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铃儿的玉米地/不一样的童年
内容
编辑推荐

《风铃儿的玉米地》由毛芦芦著,描写了留守农村、有点自闭忧郁的女孩风铃儿的自救疗伤与心灵成长。

本书核心的指向或者说核心的诉求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公平。农民工是都市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子女理当享有社会公平的机会,理当享有文明的权利。不夸张地说,他们子女的生存发展状况直接关乎“三农”问题的终极破解,关乎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关乎劳动力资源的战略储备,关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连最基本的权利(比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那我们的社会和谐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关心农民工子女说到底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毛芦芦的文学追求是令人尊敬的。

内容推荐

《风铃儿的玉米地》由毛芦芦著,讲述的是:聪明伶俐的小女孩艳铃儿因为妈妈去大城市做了保姆,而一日日陷入自闭。她虽然是村小学最好的学生,却像个哑巴。她硬是把思念母亲的痛锁在心中,默默咀嚼,独自消化……然而有一天,她发现家门口的山坡上长出了一株玉米——妈妈最爱的玉米。艳铃儿决定把门前的山坡重新种上玉米。在种植玉米、守望玉米长大的过程中,艳铃儿终于慢慢重新向世界打开了她紧闭的心扉。一向沉默寡言的她,变得活泼开朗了,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风铃儿”。

《风铃儿的玉米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目录

添了新书包

倒了矮灶屋

逼走笑妈妈

黏上白门槛

砍了青玉米

闭了伶俐嘴

做了小学生

等回了妈妈

沉默的小树

发现小玉米

踏上寻秧路

喜得玉米秧

守护新玉米

来了新弟弟

准备去北京

快递新玉米

变成风铃儿

尾声

试读章节

添了新书包

夏天到了。这消息不是屋旁橘树上的知了告诉丰铃儿的,也不是井台边的那丛月季花告诉丰铃儿的,而是门前斜坡上那一大片玉米告诉丰铃儿的,因为这时玉米开花了。

玉米叶是绿色的,玉米秆是绿色的,玉米花也是绿色的。不过,玉米秆的绿,要比玉米叶的绿淡一点,玉米花的绿呢,又要比玉米秆的绿要淡一些。

淡淡绿的玉米花,一条条开在风里,很像一只只手掌,叉开了五指,伸向天空,不知它是想抓一把白云下来玩呢,还是想逮一只麻雀来做伴。

丰铃儿站在玉米坡上,踮着脚,尽力伸直手臂,学玉米花那样,张开手掌,抓向天空。

她抓住什么了?你看,她紧捏着拳头,一转身,飞快地往坡顶跑去,往家里跑去。

“妈妈、妈妈,我抓到太阳啦!太阳发烫啦,夏天来啦!”她还没跑过门口那道白色的石门槛,就嚷嚷开了。

“我的铃铃还能抓住太阳啊,真能干!哈哈哈……”门内先传出一串笑声,接着,探出一张笑脸儿。这张笑脸儿,窄窄长长的,黑黑瘦瘦的,上面是细细的眉眼,中间是尖尖的鼻子,下面是阔阔的嘴巴,不算美,但它甜。它就是一条流着蜜的河。那笑得挤成一条缝的细眼睛,那笑得像要飞开去的尖鼻子,那笑得露出了红牙肉的阔嘴巴,都让丰铃儿想起一窝嗡嗡叫的小蜜蜂。哦,妈妈的笑好像有翅膀呢!妈妈的笑像蜜蜂飞来飞去,从她的脸盘子上,就流下了一条甜甜的蜜河。

丰铃儿仰脸望着妈妈的笑,张嘴畅饮着那笑里的蜜,突然就把紧捏的拳头散开了。她扬手扑向妈妈,大叫:“妈妈,我喜欢你!”

“哈哈,你喜欢妈妈,喜欢得连抓到手的太阳也不要啦?”妈妈连忙跨出门槛,一把抱住丰铃儿,仰脖大笑。

“不要啦,我只要妈妈,咯咯咯……”丰铃儿抓住妈妈的尖鼻子轻轻一捏,也仰脖大笑。哎呀,丰铃儿笑起来的时候,看上去简直跟妈妈像是从一个印模里印出来的两个糖倮——一样的甜,一样的香,一样的喜气洋洋。

这两个糖倮,这两条蜜河,在明晃晃的太阳底下抱着、笑着,妈妈忽然绷住脸,一本正经地问孩子:“丰铃儿,今年你几岁啦?”

“咯咯,我八岁啦!怎么啦?”丰铃儿还捏着妈妈的尖鼻子乱笑。

“还记得大年初一时妈妈跟你说过的话吗?”妈妈依然绷着脸,但显然是假装严肃,因为问这话时,笑意儿仍偷偷地从她的眼睛里不断地游出来,游出来,像一串躲躲闪闪的小鱼。

那些小鱼被丰铃儿捕到了,但她装做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扳过妈妈的脸问:“哎呀,你那天说过什么呀?我不记得啦!忘光光啦!”

