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九纪实/飞向太空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飞船在太空运行时,最理想的状态是整个测控网对它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和测控,但目前即便考虑到国内站,也考虑海外建站、国际联网,包括正在发展的中继卫星手段,还是不能达到全覆盖。航天器从国内发射场起飞后,首先由陆地测控站提供接力测控,到海上测控范围以后,“远望号”船队就开始了它的历史使命,提供接力测控。

在即将到来的测控任务当中,3艘测量船任务各不相同:“远望五号”主要和青岛站搭接,是陆海交接的桥头堡,承担着飞船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入轨段、变轨段、撤离段和第一、第二次交会对接段的测控通信任务;“远望三号”需要承担第一、第二次交会对接段测控通信任务;“远望六号”要完成飞船入轨后工况处理、应急返回数据注入、变轨段和第二次手动交会对接等关键弧段测控通信任务。在长达13天的海上测控任务中,“远望五号”和“远望三号”、“远望六号”船队接力,担负着“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中继天线展开、飞船轨道维持、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以及飞船撤离、返回等海上测控通信任务,共要承担共计7个关键圈次、11个关键弧段的测控通信任务。

3艘测量船在“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两次交会对接前都需要进行远距离机动航行,并重新排列位置,3艘船互相搭接,就为第二次交会对接延长了对接走廊,从陆地到海上,对接走廊很长,可以确保第二次交会对接的顺利完成。其中“远望六号”船需要从南半球到北半球连续机动2000多海里,到达第二测控海区后,与“远望三号”和“远望五号”船搭接构成二次对接的“测控通信走廊”,测量船抵达新的任务海域后,马上就得投入任务实施,为进一步延长航天员手控对接过程测控通信连续覆盖提供有力保证。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之后,“远望三号”船将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在千里海域范围内对飞船对接进行测控,并对飞船对接后的状态进行监视确认。2000多海里,对于航海系统来说意味着船舶在这5天时间里不能出一点问题,必须保证全速;对于机电系统来说意味着船两台主机和几百台设备必须24小时全力工作保障船舶主动力、主电力、制冷系统、减摇装置有效运行;对于测控、通信系统来说意味着船舶在全速航行的震动和晃动下必须毫发无损,不能对任何设备造成松动、损伤。千里机动不仅是赶路,还是考验。

常年征战三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队远离国土,走过了难忘的风雨春秋,在茫茫大洋上追随着电波的消失方向,圆满完成了多次对运载火箭、航天器的海上测控任务。浩瀚的大洋上,测量船如一叶扁舟,科技人员抛开晕船、枯燥等个人生理上遇到的困难不说,几乎每次任务中,他们都有亲属或病或故、或新婚未来得及休婚假……20载岁月飞逝,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已深深融入“远望号”每一位船员心中。老一辈航天人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在以80后为主的测量船船员身上得到了传承。

现在等待他们的,是接下来的10余天,飞船运行的100多个圈次,10余个关键弧段的测控考验。我们相信,久经考验的远望人将再次以智慧、勇气与付出,向祖国和人民呈上一份满分答卷。太平洋的夜静悄悄。浪花拍打着船舷,海风中蕴藏着一种期待和自豪。

30多年来,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80次远征大洋,完成100余次航天测控任务,累计海上作业10000余天,测控成功率达100%。随着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远望号”测量船也将更频繁地出征大洋,一年之中要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是有这样一支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年轻队伍,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远望三号”、“远望五号”、“远望六号”测量船档案

“远望三号”船于1994卑4月26日建成下水,1995年5月18日正式编入“远望号”船序列。船长180米,宽22.2米,最大高度37.8米,满载排水量1.7万吨,吃水深度8米,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续航能力1.8万海里。在中国首次十大名船评比中,它以“海上科学城”的美誉,荣膺“中国十大名船”称号。2006年,“远望三号”船进行了十年一次中修技术改造,改造后,其海上综合测控能力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三号”船汇集了中国船舶、机械、电子、气象、通信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全船分航海、气象、测控、通信和机电五大设备系统。在大洋上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准确做出气象预报,完成火箭、中低轨卫星、同步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量和控制,同时具备对绕月飞行器进行深空探测的能力,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通信。“远望三号”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该船圆满完成了28次国家级卫星、飞船等飞行器的海上测控任务,总航程29万多海里。18年来,先后34次远涉重洋,圆满完成“神舟”、“嫦娥”、“天宫”、“北斗”等49次科研试验任务。

“远望五号”、“远望六号”为我国第三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五号”船于2006年9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2007年9月交付使用。该船集当今船舶建造、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4个系统。满载排水量2.5万吨,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能在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船上安装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

“远望六号”船于2007年3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2008年4月交付使用,与“远望五号”船构成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新一代“姊妹船”。截至目前,“远望五号”船圆满完成21次海上测控任务,总航程18万余海里。“远望六号”船圆满完成1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总航程15万余海里。P10-12

