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与岩波书店(一个编辑的回忆1963-2003)
内容
编辑推荐

  岩波书店1913年(大正2年)由岩波茂雄创办。时至今日,岩波书店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术书籍以及哲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等各种讲座为中心,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出版活动。

《我与岩波书店:一个编辑的回忆(1963-2003)》是日本岩波书店前社长、总编辑大冢信一先生的回忆录,详尽、生动地记述了编辑生涯所经历的种种人与事。

内容推荐

日本岩波书店前社长、总编辑大冢信一先生从事出版工作的四十年里,拥有广泛的海内外作者、出版者的人际网络,跨越僵化的学术主义框框,纵横驰骋于学文、艺术、社会之间,创造出崭新的文化风景,为20世纪下半叶日本人的人文知识形成齐了重大作用。《我与岩波书店:一个编辑的回忆(1963-2003)》是他的回忆录,详尽、生动地记述了编辑生涯所经历的种种人与事,读者可以从《我与岩波书店:一个编辑的回忆(1963-2003)》中一窥日本学术文化和人文出版的黄金时代的风景。

目录

中文简体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小学徒修业—015

1 岩波书店的“新人教育”—015

 “小学徒来了哟”—015进入《思想》编辑部—016印象深刻的两位

 作者—019组稿—020羽仁五郎与花田清辉—022

2 制订特集计划—024

 若干个“小特集”—024边喝酒边接受教育—026被秘密录音激

 怒—027把西欧相对化的观点—028山口昌男登场—030某天的武田

 泰淳和丸山真男—032

第二章 哲学者们—035

1 “讲座·哲学”的编辑—035

 缺了些什么—035《语言》卷—037破格的成功及其影响—038马克

 思主义哲学者们的个性—039与藤泽令夫的酒宴—043

2 与编辑之师相遇—046

 “你们不可能拿到稿子的”—046林达夫的圣与俗—047

3 个性突出的人们—055

 京都作者们的尺度—055东北势力的活跃—057来自尼日利亚的原

 稿—059思想开展的核心—061

第三章 新书编辑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065

1 青版的时代—065

 最初负责的名著—065首个独立策划的选题—066权威的意外推

 荐—070意识形态的可怕—072市民自治的思想—073《北美体验

 再考》、《现代电影艺术》等—076宣扬荣格的思想—079“都市之

 会”—081温暖的心和冷静的头脑—083《人种的歧视与偏见》、《中

 世纪的印记》等—085轻易出不来的柏拉图—087《语言与文化》和

 《叛教者的系谱》—088多亏铁格栅—089超越近代经济学的冲击—091

 被机动部队包围的庆祝会—095《耶稣及其时代》和《十字军》—097

 文艺复兴的见解—098现代非洲文学的可能性—100何谓翻译的样

 板—101《母体作为胎儿的环境》和《黄表纸、洒落本的世界》—102

2 黄版的出发-105

 打击洛克希德事件的武器—106竭尽身心—107转折点的著作—109

3 与法兰克福有关—110

 直面国际性水平—110“下次在斯坦福见”—112英国的两位历史学

 家—113与政治出版社的交流—116

第四章 走进认知冒险的海洋—119

1 “现代选书”和“丛书·文化的现在”—119

 进入单行本编辑部—119厚积薄发的选题计划J21划时代的两本

 书—122新“知”的前提—124萨满般的译者—126吝惜睡眠时间—127

 伊格尔顿/艾柯/斯坦纳—129从语言学扩展的世界—130忍耐癌

 症的疼痛—131“那个会”的成员—132“丛书·文化的现在”的构

 想—134在时装秀的空当—136“火之子”夜宴—137也曾有过经历

 不明的作者—139索绪尔思想的巨大影响—141报答荣格研究所之

 恩—142鼎盛的对话—143巴黎的邂逅—144

2 “20世纪思想家文库”与“讲座·精神科学”—145

 迎接世纪末—145挑战性的乔姆斯基论—146爱森斯坦/凯恩斯/

 西田几多郎-150海森伯/花田清辉/和i土哲郎-152现状中难以

 实行的计划—155预告今后十年-157精神科医生的独特性—158

3 《魔女兰达考》、《世纪末的维也纳》等—159

 “临床的知”、“戏剧的知”、“情感的知”-160迷恋维也纳的经济

 学者—162比原书还正确—165编辑是失败者吗—168作者的“夜袭

 早击”—171才俊之会J74时间充足并精力旺盛—175

第五章 向不可能的挑战——《赫耳墨斯》之环I—179

1 为文化创造而办的季刊—179