“不可能!铃铃,你骗妈妈吧?”妈妈盯紧了孩子的眼睛。

盯得丰铃儿再也憋不住了,咯地喷出一阵大笑,笑得在妈妈怀里打起了滚:“我记得,我记得,你说我今年八岁了,秋天要上学啦!咯咯……”

“哈哈,小滑头,你还要骗妈妈!小坏蛋,看妈妈怎么收拾你!”妈妈胳肢着丰铃儿,母女俩笑得瘫倒在门槛上。

“又笑!一大早,还让不让人睡觉?你们这对傻瓜!”突然,屋内传出一阵男人的怒吼。

丰铃儿吓得立刻噤了声,缩了头。

妈妈的笑声也飞走了——一大群翅膀轻扬的蜜蜂,突然,哗的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妈妈的甜脸变成了苦脸。不过妈妈朝丰铃儿吐吐舌头,说:“还一大早?都九点多了,懒猪爸爸,咱们不理他j妈妈今天带你去买书包!”

“真的?”丰铃儿惊喜地叫出了声,但她很快就用小手捂住嘴巴,偷偷朝屋里看了一眼。

“真的!咱们现在就走,去乡上超市买!”妈妈说着从门槛上站了起来。

哦,丰铃儿的妈妈个子真高呀,活像一棵甜橙树。

丰铃儿也站了起来,摇着妈妈的手臂,摇着甜橙树的树枝说:“那黑皮呢?”

“你弟跟你爸睡觉还没起来呢,今天就让你爸带他。”

“太好啦,就我和妈妈两个人去乡上,太好啦!”丰铃儿惊喜得喊起来。不过这次她不用手去捂嘴啦,她已经叫喊着冲了出去。

门槛下的玉米坡,中间有条半丈宽的泥沙路。丰铃儿顺着那条路,跑啊跑啊,小小的身影,一会儿就被绿绿的玉米叶、玉米秆、玉米花淹没了……

坡底是条河,大约十来丈宽。近旁没有桥,只有一排圆圆的石礅嵌在水中当“跳桥”。那一个个石礅太圆太滑了,石礅与石礅间的距离又太远,丰铃儿跑到河边,不敢踩上石礅,就静静地站在岸边等妈妈。她一边等,一边回头望望坡上自己家那孤零零的破矮屋,又望望对岸村庄里那些挤挤挨挨的楼房。

当妈妈高高的身影一从玉米垄里钻出来,丰铃儿就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不跟大家住一起呀?为什么我们家房子特别破、特别矮呀?”

“啊,你知道,你们的爸爸跟别人的爸爸不一样,他像小孩,特别贪玩,不爱干活,我们暂时就只能住这样的房子了。不过你放心,等你和黑皮再大一些,妈妈一定想办法给你们盖新房子!”

“真的?”

“真的!”

“哦,太好啦!谢谢妈妈!这样春草就不会笑我们的房子是牛栏屋喽!”

“我们的房子,以前确实是村里的牛栏屋。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只要你以后用功读书,我拼命干活,我们一定不会让乡亲们看不起的!”

“就是!牛栏屋里也能飞出金凤凰哪!”丰铃儿说着,捡起一块鹅卵石扑通一声扔进河里,溅起好大一片浪花。

妈妈惊讶地望着丰铃儿,一会儿,脸上也飞出一片喜悦的浪花。

“铃铃呀,你真能干!什么‘牛栏屋里也能飞出金凤凰’,这么好听的话,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从外婆家的电视里。但电视里说的是‘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我今天把它改了一下!”

“天哪!看我的铃铃多聪明,你要是去读书,一定能考一百分!”妈妈说着,不禁大笑起来。

“想叫我考一百分啊?那就快去给我买书包吧!而且,你还得保证,永远不要像春草妈妈那样,到城里去打工,她把春草和她姐丢在家里,多可怜!要是像她们那样,我情愿永远住牛栏屋!”

“行啊!好啊!哈哈哈,我保证,一辈子也不离开铃铃……”妈妈笑着把丰铃儿扛在肩上,一边在河心的圆石礅上跳跃着,一边还咿咿呀唱起了歌:“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妈妈的嗓门粗,唱歌还跑调,惹得丰铃儿咯咯笑个不停,惹得水底的鱼儿也噗噗地跃出水面来看热闹。

当然,鱼儿只在水面轻轻一晃,就沉回河底去了。丰铃儿母女的笑声也只在河心的石礅上盘桓了片刻,便飘上了对岸。

P1-6

序言

孙建江

很早就认识毛芦芦了,差不多有十年以上了吧。在没见到她之前,就已从谢华口中知道她的名字了。谢华每次见到我都会说,衢州出了个很有创作潜力的新人毛芦芦。后来,谢华带她来参加浙江省作协一年一度的儿童文学创作年会,我们算是正式认识了。

