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宝传奇(中国神秘宝藏全知道)
内容
编辑推荐

张超编著的《国宝传奇(中国神秘宝藏全知道)》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展现其精髓,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地叙述每个传奇故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将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集于一体,是一本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有价值的读物。

内容推荐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流光溢彩、精妙绝伦的神秘宝藏,从古至今,多少人对这些传说中的宝藏魂牵梦萦,费尽心思去寻找。历经数千年的洗礼,这些神秘宝藏到底在哪里?是否完好?张超编著的《国宝传奇(中国神秘宝藏全知道)》穿过层层迷雾,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的思维、考据的精神,从陵墓宝藏、古城宝藏、战争宝藏、海底宝藏、庙宇宝藏等方面,向读者揭开宝藏的神秘面纱,当你打开《国宝传奇(中国神秘宝藏全知道)》,就是打开了一次神奇之旅。

目录

第一篇 陵墓宝藏全知道:死后随葬显奢华

 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从龟甲兽骨和王官遗址中解读祖先留下的秘密

 古虢探秘

 虢国墓葬群34年考古大发现

 再世辉煌

 秦始皇陵宝藏超乎想象的惊人

 银雀山汉墓之谜

 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的竹简横空出世

 尘封两千多年的地下博物馆

 长沙马王堆汉墓宝藏

 阳陵探秘

 西汉的精神世界

 让帝与惠陵

 开元盛世的见证

 一座陵墓,两代帝王

 “二圣”并葬,宝藏能有多少

 生死前后两重天

 传说藏宝最多的帝王陵墓

 清东陵

 江洋大盗和丢失的绝世珍宝

第二篇 古城宝藏全知道:断壁残垣隐珍宝

 亡者归来

 一个险些从历史中走失的小国

 千古“自大”话夜郎

 夜郎国寻踪

 青铜凝固的王国

 抚仙湖古滇王国

 金沙遗址

 两台挖掘机解开的千年秘密

 神秘的夔门黄金洞

 公孙述藏宝之谜

 梦中旧影今何在

 楼兰古城探宝

 马陵山十字坡

 传说中的“十八池金子”

 黑水城

 探寻沙漠深处的宝藏

 新疆和田

 牵出神秘的玉石宝藏

 齐王府宝藏

 富可敌国的蒙古王公

第三篇 战争宝藏全知道:枭雄远去留遗产

 项羽神秘字符

 在众说纷纭中解读藏宝之谜

 方腊石窟藏宝

 关于一块奇石引发的大起义

 大海盗吴平的藏宝之谜

 一段皇帝与海盗的传奇

 闯王兵败掠宝

 李白成藏宝之谜

 海盗张保仔劫宝藏宝

 引发了后人寻宝热潮

 船形古屋

 天地会别具特色的藏宝方式

 神秘的天朝宫殿

 金龙殿地下宝藏

 石达开宝藏之谜

 面水靠山,宝藏其间

 茶马古道上的宝藏

 称雄一方的土司世家

 金银滩,金银滩,流金跑银装不完

 “青海王”马步芳藏宝寻踪

第四篇 海底宝藏全知道:沉船深处金满箱

 水流湍急,一直很难发掘

 探访三峡沉船藏宝

 沉船遗迹丰富惊人的地方

 澎湖现代“金银岛”

 找寻礁石中的银币

 广东湛江硇洲岛海底宝藏传说

 碗礁一号

 “海底瓷都”惊艳出世

 日本沉船阿波丸号

 为什么让世界如此惦记

 华光礁一号

 西沙群岛的沉船宝藏

 诲上丝绸之路

 一张浙江沿海藏宝图

 南海一号

 揭开了海底瑰宝的神秘面纱

第五篇 庙宇宝藏全知道:佛寺古刹闪金光

 也下佛城

 法门寺地宫的秘密

 铁山寺

 高僧保管黄巾军宝藏始末

 苟约之美

 隋代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佛学宝窟

 唐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乐山大佛

 佛像胸前惊现“藏脏洞”

 东方神韵

 北魏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惊天发现

 伤痛依旧

 北魏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的流失

 雷峰塔地宫

 鎏金塔再现世间

 大报恩寺

 拥有世界奇观的皇家寺院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从龟甲兽骨和王宫遗址中解读祖先留下的秘密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距今三千年的商代,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始于于商代。而甲骨文中神秘的符号让世人猜测它是否传递着商王的信息?尘封三千年的殷墟地下到底埋葬着怎样的秘密?三千年的安阳是何等的繁华,又活跃着什么身影?累累白骨,有多少冤魂为主陪葬?青铜器的主人究竟是谁?一个王朝的兴衰跟酒有何关联?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踏着先人走过的轨迹,在安阳这片土地上苦苦追寻远古的信息,希望能够揭开古老的商王朝神秘的面纱。

洹水南,殷墟上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洹水南,殷虚上”的句子。描述的是商王朝的都城,殷。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力排众议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殷”地,位于安阳洹水之滨小屯村一带。直至商朝最后一位国王纣在鹿台自焚身亡,它见证了整整12位国王的统治和273年成败盛衰的历史。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称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被人们冠之于“殷墟”的称谓而闻名于世。