 无谋之勇—179感谢“三得利”—180编辑同人的力作-182不拘—

 格的策划—185发刊词—。186无谋弥勇—188矶崎新的“后现代主义风

 景”—:189大江健三郎的《M/T》及其他—191大冈信的《组诗》j91

 山口昌男《认知的即兴空间》—193中村雄二郎《形的奥德赛》-194

 社会、风俗解读—195连载的难度—196三册别卷—198来自国外的嘉

 宾—199武满彻的来信—201世界很小—202主要论稿的供稿人—204

 与“实作家”打交道—205年轻作者的阵容—207

2 精神支柱——林达夫—208

 “认知的愉悦”—208明治与昭和的对话—212

第六章 享受认知的冒险之旅—215

1 单行本与新系列—215

 一代硕学二三事—216现代音乐的乐趣—218痛切的后记—219怎

 么看畅销滞销—221“丛书·旅行与拓扑斯精神史”—222《美好年

 代》、《日本人的疾病观》等—224访恩德的旧宅—228《何谓文学》

 的惊人产物—229不易通过的选题—230

2 “新讲座·哲学”与单行本—231

 展开打破学派的讨论—231今天哲学何为—232符号与逻辑的扩

 展—234新宇宙观—235科学与魔术—236抓住选题策划的先机—237

 《宗教与科学的接点》及其他—238《奥村土牛》、《空间(从功能

 到面貌)》等—241拉康攻坚战—243管理职的编辑—246

第七章 总编辑的后半场——《赫耳墨斯》之环II—249

1 同人们的干劲—249

 矶崎新的“建筑政治学”—249东京市政厅落选方案—251虚构之设

 计—252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对谈—254大冈信的“摹的美学”—256

 山口昌男的关切所指1257中村雄二郎不断高扬的参悟-258武满

 彻的《歌剧创作》—260

2 从畅销作家到科学家—261

 筒井康隆的两种想象力—261来自国外的学者和艺术家—263高桥

 康也的两次对话—265“表演现场”—269年轻一代的撰稿人—270自

 然科学家们—274谈幸福论的科学家出场—276同人的力量—277总

 编辑更迭—278

第八章 转折期的选题策划——终场的工作—281

1 跨学际的讲座—281

 出版萧条的阴影悄然而至—281伊东光晴的介绍—282讲座的进

 化型—285世纪末的指针—285“讲座·转折期的人”的特色—289

 “最烦1WANAMI”的学者和他的著作集—292做社领导时代的

 书目—292俄罗斯文化的明与暗—296环境问题与“地球《发现》

 BOOKS”—298《梦的秘法》、《河合隼雄其人的精彩世界》等—300

 高能研究所所长信基督—303 21世纪的问题—304“讲座·宗教与

 科学”的内容—306

2 从《中村雄二郎著作集》到《想安乐而死》—308

 有如不同主题的讲座—308小小石佛的庭园—311《都柏林的四人》

 等—312都市论的可能性—313活版印刷的谢幕书—315小儿科医生

 的安乐死论—316死后收到的信—318

3 为迎来21世纪的若干尝试—320

 用大选题做文库版—320未曾谋面的著者—322充实战后引进的学

 问—323为了社会科学的再生—324与互联网结合—326重新叩问近

 代日本—330探询科学与人的关系—332最后的选题—334追求真正

 的学术—336

尾声 窥见乌托邦—339

后记—343

试读章节

3 与法兰克福有关

直面国际性水平

1977年在协助黄版新书出发以后,由于人事调动我转到了单行本编辑部。在那里工作的内容,会在下一章开始详细触及,在此之前,先谈谈这一年秋天首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市的情况。因为,这是我初次面对出版的国际水平,让我不得不反省自己的编辑活动。

岩波书店从很早就每年派团前往法兰克福,但过去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版权买卖,反而是论功行赏的意味更强。例如,奖励花费数年时间完成了某个大项目之类的编辑。书市的会期大约一周,在那前后就是到欧洲各地观光。当时到外国去本身是件大事情,所以出发前还要举行欢送会。我作为团员之一被派遣,或许包含为新书黄版的立项做了努力的原因也说不定。

不管怎样,董事的团长、对外关系课的版权人员、自然科学编辑部人员、美术书(特别是国际合作出版)编辑部人员,以及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我,五个成员组成的了派遣团。在法兰克福的会场租了摊位展示我们的书。最初去的时候,还不是像现在那样按地域划分为欧洲、亚洲、美洲,而是以参展国家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展示。我们隔壁是以色列的出版社。在以色列的展位边上,手指按在自动步枪扳机上的士兵随时警备着。