后记

“飞天”那一刻,举国欢腾。

“穿舱”这一时。九州傲然。

中国航天员又一次代表华夏同胞飞越太空遨翔苍穹。“神舟九号”,已然成为2012年中国最大的亮点。

作为一直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热切关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文字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祖国的每一段非同寻常的太空历程,用最真实全面的笔触记录下来,让所有人都能深深感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与艰辛,让所有人都能真切感受祖国每一位航天人的无私付出与奉献,让所有人都能大致了解载人航天的基本过程与科学知识,并以此让所有的人能够深刻领悟到中国载人航天精神。

于是,随着“神舟九号”任务的临近,我们把组织编写《神九纪实》图书提上了日程。可以说,这本《神九纪实》书稿是伴随着“神九”任务一路前行的。从演练、发射、飞行、对接、太空生活、落地……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着“神九”任务的“一举一动”。当三位“飞天”英雄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依次胜利出舱的时候,我们不但从中感受到了所有中国人共有的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创作好这部作品的信心。

实际上。在今年年初,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和我们就开始了策划编写出版与“神九”任务相关书籍的工作,并且也进行了初步准备。3月中旬,我们就派人专程前往女航天员的家乡,对其家人进行了特别采访。当时因为“神九”乘组还没有最终确定,所以我们对有可能执行“神九”任务的两位女航天员的家人都进行了访问。航天员的亲人们对我们的采访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配合。事实证明,我们前期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对这本图书的编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5月初开始,我们又先后对“神九”航天员家属、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或总设计师、各系统权威专家与普通科研人员,以及“神九”飞行乘组航天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详细访谈,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资料。此后,通过对手头掌握的这些资料的认真梳理,我们对“神九”任务各方面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这也为《神九纪实》图书的编写奠定了良好基础。

6月16日,这是“神舟九号”飞船载着三位英雄飞上太空的日子,从那时开始。我们的编创队伍就开始了对“神九”任务的紧密跟踪和对任务期间各类资料的进一步收集。

6月29日,“神九”任务结束,我们又基本掌握了任务期间天上与地面的相关资料。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鼎力支持与协调下,我们还获得了“神九”乘组在太空拍摄的各种精美太空景色照片及他们在“天宫一号”内工作、生活、娱乐的场景照片。

经过前期几个月的精心准备,自7月开始,《神九纪实》书稿正式进入撰写编创阶段。期间,我们又得到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研究室、总体室及宣传科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补充了大量一线科研人员的故事性资料和科普知识点,这就从人文性与科普性方面,进一步提升了书稿质量。为了能够更深入地表现“神九”任务前后航天员各方面的情况,在8月中下旬初稿完成之际,编者队伍又结合图书策划方案的要求。专门前往位于杭州的“神九”航天员疗养基地,对三位英雄进行了再次采访。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今天我们终于向关注和支持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广大读者献上了这本真实记录“神九”任务的读物。我们衷心希望她能为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带来与中国航天人有关的感动。

编者  2012年9月3日

目录

引子 凯旋:英雄行歌归京城

第一章 集结,各路人马在行动

 1 “远望”出航

 2 “长征”就位

 3 “神舟”移驾

 4 试验队到岗

 5 航天员报到

 6 英雄素描

第二章 约会“天宫”

 1 “飞天”大演练

 2 发射:烈焰腾空耀九州

 3 “天路”:测控通信“穿针引线”

 4 “天”“神”两相会

第三章 中国人的首次“空间站”生活

 1 进入“太空之家”的“三重门”

 2 在“天宫一号”上班

 3 衣食住行在“天宫”

 4 电波穿越大气层

 5 轻轻地,我们走了

第四章 聚焦四子王旗

 1 “神舟”终点站

 2 英雄从天而降

 3 发现返回舱

 4 出舱时刻

 5 航天员任务后隔离与疗养

附录 “神九”访谈录

1 “神九”乘组航天员访谈

 请全国人民放心——“神九”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专访

 天宇利箭——“神九”飞行乘组航天员刘旺专访

 太空玫瑰——“神九”飞行乘组航天员刘洋专访

2 “神九”航天员家人专访

 我把事情想到你前边——“神九”指令长景海鹏妻子张萍专访

 平凡的浪漫——“神九”航天员刘旺妻子王玮专访

 优秀的人也要有人追——“神九”航天员刘洋丈夫张华专访

后记

序言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飞船顺利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相继健康出舱,持续13天的“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完美收官。13天任务期间,3名航天员圆满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既定目标。在世界载人航天曲折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又一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6月29日下午,4时许,三位航天员回到了航天城。经历了13天的太空生活,他们虽然都消瘦了很多,却显得十分精神,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看到战友们不辱使命,平安归来,我由衷地为他们骄傲,为他们自豪!

