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冬天/新世界青春原创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城市里迅速崛起的80后青年,接受着来自各方关注的目光时,有多少人在意从农村奋力走出的80后们?他们的故事虽然艰辛,却同样精彩!饶俊编著的《守望冬天》就是—种对青春年华的诠释,恰似海上的—粒普普通通的沙子,棱角分明,不会被雨水的洗礼而变得圆润,不愿被浪花所征服,只会用自己的方式随着洪流一直游荡下去……

内容推荐

饶俊编著的《守望冬天》讲述了一个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怀揣着一个城市梦想,在全村人的资助下,只身来到上海念书;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去餐厅、建筑工地打工以获得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工地上负伤后在一位师姐的介绍下进入一家影视文化公司兼职,在工作中认识了几位富二代和官二代,当家庭遭遇困境、真爱遭受金钱诱惑的挑战,这个淳朴的山里孩子,做出了意外的选择。冬天,是老人的希望,他们等待着外出务工的子女;冬天,是孩子的希望,因为父母终于要回家了;冬天,是这个大学生的希望,因为他守候的和守候他的将一起到来。

试读章节

2008年。

夏。

倒三角状的山群中,各种鸟叫声此起彼伏,声源都在三面的山上。

东边半山腰上熙熙攘攘立着几栋瓦砾屋顶的木房子;西边半山上有几栋砖建的平房,像是天外来客般在整个村里显得极不合群。

这是—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庄。

今年夏天的太阳似乎被年初的那—场大冰冻吓退了般,有气无力地挂在半空中,虽是仲夏,却也凉快。

付俊心里却闷得慌。

高考不难熬,填志愿不难熬,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最难熬。已经是七月下旬了,仍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在农村没法上网,只能坐在家里等。

这是对心灵的考验。

奶奶又去村头山上的观音殿进香了。付俊把从学校带回来的东西收拾—遍,却发现带回来的全是—些“闲书”。

所谓的“闲书”,是相对于教科书而言的。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到钱钟书的《围城》,再到沈从文的《边城》,外加鲁迅的杂文集。

付俊以为,这是他四年高中生涯结束之后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产”。

仔细清点着这些“财产”,找了—个大麻袋,悉数装了进去。提着一麻袋的“财产”,沉甸甸地,却有些分量。

提着麻袋满屋都走了—遍,仍没找到个合适的地方来安顿。因为是瓦砾盖的木房子,指不定什么时候雨水渗进来,就把这些“财产”给吞没了。

终是不放心,左瞧瞧右看看,灵机—动,有—个地方是安顿它们的绝佳之处——_名沧。

谷仓的顶是用水泥做的现浇板,顶上面还有个用木材和瓦砾搭的棚,为的是天上的雨掉不进去;根基是用石头砌起来的石柱,离地丈把高,为的是地匕的水漫不进来;无论稻谷在里面存放多久,也不会受潮。

正要开仓,便听到门外有.人叫他的名字,于是放下手中的书走了出去。

门口站着个老妇,约摸七十来岁。稀稀疏疏的几缕白发下面,是一张几近凹字的脸,颧骨极高,下巴由内往外突起,极深的眼窝子,脸上的褶皱像极这个村子四周的地形,重重叠叠,连绵不绝;从眼角到耳鬓,从嘴角到脖颈,无限向后脑勺延伸着,猛瞧一眼,还以为那褶皱布满了整个头部。

村里人都管这老妇叫李聋婆,她真名叫什么,已然被大家遗忘了。

P13-14

序言

读完饶俊的《守望冬天》,禁不住一阵唏嘘,眼眶湿润,心隐隐作痛。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年代,身在大学,在看过一拨又一拨年轻人随性挥霍青春的同时,更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破茧成蝶的辛酸。也许是在上海、在艺术院校的缘故,那些辛酸尤其叫人不忍旁观。小说主人公付俊眼中的世界,是在华丽的表象下一条条布满荆棘、险象环生的崎岖之路组成的。而小说作者饶俊生活中的现实,也同样充斥着苦涩与无奈。