在书市中,自然科学类,尤其是与数学和物理学相关图书的版权经常有欧美和俄罗斯的买家前来洽谈。因为数学等只要有算式基本能明白,从日语翻译过来不是那么困难。人文、社科方面,虽然我国近代经济学多少能在世界学术界坐上候补位置,实际上几乎无人问津。因此,我便专门跑去那些看起来有意思的、不同国家的出版社摊位,看上眼的书声称“option”,即相当于购买版权的下单手续,向对方出版社提出了申请。

首次去法兰克福的1977年,欧美的高水平是压倒性的,感觉全都是想要的东西。下一章将要谈到的“现代选书”,大部分就是这样购入版权翻译的书。

对我来说,国际书市的最初体验是十分刺激的。能够结识欧美众多出版社的编辑和版权人员,而且意义更大的是,对所谓人文、社科的大趋势虽然还是朦胧的,但是逐渐感到能理解。比起在东京外文书店的书架和外国的书评刊物上得到的信息,那里充满着鲜活的信息。因此,虽然身体极其疲劳,但是参加这个书市却非常兴奋。

其后,一直到退休之前,我去了法兰克福书市十次以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日本的文化水平逐渐与欧美接近,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动向变得和欧美差不多。随之,依然有语言隔阂的人文、社科类的版权也开始能卖出了。举个难忘的例子,有一次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出现在我们的展位,他对日本近代经济学者的动态非常了解,当他探问某位东京大学经济学系助教的信息时,我惊叹“敌人”竟然调查到这里来了。

“下次在斯坦福见”

在参加书市期间,我也结识了不少欧美出版社的朋友,其中一位在这里要写上一笔。那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Stanford Universitv Press)的格兰德·伯恩斯(Grand Burns)。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在有关亚洲的出版方面也是知名的高品质出版社。它的规模不大,与哈佛或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相比的话,也许归于弱小族类。实际上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在书市上也没有设展位。作为社长的伯恩斯本人,在会场四处走动进行版权洽谈。

某天黄昏,差不多要到闭馆的时间,伯恩斯出现在我们的展位,像快要崩溃般坐到空椅子上,然后说:“能不能给我点饮料?”正好我们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都松了口气,准备一起喝啤酒。当把啤酒给他时,他一口气就喝光了。接着,他跟我闲聊起来。他对日本的事情颇为了解,对日本电影特别感兴趣。当我无意中谈到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最新刊行的日本电影评论著作Distant Observer(《远距离观察者》)时,“原来你晓得这本书呵?!”他很惊讶,两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道别的时候他说:“下次到斯坦福来吧。用我的飞机接送你。”听到他拥有私人飞机,这次轮到我大吃一惊。自此直到他逝世,我们持续交往了近二十年。

1991年我们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到美国各地访问,去了各地的大学出版社,也访问了斯坦福。伯恩斯先生的款待并不是私人飞机接送,而是带我走遍出版社的每个角落,包括仓库。午宴上请我们喝的是上好的加州葡萄酒,格外美味。

踏入21世纪不久,在法兰克福书市,从加州大学出版社的丹·狄克逊(Dan Dixon)处得知伯恩斯去世的消息。一直很开朗的丹,神情哀伤地说:“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加州大学出版社找上我也是因为他。”从早上到傍晚三十分钟一次会见的忙碌,晚上和关系深厚的外国出版社聚餐,每当我想起充满紧迫感的书市,伯恩斯的笑脸也同时浮现在眼前。

P110-113

序言

我在1963年春天进入岩波书店,工作了四十年,于2003年5月退休。最后的十年以经营管理之余,虽然曾多多少少招年轻人的讨厌,但是并没有完全脱离策划和编辑的工作。下面的叙述,是从事编辑四十年的回忆。

正如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呈现了“编辑这个奇妙人中不可思议的生态”(山口昌男语);但是,也同时描绘了众多与我相关的学者和艺术家,还有国内外的编辑同行的工作前景,可以说是一个记录——过去曾经有这样一名编辑,和这样的人们一起,做了这样的工作。如果读者把它视为我关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四十年的一份证言来阅读,我会感到格外荣幸。

著者

后记

为了写这本书,我从岩波书店退下来后,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一是调整心态,使自己能够客观地看自身经历。一说“调整心态”,也许让人感觉一种宗教的或伦理的味道,其实不然。

