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是一套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学专著。李洋、雷雳所著的《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主要对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论著及相关知识进行集中论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内容推荐

《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对大师的生活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由李洋、雷雳所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罗杰斯的生平

 第一节 美好而孤独的童年

 第二节 传奇式的大学时光

 第三节 职业生涯的正式开始

 第四节 退而不休的老年生活

 第五节 晚年的思考和转变

 附录1 罗杰斯牛平年表

 附录2 罗杰斯著作列表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第一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一:《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之要义》

一 当事人为中心治疗法之可预见的过程

二 当事人能力的发现

三 治疗关系之当事人为中心的本质

四 某些弦外之音

五 总结

 第二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二:《共情:一种未被认识到的存在方式》

一 个人的摇摆

二 当前的需求

三 早期定义

四 体验作为一种有用的建构

五 目前的定义

六 操作性定义

七 给当代人的定义

八 普遍的研究结果

九 结语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

 第一节 解读《个人形成论》

一 名著背景

二 各章导读

 第二节 解读《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

一 名著背景

二 各章导读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述评

 第一节 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

一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二 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过程

三 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的改变

四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中的移情、诊断和适用性问题

五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特点

六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中的一些知识空白

 第二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一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关系

一 会心团体

二 组织管理

三 人类和平

第五章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之一——对布朗的分析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二节 案例之二——对马克的分析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三节 案例之三——对小丹的分析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四节 案例之四——对木子的分析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问题分析

三 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 结果与思考

五 点评

第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古希腊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二 基督教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三 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

四 近现代人本主义思潮

五 佛家思想与人本主义思想

六 道家思想与人本主义思想

七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判性反思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一 马斯洛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二 罗洛·梅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三 罗杰斯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四 人本主义人性观和价值观的新发展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观和人格观

一 罗杰斯的自我观

二 认知心理学流派的自我观

三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自我观

四 罗杰斯的人格观

五 马斯洛的人格观

六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研究新取向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治疗观和方法论

一 罗杰斯的治疗观

二 罗杰斯的三个心理治疗要素

三 罗杰斯的七个心理治疗阶段

四 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观的新发展

五 马斯洛的方法论

六 罗洛·梅的方法论

七 罗杰斯的方法论

八 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新发展

 第五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和管理观

一 罗杰斯的教育观

二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新发展

三 马斯洛的管理观

四 罗杰斯的管理观

五 人本主义管理观的不足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传奇式的大学时光

很自然地,卡尔·罗杰斯在父母的母校——威斯康星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主修农业。他对于自己在本专业领域记得最清楚的事之一,就是一位农学教授向学生们强调的“为了掌握大量知识而掌握知识是毫无用处的”。他告诫大学生们:“不要只做一辆运输军火的运输车,要做就做一支来复枪!”这些大学里的开放性的言论火花也可能点燃了罗杰斯之后几年的思想弹药库。

但是在大学的头两年生活里,卡尔·罗杰斯受到了一些激烈的学生宗教团体的影响,逐渐将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的职业规划调整为成为一名牧师,这使得他离成为一名心理学者更近一步了。1922年2月,19岁的罗杰斯与另外9名同学一起来到中国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作为国际学生基督教同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缩写形式为WSCF)的美国代表,他用一周时间在北京开完会,但却没有直接返回国内,而是跟随WSCF在日本、韩国、菲律宾进行了一系列正式及非正式的访问,直至8月份才回到学校。这次经历对于罗杰斯个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有4年的时间了,但罗杰斯亲眼看到了法国人和德国人彼此面对时的仇恨,于是他被迫思考了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他发现那些同样真诚、美好的个体在宗教教义的信仰上却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他也开始反思自己,对于攀爬富士山时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一直记忆犹新,于是罗杰斯慢慢从父母家庭的宗教思想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了摆脱家庭、发展自我的意识。