依然记得,6月16日下午,在“问天阁”举行的出征仪式上,一身白色航天服的刘洋,英姿勃发。面对首位“飞天”女性的巨大挑战,她自信、灿烂的笑容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嫦娥飞天的故事跨越了千年,终于得以实现。

依然记得,6月18日17时06分,景海鹏打开“天宫一号”舱门,第一个“游”进“天宫一号”、对着镜头挥手致意时,指挥大厅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是我们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人造天体的历史时刻。

依然记得,6月24日12时55分,刘旺“驾驶”“神舟”飞船与“天宫”紧紧相牵、对接成功的那一刻。从那一刻开始,继突破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我国已经完整掌握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天宫”圆梦,梦圆“天宫”。和以往载人飞行任务稍稍不同的是,“家”是这一次在媒体报道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神九”任务,我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飞行的“天宫一号”,并驻留了10天之久,其间除实现了正常在轨生活、锻炼外,还首次展开了系统的航天医学空间实验,中国人真正意义上有了在太空的第一个“家”。随着后续任务的稳步开展,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必然会更加宜居,也将更加出色地发挥科学研究平台、科普教育基地等方面的优势。

太空是人类梦想的疆土,是航天英雄们挥洒勇气、智慧与豪情的天幕舞台。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飞天”之梦,代代相传,不断充实,浸盈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在美国、俄罗斯发展载人航天近半个世纪之后开始追赶的中国航天人,正不断缩小与其的技术差距。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的同一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无论是在九天之外,还是在浩瀚深海,中国人的足迹不断刷新着新的纪录。

随着我国数次重大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人们对载人航天已经不再陌生。但是,每一次重大任务的背后,载人航天八大系统都有怎样的职责?各个系统之间是如何精密配合,才书写出这如梦如幻的篇章?航天员在“天宫”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我们因此萌生了要将这次盛事记录下来的想法。通过我们多角度的记录,让读者能“管中窥豹”,借着这本书了解几十万航天人是如何在航天任务中密切协同,感受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八大载人航天分系统的通力合作。

“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已成历史,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而载人航天精神和文化却正在中华大地上日益发扬光大。我们记录辉煌,见证历史。我们希望把这一无价的精神财富播撒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一壮美的精神之花伴随着中华民族航天振兴的整个历史航程。通过一个个不同的角度展现载人航天各系统的职责,以记录的语言勾画这次“神九”任务的踪迹,是《神九纪实》力求突出的特点。另外,为了使本书有一定的收藏性和直观性,书中还汇集了大量珍贵图片,让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场景尽呈读者眼前。总之,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读者奉献一本人人都能读得懂的航天科普读物,是本书编者的心愿。

本书完稿之时,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扬眉出凯旋,以38枚金牌、27枚银牌、22枚铜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创造了赴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和奥运健儿一样,中国航天员的顽强斗志、精湛技艺和精神风貌,激励着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挑战困难、奋发进取。每一次航天任务,都刷新着我国的航天记录,高奏了一曲曲和谐的盛世强音。无论是在太空,在深海,还是在奥运赛场,五星红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印记,它见证着我们伟大祖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书写的更宏大壮丽的传奇。

奥运会“团结、友谊、进步”的精神,让不同国家、民族、肤色、语言的选手相拥五环旗,公平竞争,和睦相处,它闪耀着人类追求和平进步的光辉。为奥运喝彩之余,我不由又想起了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载人航天事业同样是全人类的事业,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人们同样应当进一步摒弃成见,凝聚在一起,去开拓新的疆域。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航天界同行及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已成历史,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而载人航天精神和文化却正在中华大地上日益发扬光大。我们记录辉煌,见证历史。我们希望把这一无价的精神财富播撒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一壮美的精神之花伴随着中华民族航天振兴的整个历史航程。通过一个个不同的角度展现载人航天各系统的职责,以记录的语言勾画这次“神九”任务的踪迹,是《神九纪实》力求突出的特点。另外,为了使本书有一定的收藏性和直观性,书中还汇集了大量珍贵图片,让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场景尽呈读者眼前。总之,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读者奉献一本人人都能读得懂的航天科普读物,是《神九纪实》编者陈善广的心愿。

编辑推荐

“飞天”那一刻,举国欢腾。“穿舱”这一时。九州傲然。

中国航天员又一次代表华夏同胞飞越太空遨翔苍穹。“神舟九号”,已然成为2012年中国最大的亮点。

《神九纪实》全景展现“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过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神九”任务的亮点、难点、重点和关键点,是一本集权威性、独家性、人文性、励志性为一体的读物,值得一读。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读者奉献一本人人都能读得懂的航天科普读物,是本书编者陈善广的心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九纪实/飞向太空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善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74057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7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