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
内容
编辑推荐

胡业昌、柏川、李建抓编著的《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全景式记述中共第一个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历史,真实描绘党领导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建设美好家园的辉煌画卷,这里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诞生地,这里是抗日战争中冀中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大本营,这里是是解放战争时期踊跃支前的老解放区,如今,这里更是闻名全国卓誉世界的丝网之乡,安平,在党的旗帜指引下,从辉煌走向辉煌。

内容推荐

胡业昌、柏川、李建抓编著的《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内容简介:1923年8月,在安平县台城村,李大钊亲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弓仲韬,带领两名刚剐入党的农民党员,成立中共台城村特别支部——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村支部。一年后,弓仲韬等共产党人义创建了中共安平县委——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在党领导下,这方土地的人民不惧白色恐怖的血腥镇压,发起一次次反抗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斗争;抗口战争中,这里成为冀中抗日的指挥中心和大本营;解放战争年代,作为不曾被国民党军占领过的老解放区,台城村及安平县人民积极支前,一批批优秀儿女踊跃参军奔赴前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丝网之乡”的美名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围绕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诞生、成长,记述了九十多年来台城村乃至安平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可谓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农村工作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新思潮中的寻觅者

第二章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诞生

第三章 直隶省第一个中共县委成立

第四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搏击风雨

第五章 土地革命十年苦斗

第六章 可敬的老共产党员

第七章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安平县和台城村

第八章 历史将永远铭记

附录一:中共安平县委历任县委书记名单

附录二:中共台城村历任党支部书记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明朝初年到清朝末年,几百年间,安平县台城村说起大户人家来,首屈一指的要算弓家。到清朝后期,弓家家族最鼎盛时曾拥有土地四千多亩,修得深宅大院一片,常年雇佣的管家、长工、仆役数十人。

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弓仲韬就出生在这个有钱人家庭。

台城村现存着一册手抄本的台城村弓氏家谱,泛黄的精品宣纸,配以精致的手工装订,书页上蝇头小楷端庄秀丽,遒劲洒脱,一看便知这是出自大户人家的珍藏之物。据家谱记载,弓氏家族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省霍州灵石县晋水村迁来台城村,至弓仲韬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九世。令人遗憾的是,此册通篇只记录弓氏十六世以后的传承,前面的家谱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被当做“四旧”抄去,已经无处可寻了。

弓家崇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世代持有耕读家风。弓氏的十六世祖也就是弓仲韬的曾祖父弓摘华,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经科举考试成为贡生“钦加五品衔”,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官员,娶妻王氏,生汝恒、汝直、汝恂三子,王氏中年病死,续娶吴氏生子汝恩,又娶赵氏生子汝纶,汝纶后为安徽桐城京师卿。弓汝恒即是弓仲韬的祖父,字顾南,号子贞,是同治年间某次科考的“副榜,候选直隶州州判”,也是相当于如今的地市级以下县团级以上的官职,膝下有二子为弓均、弓堪。弓堪即弓仲韬的父亲,字胜非,年轻时秉承家训走科举道路,只不过屡试不中,后来只好经过州县推荐再加考试成为拔贡,在东北某县任教谕一类的官职,民国初年曾任县帮审,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职位。

几代人学而优则仕,被朝廷封官加爵,宦囊充裕,再加上广泛占有土地的优势,使得弓家成为安平县的名门望族,乡村里的书香门第,台城村中也形成了一条以弓氏家族为居住区的“财主街”,而弓仲韬的家就占据了十七亩,包括一套二进式的四合院和周边的几座豪宅。

传说台城村的村民是明初从山西移民过来的,见到此地有一处偌大的夯土高台,估计可能是古代宫殿类建筑的遗址,故而定村名为台城。据村里人讲,当年弓氏祖先属于最早来的移民,所以占据了较多的土地,而后到的台城村及附近邻村的一些移民则成为弓家的雇工。此种说法的真伪已无处可考,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的移民,既有穷得无立锥之地的贫困户,也有家境殷实的富绅。而村中上年纪的人们依然记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重新调整划分土地,将原来属于台城村的许多土地划给了周围的新民、西里、侯疃等村。如今的台城村,耕地四千二百余亩,居民六百八十户,共有二千三百多人,其中弓姓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其余为杨、毕、张、刘、黄、宋、陶等二十多个姓氏,这些姓氏家庭在1940年代的土地平分时贫下中农居多,当然弓氏家族中也有相当多的贫困户。村里的老人们推算,清末民初台城村的人口,大约在一千六百人左右,少数地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有一部分自耕农,其余大部分人家少地或无地,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过日子。