干社长的最后七年,自己也不得不清醒地意识到,整天从头到脚处于紧张状态。

这个时期,正好赶上日本经济本身陷入低迷,为了不沉底拼命挣扎的时期。出版界处于战后首次出现的、向无底深渊一落千丈、令人毛骨悚然的时期。

然而紧张的最大理由,是在这个艰难的时代,如何捍卫岩波书店这个品牌。我敢用“品牌”一词,也许听上去小题大做,对我来说捍卫品牌等同维持日本文化的水平。

看书少了,学生的学力在下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图书的销售,呈直线下降趋势。

一次我到京都大学,向上野健尔教授提出“特别请求”:“请召集您同事中的数学老师,我想听听他们的想法。”上野马上安排,使我见到包括他在内的五位数学专家。我提出了不客气的问题:“京都大学的数学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其结果,五人不约而同地回答,“现在的学生写论文的能力、日语的能力不行。”

不读书,日本人的思考能力就会减退。那样,日本这个国家将越来越不行。我并不单纯地袒护民族主义,但是爱戴自己出生的国家。我痛切地感到,必须设法阻止不读书。

我成立了岩波书店出版恳谈会,邀请网野善彦、宇泽弘文、大冈信、坂部惠、坂本义和、佐藤文隆、长尾真、中川久定、二宫宏之和福田欢一十人参加,坚持一年两次说明岩波书店面临的状况,请他们把脉。而且每次都有几位编辑部负责人列席。

除此之外,组织了历史专家、社科研究者会议,取长补短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无非出于怎样才能捍卫岩波书店这个品牌的考虑。

再看国外,在欧美巨大资本兼并著名出版社,已经司空见惯(参见第五章)。虽然社名还在,但实际变成某大企业的附庸。这样,即使一两年内还留着原来优质出版社的影子,但不久便沦为利益至上、不像出版社的企业了。

我带着这样的想法从头到脚紧绷着,所以即使离开出版社,也无法立即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过去。退休第二年下半年,好容易想要尽量客观地嘹望自己走过来的路了。首先,让僵化的肌肉渐渐放松,逐步调整心态,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是本书。

缓释紧张、调整心态过程中,我不能不尴尬地面对自己矛盾的心态。我做社长期间,竭尽全力要捍卫岩波书店的品牌。但是细想,之前的三十年我做了什么?坦白地说是一直在做反岩波的选题策划。至少我立项的选题,一半是站在推翻既成权威一方的。

我入社便被分配到杂志科,马上意识到空气不对头。一个懵懵懂懂的编辑部新人这样说也许奇怪,当时——是刚庆祝了建社五十周年时,编辑部充斥着某种一流意识。五十年间岩波书店始终肩负着日本文化。常言说,大众文化找讲谈社,高级文化找岩波。岩波书店的著者必须一流,招待这样的著者必须是最好的条件。举例说,对著者要在高级餐馆招待,迎送要包租轿车。

这种一流意识让人无法忍耐。第二章我写到带头尾的竹荚鱼一段,也是出于这样的语境。也就是说,如果编辑部内的议论堪称一流,不输于这样的一流意识,我们自身具备过硬的一流知识和见识另当别论,实际上在不上档次的编辑会议上,重用的全是大家的意见。那里很难感知编辑的主体性见识。

所以我进社一两年时,一心想辞去岩波的工作。实际上只差一点。我参加了某大学研究生院的考试,幸运地通过了。我熟悉的那位S教授出于好意,建议我申请岩波书店的奖学金。从战前延续下来叫“风树会”的奖学制度,S教授在那里当理事。但是我要自己想辞去的公司的钱不合适。因为这件事,此事不再重提。

其他也有过几次机会。其中一例是,杂志科。科长曾建议我到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进修一两年。当时《经济学人》就是硬派传媒的代名词。O科长与《经济学人》杂志的东京特派员是朋友。这件事,出版社也正式同意了,但由于对方的原因没有实现。就这样,辞职不成,研修也没实现,结果一直在岩波干了一辈子,只能怨自己优柔寡断。

刚入社时的这类事权且不论,那以后正像我在本书所述,策划了不少从岩波的一流意识看值得怀疑的选题。所以有一次遭到大野晋措辞严厉的批评时,我自己在挨骂的同时内心却大呼快哉。

大概是我在新书编辑部时的事,我作为宇泽弘文的讲师助理,随从他从大阪到广岛、松山参加巡回讲演会。偶然在大阪与大野晋共进午餐。在座的当然除了宇泽、大野两位讲师以外,还有社领导和大野的讲师助理,但是我一个也想不起来。唯独记忆忧新的是,大野晋冲着我说的下面一段话。

