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书架》是马海甸的随笔集。本书涉及一些著名外国作家、诗人、翻译家的掌故。无论在巴黎、罗马、还是德国,作者每到一地,视线从未离开书店,他对一个城市的审视,是从书开始,他对一个国家的认识,也是从书开始。从他的随笔里,人们可以认识诸多人物,可以听到许多异域故事,可以读到独特的人文精神,也可以看到悠远的历史画卷。其文笔敦厚文雅,幽默风趣,深受年轻读者喜爱;其文的引据博学,在老一辈的学者中也很有好评。
图书 | 我的西书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的西书架》是马海甸的随笔集。本书涉及一些著名外国作家、诗人、翻译家的掌故。无论在巴黎、罗马、还是德国,作者每到一地,视线从未离开书店,他对一个城市的审视,是从书开始,他对一个国家的认识,也是从书开始。从他的随笔里,人们可以认识诸多人物,可以听到许多异域故事,可以读到独特的人文精神,也可以看到悠远的历史画卷。其文笔敦厚文雅,幽默风趣,深受年轻读者喜爱;其文的引据博学,在老一辈的学者中也很有好评。 内容推荐 心对书的狂热追逐,灵魂与世界的亲密合奏。著名翻译家马海甸先生的最新散文集《我的西书架》让时间与空间不再有距离。 《我的西书架》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辑一 淘书录 荒岛书目 施蛰老的赠书 我的阿赫玛托娃藏书 我的茨维塔耶娃书架 俄罗斯双城访书记 莫斯科夏日的书市 莫斯科淘书记 布罗茨基七卷集杂写 失书记 德东书店掠影 布拉格即景 英国访书录 曙光书店 欧美书店的馆藏本 海邮取消之后 巴黎左岸的书摊 拜伦回忆录 乔治王朝诗选 辑二 译外脞谈 夜读四题 《西洋文学》杂志 一部迟出了半世纪的书 重读布莱克 互补抑互损 灿烂的星 世纪诗章 听里赫特随感 红色贵族的文学史著作 “拉拉”的回忆 俄国诗坛双璧之比较 楚科夫斯基的日记 关于俄国女诗人诗选 精装书的封皮 《塔鲁萨之页》及其他 威尼斯的文学痕迹 巴别尔版本谈 巴别尔遗孀回忆录 辑三 人物与书 寂寞的陈实 毛姆的细节 加尼特夫人 引进白银文学的拓荒者 想起了丽尼 小托尔斯泰在今日俄罗斯 从报人到作家 翻译家的悲剧 两代翻译家的遭遇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曙光书店 记得第一次去曙光书店,是在八十年代中,具体日期已记不清,是当时我的上司、也是巴金《随想录》的“催生婆”唐琼先生领着我去的。曙光书店专门出售文史类的英文书,与专售中文书的青文书店亦分亦合,共用一个住宅单位而自成格局,极而言之,卖的书也就二三千册。曙光书店马老板是诗人也斯的研究生,能讲一口不怎么带广东音的英语,他专研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撰文固然言必称本雅明,自己也取了一个Benjamin的英文名,对英美各大学的出版物了如指掌,书店的书源也多来自这些地方,在俗文化读物铺天盖地令人窒息的香港,有一爿品味如许高雅的小书店,洵属难得。从此,一星期两次,逢周三和周日,午饭后有事没事,我总要到这家书店走走,不买也翻翻看,那时候挣得的菲薄稿费,大抵都花到这上面了。 当时,我也到九龙海港中心和北京道的辰冲书店淘书。这两家书店的书价在换算美元和英镑时取价较曙光要高,而且交通不便,一去就得半天,因此除非年度大减价或顺路经过,一般一年也就去三四回。我不是哭穷,也不怕被人讥为没志气,有一段时间,我是把看见一本好书不用问价立即买下视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的,不消说,这一目标已被证明为奢望,而只能挑较便宜、对自己的腰包不致造成太大负担者而购之。天下读书人同声一哭,其唯此乎。 我在曙光书店买的第一部书,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一生的故事》的英译。这本书老板可能自己看过,已略显陈旧,所以降价出售,英译仅译出原文的三分之一,以后也不曾再出续编,但凭着此书,我得以大致领略了帕乌斯托夫斯基平实的叙事和清新的抒情风格,感到非常满足,因为要迟至十年后,我才读到两大厚册的《一生的故事》俄文版。我到曙光淘书,把注意力集中于俄苏文学作品的英俄对照本和作家传记,是不无原因的。