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绪的镜子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凯沁真实地在书中解剖她的生命(不知道过程有多痛苦),只为了要真挚地与读者分享生命。

当你读完这本《情绪的镜子》,你还可以用作者真挚摊现在你面前的生命,来检视你自己,重新欣赏自己生命中的春、夏、秋、冬。或美好、或缺陷,他们都是真实的你;在心灵里,或小孩、或成人、或父母,他们都是期待与你真实相处的你。

内容推荐

成长过程中累积的生活经验和人际记忆,常常让人成为身陷心理丛林的迷途者。错综复杂、难以名状的情绪让人难以脱身。

许多人迷失在情绪的迷宫中,“错认”了自己的情绪信息,也“错待”了身边亲密的人。忧郁症常常源自本身情绪的错误解读。在每个人情节各异的人生中,有许多相通的情绪密码,需要每个个体去细细解读。正确解读情绪,是治疗的良方。

在《情绪的镜子》中,林凯沁真诚地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以及她在心理辅导生涯中遇见的真实人生故事为镜,与读者的心灵相遇,帮助读者照见情绪背后隐藏的生命状态和自我面貌。

作者具有丰富心理辅导经验的作者,以感性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带出成长心理学的精髓、生活中人际与自我心理调适的常识。打开这本《情绪的镜子》的每位读者,可以在真实的人生剧场中返身看见自己不自觉的人际角色,遇见处于不同人生节点的自己,从而找到生命成长的“理”和“路”,与自己和好,也与周遭的人和好。

盘根错节的情绪并不可怕,从这里开始,你可以成为自己的情绪医生。

目录

推荐序

人生剧场 杜明翰

一面镜子 夏忠坚

这本书不适合当床头书 章胜杰

自序 心理学的知识使我成长有路

前记 解读情绪故事

Part I 我的故事 中年宣言

 1 教室外的孩子

田里的母亲

拒学

看戏

寄居

步入生命陷阱

生机

回到世界

 2 13号林凯沁

心灵的母亲

决定跟痛苦的人在一起

 3 修道院的绿意

唯一的恋爱

哭掉的假睫毛

心灵宣教士

中年失落

Part II 人生的功课

 4 人格的工程师

 5 人际密码

 6 舍不得你长大

 7 蹓狗的哲学

 8 40岁的泳池

 9 错认

 10 “容我是我”的界线

 11 错待

 12 追逐的旅程

 13 生命的良师

后记 喜剧

附录 我所认识的凯沁老师

试读章节

教室外的孩子

生命初期的机制,恰似春季的泥土,娇嫩却不失弹性,依赖浇灌,却蕴含着奔放与独立的生机,是令人难以捉摸的生命季节。

田里的母亲

我出生在云林县的偏僻小农村,我的父亲家里有四兄弟,他是老幺。我的阿公在父亲三岁的时候就去世,身为幺儿的他,因此成为阿嬷的安慰,在家中特别受宠,也因此特别任性,不但脾气不好,还整日游手好闲。

在这种情况下,17岁时嫁入林家的妈妈,注定了要受苦的命运。

当时林家有四房,合住合吃,共同分摊田里的农事,而我们这一房,该到要下田的时候,父亲宁愿与阿嬷坐在四合院边的走廊乘凉、抽烟、吃槟榔、聊天,也不愿意下田工作。

爸爸可以逃避责任,但身为媳妇的母亲却不能。父亲不下田,母亲就得去。春夏秋冬,一年到头,母亲不但必须独担田里的农事,收了工,回到家里,也不得休息,因为得和家里的妯娌共同分摊喂鸡鸭、养猪的持家工作。

之后孩子出生了。一个、两个、三个接踵而来,感情并不算好的父母亲竟然连生了七个小孩,母亲的劳苦因此倍增。

七个小孩中,只有大哥是请人接生的,其余的都是母亲自行处理。听母亲说,之后的六次生产,临盆前,她通常都在田里工作,当产兆出现,开始阵痛、落红时,她就自己挺着大肚子,急急忙忙从田里赶回家来,开始烧开水、准备断脐的剪刀和新生儿的衣服。等到小孩呱呱落地,她自己拿着剪刀剪断脐带,帮小孩清洗身体,穿好衣服,将孩子安顿好。之后她就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自行料理善后,将脏衣服如常拿到附近妇女们洗衣服的大水沟旁蹲着搓洗。

在水沟边同样在洗衣服的邻居,看到妈妈,会用家常的口吻问一句:“生了?”

