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中国而自豪!

金满楼全新力作,晚清历史轻松解读!

2012年第一本通过细节看晚清!

历史没有绝对真相,只有你才是真正判断者!

《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在夹叙夹议中,揭开晚清历史鲜为人知的50个细节,并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历史的浩渺烟尘中,以人带事,从细节中窥探全貌,勾画大观,点射历史。

内容推荐

金满楼全新力作,晚清历史轻松解读!《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在夹叙夹议中,揭开晚清历史鲜为人知的50个细节,并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历史的浩渺烟尘中,以人带事,从细节中窥探全貌,勾画大观,点射历史。

鸦片战争,硝烟四起,天朝大门,门户洞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僵腐的朝廷将如何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沉睡的国民如何迎接西潮的连番冲击?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何去何从,又何以走出破茧的新生?《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拨开迷雾,直击真相,精选细选50个晚清的历史细节,见微知著,窥斑见豹,深刻剖析百年前的人与事,从细微末节追近代历史的真奥秘。

目录

一 数砖:一个晚清高官的官场体会

二 天父下凡:洪秀全何来的“正确思想”

三 天京事变:天国兄弟的大火拼

四 叶名琛:客死异国无人问

五 浴火浩劫:圆明园的百年伤痛

六 糊涂之争:京师同文馆风波始末

七 花甲回忆:丁韪良的在华六十年

八 李提摩太:从肉体救赎到精神救赎

九 坚硬的膝盖:百年荣辱,不欠一跪

十 海归容闳:我有一个梦想

十一 留美幼童:横渡大洋的孩子们

十二 孤悬海外:琉球是怎样陷落的

十三 御史尸谏:清末宫荒下的言官棱角

十四 清官固穷:“救时宰相”阎敬铭

十五 不败而败:中法之战的“求和论”

十六 长崎事件:北洋水兵的洋斗殴

十七 购舰记:甲午海战中的“外援春梦”

十八 惊天密谋:“围园杀后”真相可循

十九 御弟载沣:不想当皇帝的富贵闲人

二〇 使馆之围:宣战背后的难言之隐

二一 小报涅槃:《苏报》案的“案中案”

二二 漂洋出海:五大臣西方取经

二三 科举残梦:旧秀才与洋进士

二四 不道德的收入:清末禁烟的悖论

二五 钱是万能的:赤字财政逼倒清廷

二六 猛虎中箭:岑春煊的肃贪与挨整

二七 侠女竞雄:秋瑾的生前与身后

二八 光绪之死:千古疑案下的合理逻辑

二九 罪多虚妄:李莲英的太监往事

三〇 1910:一个美国社会学家的中国观察

三一 抢米:抚衙门口的革命总预演

三二 皇帝的香案:假保路干掉了真铁路

三三 宋教仁:一介书生要革命

三四 革命浪人:宫崎滔天的英雄梦

三五 梅屋庄吉:千金一诺为革命

三六 王金发:山大王的革命春秋

三七 乱世伍廷芳:七十老翁何所求

三八 难为张謇:状元反水为哪般

三九 被错杀的高官:端方的不归路

四〇 买官者的革命:吴禄贞的非常之死

四一 年少英豪:尹昌衡铁血立威

四二 投名状:张宗昌的“革命变身记”

四三 我本善良:七品报人汪康年

四四 女界先锋:吕碧城风华绝代

四五 难缠的“国辫”:一剪了之

四六 天足:小脚里的大革命

四八 辛亥探源:清廷覆亡的先兆

四九 祖宗啊祖宗:清帝退位的历史瞬间

五〇 宫廷杂记:皇帝家的那点事

晚清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08年7月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一位名叫赵士敬的士人与朋友吃完饭后在一起谈天说地,突然窗外有大光亮,同时还伴有轰轰隆隆的响声,似雷非雷,似鸟飞鸟。赵士敬等人急忙出屋观看,只见一颗大流星从西北掠过,声如巨雷,尾长数十丈,光芒耀眼,速度很慢,在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中,最后飞向东南方向陨落。目睹者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紫微星坠落,恐怕这年要出大事了……

流星之事,记于时人笔记《十叶野乘》。果不其然,当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晚,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黯然离开人世。那天早晨,御医周景焘曾入内看脉,据他所说,当时看见“光绪仰卧在床上,瞪目指口,大概是想吃东西,而那时身边一个太监都没有。就连寝宫里的器皿,也都被太监们盗窃殆尽,只剩下一个玉鼎”。颇为凄惨的是,光绪临终前没有一名亲属或大臣在身旁,等被人发现时,早已死去多时了。

