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子兵法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国学经典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至今二千五百多年间战争史,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熟记研习,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被奉为“武经之首”或“兵经”。作者孙武也被后人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精解》原文以郭化若《孙子译注》作为校对参考,译文编者广泛阅读了众多名家结合自己理解编辑而成,为了便于读者能更深刻理解《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思想,本书加注了宋代整理出的以曹操为首《十一家孙子集注》,在每篇的“战例解意”都按自己的理解所举前面对应的原文。本书由刘建生主编。

内容推荐

释解兵战玄机,指引古今战争史。岂止兵争谋度,商战更要学此论。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至今二千五百多年间战争史,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熟记研习,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被奉为“武经之首”或“兵经”。作者孙武也被后人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系统地对战争发起、谋划、行军作战等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每一篇的指导理论都可独立成篇用于作战分析,又可有机结合适用于作战需要。

《孙子兵法精解》原文以郭化若《孙子译注》作为校对参考,译文编者广泛阅读了众多名家结合自己理解编辑而成,为了便于读者能更深刻理解《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思想,《孙子兵法精解》加注了宋代整理出的以曹操为首《十一家孙子集注》,在每篇的“战例解意”都按自己的理解所举前面对应的原文。本书由刘建生主编。

目录

原文通览

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形篇第四

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

试读章节

计篇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葸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第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固,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渭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P1-3

序言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至今二千五百多年间战争史,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熟记研习,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被奉为“武经之首”或“兵经”。作者孙武也被后人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孙武,字长卿。孙武的生卒年月不详,约和孔子同时。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孙武的祖先为陈国贵族后裔公子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因避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恒公聘为工正。后食采邑于田,故又为田氏,称田完,卒谥敬仲。敬仲完四世孙为恒子无宇。无宇二子,一为田恒,一为田书。田书事齐景公,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田书子名凭,字起宗,凭生武,即孙武。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灭执政的旧贵族国惠子(惠栾、栾氏)、高昭子。孙武为避难出奔吴国,后经好友伍子胥引荐,孙武将写成的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吧赞叹不已,委任为将军,公元前512年,伍子胥和孙武制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公元前506年,因为孙武的神勇指挥,经过三战三胜,打败并攻占了楚国都城郢,孙武以3万吴军破楚军20万,以偏安江南一隅的吴国战败了当时霸主之一南方大国楚国,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早期成长的齐国,就是一个有兵学研究和实践传统的诸侯国。齐国开国君主姜尚确立的齐国兵学传统,到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得到弘扬光大。到齐恒公时,管仲实行军事改革,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当时诸侯国的霸主,尊土攘夷,尚武崇智之风盛行,并逐步形成为社会传统。早在孙武之前,就有专门性的兵书流传,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军志》、《军政》、《令典》、古《司马法》等。《孙子》成书也受到这些早期兵书的影响。并在《孙子》篇中直接引用了《军政》里的话。加之孙武本人出身于军事世家,为孙武成长为军事理论家,创作《孙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条件。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中国世袭的奴隶制逐渐衰落的春秋末期,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各诸侯国分封大臣,造成私田大量出现,产生了新的地主阶级。加速了奴隶制快速瓦解,以功论赏的封建制关系逐步形成。社会关系的变动,旧的“礼、乐、刑、政”很难照样维持下来了。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相互交织,此起彼伏,致使战争频发,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春秋末期的兵器、作战形式、谋略的运用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新的军事理论提供了验证的空间。《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很快由作者孙武本人实践得到成功验证。

《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系统地对战争发起、谋划、行军作战等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每一篇的指导理论都可独立成篇用于作战分析,又可有机结合适用于作战需要。《计篇》作为《孙子》十三篇的首篇,是论说战争的战略观点及能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战略行动。“五经七计”成为历代兵学家思考战争的分析依据,“兵者,诡道也”成为对待战争的态度;《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指出战争消耗国力太大,要以“速战取胜”、尽快结束战争为作战原则,还要尽可能在敌国时再补充军队的消耗;《谋攻篇》指出了作战首选要以谋略取胜,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为永世的治事宝典:《形篇》核心思想是先做好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准备,看到敌人在有被战胜的机会时再发起攻击;《势篇》指出在行军作战时要营造好取胜的形势,运用无穷的“奇、正”变化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虚实篇》不但是《势篇》的“奇、正”之变实施方略,也是除军争之外更大范围的谋略运用;《军争篇》论述了两军对战中如何创造有利战争胜利的条件,去保证取得胜战;《九变篇》主要论述针对战场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又提出了指挥作战人的五类性格缺陷。会影响作战的胜败;《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军队行军作战时如何选地扎营、如何观察敌情及管理军队;《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主将要懂得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作战的原则;《火攻篇》主要论述在行军作战中火攻的实施,指出战争是将士的性命换来的,要及时行赏战利品;《用间篇》论述间谍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用好间谍不但要不惜资金,还要给予重视和信任,同时做好保密。《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充分吸收了以《老子》一书为代表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的方面,如正与奇、弱与强、实与虚,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命题,并洞察到对立面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稍后于《老子》的《孙子兵法》在某些方面汲取和发展了《老子》的军事思想。自问世以来,对现代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早已渗透到非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本书原文以郭化若《孙子译注》作为校对参考,译文编者广泛阅读了众多名家结合自己理解编辑而成,为了便于读者能更深刻理解《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思想,本书加注了宋代整理出的以曹操为首《十一家孙子集注》,在每篇的“战例解意”都按自己的理解所举前面对应的原文。由于编者理解认识有限,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编者

2012年5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子兵法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国学经典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孙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700540
开本 16开
页数 45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69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92.25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8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