硬生生的事实向我们昭示:这大约是个靠父辈的年代。“我爸是李刚”!然而大多数人的父亲不会是李刚。于是,这些孩子越有心性,生活就要越挣扎。尤其是怀抱理想从偏远的农村初到上海的年轻人,繁华的都市会让人觉得孤单。一些孩子向我抱怨:尽管你与人说笑与人拥抱,你也许终究感觉不到让你舒心的温度。特别是在“体量”不大的艺术院校,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抱团生活。他们手拉手组成一个个自己的小圈圈,每一个圈子都是封闭的,圈外面的都是浮云。人们固守着原有的圈子,就这样以狭隘的姿态自我循环。所以你发现你打从圈外走过一次和十次的结果是一样的,你依旧是他们的浮云。你能聚集成新的圈子吗?很难。除非你来此之前就自带来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圈子。比如你和你的同乡,你的亲友,你旧有的同学等。所以,从农村、从自来熟的其他城市到上海,尤其能够体会它的冰凉。

然而,令我欣慰的是付俊他们坚韧的执着——偏要在冰凉里傲然挺立。于是他们的奋斗,更多了些悲怆的意味。他们算得上是破釜沉舟了。带着所有能转换的家乡的资源,拼尽了一切挤到这里,为了寻找一块立身之地。在坚守与追寻之间,他们无一丝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不甘永久地屈居人下,因为本能地追善逐美。他们像是拖住了一条狂怒了又脱了缰的野马,拽着它的尾巴在烟尘中、沙石里翻滚,磨得浑身是血了还依然不肯放手,只等到积蓄了力量的那一瞬间纵身一跃跨上马身,以便从此摆脱那被奴役的艰辛。

只是在冰凉里战斗久了,意志容易消褪,精神容易妥协。本已衣不蔽体的自己,还在一斧一斧地凿那光明的通道,许久许久都不见一丝光亮,如何抵得住彻骨的寒冷呢?进,已精疲力竭,没有方向,没有栖身之所;退,失却了家园,丢掉了归宿。于是就这么夹在坚守与追寻的中间,进退两难,寸步难挪。恍如一具孤魂野鬼,在灯火绚烂的人海里飘荡。人们看不到他,尽管他实实在在地存在。那具有温度的身体,他想抱却抱不住,尽管近在咫尺;那散发着诱惑的食品和衣物,他想拿也拿不到,尽管触手可及。

一不小心,便有可能成为一具丧家的魂了。

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他们眼眸里那逐渐黯淡的的神采,看到他们眉峰间那悄悄消褪的坚毅。渐渐地,现实将他们溶化了。他们憩息在物欲的臂弯里,慢慢地开始消沉。我痛心,这一幕幕像电影回放似地在我眼前一遍遍地重演。

为此,我多么希望在付俊他们跋涉的路上倾我所能给他们一丝温暖。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上戏学生饶俊还是他小说笔下的虚构人物付俊,抑或是那更多的不知名姓的依旧摸爬滚打着的可爱的孩子们,我都愿意毫不吝啬地伸出我的手,期翼能在他们颠沛的人生路上搀扶他们一把。

可是我们又能如何呢?他们的路那样长,我们又能陪伴他们到几时呢?一个人或几个人之力是够绵薄的了,我们能做的,又能实在地改变他们多少呢?

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心是有余的,奈何力不足。这幽叹我又难以外言,便郁在心里,积成了个疖。

……  当我似觉无望了的时候,我又看到了。看到那忍痛爬起的身躯,看到那伤痕遍体却依旧坚实的臂膀。他们扯开那裹缠着他们双足、阻碍他们前行的藤蔓,又大踏步地挺身出发了。

毫无疑问,付俊身上有饶俊的影子。我从小说中的付俊身上看到了明天的希望。而在现实中的饶俊身上我更看到了这个处于逆境中的阳光男孩的坚毅、执着、善良、清澈与明媚。

我是多么欣慰啊。孩子的路,终究是要靠孩子自己来走的,尽管我总无法置身事外地为他们揪心。

如今他们又启程了。为人师的,并无多的馈赠,只好在路上时常地为他们递上几个果腹的果子,送上几捧解凉的溪水。并让他们知道,在他们身旁,那杂草丛生的、漫过人头的荆棘地里,有一路伴着他们的,师长。

孩子,我会念着你们的。

后记

离开?逃亡?奋斗?希望?

