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新闻教育家郑贞铭
内容
编辑推荐

郑贞铭先生的故事,是一段当代华人新闻与传播学界的传奇。他弱冠之年即成为台湾新闻界和政界精英,大半生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作育英才无数,晚年又因其对两岸学术交流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华人新闻与传播学界。自200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与贞铭先生结缘以来,与先生相关的点点滴滴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笔者。这样一位大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为何这么多门生都尊之如慈父?他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学界内外诸多名流都引其为知己?一个人要挤出多少光阴才能撰下等身的著作和道德文章?又是什么让他在推动两岸新闻传播学术交流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这一连串问号化成了作者刘兢的一个愿望:写下贞铭先生的传奇——《台湾新闻教育家郑贞铭》——这本历经一年多写就的贞铭先生大半生的生命史。

内容推荐

郑贞铭教授长年致力于两岸新闻教育交流工作,先后担任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香港珠海学院新闻研究所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以及金门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浙江大学曾专门举办“郑贞铭教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研讨会,江西国际艺术学院将万亩湖泊命名为“贞铭湖”。浙江大学出版社为郑贞铭教授出版了他的“传记”,即《台湾新闻教育家郑贞铭》。

《台湾新闻教育家郑贞铭》由刘兢编写。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生活点滴/001

第二章 政治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007

1.承前启后的政治大学新闻系/008

2.木栅的苦学青年/014

3.首位以新闻教育为题撰写学位论文的台湾学人/019

第三章 从《中央日报》到《香港时报》/026

1.二十六岁的《中央日报》采访组副主任/026

2.《中国邮报》总编辑与《黄河杂志》社长/032

3.《香港时报》最后一任董事长/037

第四章 党政岁月/040

1.追随蒋经国先生工作/042

2.国民党青工会总干事/049

3.国民党文工会副主任/052

第五章 华冈新闻教育守望者/059

1.政治大学新闻教育精神在华冈延伸/061

2.台湾最年轻的大学系主任/068

3.学生通向成功彼岸的那座桥/078

4.乐于为门生写传的先生/083

第六章 台湾新闻教育家/093

1.只认教室、不认校门的“台湾传播教父”/098

2.台湾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101

3.孜孜不倦的新闻传播学术播种者/105

4.两岸新闻传播学术交流先行者/114

5.两岸青年学子的良9币益友/124

第七章 爱之书写者与践行者/128

1.育人理念:教育是一项磨血的工作/130

2.门生之道:饮水思源/133

3.师者箴言:对青年永远不失望/137

4.成立廿四贤社,继续培育人才/145

附录一 我的新闻教育大梦 郑贞铭/147

附录二 出山要比在山清 郑贞铭/154

附录三 人生十帖 郑贞铭/159

附录四 改革是痛苦与必要的 郑贞铭/162

附录五 贞铭大事记/165

后记:为大师写传奇/174

试读章节

贞铭先生一直在新闻传播教育同仁中疾呼新闻教育的“六个不是”,此认识在大陆新闻传播教育有泛滥化趋势的今天闻之更如空谷足音。新闻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孤立教育、功利教育、廉价教育、僵化教育、速成教育,它以培养新闻人坚持专业理念为尚,以掌握公信力为第一要务。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邵培仁认为,“这一提法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丁淦林也深有同感。近年以来,贞铭先生又针对当前新闻教育界现状,提出新闻教育还要有“七个是”,是专业教育、伦理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艺术教育,同样意义深远。

新闻采编研究是贞铭先生悉心耕耘的另一重要领域。政治大学新闻系的完整训练、《中央日报》等台湾主流媒体丰富的实践经验,让贞铭先生对新闻采编这一传统新闻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产生了独特的感悟。

贞铭先生在新闻采编领域的代表作,是《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际》和《新闻采访与编辑》二书。《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际》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66年付梓,为贞铭先生在文化大学开出新闻采写课程经年后的治学心得。涵盖新闻基本理论、采访实务和新闻写作等三大块内容,比之许多当代华文同类书籍仍不觉过时。贞铭先生在书中关于新闻采访教学宗旨的洞见最让人警醒:“新闻采访学的宗旨,非仅在阐述若干采访的原理与技巧,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位有志于记者工作的青年,深切了解自身在社会中所肩负的责任,其一字一句对广大社会群众所发生的重大影响。”该书初版时曾引起台湾新闻实务界与学界的共同关注,在台湾已经再版了七次,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本学术与经验兼有、理论与实用并重的力作,名噪一时。

