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由王林海编著,不同于纯粹讲书法的书,它视野宽阔,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以图说的形式从中国神话传说入手,在评说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字画、民居等物品的同时,梳理了中国书道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气象,在介绍中国书道的笔法、心要与精神的同时,揭示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可谓是一物一景皆见精神,一笔一划尽显风骨。让我们得以在一笔一划中体会自己民族的人文情怀,感应自己的本来面目,活出“象天法地”的中国人精神。本书图文并茂,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内容推荐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由王林海编著,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在《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中这样写到:“书道作为‘游于艺’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天地人生并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觉悟之路。”

目录

出版者言

自序 艺术是活出来的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孩童时代

上下五千年,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思接千载,目极八方”。这不是时空概念,而是承接古人的用心。过往的圣贤正是昨天的自己,开天辟地的不是盘古,而是昨天的我们。

五个故事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牛郎织女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力

会飞的中国人

刻在澡盆上的九个字

观岩画

观玉器

观彩陶

第二章 中国人的文化要求

中国人为艺,要求返璞归真,存赤子之心,它告诉我们一切“游于艺”的行为必须回到生命中来,回到那个当下存在的自我,否则便是在说谎、自欺、欺人。

艺就是无中生有

气质

风格

境界

精神

造字

心与物

取象知形

会意

诗性

变易与不易

发现“气”

青铜:气的舞蹈

漆器:韵的实现

丝绸:气韵生动

画:升华之道

中国画的精神

王羲之

王维

苏东坡

第三章 写字不再只是写字

拿起毛笔,不是为了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学习书道,修炼书道,变化自己的气质,陶冶自己的性灵。

由书进道

甲骨文

金文

秦篆

汉隶

唐楷

草书

行书

文房四宝

无用之用

书道对待观

执笔

运笔

布气

书道法要

书道心要

书中见人

王献之的故事

傅山的故事

黄宾虹的故事

第四章 从书道到安居之道

我们可以从书道世界里去感受古人的用心、感受我们民族的人文情怀。中国人的建筑也是一点墨化显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书道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移风易俗,中国建筑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诗性的安居

风水树

门脸

明堂

天井

花园

梁柱

回廊

水榭

青藤书屋

第五章 说说游学

中国人读万卷书而后行万里路,是要到天地间去读无字天书,“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天下”,把“文化”这两个字在自己的生命里激活,成就自己的生命精神。

师天地造化

致曲阜游学同行者的一封信

附录

书道十不、十要观

我的老师陈我鸿

陈我鸿先生的话

我的老师朱豹卿

朱豹卿先生的《冥思偶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向往天地大道,从而要求生命的不断升华,这个升华之道的内涵又可以简称为“用心之道”。在中国人的生命信念里,要把自己化育成一只鲲鹏(鸿鹄之志),而不是一只麻雀(雀跃)。

远观这块玉,一眼望去像一条腾龙,又像一只欲飞的凤;再细观之是一个头顶王冠的羽人。所谓羽人,就是懂得时时化育自己,认肯自己并能时时新的人。作为人,老子心中的境界是“能婴儿乎”;孔子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两位圣人生前互为恭敬,互为认肯,孔子生前尊称老子为龙。龙,作为中国文化所要化育的人格,其旨与羽人同。文化的精神在于有化育力,“文化”二字重在“化”字,若无化力,文就成了糟粕。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于从纷繁动荡的世界中实证到宇宙生命的实相,并且落实转化成简易的文本(立言)。这文本落于文字,是理(方法论);落于方法,是法(用心之道);落于践行,是术(手段)。“古不能复,亦无从复”,所以古人强调为人、为学、为道三学需“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以此警句告诫后人,始终要保有生生不已的化育力,中国文化千年“不易”的就是这个化育力,在人类文明迷失了方向的当今时代,中国文化的化育力必将产生大作用。

P20

序言

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喜欢涂涂画画,这个习惯一直保留至今,从未间断。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对书画的爱,使生命中有了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在生命行进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许多次生不得、死不得的险境,险些要了命。现在回想还真的应该感谢我的这一点爱,人生若没有了爱,想想都后怕。

