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难行能行大行普贤
内容
编辑推荐

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事,做与不做都围绕着一个“行”字。

《难行能行大行普贤》(作者许明)从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大行思想到对菩萨的信仰及仪式以及众生应化事迹、坊间传说、文学艺术,都围绕着菩萨的大行作了表述,这对于佛教信众是基本的信念,对一般人来说在认识传统文化、道德、善恶方面也会有所收益。

内容推荐

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事,做与不做都围绕着一个“行”字。《难行能行大行普贤》(作者许明)介绍的便是“难行能行”而被称为“大行普贤”的普贤菩萨。《难行能行大行普贤》中内容围绕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及对菩萨的信仰、仪式、坊问传说展开,深入浅出地讲述菩萨大行思想。

目录

第一章 大行菩萨称普贤——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地位

一、名号

二、身世

三、修证

四、地位

第二章 虚空有尽愿无穷——普贤菩萨的经典及其大行思想

一、有关普贤菩萨的经典

二、《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的大行思想

第三章 方便无数接群迷——普贤菩萨的信仰及仪式

一、普贤圣诞

二、有关普贤菩萨的忏法

三、普贤延命法

四、普贤三昧

五、冥界五官王

六、普贤斋戒

第四章 分身百亿化众生——普贤菩萨应化事迹

一、《法苑珠林》四则

二、《高僧传》三则

三、《净土圣贤录》二则

四、《峨眉山旧志·志余》一则

五、《太平广记》一则

六、民间传说一则

第五章 街井□巷说普贤——明清小说中的普贤菩萨

一、《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二、《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一—群魔欺本陛,一体拜真如

三、《封神榜》第八十三回——三大师收狮象

第六章 端严示坐六牙象——普贤菩萨的绘画造像

一、南北朝——萌芽朦胧期

二、隋唐五代——形象确定期

三、宋代——信仰独立期

四、元代一藏密造像及其向内地传播期

五、明清——宫廷样式与民间流派的两极分化期

六、近现代——承袭复古与创新期

第七章 名山处处有胜景——普贤菩萨的寺塔名胜

一、普贤应化道场峨眉山

二、普贤寺与普贤塔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1.愿我获得出离三世胜幢三昧,这样我就能够看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以及主持教化这些世界的佛,在出离三世后,为众生演说正法的情形。

2.愿我获得不退三昧,在一念间,就能看见所有如微尘数诸佛和菩萨、声闻恭敬围绕,在一起举行法会的情景。我在佛面前,获得无依止三昧,因此得以变化身体,同时遍到微尘数多的如来面前,以种种无上珍宝华香、涂香、末香,妙胜妓乐,种种庄严供养礼拜,并在无穷无尽的漫长时间里—直像这样地修行菩萨道。

3.愿我获得一切身变化三昧,于一念之中,便在一一佛前,了知无数诸佛世界。

4.愿我获得功德力三昧,使我能够到微尘数的佛世尊那里,以各种微妙的赞叹来赞叹佛。

5愿我获得不晌三昧,使我在一念中,能够全都清楚地看见一切诸佛世尊遍满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中。

6.愿我获得无诤三昧,使我在一念中,能够全都清楚地看见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世尊所有的净妙世界。

7.愿我获得首楞严三昧,因此能够化作地狱之身,到地狱中去,为地狱众生说微妙法,勉励诱导他们发起无上菩提心。使他们在未来世里能够生在人中,能够随佛听法,行菩萨道,最终了脱生死,得到解脱,成为证得不退转地的大菩萨。不但这样,还随缘教化天龙八部,以及天、人、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使他们像地狱一样最终得以解脱生死,住于不退转地。

普贤菩萨的这番大愿,得到宝藏如来的嘉许赞叹,并获授记一一将来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世界名为知水善净功德。

(二)修习心闻圆通法门

在佛菩萨等贤圣看来,一切法都是佛法,三万/忏法门都能通达佛道,但他们都会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外在的因缘,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方便法门去修行度生。

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在座的各大菩萨、大阿罗汉说:“你们最初发心觉悟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具体是用哪个根尘识作为圆通法门的?以什么作为方便,而悟入三摩地的呢?”

于是,普贤、观音等各位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们都一一叙说了自己从前修道时,是怎样悟入圆通法门的。他们共说出了六根一一眼、耳、鼻、舌、身、意根,六尘一一色、声、香、味、触、法尘,六识一一眼、耳、鼻、舌、身、意识,以及七大一一地、水、火、风、空、见、识大等二十五种入道法门,总称为“二十五圆通”。

其中普贤菩萨说,我曾经做过恒河沙数如来的法王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在教导他们的弟子修习大乘菩萨道的根本时,都会以普贤为榜样,教他们修习普贤行。而这种法门因为是由我而建立的,所以称作普贤行。我是从心闻入门,并用心闻的方法,去分辨一切众生的所有知见,即使远在恒河沙数世界以外,有一个众生,他内心真切发起修习普贤行的,我也会在这时,乘坐六牙白象,分出百千个化身,到他的面前。纵然他业障深重,一时不能够看见我,我也会在暗中为他摩顶,并且拥护安慰他,让他逐渐得以成就普贤行。世尊您问我们修习什么方法,得以悟入圆通法门。我刚才说了自己从前开始学佛时,正是用这种心闻的方法,发明悟入圆通法门的,从而生起自在运用分别心的微妙作用,这是第一法门。

(三)请问菩萨因地修证法门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德这句话用在普贤菩萨身上,也是很恰当的。位居仅次于佛的等觉位,却能始终上求佛道不厌,下化众生不倦,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便记载了普贤菩萨就有关一些菩萨因地修证法门的疑问,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事迹。

一天,释迦牟尼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示现净土。普贤菩萨以此因缘,便接连向释迦牟尼佛提了四个有关修行和解脱的问题:

1.普贤菩萨问:“修习大乘菩萨行的人,听说了这个圆觉清净境界后,该怎样修行呢?”