或许,这才是大部分80后90后的最真实的生存状况。

其实,—直都不太能接受用年代来划分—群人的性格或者叫生存状态,况且这种划分往往是用少数人去概括大多数人。

为什么小部分人的状况莫名其妙地成了大部分人的状况?

对此,我一度是疑惑的。可是有—天,当我把这个疑惑跟我十分敬重的老师提及时,我看不到她的脸上是笑容还是别的什么,但是语气极其坚定而又十分坦然,她道就像是财富—样,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对某一事物的判断,也是在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少数人手中。他们说是,便是;他们说不是,便不是。

从老师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心中顿觉一阵悲凉。

并不是我不敢或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现实,只是我仍愿意相信,只要努力了,奋斗了,就会有希望。

不过,事实上这些不被知道的大众80后和90后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加入到小众队伍里去,只不过大家选择的方式或途径不—样罢了,有的人选择考大学,有的人加入民工大潮……为此拼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纷纷涌向城市……只是,这些大众更多的为了生存而已,并无掌握话语权的大志。

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即是如此。

这本书的创作,并非要为这些沉默的人呐喊,只是想让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小众能够有—个全局观,无需同情,只需要理解:他们正在自己的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只是别拿那些荒唐的定义去框架他们,他们需要自由,需要承担责任的自由,需要奋斗的自由,需要“奴役”或是“被奴役”的自由。

这本书的书名,经过了几次波折,请教过许多人,最后子扬告诉我,就叫“海上眼睛”吧,海上就是上海,是如海般壮阔的理想,当我站在理想里回望城市或者是家乡,前路茫茫的同时,又充满了希望。

谁不向往那一片深邃的蓝?

在我看来,蓝色不仅仅是陇郁或者焦虑,更是希望,是充满神秘力量的希望所在,我愿意把自己感觉到的这种希望,传递给那些跟我一样需要希望的人。

这些希望的由来,不是任何人能够赐予的,而是需要自己用大海—样的晦潦去包容—切,美的丑的,好的坏的,最后用心感受,用眼睛去发现希望的所在。

只是后来,“海上眼睛”这个书名仍未能通过,最终自己拍板,叫“守望冬天”。

所谓“守望冬天”,正如扉页上写的那两句话—样:冬天是希望,是喜悦——留守的老人知道外出务工的孩子们要回巢了,留守的孩子知道父母要回家了;我的奶奶,也知道我们—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饶俊有三年,这篇小说可以说是真正的文如其人,平淡朴实的文字下,是作者—颗滚烫的青年的心,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其实我想说,饶俊,你已经做到了,我—直这么认为。

——崔予扬

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第四届、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奖赛美文奖获得者,文章散见于《大学生》《创新作文》等杂志

青春是阳光的,青春亦是酸楚的。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在拼搏中释放激情,这就是我们80、90年代的青年们。《守望冬天》这部小说就是—种对青春年华的诠释,恰似海上的—粒普普通通的沙子,棱角分明,不会被雨水的洗礼而变得圆润,不愿被浪花所征服,只会用自己的方式随着洪流一直游荡下去……

——王泓博

一部很好的励志小说,看得出,他写得很真诚。作者有着超乎于同龄人的社会责任感。生存,有它残酷的一面,也有温馨的一面。这也许不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但是我读过的最亲切、最真诚的。付俊的行程是走在独木桥上的……付俊对自己也会感到陌生。

——李浩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冬天/新世界青春原创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饶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19850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