有了这点对书画的爱,在人生道路上便会遇到有关于书画的老师,是老师找你呢,还是你找老师呢?回想起来并不是太清晰。我有幸遇见的老师大多都深爱着传统文化。我的青少年时代正逢“文革”后期,在那个年代有人学书画老师会很高兴的,他们不仅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他们的所知和所能,同时,还会把你视为他们的孩子一般,以至于把你当成知音。这该算是我的福气,很幸运。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受人点拨我去了山东曲阜跟随陈我鸿先生学艺,这是我第一位磕头拜师的先生。陈老师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在艺术中则是位一往情深、勇猛精进的善知识。我在老师身边待了三年,修持的主课是临摹古人的书画文本;其二就是出去云游听老师谈天说地,生大情怀。如果说我现在有了一些对中国艺术的见识,那应该归功于陈老师的启蒙。后来由陈老师推荐我去了杭州拜朱豹卿先生为师,朱老师是一位博学多闻、心性耿直的人,在生活中恬淡虚无,非常低调;在艺术中是一位“榔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志士。记得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拿了一批画作的照片给他看。这些照片的内容有两路,一路是所谓变法新画,探索在宣纸上的各种可能性的现代国画;另一路是学习古人的习作。先生漫不经心地、像发扑克牌一样看完这些照片,没说话,只问了有关陈老师近况的一些事。一个下午我坐在朱老师办公室,不知所措,不知道老师能否收下我这个学生。下班后,我跟在老师屁股后面,一直走了好远,先生突然开口问:你是要学习传统呢,还是要学习现代呢?我一愣,急忙回答:传统的。就这样老师收下了我这个学生。后来老师给我讲课,手里拿着一支笔,点点画画,开始了我学习“传统笔墨精神”的历程。一支笔、一点墨层层地被拨进去,又一层层地演化开来,这支笔就像电影的放映镜头,展示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艺术长卷。我在老师身边待了三年就来了北京,当时觉得自己已承接了老师所传“一点万法齐备”的书道法脉,时隔二十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好笑,我不仅没有承接到法脉,说句实在话,连对法脉的净信都没有。

我的两位老师都待我如子,非常爱我,他们生前除了传授给我中国笔墨精神以外,很少要求我在艺术创作上符合他们的心愿。老师说:“艺术是活出来的,是从生命中长出来的,学不来的。笔墨是通道,要学,没有这个,笔下不能见人。”我到北京后,还是搞我的所谓现代国画,世界各地办展览、卖画,自鸣得意得很。

九六年在欧洲办画展游学,后来去了埃及,那次游学在我生命中引发了一次巨变,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回忆这段日子很有意思,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欧洲的自然环境、社会次序、艺术的自由、人心的烂漫和大地上大量的博物馆、宗教建筑,一下子把我给震慑住了。一个没有多少墨水、见识不多的文艺青年,被这一崭新的气象摄受住,那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当时却在我心里滋生出一种愤怒,这个愤怒就是觉得自己无知。说实话,在国内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完全是一种误读,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后来我带着这种情绪到了埃及,在尼罗河上漫游。有一天,我望着金字塔突然哭了,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只觉得心里很酸楚,也许是伟大文明沦落的苍凉,也许是埃及文化断灭造成的衰相,使我照见了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处境,以及何为中国人的疑问?总之,心中升起了一种伤感和对自己的不满。回国后,在家里睡了几个月的懒觉,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蔫了。后来强打精神寻访老师朋友,试图从他们那里听到能为我指点迷津的只言片语,可是没有一个人的话语能触发我,给我出路。回到杭州,老师朱豹卿对我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走,谁都帮不了你,你去读无字天书吧!”听老师这么一说,好像心有所悟,马上回北京,拉上一个朋友一起开始云游。出发前心里暗自盘算,如果找不到高人告诉我人生光明的路,我就一直云游下去。

就这样我从九六年始到现在一直过着闲居涵养的日子,在这十五年问我广泛结交天下的明士,参访磕头,从一位艺术爱好者渐渐变成了一位文化爱好者。文化很大,生活中、书本里、天地间好像无处不是,特别是要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让人摸不着头,就好像一个人置身大海之中,分不出东、西、南、北、中了。访师、会友、磕头、灌顶,稀里哗啦,热闹之极,时而心花怒放,时而阴云密布,在中国文化这片海洋里戏游,没有了尽头。生命一天天流逝,每天嘴里还挂着“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俨然觉得自己像一位遁世高人。零一年出了画册托友人带给老师看,没想到从朋友那里传过来的话是“十年没进步”。听到这句话,当时我的脸都变了形,整个身心都震颤起来,不知所以了。第二天便拉上朋友驱车南下去见老师。在杭州见到老师,老师并没有说什么,画册的事一字不提,还是老样子,拿起一支笔在纸上说他的老调调“中国笔墨精神”。老师讲完了他该讲的,眼神一聚极为严厉地对着我问:看懂了吗?当时我的心一下子被揪起来了,“看懂了就去做,做到了才叫懂”。然后放下了笔。

一句“做到了才叫懂”,迫使我在山上精勤地下了三年功夫。有一天,笔在自己手下活起来了,正像老师所说的,笔会自己动起来的。心手和畅,笔迹物质感消失了,如烟似雾的笔气墨韵泛出的正是当下的心律与情气。笔墨之为成了人的内心觉知与物象同构的妙用。至此,我真正确信了古圣贤“心物一如”的用心之道。记得当时都惊喜地落泪了,还作文纪念。

得了,下面就得保任住,让这种状态长久不失,然后慢慢地把它扩大到生活里,万事万物中。从尼罗河的触发到老师的棒喝,中国文化的海洋渐渐地在我的心中澄澈了起来,真正感悟到老师说我“十年没进步”那个背后的“意”了。未得法谈何变法!