哀怨又无奈的母亲只能以一句平淡的“是”来回应她的邻居,以及她日复一日、惨淡的生活。

我是家里的老幺,我出生后,母亲就将我交给分别大我两岁及五岁的两个姐姐照顾,她照常到田里工作。喝奶时间一到,大我五岁的姐姐负责背我走七公里路(大约等于目前180台币计程车费的距离)到田里,吃饱后再走七公里路回家。下一餐就等妈妈回家再喂。

我已经记不得自己在三姐背上,等待走完七公里路,钻进母亲怀里,喝足奶水的感觉,但我记得我是如何贪恋母亲胸口的温暖,以致迟迟无法断奶。年纪稍长,我常坐在家门口望着门前漫长的马路,等待母亲快快回家,我还记得自己脚下枕着冰凉的水泥门槛,我沉静地坐着等待、专注地向远方凝视,准备迎接路的那端快快出现母亲的身影。

在妈妈的回忆中,我是个乖巧的幼儿,唯一让她叨念的,是我的“戒奶”事件。我到五岁还不肯戒奶,妈妈试尽了各种“绝招”,包括用老姜涂在胸部,想要让我因为辛辣知难而退。不料我当时年纪虽小,却很固执,我竞懂得吸出大量奶水,洗一洗奶头,继续喝。

现在回想起来,我不仅记得等待母亲归来时的落寞,我也同时记得母亲坐在矮凳上,夹抱着我喝奶,我在母亲的汗臭味中闻到奶香的安全感和幸福。

拒学

尽管在我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不全然以为一个人的情绪模式、心智状态和行为趋向,都是童年经历所造成的,但在生命的初期,父母的确是孩子的天地,孩子在父母所制定的文化和互动中,建立人我关系的概念和应付生活的态度。

妈妈口里的爸爸是个好吃懒做、暴戾蛮横、打太太、打小孩,甚至连他的嫂嫂们都打的恶棍,可恶之极。“死了都没人会哭,不能超生!”妈妈忆及往事,常在这样的诅咒下述说爸爸的恶行。

有时妈妈从田里收工回家时,尚未踏进家门,就被等在门口的爸爸抓住头发,连骂带打地拖进门,事情无关轻重,只要他不开心,一家大小就有苦头吃了。

家里我最小,在记忆中,我从没被打过。事实上,妈妈也说,爸爸比较疼我一点。脑海中与爸爸来往的片段情景是他背着我,叫我“无牙的”,嚼了一口花生送进我的口里。

P17-20

序言

一面镜子

夏忠坚

一口气读完凯沁老师的《情绪的镜子》,一时之间,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与丑都杂陈在心头。

与凯沁生命有交会应该是很早吧!她17岁时,因为“我找到了,你也可以找到”的悬疑广告,而打电话、而走进教会、而改变人生,而我正是那个悬疑广告宣教运动的负责人。只是真正认识凯沁却是最近几年的事。

我喜欢凯沁,因为她真挚;我非常喜欢她的新书《情绪的镜子》,因为它同样地真挚。

凯沁真实地在书中解剖她的生命(不知道过程有多痛苦),只为了要真挚地与读者分享生命。

心理辅导工作者擅长解说各派各家的心理理论,擅长分析别人的生命问题,但愿意公开对别人分析自己的却很少。凯沁例外,她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分析自我。她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分析、比较、解说各个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让佛洛依德、艾瑞克森、皮亚杰把读者弄得晕头转向。但是,凯沁却选择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来诠释心理理论。我感觉凯沁不只是出版了一本新书,她好像还附送读者一面镜子。当你读完这本《情绪的镜子》,你还可以用凯沁真挚摊现在你面前的生命,来检视你自己,重新欣赏自己生命中的春、夏、秋、冬。或美好、或缺陷,他们都是真实的你;在心灵里,或小孩、或成人、或父母,他们都是期待与你真实相处的你。

借着凯沁这本书,祝福你可以活得亮丽,活得喜乐!