那个时候,毛芦芦的写作境况不是太好。自己在县城一家报社工作,刚买房刚结婚,经济拮据,娘家夫家都在农村,需她操持奔走。生活的重负压得她有点喘不过气来。可要命的是她偏偏喜欢上了写作,而且是那种一旦喜欢上就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的那种。那个时候,她虽然已在《江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散文选刊》也选过她的散文作品,但她的崭露头角反而成了她不务正业的口实,以至于连受邀参加省作协的文学年会也要被问责。可以想见,她当时的写作有多艰难。可是,毛芦芦之所以成为毛芦芦,恰恰也在于她的坚守。她硬是凭着自己的执著和韧劲闯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

毛芦芦讷于言,话不多。而且,她还有一个特点:为人低调和谦虚。我知道这年头有人对低调和谦虚不以为然,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欣赏她的这种坦诚的低调和有底气的谦虚。其实,在我看来,毛芦芦在她那拨作家中,绝对属悟性高、文学感觉到位的佼佼者。她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这十余年来,毛芦芦辛勤播种、耕耘,丰收连连。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芦花小旗》、《暖雨》,长篇小说《青梅竹马》、《福官》,战争三部曲“不一样的花季”,长篇系列童话《亲爱的小狼大傻》和散文集《飞渡油菜花》、《愿望满天飞》、《爷爷电影院》等十五六部作品。获奖也颇丰。曾三次荣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

但这些都没有干扰她的埋头写作和继续前行。

这次,她一口气又创作了“不一样的童年”三部曲。我真为她高兴。

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疆域还是不太宽。在这不太宽的创作疆域中,还有很多作者喜欢跟风。他们总喜欢习惯性、盲目地跟随在别人的后面凑热闹。比如,一段时间来,有些创作者总喜欢跟随他人往校园题材上扎堆。不是说别人能写、能写好的,你就一定不能写、一定写不好。就算你能写、能写好,跟在别人后面,何谈新意和创意?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主体性。更何况,有些作者本来就不熟悉、不擅长、不适宜写这类题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说白了还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实力缺乏自信。

毛芦芦恰恰在这方面显出了自己的自信。她没有随大流加入校园题材大战,而是选择了鲜有人关注、自己所熟悉的农民工子女生存状态的书写。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度,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人守着土地,以土地为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一个全新的群体——农民工——出现了。农民工群体作为当代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给中国社会带来太多太多的思考。用文学来思考这一现象并非没有,但用儿童长篇小说,特别是以三部曲的形式来思考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可以说还十分少见。

在毛芦芦的“不一样的童年”三部曲中,无论是写留守农村、有点自闭忧郁的女孩风铃儿的自救疗伤与心灵成长(《风铃儿的玉米地》),还是写“非法”农民工子弟学校金太阳小学的艰难生存和黄梅天等的无力求学(《黄梅天的太阳》),抑或是写来自云贵高原打工者父母的一对孩子——“我”和弱智姐姐——的悲惨遭遇和人间温暖(《姐姐的背篓》),我以为,核心的指向或者说核心的诉求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公平。农民工是都市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子女理当享有社会公平的机会,理当享有文明的权利。不夸张地说,他们子女的生存发展状况直接关乎“三农”问题的终极破解,关乎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关乎劳动力资源的战略储备,关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连最基本的权利(比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那我们的社会和谐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关心农民工子女说到底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毛芦芦的文学追求是令人尊敬的。

毛芦芦一直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她认为,自己一直是个“民间写作者”。她说,自己长期生活在一个小地方,朋友中有很多农民工,自己的不少学生就是农民工的孩子。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拥有优越感、高高在上的写作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自我定位,使得毛芦芦在写作上如鱼得水,写作素材源源不断。来自民间,回到民间,服务民间。而且重要的是,她穿行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哭同笑同命运同呼吸,苦难遂成了美好,绝望遂成了希冀,身心愉悦,精神富足。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可以倾情投入写作更让人欣慰呢!

很多年前——2003年的夏天,毛芦芦在一次儿童文学创作年会上谈及自己的写作境况时说到过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一直记得。她说,像她这样的写作者,下大雨的时候,最关心的是田里庄稼的长势。毛芦芦说话的声音很轻,但她很轻很轻的声音重重地击中了在场者的心。大家无不为之唏嘘感慨。

也许,毛芦芦为底层写作的信念和决心早已注定了吧。

毛芦芦正行走在文学跋涉的长途中。祝福她!

期待她为我们带来更多接地气、沉甸甸、具有穿透力的作品。

2012年3月28日

于杭州青春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铃儿的玉米地/不一样的童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芦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60490
开本 32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8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