佛答:“修习大乘菩萨行的人,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的境界。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修习止观作为基础,首先要努力做到让内心停止攀附外缘,这样便不会生起妄情杂念;然后再观察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存在,是虚妄不实的。因此,有止观作为基础,便能远离一切幻化、虚妄不实的境界。”

2.普贤菩萨听了佛的解答后,虽然明白了第一个问题,却接着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他说:“假如世间的芸芸众生,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幻化、虚妄不实的,甚至连修行者本人的身心也是幻化、虚妄不实的,那么,又怎么能够用这虚幻的身心,去修习远离同样是虚幻的外境呢?”

佛答:“修行大乘菩萨行的人,不仅仅要远离幻境,而且也要同时远离以幻心离幻境的幻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达到根尘双亡、内外皆空的境界。”P9-11

序言

古往今来,信佛的人不少,但什么是佛教,却不是一个很容易表述的问题。有些人把它复杂化了,说得很深奥、很玄妙;有些人又把它简单化了,只是进庙拜佛,求得保佑。为此,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感到困惑。他求教于鸟窠禅师,禅师用佛说回答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居易哑然失笑:“这谁不知道?”禅师说出了极为深刻而又十分简单的话:“三岁孩儿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禅师给白居易的回答出自《法句经》,原文是“诸恶英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后四个字不可忽视,那是明确的定义,毫不含糊的。)

我个人以为这四句话说明佛的教义是实践的、行为的、取决于每一个信奉者自身的。莫作恶,多行善,不论作为还是不作为都围绕着一个“行”字,要去除妄念、明白真理必须净化自己的意念,这个“净”字也离不开“行”。普贤便是一位“难行能行”被称为“大行普贤”的菩萨。因此,虽然在一般人群中普贤菩萨不如观音那么熟悉,但在佛教信众内却是影响极大的。

一个“行”字看来是那样简单,似乎三岁孩童便能懂得,可是它又是那样复杂,有人到八十还行不得。我想这正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原因。

行之所以难,首先难在坚定的信念上,信念坚定方能一往无前、决不动摇;同时也难在正确的认识上。多行善,不作恶,是一般正直的人都明白的,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无常而“有我”的复杂世间却不是那样容易明白的。因为无常,变化万千,因为有我,常生妄念,这正行便难行了。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难行也能行。

普贤菩萨以其十大愿行告诉众生,学佛要行,行佛所走的解脱之路。为此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的深意。礼敬、称赞、供养都不仅是为求善报,重要的是认识、理解佛的慈悲、平常、坚定。要行善首要的是去除妄念,为此忏悔业障、随喜功德必不可少。这一切不是单单为了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善人,更是为了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本书从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大行思想到对菩萨的信仰及仪式以及众生应化事迹、坊间传说、文学艺术,都围绕着菩萨的大行作了表述,这对于佛教信众是基本的信念,对一般人来说在认识传统文化、道德、善恶方面也会有所收益。

后记

古德曾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也。又说,空言不能饱腹。平常我们也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探究这些话的意思,无非都在强调一个“做”的重要性。

唐代怀海禅师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据说他老人家直到晚年还带头参加劳动,大家看了很不忍心,就偷偷地把他干活的工具藏起来,以为这样便能让他休息了。禅师说:“我无德无能,怎么好坐着享受呢?”在到处都找不着工具的情况下,当天便因而不吃饭了。可见“做”在佛教里历来都受到特别的重视。  .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落于空谈,也不没有目的地白忙乎,尽量地把自己从经论中所学到的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去呢?显然并不容易,这需要具有智慧的思想和慈悲的胸怀。大体说来,人因受贪、嗔、痴三毒的影响,智悲两方面都比较薄弱,做事情的成功率低而阻碍大;天人悲心强,但智慧不足,以前做了不少善事,因而感得在天上享福;阿罗汉和缘觉智慧强盛而慈悲心又相对弱些,因此更偏重于自己得解脱,却顾不上帮助其他人;唯有佛、菩萨能够智悲双运、解行并重,既以智慧上求菩提,又能以慈悲下化众生,真正做到不偏不倚、自利利他的完美境界。

大行普贤菩萨则是这众多的佛、菩萨中,最令我敬仰的之一。这是因为他在深切的慈悲心基础上,更特别提出并始终实践着的十大行愿。试看《行愿品》说:“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何等的崇高伟大,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他是佛教菩萨行的一座巍巍丰碑,芸芸众生心目中不倒的楷模,千百年来始终不断地激励着人们为“庄严国土、净化人生”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正因为这个原故,当2002年李家振先生让我写一本关于普贤菩萨的通俗性读物时,便很高兴地接受下来了。写作深入不易,浅出更难。通俗读物最难做到的是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读完并有收获。本书虽是—本小书,但涉及面却很广其中包括佛教教理、教仪、艺术、文学、语言等各方面,因此尽管本人为写好此书已付出极大的努力,但疏漏不足之处仍然难免,欢迎读者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以供将来修订之用。

佛教说“福不唐捐”,有播种就有收获。2003年完成书稿,2005年第一版出版发行。这次再版时,对图片及文字又进行了个别调整。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始终得到李家振先生的支持与帮助。朋友王蕾女士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向我提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了本书的全部图片。赵城金藏电子文本校勘编辑部对本书涉及经典的入藏情况做了适当的注解。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及其他各界同仁,直接间接为我成书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借本书再版之机,在这里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许明

2011年2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难行能行大行普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2730
开本 16开
页数 1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8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