“岩波费力不讨好地搞什么讲演会,最近的出版物却完全无足取。最近两三个月,假如出了富于认知刺激的书,我倒要领教领教。”

众所周知,大野晋孤军奋战,开辟了自己的疆土。在他的眼里,当时岩波书店的出版物,一定竟是些四平八稳、缺乏冒险精神的东西。在那个场合对年纪最轻的我,挑衅似的加以痛斥。我无法回答他的批判,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认为他说得在理。

事情过去了约三十年,进入21世纪前后,我有机会陪同大野夫妇到信州旅行。那次我说:“很久以前,我在大阪遭到大野先生的无情批判。但是多亏了您,我才能好歹走过编辑之路,现在得好好谢您。”大野先生笑着说:“那么失礼的话,我就当着你的面说的?如果那样,说明我也年轻啊。”

这样,直至我自己做分管编辑的领导之前,一直有明显的旁系意识,而且也觉悟到自己的作用。例如,正是有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的主流,“丛书·文化的现在”这类选题才能成立。

出任分管编辑的社领导是1990年,从这时起开始思考强化主流的问题。例如,请全集科的主管实现了“康德全集”。岩波书店出版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全集——再加上康德就齐了。让坂部惠担纲,应该不成问题。接过我的想法,Y科长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便规划了《康德全集》(编委坂部惠、有福孝岳、牧野英二,全22卷、别卷1卷)。全卷完结是在2006年。

另外,就了解西欧思想不可或缺的弗洛伊德,仍想实现出版他的全集,虽然优先出了拉康的《研讨班》。退休前的两三年,我一有机会就去京都,找新宫一成、鹫田清一等商量。《弗洛伊德全集》意图是在拉康以后,突显弗洛伊德像,它正由全集科年轻的T等在做选题策划,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由此可见,我实际上在做编辑的三十年,一直在岩波书店这个场所中,从事着一种反岩波的编辑活动。但是今天细琢磨,在岩波书店这个如来佛的巨掌上,自我感觉一个人在造岩波的反,其实也许只是自以为是的轻佻。

“品牌”啦,“名号”啦,都要建立在传统和积累上。但同时,简单地去捍卫“品牌”、“名号”没有意义。只有不断地进行再生产,才能维持并发扬“品牌”和“名号”。既然如此,我的反岩波的三十年,也可以说只不过是对品牌再生产尽了绵薄之力;反之,正因为岩波这个巨大的壁垒拦在自己面前,自己的小小逆反才能成立。  在这个意义上,我要向岩波这个场所再次献上由衷的感谢,并对一同“寻觅乌托邦”的同人(不仅岩波书店,还包括著者、相关业界),表示诚挚的谢意。

对于本书提到的所有人,有感激不尽的情谊。谢谢你们!

本书中没有机会提到名字,但要衷心感谢的诸位,列于次:

市古贞次、井出孙六、猪木武德、猪濑博、今道友信、内桥克人、嘉治元郎、加藤干雄、红野敏郎、斋藤泰弘、坂村健、作田启一、柴田德卫、岛尾永康、寿岳章子、神野直彦、杉山正明、高阶秀尔、竹西宽子、桔木俊诏、田中成明、团伊玖磨、池明观、都留重人、中村健之介、中村平治、西顺藏、野本和幸、日高敏隆、平松守彦、藤井让治、船桥洋一、松田道弘、宫崎勇、宫原守男、宫本宪一、山内久明·玲子、山下肇、胁村义太郎、吉川洋(敬称略)

我把本书的原稿托付给Transview社的中岛广。我断定他是志向高远的出版人,自己经营出版社,亲自当编辑。对于他细致、准确的编辑工作,谨致谢忱。根据中岛的建议——尽量吸引年轻读者,我加上了书名、章名、小标题等。另外,对担任校对的三森哗子表示感谢。本书人名、书名、论稿名等频出的校对工作,绝不轻松。

再提一下私事。四十年来我能够坚持编辑工作,是因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过世的双亲,妻子纯子、两个女儿麻子、叶子,以及甲斐犬兰,我要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最后,愿将拙著献给肩负未来的年轻一代编辑们。你们如果能作为反面教材一读,就是我的最大荣幸。

大冢信一

2006年初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与岩波书店(一个编辑的回忆1963-200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大冢信一
译者 杨晶//马健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5522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3114072
中图分类号 I313.5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ransview,Japan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