三民书局所出的《新闻采访与编辑》被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视为自己刚步入新闻界时的两本必读案头书之一,与美国学者赫斯特的《新闻学原理》并列。刘建明教授感言:“郑先生对新闻学有很独到的见解,这本书阐述的论题透露出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和理论悟性,对新闻学难题作了透彻的揭示。他的许多经典论断至今在我头脑里记忆犹新:‘新闻反映人生,人生孕育新闻,新闻就是现实的人生,它离不开大众也脱离不开生活。’”

在海峡两岸许多知名新闻院系中流传甚广的《百年报人》系列丛书,则是贞铭先生六十耳顺之年以后耗费五年光阴独力编纂的一套六大册巨著,展现了这位资深新闻人记录值得珍视和效法的报业先贤事迹、以传递华文新闻传播事业的薪火之良苦用心。台湾地区前“行政院长”李焕对此深以为然,称赞此丛书“把二十世纪新闻先驱者的作为与精神风范,在此新世纪来临之时,贡献于世人之前,作为二十一世纪传播人的省思、借镜,实为极有意义的传世著作”。书中选介的这107位中外新闻业标杆可被粗分为三大类:民国时期中国报界先驱(如林白水、邵飘萍、张季鸾、徐宝璜、成舍我等)、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港台新闻名人(如李万居、余纪忠、王惕吾、马星野、金庸、殷允艽、李涛等)、世界新闻名人(如班乃特、林乐知、赫斯特、普利策、卢斯、李普曼、克朗凯特等)。对大陆新闻业而言,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第二部分人物的介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出于种种原因,不少大陆新闻学人与业界人士对他们很陌生,可他们传奇般的新闻生涯绝对可以给同文同种的大陆新闻人不一样的启示;他们是记者,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人,“很少人像他们一样幸运,可以站在每个历史的浪头上,第一手体验时代变迁与社会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使命感与影响力;但凡事总是一体两面,很少人像他们一样倒霉,必须在第一时间承受时代的苦闷与局限,每天醒来后被迫一切归零,在别人阅读旧闻的时候继续摸索前行。”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百年报人》中介绍外国报人之篇章合并,出版《世界百年报人》一书,这是台湾新闻学者在大陆出版的首部学术专著,初版很快销售一空。  贞铭先生对大众传播研究与公关研究也有所涉猎,所著的《大众传播学理》与《公共关系总论》皆为各自领域在台湾地区的早期代表作,也体现了作者在两大领域授课经年后的思考。《大众传播学理》成书于1982年,由曾虚白先生亲自作序,探讨了传播行为之演变、传播过程、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传播控制、社会责任及国际传播等问题。足为研究大众传媒问题的入门之匙。贞铭先生在自序中对现代大众传播事业状况之概括颇为精当,“今日的大众传播事业是一种文学的、科学的与技术的汇合结合体”,提醒我们在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须重视传媒人的文学素养,不忘用感性的笔墨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之传媒人本色。

贞铭先生曾在经建会下属的公关处任职新闻组组长多年,亲身主持或参与了经建会组织的展览、座谈、书刊发行、联系国际人士等公关活动。丰富的公关实践经验使贞铭先生对公关研究情结深厚,他在文化大学首开公共关系类课程,也曾力主在文化大学成立公共关系学系,《公共关系总论》一书出炉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该书先从纵横两条脉络切入,概述了公关的发展脉络与世界各国公关概况等两大问题,再分别对公关的种类、基础、工具及公关与大众传播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笔者则对贞铭先生一句看似戏言的箴言印象深刻, “公关就是积阴德”——“就政府与企业来说,不仅须评估主管与公关人员的态度,而且它还必须透过良好的政策与有效的沟通,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了解与支持。”