据《清光绪外传》中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生日,身体虚弱的光绪前去贺寿,进门前,有值班的太监窥见光绪扶着近侍的肩膀做疏松筋骨的动作,大概担心给慈禧太后跪拜时爬不起来。但正要进去时,太监忽传太后的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取消贺拜仪式。”

原来,慈禧太后当时患有痢疾,拉肚子已有一两个月,她毕竟年事已高,经这么一折腾,也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快不行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光绪便返回自己的寝宫,心情似乎还不错。光绪的表情被监视的太监看到,随后跑去密告慈禧太后说,皇上听说太后病重,脸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我不能死在你前头!”随后的几天里,慈禧太后和光绪的病情都无任何好转的迹象,太监和宫女们一个个脸色阴沉,整个皇宫一片悚然。七月十八日,庆亲王奕劻奉慈禧太后之命前往普陀峪的陵区视察寿宫,也不知道是慈禧估计自己不行了,还是觉得光绪不行了,或者觉得两个人都不行了。

七月十九日,皇宫禁门开始增加卫兵,凡是出入宫的人都要检查,当时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人随时可能崩逝,宫中气氛非常紧张。二十一日,隆裕皇后去瀛台涵元殿时,光绪早已死去多时,当时竟然无人知道。隆裕皇后心里害怕,大哭而出,奔到慈禧太后那里告知光绪已死。慈禧太后听后,也只是长叹一声——这次她又比光绪稍胜一筹。

随后,光绪的遗体被早已准备好的吉祥轿抬到乾清宫,由于光绪死前没人在身边,当时也没有换寿衣,正当隆裕皇后指挥那些太监七手八脚地安顿光绪遗体时,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报告,说慈禧太后也不行了,隆裕皇后惊慌之下,又丢下光绪的遗体,带着太监们急急忙忙往慈禧太后那里赶。当时太监李莲英看见光绪的遗体放在殿中无人看管,心有不忍,便对身边的小太监说:“我们先把皇上弄好吧。”最后在李莲英的指挥下,光绪的遗体这才被草草料理好放进梓宫。就在隆裕皇后为光绪遗体穿衣时,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死在了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慈禧的死亡时间在光绪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两者相差不到一天。

《清光绪外传》是清宫野史,不可全信,但也透露了部分真相。另一位重要的当事人、摄政王载沣则在日记中记载:“二十日,上疾大渐……钦奉懿旨: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钦此;又面承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钦此;叩辞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携之入宫。万分无法,不敢再辞,钦遵于申刻由府携溥仪入宫。又蒙召见,告知已将溥仪交在隆裕皇后宫中教养,钦此……二十一日,癸酉酉刻,小臣载沣跪闻皇上崩于瀛台……面承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钦此。”

从时间上看,两段记载有相互补充与重合之处,但宫中密闱,非外人所能探知,其中是否有隐情,只能说是千古之谜。作为历史事实,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这两个大清帝国的权力象征者和实际掌握者在戊戌政变后一直是矛盾重重,虽然他们在血缘上为伯母侄子及娘姨外甥的血亲,但在政治上,他们又是竞争对手。在这场皇宫的权力斗争中,光绪从小就处于劣势,在最后的10年中更是郁郁寡欢,饱受打击。到最后,两人的竞争变成了身体和生命存续的竞争,体弱多病的光绪和年迈衰败的慈禧展开了一场时间上的持久战。

1908年,两人都意识到自己不行了,但都盼着对方先死。10月16日,慈禧太后与光绪在西苑勤政殿召见大臣(也是最后一次),据那天被召见的新任直隶提学使傅增湘说,“太后神态疲惫,据说几个月的痢疾腹泻不止。而皇上脸色晦暗,说话声音无力,靠座位中间垫了几个靠枕,才勉强支持”。看来,两人在这场马拉松式的争夺中都已是筋疲力尽,随时都有可能会倒下。

很可惜,先倒下的却是光绪。不可否认,光绪的一生是不幸的,正如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说的,“缅怀先帝御宇不唯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人生苦短,血色残阳,也许只有死去,光绪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光绪终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而死亡之日又恰好在慈禧咽气的前一天。对此,朝野人士议论纷纷,猜测里面的隐情。《清宫琐谈》(清宫太监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弥留之际,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6名,其中两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在死前曾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周某见光绪两眼瞪大,4次用手指口,知道光绪是饿急了,但环顾周围,实在是没有吃的。后来,光绪帝便渐无声息了。