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的“第二个古埃及。”郭沫若先生曾有诗云:“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精辟概括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而它的发现和发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自北宋(960—1127)以来,在安阳一带劳作的农民,总是不断挖出殷商时期的文物。而到了清朝末年,不断有刻着古代文字的龟甲和兽骨的残片被农民挖掘出来,这种情况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重视并进行了研究。从1928年开始,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了考古发掘。八十多年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许多看似简单的发掘,竟引出了惊世的大发现。这些三千年前的历史遗存,从不同角度真实地描绘出了商代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历史面貌,堪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个缩影。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定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的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其原因是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都城被淹没,不得不迁往别处。而王位传到盘庚手里时,这位有才干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但是却遭到了贵族们的激烈反对,因为盘庚迁都的计划损害到他们的利益。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产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盘庚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

盘庚迁都对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贵族腐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到商王最后一位王——纣,王室的奢靡腐化已达至极点。纣王昏聩、残暴,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并且年年征战,失去人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入朝歌。商纣王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国家灭亡,在殷都的人民纷纷迁移,曾经繁华的都城逐渐荒废,终被历史所遗忘。

“龙骨”出世

甲骨文的发现纯属偶然。1899年,清王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图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而这些所谓的“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来,人们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由于最先发现甲骨文的是王懿荣,因此,他也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有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直到甲骨文的发现,才终于将其看做信史。

最初,甲骨被发现时,由于古董商人为垄断财源,而不愿透漏发源地,所以,即使知道了它上面刻画的是殷代文字,仍然无法通过它来考证出土地点是否为殷代城市。直到1908年,著名甲骨文字学家罗振玉(1866—1940)终于查证了出土地点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殷墟才浮出水面。罗振玉是当时一位热衷于甲骨文研究的大学者,具有很深的古文字造诣。他亲自到殷虚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并于1913年精选出两千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蓄华》(续编),为以后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罗振玉之后,又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遂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一甲骨学。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殷墟的发掘,可以说是由甲骨引起的,这些出土的甲骨实际上是商王朝占卜时所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被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被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脚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因而,卜甲和卜骨,被合称为甲骨,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P3-6

序言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在这熠熠生辉的漫长岁月里,遗落着无数的文化谜团和珍奇宝藏,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财富,引入无限遐想。但却很少有人发现这些神秘的宝藏,随着时间的演变,或逐渐明朗,或隐晦难测。虽然这些宝藏很难被发现踪迹,但巨大财富的诱惑,让那些“朝圣者”不知疲累的在各地漂泊,寻觅那些埋藏在山野、荒漠、幽涧深处的宝藏。

寻找宝藏并不是一件虚妄的事,早在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鬼策列传》中提到过:“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在《汉书·食货志下》也有:“秦兼天下,币为二等……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汉焦赣的《易林·既济之井》中写道:“商风召寇,来呼外盗,间谍内应,与我争网,殚己宝藏,主人不胜。”《朱子语类》卷二十中也说:“常人褊迫,但闻得些善言,写得些文字,便自宝藏之以为已物,皆他人所不得知者。”可见自古人们对于宝藏就十分热衷,不断地探索和寻求。

悠久的历史文明赋予了我国很多极度奢华的神秘宝藏,消失的古国、埋藏或沉没的珍宝,以及隐藏在地下王陵的奇珍异宝……清朝官修《明史》时,有明确记录张献忠将亿万金银窖藏于四川,至今人们都在传唱有关张献忠宝藏的一首歌谣,“石刀对石斧,黄金万万五,谁能猜得破,买下成都府。石锣对石鼓,黄金万万数,有能识得破,买个成都府”,然而,如此大量的宝藏却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知晓;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宝藏甚至被列为世界五大军事藏宝之一。他留下的藏宝图中的八字隐训“面水靠山,宝藏其间”至今引诱着寻宝人,往返于山川河流之间,踏寻神秘宝藏地。

寻找宝藏并非易事,不但要有读懂“隐训”,破解神秘字符,看懂复杂藏宝图的能力,还要有勇气面对寻宝途中的突发状况。也许尽享安逸的你,把寻宝当成闲暇时间的幻想,那么就不妨追随我们做一次视觉旅行,一起游历大江南北、大漠王陵,感受丝绸之路的繁华,领略瓷器的精美,想象失传精工技巧的神奇。本书在搜罗正史典籍、稗官野史、民间传说、民间推测等等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的心态,考据的精神,为人们推测出宝藏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可能的埋藏地点,向人们逐渐揭开宝藏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品味那些宝藏背后曲折离奇的故事。

编著者

2012年9月

后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国之瑰宝让每一个接近它的人叹为观止。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本书内容大部分为千古之谜,经过后人一波三折的考古发现和锲而不舍的探索,谜团被逐渐解开,让曾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些历史真相,真切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得到了许多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借鉴、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也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本书才得以问世。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书一定还存在着一些疵漏和不足,也敬请各位学者和读者朋友们谅解、指正。

凡被本书引用的材料,我们都愿意按出版法的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费,但因为有的作者联系方式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来函告知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编著者

2012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宝传奇(中国神秘宝藏全知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94632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4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02:30