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膛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外科大夫讲述的趣味小历史!

台湾科普新秀作家、《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得主苏上豪最新作品——《开膛史》!

科学松鼠会成员、《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作序!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校长陈汉湘推荐!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翁佳音推荐!

内容推荐

《开膛史》主要内容:

外科医生的祖师爷竟是理发师?

从前人们手术输的是羊血?

达芬奇和外科手术有什么渊源?

手术缝合线是荤的还是素的?

求医问药是自古以来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仍然对医疗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外科医生的工作:外科医生外科手术之父是谁?解剖学之父又是谁?是谁首先在手术中使用麻醉药品?又是谁制定了手术前消毒与清洁的程序?这些关于外科手术的种种史料,苏上豪医生通过轻松的故事,通过这本《开膛史》将外科医学的始末娓娓道来,让读者重回医学启蒙的年代。

目录

繁体版序 一手执刀,一手执笔

简体版序 你们造吗,外科滴历史素酱紫的

自序 我也忍不住笑了

Part 1 故事

 外科医生的祖师爷

 人体的构造

 上古开颅术

 华佗之外的中医外科

 谁是麻醉第一人

 人道的外科治疗

 整形外科之父

 第一堂解剖课

 不输血的心脏手术

 记得先洗手

Part 2 发现

 青霉素的励志故事

 香豆素逸事

 生发水与伟哥

 误打误撞铁氟龙

 刹车线与下肢静脉曲张

 达·芬奇的机器人

 女明星与消毒

 乱枪打树

 缝线是荤的还是素的

Part 3 心跳

 换心的旅程

 德国的麻烦

 靠运气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过气的医龙

 最新疗法其实不新

Part 4 众生

 初体验

 故事的真相

 高医生的椅子

 监护室的鬼话连篇

 广告效应

 带有歧视的病名

 舍与得

 外科医生的反省

 手术同意书

 最后一里路

 论医保

 医生的预言

后序 外科医生讲自己行业的故事

试读章节

外科学的起源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探讨它的发展,其实不见得需要有文字记载与叙述,“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经由出土的文物,不仅可以发现史前人类为了生存所做的努力,也可以了解其手艺的精巧。下面的照片不只能印证我的说法,更会让大家赞叹人类的祖先竟能在那样贫乏的资源下从事困难的外科手术。

照片里的人类颅骨的共同特征是都被打了洞,医学上的说法是,他们都接受了所谓的“颅骨环钻手术”(trephination),有些骨头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到10000年。

以现代的外科技术而言,这类的手术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设备完备的手术室里麻醉,外科医生在电动气钻的帮助下,才能打出一个像这样平整的伤口,并不是随便的阿猫阿狗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都可以任意从事的处置。但在这之后。一直到了19世纪才有真正的开颅术,用以治疗脑内疾病。

身为外科医生的我实在很难想象,石器时代的人类有如此高超的技能。除了要用石制器具,以手工的方式去凿开并移除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头盖骨外,病人还要能存活下来。因为研究头骨的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环钻开的骨头有很多边缘都已经钝化,表示接受此手术的患者在之后又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更让我想不通的是,这种以石头器械施行的开颅术实在无异于凌迟病人,在施行手术的过程中一定是疼痛难忍,病人如何能乖乖躺下让当时的操作者顺利做完手术?单纯的巫医下符咒或催眠已无法完全解释,唯一合理的假设是史前的人类已经有着相当程度的麻醉技术,因为要让疼痛指数如此高的手术得以实施,镇痛与安眠药剂如何拿捏,即使到了现在,也是充满着学问与变量。

巧合的是,这种颅骨环钻手术普遍存在于对史前人类的考古发现里,欧洲、美洲、非洲,甚至是亚洲(在山东省广饶县傅家遗址发现,距今五千年,是中国最早的开颅手术样例)。都有同样的发现,而且在不同的年代都显示出相同的结果,无法用单一时间、同一群人的集体学习来解释。

虽然考古学家认为施行这种颅骨环钻手术不仅仅是治疗外伤的手段,有些证据甚至指出,这样的行为可能源自于驱邪、崇拜神灵,抑或是能治疗盲人(考古学家韩康信先生的推论),但毋庸置疑,那些史前的巫医具备了高超的医术,那些放血、刺穿肿疡的石刀,竟然也是开颅的利器,不知道现在使用高科技气钻的神经外科大夫们会作何感想?