启功也曾谈及其曾祖溥良的一件往事:当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传出“快不行了”的消息后,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和其他相当级别的官员也都昼夜守候在慈禧太后的寝宫之外,以防不测。大臣们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就举哀发丧。由于慈禧太后得的是痢疾,从病危到弥留之际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守候的大臣们时间久了,都有些体力不支,便也顾不得大臣的礼仪,或坐在台阶上,或依靠在廊柱边,大家一副疲惫不堪的狼狈相。就在宣布慈禧太后“驾崩”前,溥良见一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寝宫中出来,他便上前问这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说:“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满语“酸奶”的意思)。”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帝驾崩了。而这边屋里的那位还挨了一段时间才算完,也不知道里面是真死了,还是密不发丧,非要等到宣布光绪死后才发丧。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道,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帝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借送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帝毒死。这种说法虽貌似事出有因,但以袁世凯当时的势力毕竟难以接近宫廷,因而也没有什么可信度。

《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光绪并非善终,但其怀疑的对象却指向了隆裕皇后和其宠信的太监小德张,而幕后的指使人可能是慈禧太后。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作为当时后宫中的主要人物,隆裕皇后要搞点阴谋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但要说隆裕皇后能像她的那个姑妈那样心狠手辣,也不可信。P146-148

后记

《历史中国》系列已出版过半。说来颇为惭愧,笔者承担的晚清与民国部分系2009年的稿约,如今已过去3年,才算将此稿债还清。《历史中国》系列分别截取每朝(或某时代)的50个细节,以收管中窥豹之效,相比规模浩繁、令人难以卒读的二十四史,《历史中国》系列以通俗讲史为特色,必将在历史读物的出版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2011年初,笔者承担的民国部分先行出版。数月后,新浪网上有位叫森强凌的读者发微博说,“今天早晨起来读《民国原来是这样》,读到了杨度,说在宋庆龄公墓,就是原来的万国公墓里有其墓碑,加上前些日子又读曾国藩的书,此人祖上是湘军将领,便按图索骥,寻觅了一番,果然在墓园的西北侧发现了杨度之墓碑,于是感叹历史之怆然。”

一本书能引起读者追古溯源的浓厚兴趣,笔者对此欣慰备甚。笔者写史,最重细节,杨度之墓,最有趣的是有两块墓碑,一块日“湘潭杨皙子先生之墓”,另一块却是卧碑,上面赫然镌刻着“杨度同志”的抬头,其中奥秘有三:一是今人已不知“杨皙子”为何人,所以要另立一块“杨度之墓”;二是称杨度为“同志”,原因是杨度晚年已加入共产党;第三则需要读者去揣度、去了解,素有“才子”之称的杨度一生多变,民国初年甚至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历史又何至于此呢?

所谓“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历史过程中的最小单位。正如浩瀚的草原由无数小草簇拥而成,历史也像是涓涓细流最终汇成的奔腾长河万古天荒地不停流淌,而历史细节就是其中奔涌的一朵朵浪花。

历史由无数的人与事重构而成,但历史的有趣不在宏大的叙述,而是对细节的关照。细节对于植物来说,或许只是一枝树权的生长方向,而对于历史,却是对一个时代最好的注解。最让人感叹的是,历史的细节原本都是当时举国轰动的大事,只是被岁月的流沙掩埋之后,显得微不足道而已。

曾有读者说,缺失细节的历史往往令人生疑,而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足以颠覆人们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判断。历史的细节不仅有助于丰满和深化人们的认识,还可以使已有的结论更加完整和深刻。在愈发浮躁的今日,与其执著地争论历史的真假、反复地去触碰那些所谓的敏感地带,倒不如先从人性出发,将历史细节化、生动化、故事化。  说到底,历史本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所有的历史都是碎片化的,因它的不可重复性,所以历史不可能有绝对的真相。正如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历史文本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历史学家,也只能说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但不可能完全还原真相。

当然,说历史没有绝对的、纯粹的真相,并不是要主张一种虚无主义。事实上,真与假、理性与谎言,一定有着鸿沟般的距离。作为作者,并不需要去灌输什么观念、什么是真相,因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才是最终的判断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满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06408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2.0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