笔触,拼凑出胶片下的感官世界。

——彭浩翔

热情、真挚、感性,这是我所认识的藤井树,也是她写出的电影世界。

——高圆圆

藤井树的影评,文如其人,率性,练达,诚意十足。最可贵的是她不偏科,商业片与文艺片都能兼顾,不装十三,不装内行,不使大词,这是最好的观影状态。

——宁财神

藤井树的文字与经历浓缩了我们这一批电影青年的梦想与坚持,她让藤井树这个名字从一个电影角色变成了一个强大的见证者,见证了一个人是如何把电影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一体。

——李霄峰

十年一梦,也只有尚存之梦能拯救一个又一个十年。这本藤井树的私人梦境集既是中国电影的镜子,更是你我的心境。对镜自照,心境万千,你我还是你我吗?

——顾小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纸间映像(私影百部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藤井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60633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