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伤魂
内容
编辑推荐

卢新华,被誉为“伤痕文学”第一人,因70年代末发表小说《伤痕》而轰动文坛,开启了“伤痕文学”之先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

从《伤痕》到《伤魂》,跨越35年,见证我们身处这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当年那些恸哭的人,你们如今去了哪里……

当年那些奔涌的泪水,你们如今流向了哪里……

昔日一篇《伤痕》,曾令全国洛阳纸贵,泪流成河;

今日一部《伤魂》,再让国人笑中含泪,心灵震撼!

内容推荐

卢新华所著的《伤魂》讲述:龚合国是“我”在新兵连认识的铁哥们。一次,“我”为新兵们请命,得罪了班长。起初,龚合国还跟“我”一条心,不久却“变节”了,二人的情义也至此决裂。

很多年后,战友沈从武偶然联系上了“我”,他说龚合国早就转业到地方政府机关工作,不过现在人已废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龚合国竟然在他的家乡上演了一出堪称惊世醒人的活报剧,他独创的“频道论”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

《伤魂》充满了黑色幽默,发人深省。

试读章节

我有一个在当兵时结下的“冤家”——龚合国。

说是冤家,当然是后来的事。其实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这大概也应了民谚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吧。

我们是在新兵连结识的。那时,我几乎是出黑板报的“专业户”,编排的版面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因此也备受排长、指导员的喜爱和青睐,加之军政训练各项成绩又很优异和出色,俨然成了新兵中的一根标杆。于是,常常就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跟我打招呼,有些甚至还会满怀钦佩与羡慕地对我说:“嗨,你小子肯定前途无量!”

至于龚合国最初和我亲近,是否也因为我“前途无量”,我至今仍不得而知。事实上,我印象最深的倒是他对我的脑袋似乎“一见钟情”。

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队列训练中途休息,我解了腰带,脱了军帽执在手中,找个僻静处,刚在地上垫张纸坐下,忽听身后有人惊叫道:“呀,你的脑袋好圆哪,像个西瓜似的!”

我吃了一吓,回头看去,见是一个长方脸,长一双丹凤眼,面皮黑里透红的新兵,正目不转睛地打量着我的脑袋。他那双黑而发亮的眼睛和有些微微上翘的浓浓的眉毛,让我蓦地联想到连环画上的红脸关公,再看过去,似乎还有黑脸张飞的丰神,心里顿时也有了好感。我就站起身,和他打过招呼,并互报了家门。

“我早就听说你了。你可是我们新兵连的大名人呢。”他说,两眼复又直直地盯视着我的脑袋,用一种少有的崇仰和赞叹的语气继续道,“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你这样圆圆的头,真的,就像个西瓜似的。知道吗?我们那里人对你这种头还有个顺口溜呢。”

“顺口溜?什么顺口溜?”我抑制不住好奇心。

“西瓜头,西瓜头,吃穿不用愁,行船在上游。”

“是吗?”我听了,心里也有些美滋滋的。

我们就这样相识了,只要有空,就会黏在一起天南海北地神侃胡聊。

“我挺喜欢你这名字的——龚合国,听上去特响亮,特大气。”有一次晚点名过后,一起回宿舍的路上,我对他这样说。

他就很自负也很得意地道:“你这话我特爱听!”

随后,他便对我如数家珍地述说起他名字的来历——

他10月1日凌晨出生,恰逢“共和国”生日。

母亲生他时,他的父亲,一个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坐在外问客厅里,就着“鬼火”一样的煤油灯光,心不在焉地翻阅着一本线装本的《三国演义》。听到他的第一声啼哭,又听到接生婆大声嚷嚷着是个“带壶把儿”的,他的父亲才霍地从歪歪斜斜的方凳上跳起来,连叫三声:“好!好!好!”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他母亲提醒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今天又是个好日子,我看,就叫龚合国吧。”

然而,他的父亲万万没有料想到,因为这样一个名字,“文革”风暴席卷而来时,他竟首当其冲,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老实交代!你为什么要给你儿子起名‘龚合国’?是不是想复辟变天,把‘共和国’占为已有?!哼,就你那干瘦干瘦的样儿,还想做‘共和国’的老子,也不尿泡尿照照镜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谙世事的学生们这样义愤填膺地声讨着,个别深谙世事的老师也这样异口同声地附和着。

