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七个心理寓言
内容
编辑推荐

生活中的寓言,随时都在上演。读懂它,爱就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七个心理寓言》收录了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有关心理寓言的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内容推荐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作者武志红写这本《七个心理寓言》的主要目的。

这本《七个心理寓言》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目录

自序/成为你自己

七个心理寓言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越控制,越失序

学校和家庭不是“养鸡场”

心里书屋:《不要控制我》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我们天然有一个精神胚胎

心理书屋:《中毒的父母》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的迷雾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心理书屋:《爱是一种选择》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心里书屋《少有人走的路》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

攻击性:男人的魅力之源?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心理书屋:《男生讨好你是有企图的》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看到的境界,与达人的境界

心理书屋:《沉重的肉身》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心理书屋:《爱的觉醒》

试读章节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

这是我在2005年6月18日的《你职业枯竭了吗?》一文中提到的寓言。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外部因素,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

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P2-5

序言

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一对矛盾。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巅峰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像、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巅峰,你只需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过任何一个秘密?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聆听对象,或者是牧师、心理医生,也或者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件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最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不刻都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是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的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著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但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但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去利用这一虚妄,让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

武志红

2008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七个心理寓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志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287524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8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