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
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西方思想界,柏拉图雄霸两千年,后世哲学大都成了他的微言大义的诠释。其间足可与之争锋者,尼采而外,更有谁人?
图书 | 悲剧的诞生/译林人文精选 |
内容 | 编辑推荐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 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西方思想界,柏拉图雄霸两千年,后世哲学大都成了他的微言大义的诠释。其间足可与之争锋者,尼采而外,更有谁人? 内容推荐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悲剧的诞生》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试读章节 如果我们不仅具备逻辑的洞察力,而且达到了观察的直接可靠性,认识到艺术的继续发展同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①的二元性有关,那我们就会为美学赢得颇多收获:这就好像人的世代相传在连续的斗争中和阶段性出现的和解中,依赖于性的二元性一样。日神、酒神这些名称,我们是从希腊人那里借用来的,希腊人不是以概念,而是以他们的神祗世界极其清晰的形象,使得明智者能听到他们艺术观察的意味深长之奥秘。我们的下述认识同希腊人的两位艺术之神——日神和酒神有关,就是说,在希腊世界里,按照起源和目的,在日神的造型艺术和作为酒神艺术的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对立:两种如此不同的本能并肩而行,它们多半处于相互间公开的冲突中,并且相互之间不断激发更为强有力的新生命,为的是在新生中永远维持那种对立的斗争,它们共同涉及的“艺术”一词,只有表面上的调和作用;直到最后,它们才通过希腊“意志”的一种形而上的神奇作用显得好像彼此结合起来,正是在这种结合中,最终产生了雅典悲剧这种既是酒神的又是日神的艺术作品。 为了使我们了解这两种本能,让我们首先把它们想象成梦和醉这两个分开的艺术世界;在梦和醉的生理现象之间也可以像在日神和酒神之间一样,看到一种相应的对立。按照卢克莱修的看法,庄严美妙的神祗形象首先是在梦里出现在人类灵魂面前,伟大的雕塑家在梦中看见了超人之生灵的令人陶醉的肢体构造,而希腊诗人为了了解诗歌产生的秘密,同样会提出梦的问题,同样会像《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汉斯·萨克斯那样做出教诲: 我的朋友,说明并留意自己的梦, 那正是诗人的工作。 请相信我,人的最真实的幻想 在梦中为他呈现: 一切诗歌艺术和诗歌创作 不过是真实幻梦的显示。 每个人在缔造梦幻世界方面都是完全的艺术家,这种梦幻世界的美丽外表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是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也是诗的重要的一半。我们享受着对形象的直接理解,所有的形式都在同我们说话,没有无关紧要和不必要的东西。就是在梦的现实最栩栩如生的时候,它也还是给我们一种朦胧本质的不良感觉:至少这是我的经验。为了说明这种经验的经常性,甚至正常性,我也许还得提供一些证据和诗人格言。哲学家甚至有这样的预感:在我们生活与存在于其中的这个现实背后,也还隐藏着另一个全然不同的现实,所以我们的现实也还只是外表而已;叔本华直率地把这样的能力,即有时感觉人和万物都是纯粹的幻影或梦中形象的能力,描绘成哲学才能的标志。艺术上敏感的人与梦之现实的关系,正如哲学家与存在之现实的关系一样;他仔细观看,乐在其中,因为他根据梦中形象来解释生活,练习梦中事件以用于生活。他以全部理解力体验到的,不仅是愉悦美好的形象,还有严肃、阴暗、伤心、阴沉的画面,突然的压抑,意外事件的捉弄,诚惶诚恐的期待。总之,是整部活生生的“神曲”,连同其中的“地狱”篇,从他身边经过,不只是像皮影戏一样——因为他在这些场景中一起生活,一起受苦——但是仍然不免有那种短暂的朦胧感;也许有些人像我一样记得,在梦中遇到危险或受到惊吓时,偶尔也会壮着胆子,大声说:“这是一个梦!我就梦下去吧!”有人还向我说起过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连着三四夜把同一个梦的因果关系继续下去:这些事实清楚地证明,我们最内在的本质,我们大家的共同基础,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急迫心情亲身体验着梦。 这种梦中体验的愉悦之必然性,同样由希腊人在他们的日神身上表达出来:作为一切造型力量的神,日神同时也是预言之神。他从根本上来说,是“照耀者”,是光明之神,但他也统治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与无法完全理解的日常现实相对立的这些状态的更高真实性、完美性,以及对在睡梦中起治疗作用和救援作用的自然天性的深入意识,成为预言真理能力的象征性比拟,尤其是艺术的象征性比拟,正是靠着这一点,人生才成为可能,并值得一过。然而,即使是梦中形象要避免外观作为粗陋现实欺骗我们这一病理效果,就不可跨越的那种精细线条,——在日神的形象中这条线也是不可缺少的:那种适度的约束,那种对疯狂刺激的解脱,造型之神的那种充满智慧的宁静。他的目光,追根溯源,一定是“明媚阳光”;即使在生气和闷闷不乐的时候,也有着美丽外观的庄严。