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起信,古人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里面,不需要呼唤信,只要明辨、参入、践行,知其所以然,自觉就行。我们现在人并没有生活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中国文化本有的清澈已不复存在了。现在中国文化这条河里有许多的支流,现代的、古老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就我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而言,“起信”是头等大事。不登堂入室,在门外绕来绕去,没有正信的学习态度是没用的。传统文化成了文教,成了知识,不可以的!诚心想学习传统文化,我认为就好比一个人吃饭,饭要一口口吃,要细细咀嚼,还要用心觉受其中滋味。传统文化就好像一个大饭缸,你想一口吃进去,没有这个可能性。一法深入也好,一字悟入也好,要旨在于让人真参实修,走践行一路,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如果不这样,我们拿什么来化育自己的生命呢?中国文化精深的奥秘并不神秘,只在生活日用中。圣贤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有着与我们同等情气、与我们很亲的人,他们所传的用心之道不仅切实在理,践行之,大家都能做到。

《一管笔》这本小册子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得利益之后对外言说的笔录,用一管笔去照观中图文化的全景,是老师传授给我的用心之道,他承续的是黄宾虹、潘天寿的用心之道,黄宾虹、潘天寿承续的是他们老师所传授的用心之道,代代相传,未有间断。

中国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亲证天地人生实相,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关注。我作为践行者,把自己的识见说出来,记在这里,希望大家多多指正,互为激励。

王林海于北京老实书房

后记

学习中国文化,说实在话,就是学习人文传统。那么“传统”,传什么?统什么呢?传的是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统的是“止于至善”。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把人文传统的对待观说清楚了,中国文化行的就是这个“道”,没什么可讨论的。

辛亥革命一百年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敢踏上了一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践行之路。这一努力是要重新建立起适应于我们在这个时位的生命信念,利益自己,利益人类社会。中南海的正门悬挂着“新华门”三个字,其旨趣可以说笼括了我们这一百年的努力方向,同时也阐明了中华民族在这一刻“其命维新”的人文精神。文化的功用在于化育人的精神,文是手段,化是功用,手段与功用要看它的去处,那就是人文精神。精神就是方向,占称“志向”。谈文化,我们要看清自己的脚下,认清自己的去处,我们现在活成这样,首先要自肯,其次要承担,否则,脚步就会错乱、发虚。文化有路吗?有。它就在自己的脚下。它的方向在哪里?不在人文安立的东、西、南、北、中,而在人心里。“止于至善”作为中国文化努力的方向,清晰地点出了这一点。

千万年的中国文化大河未曾一刻停止过它的澎湃,《一管笔》这本小册子从夸父谈起直到明清家居的对待观,可谓一幅壮丽的画卷。说了这么一些话,用了这么一些图,目的是想让有志于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人与我一同感应这图卷背后的龙吟声,共同在活着的当下使自己本具的龙气苏醒,为人类的今天补益、增善。我们要复兴传统的先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是有主次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民族文化立于世界之林生死刚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辨明的。

中国人创造了千万年的文明,这是中国文化结的果,现在我ff:要重建自己的文化信念,结出新的果,那么了解昨天的自己,去想一想,去问一问,这是很有必要的。古圣贤就是昨天的我们,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自己心中要有数,否则,从何谈“古为今用”呢?!往回想,往回看,没什么了不起的功用,只是看清自己脚下,把当下的该下的功夫做切实了而已。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别的民族创造的文明,了解他们的文化用心,有了这见识我们便可以用它来观照自己当下下功夫的地方是否保有人类共同扬举的善。占人要求我们“思接干载,目极八方”就是为这个。

我的老师在病危临终前,嘱咐我要“不复古人一笔,不复自己一笔”。这是他老人家希望我这位后生时时保有常新的生命状态,还要求我要对中国人文精神起绝对的“信”,并告诫我:“如果做不到这,你永远是一无根之木,在中西文化交媾的时下,你会成为驴马所生的骡子,不会有再生力啦!”

《一管笔》作为书名,我想用它来纪念我的老师们,同时也想借以用它来记写我深受中国人文传统恩泽的感激之情!

王林海于北京老实书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林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5353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