后记

喜剧

论及戏剧,不免想到莎士比亚说:“整个世界就是座大舞台。”于是在这个大舞台上,我们看到无论是个体或是国家民族一站上去,都身不由己、情不自禁地卖力演出所领到的脚本。

以国家民族的团队演出而言,早期的罗马帝国脚本,展现了征服世界的雄心;在电影或现实里可见的美国国家脚本中,包含开国初期的筚路褴褛开拓生存契机,以及后来的探测未知世界、世界和平维护者形象;犹太人的脚本则是一直向压迫者追索受迫害的苦情等,这些国家的人们都按照国家文化脚本卖力演出。

个人演出也不出此理。一个人由出生背景的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经验中,认同身份,继而领取了个人脚本和生活剧本。

在这当中,从外在而言,似乎每个人被分配到的角色和宿命的剧情,是无可转圜的。其实不然。就内在而言,要不要好好演,或是会不会从头演到谢幕,甚至想不想把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把喜剧演成悲剧,悲剧演成喜剧,这个决定完全掌握在演出者手中,充满主动性和自主意识。从这个角度看,这跟剧本和角色的好坏没关系。

戏剧的喜剧与悲剧之喜好和界定因此不见成规,端看各家喜好所言而定。

小时候,在拒学时期爱看戏,把戏院当教室,剧情当课本,老师们则是任何一个角色。而我,这个观众兼学生,也不管课本好不好,老师好不好,只管仗着他们学文字,舒解流浪的情绪。

年纪大了,仍然爱看戏,这回不是仗它学文字的学生了,而是渴求一部好戏码,以提供鸟瞰心灵动态,以模拟人生。从此,我便身兼学生与老师了。

我爱看悲喜交替,而最终以喜剧收场的剧码。纪伯伦说:人被痛苦切割得愈深,就能容纳愈多的快乐。胜过痛苦的快乐,的确深刻有味。照这样说,如果喜剧没有悲剧成分,或是不会处理悲剧部分,就称不了喜剧了,如此看来喜剧比悲剧难演多了。

若要个别评论悲喜剧的精湛之处,悲剧的痛处,在于它以独特的方式,摧残一个正常的人生、践踏有价值的东西,而让观众在心里血肉模糊、难分是非,最好在走出戏院后还喋喋不休,懊恼不已,甚至含恨终日。

喜剧则是相反。一则是以夸张、逗趣又带着讽刺的手法,摧毁包装璀璨耀眼但却虚无的东西,让人有拍案叫好的痛快。

这很像马戏团里,汗流浃背、踬碍周旋于一颗巨大水球的小丑,在作势毁坏之后,将水球抛向时髦娇客。而在惊叫四起之际,只见薄膜一破,银粉缤纷。这时有人懊恼信以为真,有人庆幸早就视破,更有人视邻座的花容失色为另类景观,而大感有趣。

另一则喜剧形式,则是将大家梦寐以求的精神层面,或众人穷其一生所存的荣华富贵,以严肃正经的手法,放手求去,不计代价负笈前程,也不理背后多少惋惜。

此剧在现实人生中,就像不少有识之士,在人海群龙中,几经寻觅方知人间情义,因而舍弃人人称羡的财富与权势,以意义形态摧毁人性中的虚伪、虚荣和自私。

看罢这样的一部喜剧,不免令观众在茶余饭后,还会回肠荡气地想微笑赞叹。

这样的喜剧中的人事物,在欢愉中带来严肃的启示,供人模拟与学习,也像一本好书,令人不时想要翻阅细读。

中年后的我,在工作中看了不少真实的人生剧码,有的人一味以儿童状态串演到底,把好端端的一出好戏,演得不伦不类,成了既悲情又无厘头的闹剧,令旁人不禁唏嘘不已.在扼腕之际遗憾退席。

然而,庆幸的是,在我周围同时也有不少好戏上场,教人会心微笑,啧啧称奇,不忍离席。他们虽一时失策演出悲剧,竞也能在悬崖绝壁之际,顿生智慧,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际,扭转了手中的悲剧,义无反顾地维护此后人生,成为极至喜剧,这样处理悲剧的过程,让人不禁起座叫好。

这样的喜剧,虽在剧情推演中,历经悲剧般的疼痛、闹剧般的荒谬,但最终还是令观众释怀,展颜而笑。这样的人生喜剧,已经不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而是具有令观众欲起共舞真实人生的宣教动力。

我的好友,家康和晓玉夫妇,就是上演了这样的一出人生大戏。

就家康而言,他在事业上可说是群龙之首,太太晓玉内优外美,侍奉公婆、打点家族无不得体合理。但是,他们却演出了这个时代最普遍和混乱的外遇悲剧:家康暗地里心身深陷在婚外情网中,纠缠多年。

在他坦言认罪之时,就是晓玉身心俱创之日,那段艰苦的日子,她宛如经历暴风骤雨,几度置之死地而后生。

还好,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及信心,晓玉从这番婚姻风暴中幸存,幸存的晓玉原谅了家康。双双几经寻访,各自心身治愈之后,再度牵手,走回生命的原点,享受伊甸园中的赤身肝胆之爱。