现在台城村委会的门口,分东西呈八字形排列着两座雕工精细类似门墩的大块青石,石体采用浮雕、薄意雕方式雕着螭虎、瑞兽、祥云、水纹等图案,村中人们说这就是弓仲韬家大门口的下马石,供往来的达官贵人及弓氏家人上马下马、上车下车之用。虽然历经百年沧桑风雨剥蚀,下马石仍旧古意盎然风韵犹存,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弓家当年的豪华气派。

弓家到了弓仲韬的父亲弓堪这一代,由于分家所致,再加上时逢乱世少有扩张进取,家道逐渐中落,但是仍属于富庶家庭。据弓仲韬的女儿弓乃如回忆,她童年时弓家仍是村中的“首富”,家中仍有土地三百亩,家大业大,骡马成群,雇有长工八人,当时要吃天津“狗不理”包子就派下人骑马去天津买,其奢华和排场可见一斑。

弓仲韬,按家族辈分取名弓钤,仲韬是他的字。同辈另有同父异母弟弟二人,分别为叔耕、季耘,还有一个妹妹,叫弓詹。弓仲韬幼年和少年时代,正是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王朝国门的乱世之际,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割地求和,国土沦丧,大清王朝一派式微之气,北京城里的太后皇帝王公大臣们整日忧心忡忡。而直隶腹地的安平县乡间,虽然也间有“外国洋人攻城略地”的消息传来,然而毕竟那是国家大事,距离一般的升斗小民太遥远,所以乡村的秩序和原来并无多大的变化。弓仲韬六岁时就读于弓家的私塾,私塾设在村东的弓氏祠堂,读的书无非是跟着老先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再就是儒家《四书》、《五经》一类经书中的句子,只求背会,不求甚解。随着年岁稍长,增加了对字对仗子日诗云,少不了“天对日,云对风,大地对苍穹”之类的诵咏习练。

弓仲韬初学时感到新鲜,时间一长就感到枯燥无味,私下里就找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之类的小说在上课时偷偷地阅读,他尤其喜欢绿林好汉造反杀贪官污吏的故事,老先生走近时就用课本遮挡起来,放学后的闲暇时间,他也沉浸于书中欲罢不能。这些书中反对强权、要求平等、向往自由的思想,对他日后背叛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追溯弓仲韬成为共产党员和职业革命家的根源,父亲弓堪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弓堪年轻时深受科考屡试不中之苦,由此对科考制度有着一种积怨已久的厌恶,一直发展到反对科举,后来受时代潮流影响,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赞成维新主张,倡导建立新式学堂,先后送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人新式学校读书。父亲这些包含着要求变革的思想意识,无疑对弓仲韬日后追求正义参加共产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弓仲韬的二弟弓叔耕,在新式学校毕业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兵工制造。三弟弓季耘,也学有所成,就职于铁路部门,“七七”事变前任山西榆次火车站副站长。最小的妹妹弓詹,也在新式学校求学,后曾在弓仲韬创办的“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女子小学”)当过一段时间教员。P5-8

序言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这对于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激励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20世纪世界上的重大事件之一。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苦难命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但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人民甚至包括一贯敌视中国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正在全国人民意气风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下,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这必将对我们党的发展和壮大、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定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这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经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先锋和希望。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回首早期共产党人仰天俯地忧国忧民的胸襟,领略革命前辈们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境界,从中汲取源源不竭的力量,充实头脑,强壮筋骨,其意义殊为深远。由胡业昌、柏川、李建抓三位同志撰写的纪实文学《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发掘尘封已久的历史,以大量翔实可信的资料为基础,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那一段令人难忘的斗争历程,使人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诞生的来龙去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争自由、求解放、抗外侮的艰苦卓绝光辉历史。