另一方面,罗杰斯在东方旅行期间,顺理成章却又机缘巧合地恋爱了。说顺理成章是因为,罗杰斯和这位他所爱慕的姑娘海伦·埃利奥特(Hellen ElIiot)其实可以算作青梅竹马,两个人小时候就认识,中学时同在一个街区里住,他们能够最终走到一起共组家庭,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说机缘巧合是因为,罗杰斯举家搬到乡下时,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互留联络方式,罗杰斯甚至不记得当时分离时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了,结果上了大学才惊讶地发现童年的那个熟悉的小伙伴海伦也在同一所大学学习,于是海伦成了罗杰斯在大学里约会的第一个姑娘,一开始罗杰斯并没有坠人爱河,但随着与其他不同的女孩子约会过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更被海伦身上的温柔、坦白、有思想所深深吸引,随着交往的日渐深入,罗杰斯慢慢明白了自己对于海伦的那份感情,但海伦此时还不完全确定自己想和这个未来的心理学大师共度人生。

这时罗杰斯离开美国来到中国,于是情书一封封漂洋过海送到海伦手里,从未中断,或许是由于两地相思促进了感情的升温,或许是由于海伦随着经历增多,明确了自己的感情归宿,总之,当罗杰斯回到美国继续学业时,他最终获得了海伦的接纳。我们这位心理学大师直至人生暮年还无法忘记自己求婚成功那一刻的幸福体验!

在罗杰斯读大学的最后22个月时间里,因为海伦已经毕业并在芝加哥从事一份商业艺术领域的工作,所以罗杰斯仍不断地与海伦两地通信,互表相思,谋划结婚一事。双方父母得知两家孩子交往恋爱后,表示赞成,但当得知这两个孩子打算“未立业,先成家’,时则意见一致地表示反对,理由就是罗杰斯大学都没毕业,怎么有钱娶老婆过日子?所幸罗杰斯也不是毫无经济头脑的书呆子,他课余时间靠做生意攒下了一大笔钱,足够两个人读硕士研究生之前结婚、生活了。至此,一代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在1924年22岁时开始了与妻子海伦相濡以沫、共同成长的婚姻生活,两人共育有一子一女两个孩子。直到1979年3月海伦去世,这场历时55个年头的充满磨合、探索,彼此扶持、相互欣赏的美好婚姻才告终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家的婚姻生活就是一帆风顺的,何况罗杰斯此时的职业理想还是宗教领域。在罗杰斯与海伦婚后的两年时间中,他们租住在纽约的未经装修的小房间中,周末兼职打工,平时两个人一起攻读硕士研究生,罗杰斯选择在联邦神学院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准备知识,但是阴差阳错,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感觉自己并不愿意从事宗教工作,主要原因是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此时的罗杰斯希望找到一个自己思想自由不会被限制的职业。为了搞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一方面,他参加了神学院里一个名为“我为什么要进入政府部门”的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中,对生活哲学的探索渐渐地超越了宗教。

另一方面,这期间罗杰斯做实习牧师时,发现自己很难完成超过20分钟的布道,他感到这种工作乏味至极。同时,神学院在当时的国内属于学术上比较自由的学校,一些前卫课程,比如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尽管刚刚开始发展,但课程及讲座已被引进给学生们,于是罗杰斯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开始走出联邦神学院的大门,到街对面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选修了更多的课程。他觉得思考人生意义、探索改善个人生活的途径等是更加令人感兴趣的事。

P10-12

序言

常念是“经”,常数是“典”,此即为经典。我们极力主张多读一些经典,尤其是大师们的经典,因为经典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而言,我认为都应该多读一点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经典论著,认真领会其理论要旨与思想实质。