而后二人情意相切,同谋筹算利他人生,他们放弃高薪和退休后的优渥生活,一起投入社会慈善工作。

他们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辞去一身繁华而跃人人间,以升华的生命赎回过去荒废的光阴。

他们不是笑看人间,而是卖力演出人生下半场,以示喜剧真义内涵。

他展现了浪子回头的勇气,她回报以宽恕罪人的美德,他们扭转悲剧为喜剧的智慧,早已流传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这也是我从小到目前看过最耐人寻味叫好的一出好戏。

他们丢弃凡人顾惜的身份与面子,慷慨解囊出成长苦路中的血泪,以供众人借镜,而且愿意穿梭受苦的心理世界中,担负安慰裹伤之责。

总之,他们决定一生卖力演出,全场无休以说明人生喜剧之内涵与可能。他们倚仗着爱与宽恕,以真实血肉之躯,搏战于人间“破镜难圆”、“覆水难收”的成见。他们不仅破除迷信,也颠覆风云,使得宽恕之爱类化在人间五常,取得一片有爱无恨的晴天净土,不可不说是现代前卫之士。

他们是我见过最有胆识、智慧和爱心的人生好演员。胆识在于他们敢挺身收拾荒诞悲剧,智慧在于历程中情理得当,爱心在于他们愿意置身人群成为人伦和好的地图。  在这本书的未了,回首书之全貌,在我人生中的心灵大舞台,全体成员一涌眼前,跃动舞台。

我,曾经是被五岁的三姐一路背裹摇晃到田里喝奶的娃儿,曾经是流浪在教室外唱着春天不读书的拒学小孩,曾经是个性反叛、强烈到想撕毁人生剧本的青少年,曾经是拥有满天星斗、幸福洋溢的青年,然后蜕变成轻盈来回生命禾田舍穗的少妇。

现在的我,是整合资源还于大地群众的中年人,待时光荏苒,其后还有一个穿梭难测样貌的老人影子。

这一群是我所熟悉的自己,如果问我一切要不要重来?当然不!打桥牌,最有意思、最精彩的是,拿到一手烂牌,却能面不露畏惧之色且绞尽脑汁让对手赢在边缘,这才叫得意!而把一本不怎么好的人生剧本,好好地演,不管角色大小、戏份多少,或是内容如何,都能演得淋漓尽致,刻骨铭心,就是走卒一名,仍然展现掌棋的威风,这叫忠心又良善。

所以我无暇回头懊恼,也无法不理性地想象“如果我不是我”会如何。我选择感恩向前,全力以赴,忠于天地之主,忠于同台演出的伙伴,也忠于美之真我,好好演一场“我就是我”。

另一美景在前,则是在本书各篇幅中,同台演出的生命伙伴。

为爱扭转嗜睡的母亲和为爱错待的母亲走在一起,那个舍不得女儿长大,以致拉扯辛苦的父亲和隐形于强悍的妻子里的父亲,正围着那个高唱容我是我的失责父亲,说着指着那来回寻找位置的男男女女,大大小小,想必他们正借助儿女的迷惘与挫折,了然为父的地位。

台上仍有可爱串场的嘟嘟和青蛙、人间仙子和勇士,加上一对布衣飘逸的夫妻举起7-ELEVEN全年无休的旗帜悠游四方。他们随着自己的音律而动,依着看不见的界限而行,不需依傍,却是相融;他们单一美丽,聚合更是壮观可看,所呈现的是一场完全独立却完全和谐的人生大戏。

愿以他们深刻的演出,吆喝同在人生大舞台上演出的你,无论脚本、戏码如何,现阶段处在什么生命的季节里,你都不可退场,而能坚定不移,有胆识不罢演,有智慧转悲为喜,有爱心接纳台上过往的所有,不计较所演出的角色与剧本,定意得它个满堂喝彩。

如此尽心尽力,演出独一无二的“我就是我”(I am who Iam)的人生剧本,无论你曾经是如何,都会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喜剧主角,留下绵延不断的喝彩于人间,如此一来台上台下都是有情天地,任谁都不会含恨收场,而且会将喜剧收场的智慧遗留给世代人子,建构场场喜剧。

这也是一个人生命沓然离去之际最有意义的壮举,是人生大戏最令人敬重叫好的谢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绪的镜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凯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18242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琳发展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