河北省安平县的中共台城特别党支部,建立于1923年,是李大钊委派弓仲韬回故乡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员后建立的,它直属当时的北京区委领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共产党做主心骨,工农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日益高涨,前赴后继地开展了雇工罢工、教师增薪、惩治村霸、策动学潮、禁赌禁毒、妇女放足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一大批党团员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到1927年,安平县已建立共产党支部七个、共青团支部五个,共有党团员百余人。至“七七”事变前,安平县已经建起共产党、共青团支部四十多个,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二百多人。如此数量的党团员,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北方地区各县,实属罕见。所以,当中国共产党高扬全民抗战大旗振臂一呼时,这里的人民随即响应,奋不顾身投入血与火的战斗,他们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续写了这一片土地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辉煌和骄傲。

撰写中共党史资料,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更不允许凭空杜撰误导读者。当年接受李大钊委派,弓仲韬回故乡创建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事实,已经度过了悠悠八十多年的岁月,许多知情者早已作古,加之当时白色恐怖无处不在.许多珍贵的资料都难以保存下来,使得那一段光辉的历史尘封了许多年。非常感谢安平县以及衡水市的党史工作者们,他们从纷披繁缛的史料中条分缕析,从无数被访者的只言片语中探寻历史真实,从而认定了台城特别党支部作为基层农村党支部,在中共建党史上成立时间最早的事实,填补了中共党史的一项空白。还要感谢胡业昌、柏川、李建抓三位同志,他们以对党的深厚感情,不辞劳苦地查找资料,终于写成了这本回肠荡气的党史著作,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公布于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村革命斗争增光添彩。有关台城特别党支部(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资料的发掘整理,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注重农村斗争提供了新鲜佐证。  拨去岁月的重重迷雾,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台城这个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孕育和诞生,她代表并承载了当时工农大众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争自由求解放的主张是广大农村中农民的共同意志和期盼,毕竟中国革命的重头戏,是农民和土地问题,这是已经被反复证明了的事实。没有农民的觉醒和参与,中国革命就会是另一种情形。从井冈山到西柏坡,再到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推车挑担的支前民工!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决策者和后来的继任者,能够清醒并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普遍适用的真理。

地处冀中平原的安平县,是一片既蕴涵着光荣传统又具有无限前景的热土,几年前我曾有机会去过那里,看到了衡水市委、安平县委为弄清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在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材料,我也曾在建党较早的省市做过调查,综合多方面的资料才最终确定安平县台城特别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建立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我在衡水安平调研时,还亲眼目睹了安平人民以丝网业带动经济发展建设新生活的动人场面,据说安平的丝网在全国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许多高科技项目都在使用安平丝网产品,前景广阔,可喜可贺。相信《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这部书的出版面世,必将激励安平人民富民强县的斗志,继往开来,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是一本献给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礼物,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革命精神!

2012年1月30日

后记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一书的定稿、出版与发行,非常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钱庆国先生的慧眼识荆,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和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力促这一反映党史重大事件的作品出版,这才有了这本书的问世。由此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李大钊、弓仲韬、李锡九等早期共产党人开展农村斗争的艰苦卓绝。斯人已去,风范长存。相信这些珍贵资料的发掘面世,可以告慰那些于黑暗中点燃星星之火的前贤,也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村斗争的史实增光添彩,鉴古识今,以励来者。

十分感谢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在百忙中拨冗为此书作序并题写书名,老领导以高屋建瓴的视角诠释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诞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满腔热情地赞扬了安平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创造的经济奇迹与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个老干部、老共产党员的殷殷之心,着实让我们感动!

作为此书的作者,我们是在广泛披览大量书籍史料,搜集整理革命前辈斗争历程的基础上而撰成此书的。没有广大党史工作者多年的收集、发掘和提炼,要写成这样独特的书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此书付梓之际,我们饮水思源,理当向那些提供了帮助的人士致敬,谨表谢忱。

还要感谢为此书材料收集做了大量工作的安平县的领导和有关人士,感谢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让我们在这里记下他们的名字:郭保生、刘朋涛、商海、马建超、王彦芹等;还有弓仲韬、弓凤洲的后人们,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成书时间仓促,书中难免精芜杂存,以至于贻笑大方,在此恳请有关专家、学者、师长批评指正!

作者

2012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业昌//柏川//李建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4031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