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辛亥革命始末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张程编著的《辛亥革命始末》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更准确的说,本书开始于宣统皇帝登基,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人物和事件错综复杂的时期。这段历史很严肃,描述它的难度很大,作者抓住其中的主要事件,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其中穿插重要人物的介绍,点缀有趣的历史细节,向读者们呈现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的身影。

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始末》由张程编著。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周年的《八年今日》一文中感慨道,“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变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尽管“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954年9月,毛泽东在《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一文中指出,“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

目录

宣统王朝:旧帝制的末日和新变革的背景

 摄政王一语成谶:快完了

 “隆裕一载沣体制

 不愿面对的现实

 袁世凯“病退

 新政是清朝最后的机会

走向共和:中国变革的新力量、新选择

 洋人不是好东西

 没有根的反叛者们

 体制内外的变革路径

 要革命,还是要改良

 君主立宪的诱惑

 现在不革命,就没有命了!

铁血年华:革命志士的努力与牺牲

 热血青年汪精卫

 革命者的铁骨柔情

 黄花岗

 盼来的竟然是皇族内阁

 枪声在四川响起

十月围城:1911年10月10日前后发生了什么?

 仓促的首义

 第一枪

 光复武汉

 泥菩萨黎元洪

地动山摇:各省独立与清廷政治剧变

 第一波独立浪潮

 东南易帜

 南国烽烟

 金陵王气黯然收

 袁世凯复出

民国肇建:革命党站稳脚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武汉三镇保卫战

 孙先生来了!

 临时政府的困境

山雨欲来:一个新时代的踉跄起步

 南北议和

 最后的刺客

 小皇帝退位,大总统易人

 拿什么约束袁世凯?

辛亥革命前后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摄政王一语成谶:快完了

时间先回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庆祝74岁生日,期间,患了痢疾。年迈的身体经不起病毒的折腾,迅速衰弱。她知道,自己的“日子”到了,开始着手安排后事。

对政治人物来说,所谓的“后事”就是“人事”安排。王朝复兴也好、方针政策的延续也好、前任的哀荣也好,归根结底离不开挑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皇帝早在慈禧患病之前就卧床不起了,虽经各地名医轮番诊治,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估摸着,皇帝驾崩也就在这几天了。由于光绪没有生育,慈禧不仅要给大清帝国挑选一个新皇帝,更重要的是配置好辅政班子。选谁来给新皇帝当助手,谁就必将担负着带领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重任。那么选谁呢?

时任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勖是百官之首,算是第一候选人。但奕劻已经70岁了,血统、能力也不出众,而且贪墨成性、声名狼藉。他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优点就是政治上完全可靠,在历次政治事变中都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奕劻能不能托付后事呢?慈禧摇了摇头。这样的人可以用作心腹,却不能将江山交给他。

奕勖进人权力核心多年,拉帮结派,势力不小。因为贪赃枉法,他多次遭到弹劾。慈禧虽然没有动奕勖,奕勖自己却忐忑不安,加上年纪实在大了,想全身而退。于是奕勖向慈禧申请退休,并推荐儿子载振进入军机处,“子承父业”。为了达到目的,奕勖还派两个宝贝格格有事没事就往宫中跑,在慈禧耳边吹风。但慈禧毕竟很有主见。朝廷的核心权力,怎么能让你奕勖父子私相授受?她召来奕勖,绵里藏针地加以慰留,说:“现在时局艰难,你这样的老成之人可不能轻易退休。不过,你的年纪也大了,就让醇亲王载沣跟着你学习历练一下,你好好教教他。一二年后,我再批准你退休。”奕勖一听,明白了:我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太后选中载沣为接班人了。

慈禧太后为什么选中了醇亲王载沣呢?这得从醇亲王府的血脉说起。老醇亲王奕譞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慈禧的小叔子。奕譞又娶了慈禧的妹妹,长子载湉被慈禧抱进紫禁城当了光绪皇帝,次子就是今年25岁的载沣。所以,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慈禧太后选中载沣,有私心作祟的痕迹。可话说回来,载沣在血缘上的确是最亲近的宗室亲王,而且表现也不错。当年他代表中国去德国就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道歉,坚决拒绝向德皇行跪拜礼,不卑不亢地完成使命,为海内外瞩目。可以说,慈禧的选择不算盲目。1908年2月,载沣进入了军机处。奕勖知道扳不倒载沣,退而求其次,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自己的势力。他推荐关系密切的袁世凯进人军机处辅助自己。慈禧太后同意了,不过认为张之洞和袁世凯都是封疆大吏中的佼佼者,应该让两人一起进入军机处。奕勖无话可说。慈禧本意是想用载沣制约进而取代奕勖,奕勖想联合袁世凯压制载沣,慈禧就引人和奕勖关系疏松的张之洞来制约袁世凯。