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416页上关于藏身在摩耶之幕下面的人所说的话,从一种异乎寻常的意义上来讲,也适用于日神:“就像在汹涌咆哮、波涛起伏的无垠大海上,一个船夫坐在小船上,托身于这经不起风浪的交通工具;个别的人也是这样平静地坐在一个痛苦的世界当中,依靠、信赖个体化原理(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关于于日神,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他身上,那种对个体化原理毫不动摇的信赖和藏身于其中的那种平静安坐精神得到了最庄严的表达,人们甚至想把日神看作个体化原理的崇高神像,从其表情和目光中,让“外表”的全部情趣、智慧,连同它的美,来同我们说话。 P15-18 序言 尼采导读 方向红 一个夏天。德国德累斯顿市中心剧院广场。一位导游指着泽姆普歌剧院(semperoper)顶部的几个雕像问道:“有人知道我们德国的哲学家尼采吗?左边的那个神像就是尼采说的酒神狄奥尼索斯。” 在场的人不住地点头。看来,对于尼采,大家都不陌生。 于是,在接下来的旅途间隙中,尼采成为我们共同的话题。一位朋友用他的真实经历给我们诠释尼采的思想:“有一年,大约是90年代初,我与一位诗人一起从南京乘火车去北京。我们没有买到座位票,车厢里非常拥挤。我们找了个空位坐下,将箱包放在行李架上。过了一会,来了两个人,向我们出示了座位票,我们只好让出,站在过道上。这时,其中一人指着行李架上的箱包说,‘这是你们的行李吗?’诗人答道,‘是的。’那人彬彬有礼地说,‘请你们拿走吧!我们也有东西要放。’诗人提高了嗓门(当然,车内本来就嘈杂),‘你们不讲良心?!你们有座位,我们这里挤得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你让我们的行李放哪儿?!’那两个人愣了一下,然后将自己的行李放在身上和腿边。 下车后,我夸了诗人,‘你行啊,找他们要良心!’诗人笑而不答。我接着问道,‘如果你是那个人的话,你怎么对付我们呢?’诗人说,‘我找你们要秩序!’ ‘你真聪明!’ ‘尼采还问,为什么他自己这么聪明呢。’ 接着,诗人给我讲起了尼采的两点‘聪明’之处:‘我要’和非道德。‘我要’不仅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要敢于说出来,敢于实现它,千万别受任何道德的约束,因为古往今来所有的道德都是不道德的。” 听完这番话,笔者告诉这位朋友,这听起来像是尼采的思想,实际上,尼采对这种做法是深恶痛绝的。 难道尼采不敌视道德?不敌视道德就不是尼采了。我们来听一听尼采在《朝霞》中给我们讲的故事以及他的分析。看到有人落水,很多人都会奋不顾身地跳到水中救人。有人会说,这是出于同情,因为同情,我们眼里只有其他人的生命,这时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自己的安危;看到他人吐血,哪怕他是我们的仇人,我们也会感到难受和痛苦。有人会说,这是出于同情。尼采讥讽地说,持这种看法的人都是“没有头脑的人”。其实,如果我们看到他人落水而坐视不救,这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软弱或怯懦;他人的吐血预示了我们所有人生命的脆弱性。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首先想到的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软弱或脆弱,但当我们做出反应时,即,当我们不顾一切跳入水中,当我们心中升起一股无法遏制的痛苦时,我们已经把自己最真实的感觉、最害怕面对的真相掩盖起来了。这是一种“巧妙的自卫”。尼采打趣说,如果不是这样,他人的痛苦为什么常常可以有效地减轻我们自己的烦恼呢。 ……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本文开端处那位诗人的“聪明”在尼采看来不过是奴隶的狡计而已,这种伎俩恰恰是尼采无法忍受的。 当时有人在听完我的简单介绍后问:“如果尼采在场,他会作何反应?” 我一时语塞,然而眼前却闪现出一幕幕传说中的场景:1889年1月3日。意大利都灵。阿尔伯托广场。一个马夫正在狠命地鞭笞一匹老马。尼采冲上前去抱着马的脖子痛哭。尼采昏厥过去。尼采醒来,疯了。 书评(媒体评论) 尼采知道什么是哲学。而这种知道是稀罕的。唯有伟大的思想家才拥有这种知道。 ——海德格尔 尼采是一个启示。我是满怀激情地读他的书,并改变了我的生活。 ——福柯 老子与尼采的相同之处,是他们两人同是反抗有神论的宗教思想,同是反抗藩篱个性的既成道德,同是以个人为本位而力求积极的发展。 ——郭沫若 西方思想界,柏拉图雄霸两千年,后世哲学大都成了他的微言大义的诠释。其问足可与之争锋者,尼采而外,更有谁人? ——郜元宝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悲剧的诞生/译林人文精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国)尼采 |
译者 | 杨恒达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7309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6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3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1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095.16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4 |
宽 | 15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