英美各大学出版社其时对俄国非官方作家很重视,而中苏的交恶似乎仍遥遥无了期,内地坊间流通的原版苏俄诗文集,绝大多数是五十年代进口的旧书,像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等人的作品,连专业的俄国文学学者也未必接触得到。马老板的兴趣是社会学,对文学未必熟悉,但他挑书的眼光真没说的。一个书商,不让大众的阅读趣味牵着鼻子走,而坚持商品的高品位和学术性,要做到这一点,除非他的生意不以赚钱为急务。记得我淘到曼德尔施塔姆的处女作《岩石》的英俄对照本时,甚至比十年后在圣彼得堡买到曼氏四卷集还要高兴。 眼下常在手边而仍不时翻阅的两部诗人传记——《阿赫玛托娃:诗人与预言家》和《茨维塔耶娃:天堂与地狱的搏斗》都购自曙光书店,这两部书都是我第一次淘到的两位诗人的传记。十余年后,我把后者译成中文,尽管书出得舛误百出,惨不忍睹,书名被改得不伦不类,而且超过一年的爬格子劳动,至今收不到半文版税,但它毕竟记录了我与曙光书店的那一份书缘,对此我是铭感于心的。 我在大公报编《文学》周刊为时近二十年,只要能办到,每遇上名诗人名作家逢百的生辰忌辰或诺贝尔文学奖公布,都计划编一个专辑作为纪念,也希望借此稍减稿源不足的窘况。办专辑,首先到曙光找书,没有的话再到辰冲或香港图书中心之类的大书店想办法。记得沃尔科特、布罗茨基以及希姆博尔斯卡的专辑就是这么办起来的。在沃尔科特和希姆博尔斯卡获奖前,我对这两位诗人所知甚少,前者的长诗《奥梅罗拉》,是诺奖消息公布后翌日马上跑到曙光买的,真有点“现买现卖”的味道了。 对于我这个常客,马老板见了面并不热情,甚至招呼也不打。他是懒得或不屑装出生意人招徕顾客的殷勤模样?我不甚了了,不过也乐得少与不知根底的人搭讪。唯一攀谈的一次,就是订购《岩石》的那一回。我到书店时《岩石》已脱销,遂请他代订购一册,他淡淡地说,已下指令,过半个月可望有书。后来一想,文人下海,大概都是这个德行吧。 踏入新世纪,由于网络书店风行一时,读书人直接从欧美选书购书的夙愿得偿,而且价钱要便宜得多,我到曙光的频率从一星期两次递减为一次,忙起来甚至一两个月才去一次,以后更是急剧下降。书痴们爱屋及乌,对卖书的书店产生感情,这并不难理解,但他首先掂量的当然还是自己的腰包。接下来,就听说马老板中风的消息,曙光书店由青文罗老板接手,罗老板管青文还管不来,他哪有时间和精力再接这么一摊?无非是守着摊子,把存书卖出去而已。因为两家书店唇齿相依,虽然不能说是一荣俱荣,但一损俱损则是肯定的。罗老板选择盘下曙光,大概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我最后一次去曙光,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似乎是二○○五年,买了两部双语对照诗集,记得是《彼得拉克诗选》和《聂鲁达诗选》,原来想再买一部《雨果诗选》,但想想已超出本月的购书预算,乃作罢。一年又匆匆过去,有一天,黄诗人告诉我,青文关门了,他手里拿的正是那部我想买而卒未买成的《雨果诗选》“五折。”他不无得色地补充说,“曙光的存书大减价。” 二○○七年春节返穗省亲,回港后读报获悉,罗老板在九龙存书的仓库被塌下的书箱压死。这事儿很让香港的文化人唏嘘了一阵。马老板在一家财经日报上的专栏,想来也在病发后戛然而止。 P73-77 序言 回想起来,打九岁开始,我便进旧书店淘旧书了。当时我家住广州,广州的文德路、文明路、永汉路(今北京路)一带,还是有几家旧书店的,民国时代的读物想是把得严之故,市面上流通不多,所谓“胡风分子”、右派作家的著作尤其是译作,倒有不少漏网之鱼,每次出门,必有收获。直到一九六六年年初,“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几家旧书店才关门的关门,改业的改业。父母的收入比一般家庭略高,故而日常撙节下来,还有些买书的闲钱。因职业关系,父母辈的朋友,多是些文化界、医务界的名士,受过高等教育,谈吐儒雅,受此熏陶,耳濡目染,我也不免“风雅”起来。曾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陈序经教授,他在康乐园的寓所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那是一幢两层的小洋房,一楼是客厅和书房,四壁置有十余个红木书橱,这还不算,柚木地板上堆满了书,唯一不放书的地方就是他的大书桌,真是蔚为大观。