临终前,慈禧面对着核心权力圈子中奕勖、载沣、袁世凯、张之洞四大股势力。

在这四个人中,慈禧最放心不下的是袁世凯,最担心的是奕勖和袁世凯的联合。

49岁的袁世凯是在最近几年飞速上升的政治新星。他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任上筹办新政,成果显著;他为朝廷编练了六个镇(相当于师)全副德式武装的北洋新军;他培养了一大批军政人才。他的许多做法为全国树立了标准,朝廷的许多社会政策也先在直隶试行,再向全国推广。直隶总督衙门差不多就是一个“小朝廷”。可是袁世凯的问题随着政绩的上升也接踵而至,成绩有多大,问题就有多严重。袁世凯蜚声海内外,得到了革新派官吏、新兴社会力量和洋人们的倾心支持,而这些人并不看好朝廷;他训练的军队只听他的命令,朝廷指挥不动;他举荐、培养的人才占据越来越多的职位,形成了袁氏势力。几十年的权力斗争让慈禧太后对潜在的威胁异常敏感。1907年,慈禧调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解除他的兵权,调离直隶。不过,袁世凯保举的继任直隶总督杨士骧完全是铁杆袁党,直隶和北洋军队大小事务仍暗中操于袁世凯之手。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已然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更可怕的是,实力膨胀的袁世凯和贪墨恋栈的奕勖勾勾搭搭,形成政治同盟。慈禧知道,袁世凯大肆贿赂奕勖。庆王府里无论是生了孩子,死了人,或是过个生日什么的,费用都可以拿到直隶总督衙门报销。奕勖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前不久,就突然收到了袁家送来的10万两(有说是20万两的)白银。来人传述袁世凯的话说:“王爷就要有不少开销,请王爷别不赏脸。”奕勖也需要袁世凯势力的支持,就让儿子载振与袁世凯结为兄弟。两人联合后,把目标先对准了张之洞。张之洞出身科举正途,在大江南北磨砺多年,是沿着帝国官员传统的晋升途径一步步走过来的,经验丰富。不过正如袁世凯所说,张之洞虽然为官几十年,依然是一介书生,“有学无术”,并未通晓中国政治实际,虽然地位、做事和李鸿章相仿,取得的成绩却远逊于李鸿章,也逊色于袁世凯。奕勖和袁世凯表面上以长辈之礼尊敬张之洞,却把无关紧要的事务,比如祭祀、改行金币等推给他主政,而各省疆吏、各部要臣的职位则安置自己的亲信私人。慈禧年老多病,无力过问军机事务,便让奕勖和袁世凯把持了军机处。P4-6

后记

感谢大家阅读本书。

本书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更准确的说,本书开始于宣统皇帝登基,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人物和事件错综复杂的时期。这段历史很严肃,描述它的难度很大,我只能凭借掌握的有限资料,抓住其中的主要事件,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其中穿插重要人物的介绍,点缀有趣的历史细节。希望向读者们呈现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的身影。

如今,书稿杀青了,我的心情却没有轻松下来,走不出有关辛亥革命成败与是非的争论。从表面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愚昧、保守、专制、贫弱等名词并没有从中国社会消失。辛亥革命后,有人沉痛地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参加了武昌首义的蔡济民回顾革命则说:“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革命只是扫荡了中国社会表面的尘埃,消灭了那些张狂阻碍革命的人物,并没有对中国社会进行犹如手术般的深入变革。其中的原因,我现在相信是中国社会历史悠久,弊病积重难返。中国的问题不是一场革命能够彻底解决的。1943年2月,在成都旅行的费正清写道:“简直无法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竟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而统治他们的阶层竟是那么少的一小撮。农民和乡绅都是旧中国的产物,新中国只不过是薄薄的一层,由极少数维持着现代社会运转的人组成。”辛亥革命只是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一个点,既不是开始,也远不是结束。

本书的重要的参考文献作者朱宗震老师这么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仅仅是在少数人中,在理论上开了个头。我们的先人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去侮辱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但也要看到前进的脚步是艰难的,不要总是指望一步登天。夸大或抹杀辛亥革命的效果,都无助于我们今天的努力。”朱老师对历史研究的定位,我也很赞同。他认为历史学家不要去设想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步骤,也不要去设立一个标准的参照系统,更不要去从事简单的理论推理,而只需要实实在在地考察运动的轨迹。抱着这么一个态度,我在书稿中尽量照顾到革命双方的言行和思想,多陈述而少评论。我始终认为,扫除层层尘埃,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本身就是一件意义重大、难度巨大的研究。

在写作过程中,最感动我的是那些辛亥革命的先烈们。这是一场年轻人的革命。在现代人看来,他们是祖辈甚至是曾祖辈的人,但当年参加革命时,他们年轻得令人惊奇。那些纵横疆场、舍身取义的先烈们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主持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层的年龄也在30岁左右。在那个冰冷昏暗的北京夜晚和良弼同归于尽的彭家珍烈士,牺牲时才24岁;而参加广州起义名扬黄花岗的许多烈士,还刚刚成年。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在((通电纪念殉难烈士文》称:“民国统一,共和告成,中外人心,同深欢忭。此实为吾全国殉难诸先烈及战亡诸将士铁血之功。”不管后人对这场革命的功过是非如何认定,对那些年轻的生命,我们应该抱有一致的敬仰和缅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公开出版物,基本已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我要感谢有关辛亥革命研究的所有前辈和同行们。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实,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记忆。这些史实在文中不另行注明出处。东方资治公司的领导和编辑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倾注了很多心血,尤其要感谢编辑张雁春和阎静对写作的支持。我还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谢谢大家。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她为本书的写作倾注了许多心血,贡献了不少真知灼见,并是本书的第一读者。本书的架构提纲写于我从广州飞往海南的飞机上,唐琳娜当时就坐在我身边。谢谢她对我一贯的支持和宽容。

谢谢你们所有人!

张程

2010年8月写于朝阳水南庄

2011年1月改于北京地铁一号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辛亥革命始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2005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