P110-113

后记

为大师写传奇

贞铭先生的故事,是一段当代华人新闻与传播学界的传奇。他弱冠之年即成为台湾新闻界和政界精英,大半生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作育英才无数,晚年又因其对两岸学术交流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华人新闻与传播学界。自200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与贞铭先生结缘以来,与先生相关的点点滴滴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笔者。这样一位大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为何这么多门生都尊之如慈父?他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学界内外诸多名流都引其为知己?一个人要挤出多少光阴才能撰下等身的著作和道德文章?又是什么让他在推动两岸新闻传播学术交流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这一连串问号化成了一个愿望:写下贞铭先生的传奇,让更多人从中获益。蒙贞铭先生不弃,欣然应允了笔者的不情之请,并慷慨满足了笔者请他提供关于他的材料的“无理”要求。于是,就有了这本历经一年多写就的贞铭先生大半生的生命史。

贞铭先生曾说:“与人相处别无他法,只能遵循爱的法则,即尊重、关怀、了解与责任。”一个“爱”字,知易行难,贞铭先生却真正做到了。他在母亲临终前偷偷录下了二十多卷与母亲在病榻前的谈话,却因怕流泪而至今不敢再听,此乃人子之爱。他对恩师谢然之、王洪钧、钱震的提携之恩铭记在心,以发扬然之师开创的文化大学新闻系为己任,在洪钧师仙逝后立即从台北赴美致祭,将钱震师遗著《新闻论》整理后重新出版以传承先师学术,此乃门生之爱。他曾亲自给新生写卡片、牺牲假期去每位学生家做家访、乐于为他挚爱的学生们写传记,奉“为天下师”为志,此乃师者之爱。他对需要帮助的大陆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几乎有求必应,大到为大陆学者赴台早期交流牵线搭桥,小到亲自为一位学者寄赠研究急需之参考著作,此乃友朋之爱。这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却又忍不住与之亲近的“仁智同运”的君子;在竞争日趋激烈、人心日渐淡漠的当代社会,贞铭先生的故事可堪为处世镜鉴。

笔者虽非郑师入室弟子。却有幸数度亲炙先生教诲。从暨南园里的初次结缘,到葡京道旁的谆谆教诲,再到珞珈山麓的耳提面命,直至白鹅潭畔的促膝深谈,每次与先生的相聚都如沐春风,其情其景仍历历在目。在笔者心中,贞铭先生如同云游四方的孔子,四处播撒智慧和爱的种子。先生最喜欢谈起他的学生,每每说到那些从美丽的阳明山中走出来的华冈新闻学子们都眉飞色舞、两眼放光。他们是这位老园丁最值得骄傲的果实,也是他最大的牵挂。先生还喜欢提及关于新闻教育的“五有”、“七个是”和“六个不是”。新闻人要“腹中有墨、手中有艺、目中有人、心里有爱、肩头有担”;新闻教育是“专业教育、伦理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艺术教育”;新闻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孤立教育、功利教育、廉价教育、僵化教育、速成教育”。这是一位华人新闻教育界的老行尊从教四十余年后的肺腑之言。先生从不臧否他人是非,偶尔讲起自己曾被学生骗去半生积蓄的往事,也只是一笑而过,并不多说半句。先生倡言“对青年人永远不失望”;每当我凝望先生的时候,迎接我的永远是先生热切而澄静的目光,超越一切世俗功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如此简单的。

虽然手里握有贞铭先生惠赐的大量著作、手稿、札记等资料,但整理贞铭先生的故事却绝非易事。对于这样一位曾同时游走于台湾新闻业界、新闻教育界甚至政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该从何说起呢?在消化资料的过程中,我曾数度怀疑自己是否能讲好这个故事,但我渐渐发现,这一过程不就是在进修一门贞铭先生亲自教授的为人为师的大课吗?最终的课程报告,就是呈现在这里的这部《台湾新闻教育家郑贞铭》了。也许它不够完整,也许它挂一漏万,但它却是一名后学怀着虔敬之心记录的前辈大师曾经经历的光荣与梦想。我想,两千多年前孔子的门生们作《论语》时的心境,大概也与此时的我类似吧。

为大师写传奇!亲爱的读者们,不知前面讲述的那些故事是否激起了您心中像笔者一样零距离感受郑贞铭这位来自台湾的可敬可爱的新闻教育大师的愿望呢?笔者希望,拙作会成为一份索引或地图,引导您关注海峡对岸那群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新闻教育前辈曾经走过的道路。他们是:马星野、曾虚白、谢然之、王洪钧、钱震、成舍我、余梦燕、郑贞铭……

刘兢

2010年9月1日于广州番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新闻教育家郑贞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90162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