何谓大师?大师,或日科技领域的先师,或称艺术领域的灵魂,或为管理领域的典范。心理学大师,意指在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被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煌煌百年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突破空间限制并经受时间考验的一代宗师。然而,究竟谁有资格荣膺“心理学大师”的称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国际心理学界久负盛名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2002年第2期刊发了一项调查研究成果,题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研究者通过三个量化指标与三个质性指标,对20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排名,提供了位列前99位的心理学大师的名单(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留下一个空额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99位心理学大师中,许多人的研究领域和重大成就都涉及心理健康,其中一些人毕生的学术专长就是试图破解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3位)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曾以《梦的解析》一书和“精神分析理论”著称于世;罗杰斯(排名第6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是被现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奉为经典。另外一些心理学家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广,但他们在心理健康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样有口皆碑,举足轻重。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荣格(排名第23位)、阿德勒(排名第67位)和安娜·弗洛伊德(排名第99位),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塞利格曼(排名第3l位),需要层次论提出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排名第10位),应激理论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拉扎鲁斯(排名第80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排名第¨位)、艾森克(排名第13位)和卡特尔(排名第16位),以上瘾和情绪研究闻名于世的沙赫特(排名第7位),因攻击行为和愤怒情绪研究而横空出世的博克维茨(排名第76位),以对个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压力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和社会支持对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詹尼斯(排名第79位),以及行为治疗心理学家沃尔普(排名第53位)、儿童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排名第49位)和发展变态心理学家路特(排名第68位)等。他们的名字、经典实验、咨询案例、重要著作和心理健康思想都已盖棺论定,彪炳史册。

本丛书精心选择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析。首先对大师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们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们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丛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本丛书由俞国良任主编,雷雳教授、周俊编审和罗晓路博士担任副主编。我们共同商量确定了丛书的编写原则、结构、内容、体例和样章,以及最后的定稿。丛书各册作者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本着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挚爱,怀揣把专业知识奉献给社会和大众的梦想,全心全意,殚精竭虑,力求使丛书融知识性、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希望,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经世致用、后生可畏的古训。对诸多青年才俊的信任、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心存感激!同时,我们真诚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汪忠社长、张宝珍总编的支持和鞭策,以及丛书各册图书责任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为丛书主编,我始终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力求精益求精。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我们未能及时联系上部分经典论著的译者,祈请他们原谅并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书中的不足、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俞国良

2012年12月于北京西海探微斋

后记

2011年的寒冬,恩师雷雳教授询问我是否有时间参与本书的撰写工作,我一方面感念恩师的提携与教导,另一方面非常珍惜主编俞国良教授给予青年教师的成长机会。这两位师长都是治学严谨、单纯可爱之人,我不但在学术上受到他们的熏陶与激励,更在如何为人上受益颇多。现在看到的这部书稿是在雷雳教授之前为《心理健康经典导读》一书撰写的一章书稿的基础上扩展补充而成的,此次的书稿更加详细地叙述了罗杰斯的生平,补充了一篇经典译文,增加了对两部经典名著的解读,补充了对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的阐述,增加了四个应用案例分析,增加了对相应心理学理论流派的论述。

自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毕业后,我一直在首都医科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供职。除了白天8个小时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外,每个学期坚持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带领各种辅导团体和小组,与不同目标和特质的青年学子围聚在一起,探索各自生命的意义并逐步成长,其间虽也经历过心力交瘁的磨难,但更多的是感觉自己伴随着罗杰斯大师的笔墨馨香缓步前行,其充满人性光辉的思想火花不断驱散迷雾、照亮人心、警示后人。或许,这是我与读者们一起贴近大师的机会,更是我坚定自我价值、努力成长的过程。

我们希望可以对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无私帮助和耐心解答的专家学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可以对书中涉及的和没有涉及的心理咨询当事人、团体辅导的参与者、日常交往的学生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们的成长。也想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供默默支持和鼓励的笔者的师长、同事和家人,以及所有真诚、勇敢地坦露自己心灵和毫无保留地显露人性善意的人们,感谢毛跃晖对全书的誊写和文字校对!

作者  2012年八月于首都医科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洋//雷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606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