他的父亲于是急忙分辩:“此‘龚合国’,非彼‘共和国’……”可话没说完,疾风暴雨般的拳头和巴掌早已落下来,打得他麻秆一样的身体东倒西歪,之后则是一阵高过一阵的声浪:“打倒……打倒……”

他的父亲体质本来就弱,哪经得住这些阵势,身体很快就垮下来,先是肋骨被人用脚踹断了几根,稍稍深呼吸便觉得胸部疼痛难忍,继之则高烧不退,满嘴胡言乱语,最后竟奄奄一息了。

P1-3

序言

我这些年不断地认识了一些人,又不断地遗忘了一些人;不断地经历了一些事,又不断地忘却了一些事;不断地说过一些话,又不断地忘记了一些话;不断地生出过一些愤懑和惆怅、惊恐和疑虑,又不断地淡忘了这些愤懑和惆怅、惊恐和疑虑……有时,是因为事出无奈,不遗忘便无以疗伤和止痛;有时,却也像中了邪似的,倒成了那个不断地掰苞米同时又不断地——尽管是不经意——遗弃的“熊瞎子”了。而且,说不上是“记忆缺失”还是“兴趣缺失”,忽然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有些漫不经心起来,并渐次于“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所幸后来看到、听到同辈中如我之健忘者甚多,更有一些很受过伤害的人们,如今竟早已不觉其痛,甚至还常常“睁着眼睛说瞎话”,公然为肇事者“隐”……方才渐渐不以为意。

于是,转又想:人生,其实也就是不断地遗忘——先是遗忘童年的玩伴,继之青年的好友,再后中年的挚交吧……

不过,再回过头想,“健忘”或者“遗忘”,也不是诸如我之辈的痼疾,可能还是时代的通病。君不见,多少苦难的历程,伤痛的记忆,不堪回首的往事,当时曾那样惊心动魄和刻骨铭心,事后不还是被时代那只“看不见的手”轻描淡写地遮盖、消解、稀释和抹去,终于化为一缕缕的轻烟了……当然,肯定会有人不承认那些是“轻烟”的,甚而还会执着地企图用文字将这些“轻烟”固化,做成石刻,摆放到纪念馆或博物馆里去,供人们瞻仰、审视或反思。但我对此深表怀疑。因为纵观我们的过去,即便我们曾有过浩如烟海的诸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册耳提面命,也有过堆积如山的诸如“经史子集”这样的文献作为镜鉴,但这也仍然不能有效阻止历史上一个又一个颟顸或者也是“过于自信”的时代,在直面一个又一个布满血腥的重大历史事件后,最终还是有选择地加以“遗忘”……

因此,“遗忘”讲到底,其实还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或者,更是我们国民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然,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就不会充斥着那样多的有关“遗忘”的成语和典故了。比如:数典忘祖、得鱼忘筌、得意忘形、物我两忘……而且,似乎生怕“遗忘”得不够彻底,先民们还借由神话故事处心积虑地开掘出一条叫作“忘川”的河,并在河上架了一座“奈何桥”,由一位名叫孟婆婆的老妇在桥头把守,给每个去往冥界的幽灵强行派发一碗“孟婆汤”。据说,只消喝下这碗“汤”,无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明星大腕、贩夫走卒,都会立刻将生前的所有善举或恶行“遗忘”得一干二净,灵魂重又变成一张白纸,可以清清白白、开开心心地重新投胎做人……

于是,“忘却”似乎又还是人生(或人身)断断不可或缺的前提。

要不然,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涌现出那样多的“孟婆婆”了。这是一群说不上是男是女,是狐是怪,是天使还是魔鬼的人们。她们(或者他们)有时看上去也是行走在人生舞台上的一些身不由己的木偶,常常受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的控制、驱使和支配,处心积虑地利用各种纸质或非纸质的媒体,官方或非官方的宣传工具,给人们灌“迷魂汤”,帮助人们在夭亡之前即“提早忘却”,终于成了一群既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在这些腐尸之上,又滋生出无数飞虫一样的游魂,漫山遍野四处飘荡。睹魂思人,能不痛乎?能不伤哉?所以,我只能遗忘,只能让记忆合上双眼。

然而,话虽如此说,作为个体的生存经验而言,我还是得承认:人生什么都可以忘却,什么都容易忘却,但“冤家”却是断断难以忘却的。

即便“音信渐阙”,已经“泥牛入海无消息”的主儿,你也不知道哪一天,他(或她)还会从记忆的某个旮旯里冷不丁地“沉渣泛起”,或者“借尸还魂”般突然戳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惊愕不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伤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新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8323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