至于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外科学的发展不再那么模糊,通过遗留下的文字或图案,我们也可窥见一些蛛丝马迹。

汉谟拉比(Hammurabi)是巴比伦帝国伟大的国王。他所制定的“法典”是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镌刻在一个黑色玄武岩的石柱上,目前收藏在法国的卢浮宫里。这部法典的价值是在历史上首次界定了职业的划分系统和犯罪的定义范围,其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概念更是常常被引用。

这部法典也首次规范了外科医生们的作为,法典的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如果医生做一项较大的手术或治疗眼疾时,他可收到十枚银币;如果病人是自由人,他应付五枚银币……如果病人因为手术死亡或失明,那么医生的双手就耍被砍掉。”

会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巴比伦帝国的医学是巫师的特权,而普通的医生则是局外人,他们要为自己所做的手术成败负责。但是有史料显示,这条法律并没有被严格实行,否则到后来也没有人敢当医生了。

写到这里,觉得自己及其他心脏外科医生还挺幸运的,如果我们生活在巴比伦帝国时期,那被砍去双手的医生一定以心脏外科居多,而且是在年纪轻轻、经验不足时就被砍掉了。

另一古老文明——埃及,也记录了很多外科学的技术,不仅神庙建筑里有很多外科器械的图腾,根据记载,当时医疗的专业分科已具雏形,每个医生仅要求掌握一种疾病的知识而非多种。

O33-36

序言

一手执刀,一手执笔

本来对苏上豪医生的认识,只停留在人如其名,是个“上好”的心血管外科专家,有着爽朗积极的个性和潇洒的外表。拜读他之前的大作《国姓爷的宝藏》后,更凉喜他的文学造诣。《国姓爷的宝藏》是他从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国家宝藏》所生的灵感,触类旁通架构出来的小说;表现出流畅的文笔,丰富熟稔的历史知识及高潮迭起的睛节,令人佩服作者致密的思维。

至于本书的创作,苏医生更是展现他不凡的才华。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外在的一景一物常成为文人感官印象的投射、隐喻、浸润,进而渲染升华成种种“美则美哉、悲则悲哉”的真情感性作品。苏医生竟借着外科领域相关的人、事、物,譬如洗手、同意书、副作用、铁氟龙、外科史……等等繁琐的项目,据古论今,引申成篇篇令人省思的文章。把专业理性的医学,注入感性文学的温润,且时时表露道德伦理的思量及灵性圣洁的睛操,本书可谓集天、人、物、我通识教育之大成。

在《人道的外科治疗》中,作者写到16世纪法国帕雷医生的一句话:“我治疗他,而上帝治愈了他。”相信谦虚的医生更能受人尊敬。在《不输血的心脏手术》中,我特别感同身受,因为三十多年前,我一位耶和华见证人的病人,罹尿毒症且重度贫血,真是举步维艰、摇摇晃晃也坚持不输血;所幸,几年后,“红细胞生成素”的问世,才解决了他的问题。在《论医保》一文中,作者语重心长地提出珍惜医保资源的重要。在《最后一里路》中,作者强调尊重病人的“自主权”,才是现代医者应有的态度。以上列举几篇读后感想,至于本书篇篇精彩,有待读者细细鉴赏。

写作是上天赋予作者的另外一种恩赐,医疗才是最重要的责任。大家知道,洗肾瘘管是延续尿毒症病友命脉的“生命线”,不管是初次建立或日后的阻塞修补,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完成,作者在这方面提供最好的服务,广为大台北地区病人造福。最后祝福并期许上豪医生一手执刀,一手执笔,秉着侠骨柔情的热忱,继续为杏林及文坛效力,把生命的光发挥淋漓尽致。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校长