还记得有一回在永汉路新华书店,看到诗人陈凡手挽一大摞新书,施施然步出书店的情景,那让我羡慕的呀,心想,什么时候,能像两位前辈一样,尽情买书,眼也不眨一下,该多好! 不用说,买书是为了读书;书读多了,不免“技痒”,自己也写起书来。所谓写书,对我来说,准确点说是译书和编书,生来唯缺创作之才,诗和小说写到弱冠之年便写不下去了。作为点缀,或出于版面的需要,偶尔也写点书评、书话,虽然写了三十多年,却一无足观,连一部小集子都凑不齐。我写书话,与大多数书话家有点不一样,多以洋版书为题材,这当然不是我的独创,因为前有梁遇春,近有冯亦代,都写下了或多或少的洋书话,我不过是步武两位前辈的足迹,所谓“我的西书架”,表示这是我的一爿小天地,如此而已。尽管淘书花了不少钱,但我的藏书几乎没有善本。我淘书的目的在于使用,一以迄译,二以研究,后者求的是系统和完备,贪多务得的结果,往往一掷多金。要是把历年花在现存这些书的“投资”,转投到善本的话,有朝一日“蒙主宠归”,大概家里的破烂要值钱一点。总起来说,无论是翻译、研究、写作,在我都是亏本的买卖。郁达夫有句“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写尽了书呆子的尴尬与无奈。 无论怎么说,性格即命运,我与书结下的缘分,终生不渝。虽然不致像我毕生仰慕的大儒钱钟书,一出生抓阄抓的就是书,但我髫龄就喜逛旧书店,而且一逛就是大半辈子,直到眼朦齿摇、濒于卖文买书的暮年,仍然淘书如故,痴书如故,在这一点上,也唯有这一点,与钱公庶几乎近之矣。 二○一三年六月十八日于香江二浪湾 后记 马海甸,一九四八年生,原籍广州。报刊编辑,主编香港大公报《文学》版垂二十年,历任副刊部主任、助理总编辑、副总编辑。通英、俄两种文字,是知名翻译家和藏书家。业余时间译书、编书。译有《英美十四行诗新编》《莎士比亚诗全集》《阿赫玛托娃诗文选》《布罗茨基谈话录》《俄罗斯的安娜:安娜·阿赫玛托娃传》等;编有《梁宗岱文集》《大公报副刊文萃》《大公报名记者丛书》。现为《文汇读书周报》及《南方都市报》撰写书话专栏。作者译文笔调清新,被誉为译作的典范。 《我的西书架》共分三大部分:淘书录、译外脞谈、人物与书。 “淘书录”记载作者在欧洲多国和香港、广州等地购书、访书、淘书以及藏书、失书的经历。这部分书话,独辟蹊径,引人人胜,饶有趣味。文字形象,细致到位的评价和述说,使人们对阅读产生兴趣。 “译外脞谈”则是作者翻译之余撰写的随笔,谈到翻译家的命运,以及翻译的苦乐,唤起人们对连接起各国文化桥梁的必要的重视。作者藏书甚丰,勤于披览,以广博的知识,解疑问阙,曾以不到二干字的篇幅,解决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广受译界重视和好评。 马海甸的随笔敦厚文雅,幽默风趣,深受年轻读者喜爱。而其文的引据博学,在老一辈的学者中,很有好评。无论法国、意大利、德国……都有他的足迹,每到一地,他的视线从未离开书店,他对一个城市的审视,是从书开始;他对一个国家的认识,也是从书开始。从他的随笔里,人们可以认识诸多的人物,可以听到许多异域的故事,以及那些独特的人文精神、悠远的历史画卷。 本书还涉及一些重要的外国作家、诗人、翻译家的掌故,读来饶有趣味。通过此书,可以看到作者书海遨游、负笈担簦、怀铅提椠的辛勤,以及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全书语言朴实、清新,提要钩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刘克定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的西书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海甸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44835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2014016557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0 |
宽 | 14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