马偕医学院教授

台湾肾脏医学会理事长

陈汉湘

后记

后序 外科医生讲自己行业的故事

苏医生这一本有关医学历史散论的新书要出版,嘱我说几句话。我非常乐意,啊,应该说其实内心有些痒痒的,想借用他的场子互为呼应。为什么呢?我是看他上一本小说《国姓爷的宝藏》后,讶异操刀的冷峻外科医生居然可以热情动笔讲故事。我认识的医生朋友写通识文章者,以精神科或内科居多。当听到苏医生说正在写相关外科医学历史时,我竟班门弄斧回话说我也正在讲外科医生的趣味故事,还开玩笑说:我老是觉得内科医生才是正统医生(physician,medicus),外科医生(surgeon,chirurgus)与药师(pharmacist,apothecarius),都得听命内科医生的诊断开处方后才实施手术或调剂药物。苏医生不以为忤,邀我讲一些看法,我就恭敬不如从命,赘言几句,聊作附骥尾之用。

医学或医疗史,是“历史”的重要部分;细菌、战争,以及传染病、公共卫生,早已是历史研究者想处理的热门项目之一。我并非专攻这方面,却敢举手发言,不是无缘无故。人生经历上,这十几年来,去医院的机会数不胜数,不得不开始注意大型医院已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生活方式的事实。另一方面,当然与我研究有关。以前看《巴达维亚城日志》的日语译文时,看过经费支出表中,居然有理发师申请绷带共付多少钱之语;接着又看到文献说17世纪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南与基隆建有“医院”,配有外科医生或理发师看诊,以及流行歌《安平追想曲》中的那位无情荷兰船医等等。我马上想问:17世纪的荷兰外科医学,算不算是现代台湾西医历史的一部分?我问过西医的医生,答案通常是他们的医学院教育体系,不太注重医学与社会历史这一块。我只好自己花时间去研读相关文献,从中获得不少过往有趣的医疗逸事,而且发觉目前台湾医学史论述仍有美中不足。可惜,我没能力系统性写这方面。

不过,帮苏医生这本新作敲边鼓、补充几句,应不会见笑大方的。书中一开头便从外科医生与理发师讲起,还提到外科医生的祖师爷是理发师之流,而早期的外科医生几乎都不是正统医学院毕业。我要补上几则有趣的逸事。当时名震一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到亚洲来的外科医生,素质也不是那么好。有研究者指出,公司人员在亚洲死亡率高,其中一因,是来自外科医生的失败医疗!而且,荷兰人在台湾建立的“医院”,不能用现在的医院观念去想象,前者比较像收容鳏寡孤独废疾者的“疗养院”之类。但当时的外科医生也并非全然不可取。至少,在日本,后来发展成兰方医系统,外科治疗能力常优于汉医,早有定论。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外科医生还是有正面的评价。例如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清军先遣部队将领蓝理攻打澎湖时,肚破拖肠血战,文献传说他幸亏得到“荷医”的治疗而存活。郑成功家族及其将领,也三番两次拜托荷兰外科医生治疗手足之病,甚至文献说郑成功妈妈因被清兵奸淫,“自缢死。成功大恨,用彝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用彝法”,就是郑成功用荷兰(红毛夷)外科医生开刀法,对他母亲的遗体开膛破肚,洗清奸污,然后隆重安葬。

话说回来,当时的外科医生,就西方医学史的角度来看,是大航海时代随船的医生,与随军队出征、防御驻扎的军医一样,正统医学院出身的医生(Medicinae Doctor)通常不会去担任这种职务。有一点讽刺的是,西方世界以外的现代医学,当然包括台湾,是以军医出身而发展成所谓的殖民地热带医学,进而有今天非西方世界的医学规模。

英雄不怕出身低,就像苏医生在本书中所讲的故事,外科医生后来本身理论与技术的日愈精进,加上麻醉剂等医药、手术工具之“意外”发明等等,地位似乎有凌驾内科医生的趋势(见《舍与得》一文),有一段时间是医学系学生热门选择的科别。然而,万物流转,十年河东又河西,外科医生这十几年来频频遇上医疗纠纷,以及医保给付的不公平问题,似乎故事还没完,宛如人生的连续剧,结局还待下回合分晓。

写到这里,我想,苏医生这本外科医学史论,应该不是只写给一般人看,因为内容包括他的医学训练、临床经验谈,对象应包括他的同业——有志走外科的后来者参考。我因此乐得向两方面的读者推介,同时也期待苏医生仁心济世之余,陆续再有这方面故事出版。毕竟,我们的生老病死苦,不少得从医生这边得到施疗与慰藉,场所不一定在冰冷、求诊者杂沓的大型医院或手术台上。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翁佳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膛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上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4578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3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4032461
中图分类号 R6-09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